第一百六十六章 民主大明
大明之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者:劍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畢竟,這大明部隊攻下徐州城,沒有傷害任何的老百姓,就連士兵都傷害的很少,被殺死的,都是那些忠心於劉良佐之人,這種人,連送去感化都沒有必要。
“鄉親們,我們是大明部隊,有我們在,你們不會受買受到戰爭的影響。”
這劉國棟還是挺有潛力的,現在的他,就像是個傳銷頭頭,給這徐州城內的百姓洗腦。
現場鴉雀無聲,也不知道是這些平民沒答應過來,還是他們聽多了這樣的話。
“格外放心,我們大明帝國講究明主,崇禎帝也是個明君,想說什麽盡管告訴我。”
劉國棟看無人應答,略微有些冷場,隨即開始了吹捧模式。
要是崇禎帝知道了,絕對會重用這劉國棟這個人才,他實在是太有潛力了,要是讓他去搞宣傳那一套,絕對能受到百姓的青睞。
“將軍,你說的是真的嗎?”
“二狗,不用懷疑,我表姨就住在河北,她們一家,現在過的可好了。”
“是啊,我也聽說了,鮮棗崇禎帝可是一代明君啊。”
“誰說不是呢,相傳,這崇禎帝啊,是紫微星下凡啊!”
“那太好了,我們有救了,再也不怕吃不上飯了。”
……
這一次,劉國棟的話,終於得到了迴應,百姓們居然神奇的接納了,大明的軍隊。
陛下真厲害,沒想到消息都傳到敵營了,看著議論紛紛的百姓們,劉國棟有些汗顏,心中對崇禎帝也是無比佩服。
“將士們,把土豆還有紅薯,都發下去。”
“順便交他們,怎麽種植,不要讓百姓們餓著肚子。”
劉國棟想起之前趙雲交給自己的任務,讓人拿出來了幾大麻袋土豆和紅薯,分發到每家每戶。
“大明威武!”
“這崇禎帝還真是個明君啊!”
“謝謝你們,謝謝崇禎帝。”
……
劉國棟的這個舉動,可把這些百姓激動的不行,一個個對大明的仁慈,感激不盡。
隨後,大明軍隊的將士們,都開始動了起來,每家每戶的交他們怎麽種植,還特意交代了不要吃太多,每年都要存一些,要不然下一季度就沒種子了。
到那時,百姓們隻能去買了。
這邊徐州城一片祥和,軍中將士,深受百姓愛戴,看到這一幕,崇禎帝估計會很欣慰吧,這也不愧對他對大明所做的一切。
另一邊,薛仁貴帶著自己的兵馬,花了半天左右的時間,迴到了開封,把劉良佐關押了起來,等待迴京之時,把劉良佐帶迴去。
至於許定國?他還被關押在宿遷的地牢裏,大明的士兵每天盯著他,讓他一點小動作都做不了。
至於之前的那些俘虜,早就已經被薛仁貴安排送了出去,至於位置可能連薛仁貴自己都記不清楚了。
這次的俘虜,薛仁貴也隻用了半天,都被送走了,下次再見麵的時候,這些人,可能已經成為大明的將士,為大明賣命了。
安排完這些,留下人守在開封,等待著支援的到來,就又朝著徐州去了。
至於薛仁貴為什麽這麽急,還不是怕徐州城在出個什麽異常情況,南明在把徐州城奪迴去了,那之前做的全白費了。
(京城)
“陛下,開封傳來戰報。”
大早上的,崇禎帝還在書房看書,開封的戰報就傳來了。
距離,上一次薛仁貴給崇禎帝穿戰報,已經過去數十天了。
上一次的戰報,寫的就是薛仁貴已經拿下徐州城,讓崇禎帝放心,戰俘也分配到了河北各地了。
至於說,那薛仁貴要增援的事情,那都過去十五天左右了,當時看到戰報,崇禎帝就派人增援過去了。
畢竟不管是徐州,還是薛仁貴,還是劉國棟,還有那些將士,一個都不能丟、一個也都不能被南明的人俘虜。
“哦?大伴,念。”
聽到是開封傳來的戰報,崇禎帝還是很興奮的,這薛仁貴自從去了河北之後,就從沒有讓崇禎帝失望過,每一次都是好消息。
“陛下,臣薛仁貴和劉國棟,已經穩住徐州城一帶,我們已經全部接管。”
“最遲半月,這南明的大部隊就要來了,臣也打聽清楚了,這次他們派了五萬人,由高傑手下,還有劉澤清的手下帶隊。”
“這次,南明發動這大麽大的兵力,這是一個對南明後方動手的好機會。”
“趁著南明兵力薄弱,直插淮安,劉澤清必定沒有算到。”
王承恩緩緩開口,把這封戰報讀完,讀到這裏,這戰報就完了。
“好,好,好一個薛禮,不愧是朕的心腹。”
崇禎帝那叫一個高興啊,這南明和大明相比,兵力本就不多,現在居然派五萬人馬去奪迴徐州,這是不把大明山東看在眼裏嗎?
“大伴,把這份書信以最快速度,送到鄭芝龍和趙雲手中,我明天要聽到山東動兵的消息。”
崇禎帝做事果斷,快速的寫好了調令,派人把這封書信送出去,隨後又寫了一封,傳迴開封,再從那邊給薛仁貴。
“是,陛下。”
王承恩也高興啊,現在這大明的戰爭是接連開花,想必要不了多久,這南明就收迴來了,到那時,大明才是真正的大明。
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大明。
看著王承恩離去的背影,崇禎帝思索了起來,現在地盤有了,但接下來,又有一個事難住崇禎帝了。
那就是,大明還缺人才啊,科考最快,也就一年一次,現在的大明人才實在是太稀缺了。
大明的內部,經過這段時間的整治倒是好了不少,但是還不夠,那些幕後的人,還是一時間難以除掉。
“來人,宣王猛。”
思索片刻,崇禎帝決定了,要幹一件大事,這事情還是刻不容緩的那種,現在不做不行。
沒一會兒,王猛就從禮部趕來,坐在了崇禎帝的對麵。
“景略,現在禮部的內患處掉了嗎?”
崇禎帝上來,就對著王猛問出了這麽一個問題,麵色嚴肅。
“迴陛下,內患無憂,以祛除。”
“鄉親們,我們是大明部隊,有我們在,你們不會受買受到戰爭的影響。”
這劉國棟還是挺有潛力的,現在的他,就像是個傳銷頭頭,給這徐州城內的百姓洗腦。
現場鴉雀無聲,也不知道是這些平民沒答應過來,還是他們聽多了這樣的話。
“格外放心,我們大明帝國講究明主,崇禎帝也是個明君,想說什麽盡管告訴我。”
劉國棟看無人應答,略微有些冷場,隨即開始了吹捧模式。
要是崇禎帝知道了,絕對會重用這劉國棟這個人才,他實在是太有潛力了,要是讓他去搞宣傳那一套,絕對能受到百姓的青睞。
“將軍,你說的是真的嗎?”
“二狗,不用懷疑,我表姨就住在河北,她們一家,現在過的可好了。”
“是啊,我也聽說了,鮮棗崇禎帝可是一代明君啊。”
“誰說不是呢,相傳,這崇禎帝啊,是紫微星下凡啊!”
“那太好了,我們有救了,再也不怕吃不上飯了。”
……
這一次,劉國棟的話,終於得到了迴應,百姓們居然神奇的接納了,大明的軍隊。
陛下真厲害,沒想到消息都傳到敵營了,看著議論紛紛的百姓們,劉國棟有些汗顏,心中對崇禎帝也是無比佩服。
“將士們,把土豆還有紅薯,都發下去。”
“順便交他們,怎麽種植,不要讓百姓們餓著肚子。”
劉國棟想起之前趙雲交給自己的任務,讓人拿出來了幾大麻袋土豆和紅薯,分發到每家每戶。
“大明威武!”
“這崇禎帝還真是個明君啊!”
“謝謝你們,謝謝崇禎帝。”
……
劉國棟的這個舉動,可把這些百姓激動的不行,一個個對大明的仁慈,感激不盡。
隨後,大明軍隊的將士們,都開始動了起來,每家每戶的交他們怎麽種植,還特意交代了不要吃太多,每年都要存一些,要不然下一季度就沒種子了。
到那時,百姓們隻能去買了。
這邊徐州城一片祥和,軍中將士,深受百姓愛戴,看到這一幕,崇禎帝估計會很欣慰吧,這也不愧對他對大明所做的一切。
另一邊,薛仁貴帶著自己的兵馬,花了半天左右的時間,迴到了開封,把劉良佐關押了起來,等待迴京之時,把劉良佐帶迴去。
至於許定國?他還被關押在宿遷的地牢裏,大明的士兵每天盯著他,讓他一點小動作都做不了。
至於之前的那些俘虜,早就已經被薛仁貴安排送了出去,至於位置可能連薛仁貴自己都記不清楚了。
這次的俘虜,薛仁貴也隻用了半天,都被送走了,下次再見麵的時候,這些人,可能已經成為大明的將士,為大明賣命了。
安排完這些,留下人守在開封,等待著支援的到來,就又朝著徐州去了。
至於薛仁貴為什麽這麽急,還不是怕徐州城在出個什麽異常情況,南明在把徐州城奪迴去了,那之前做的全白費了。
(京城)
“陛下,開封傳來戰報。”
大早上的,崇禎帝還在書房看書,開封的戰報就傳來了。
距離,上一次薛仁貴給崇禎帝穿戰報,已經過去數十天了。
上一次的戰報,寫的就是薛仁貴已經拿下徐州城,讓崇禎帝放心,戰俘也分配到了河北各地了。
至於說,那薛仁貴要增援的事情,那都過去十五天左右了,當時看到戰報,崇禎帝就派人增援過去了。
畢竟不管是徐州,還是薛仁貴,還是劉國棟,還有那些將士,一個都不能丟、一個也都不能被南明的人俘虜。
“哦?大伴,念。”
聽到是開封傳來的戰報,崇禎帝還是很興奮的,這薛仁貴自從去了河北之後,就從沒有讓崇禎帝失望過,每一次都是好消息。
“陛下,臣薛仁貴和劉國棟,已經穩住徐州城一帶,我們已經全部接管。”
“最遲半月,這南明的大部隊就要來了,臣也打聽清楚了,這次他們派了五萬人,由高傑手下,還有劉澤清的手下帶隊。”
“這次,南明發動這大麽大的兵力,這是一個對南明後方動手的好機會。”
“趁著南明兵力薄弱,直插淮安,劉澤清必定沒有算到。”
王承恩緩緩開口,把這封戰報讀完,讀到這裏,這戰報就完了。
“好,好,好一個薛禮,不愧是朕的心腹。”
崇禎帝那叫一個高興啊,這南明和大明相比,兵力本就不多,現在居然派五萬人馬去奪迴徐州,這是不把大明山東看在眼裏嗎?
“大伴,把這份書信以最快速度,送到鄭芝龍和趙雲手中,我明天要聽到山東動兵的消息。”
崇禎帝做事果斷,快速的寫好了調令,派人把這封書信送出去,隨後又寫了一封,傳迴開封,再從那邊給薛仁貴。
“是,陛下。”
王承恩也高興啊,現在這大明的戰爭是接連開花,想必要不了多久,這南明就收迴來了,到那時,大明才是真正的大明。
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大明。
看著王承恩離去的背影,崇禎帝思索了起來,現在地盤有了,但接下來,又有一個事難住崇禎帝了。
那就是,大明還缺人才啊,科考最快,也就一年一次,現在的大明人才實在是太稀缺了。
大明的內部,經過這段時間的整治倒是好了不少,但是還不夠,那些幕後的人,還是一時間難以除掉。
“來人,宣王猛。”
思索片刻,崇禎帝決定了,要幹一件大事,這事情還是刻不容緩的那種,現在不做不行。
沒一會兒,王猛就從禮部趕來,坐在了崇禎帝的對麵。
“景略,現在禮部的內患處掉了嗎?”
崇禎帝上來,就對著王猛問出了這麽一個問題,麵色嚴肅。
“迴陛下,內患無憂,以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