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蕭綜吃了啞巴虧,有苦也難言,隻能按照裴淵明等人的建議,好生安排了幾個大戶的女子,又將征斂所得退了迴去。
他這麽做,一來是畏懼裴淵明的將威;二來自己的母親就要到江夏了,把見不得人的事情打點好,也可免除一番斥責教訓。
畢竟是沒有順意,蕭綜心中哪裏能平靜,隻得在院子裏徘徊散心。
忽有一甲士奔來奏報。
“報主帥!”
“郊外發現了淑媛車駕。”
“敬則將軍已帶人前去護駕迎接。”
“好!”
“你們這就隨我出城,迎接母親!”
“是!”
江夏郡府大大小的官吏、將軍,按照朝廷禮製,於城門外站立迎候。
隻見吳淑媛車馬緩緩行來,蕭綜便小跑著迎了過去。
“兒臣恭迎母親。”
蕭綜跪地行禮。
“罷了。”
“如何要擺這麽大陣仗,還嫌自己不夠張揚嗎?”
蕭綜聽了這話,很是不解。
一個多月沒見麵的母親,怎麽剛一來就帶著這麽大的氣呢。
“兒子知錯了,這就讓他們散了。”
於是蕭綜便朝著一旁的蕭敬則揚手示意。
眾人隨著車駕,來到了郡府內。
吳淑媛緩緩下了車,蕭綜親自撐著手臂接著。
隻見蕭綜滿臉黝黑,畢竟出去巡查了幾次,臉頰也消瘦了許多。
吳淑媛見狀甚是心疼,可心裏那股氣還沒消,便瞥了他一眼作罷。
“我等恭迎淑媛娘娘。”
眾人於大堂內驅身叩首行禮。
吳淑媛緩了緩神兒,挺身揚手示意。
“諸位請起吧!”
堂下的人有幾個是吳淑媛認識的,也有聽過名字但沒見過的。
隻見她溫婉一笑。
“諸位將軍和郢州臣工乃是南國忠義臣子,綜兒有諸位輔佐,本宮甚為感激。”
“本宮帶了些許細軟,權當是慰勞諸位了。”
“我等叩謝娘娘。”
眾人再次叩首致謝。
“綜兒還小,你們久經沙場,乃是前輩。”
“如果綜兒為政有什麽不妥,你們還要直言勸告才是。”
“特別是日常行事,切莫寵溺於他。”
“本宮在此,先行謝過了。”
幾個將軍一聽這話,先是一愣神兒,後宮的吳淑媛可是出了名的驕縱,怎麽今天這麽客氣了。
“請娘娘放心,我等自當竭心盡力,輔佐主帥。”
裴淵明上前低頭拱手。
“我等亦當竭心盡力,輔佐主帥。”
身後人也跟著附和道。
“如此,本宮就放心了。”
“裴將軍。”
“末將在!”
“此處你資曆最深,平日裏可要多多教誨綜兒才是啊。”
“末將不敢!”
“二殿下天資聰慧,為政用心,雖有些許不足之處,亦能及時改正。”
“請娘娘放心,末將自當盡心為之,不辜負聖意民心。”
寒暄過後,眾人便行禮散去不說。
吳淑媛這番謙卑恭敬的表現,眾人心中皆豎起了大拇指。
當然,吳淑媛如此,其中是何深意,亦有許多人在背後揣測。
眾人走後,蕭綜便上前叩首跪拜。
“餐食就要備好。”
“母親一路舟車勞頓,兒子先扶您去用膳吧。”
吳淑媛眯著眼搖了搖頭。
“母親是哪裏不舒服嗎?”
“為娘問你,你在江夏這段時間,都做了些什麽?”
蕭綜轉了下眼珠子,母親這麽問是什麽意思?難道她聽說了什麽嗎?
於是他走到吳淑媛身旁,深深行禮。
“迴母親,兒臣按照父皇旨意,固守郢州。”
“為了掌握民情,兒臣親自去了江夏各處縣府巡查。”
“發糧救濟疾苦百姓,又為他們修補屋舍。並且傳令各縣府衙,抓捕盜賊,維護地方安寧。”
“就這些嗎?”
“兒子親自趕赴前線軍營,沿用七叔布防之法,虛心納諫,事事都與裴將軍等人商量。”
“還有呢?”
“額......”
“還有諸多軍務民政,乃是由太守和各處將軍為兒臣分擔。”
“兒臣初來郢州,諸多巨細還不能牢記於心,還請母親恕罪。”
“好!既然你忘了,那為娘就幫你迴憶迴憶。”
“漱兒!”
吳淑媛喚了一聲。
隻見玉漱緩步來到了堂下。
蕭綜一下子就傻了眼。
“這位女子,你可識得?”
“兒臣......兒臣不知母親是何用意,還請母親明示。”
於是吳淑媛稍稍擺了擺手,玉漱低身行禮後退了下去。
“你強擄民女,欲行苟且!剛才這位姑娘,我若是晚來一步,恐怕你已經得逞了吧!”
“兒子......兒子知錯了,兒子知錯了。”
“那幾個大戶女子呢?”
“你藏在何處了?”
“迴......迴母親,我已聽從裴將軍等人諫言,將她們好生安置,待母親來後,為我主持婚配,正其名分。”
“逆子!”
“我皇族臉麵,都被你丟盡了。”
“你身為皇子,娶妻納妾,豈能由著性子!”
“你以為,為她們正了名分,就能息事寧人了嗎?”
“這件事暫且不說,你還有什麽惡行,非要我說出來嗎!”
“母親息怒。”
蕭綜再次叩首,嚇得身子哆嗦著。
“兒子得知母親要來江夏,想著要讓母親過得舒坦些,便從那些大戶手中收了些許錢物,兒子一時糊塗,如今已將那錢物如數還了迴去。”
“還請母親當心身子,切莫動怒啊!”
“兒子所作一切,皆是為了在朝中立足,不再受人欺淩。”
“兒子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我不比那些皇子差。”
“他們都說我是舊朝遺種,母親,您告訴我,我到底是不是父皇親生兒子啊!”
吳淑媛緊閉雙眼,淚水隨之而出。
她撫了撫蕭綜的額頭,語氣也輕緩了許多。
“此事已在為娘心中多年,它就如同一把刀一樣,日夜刺著我。”
“今日為娘便告訴你吧。”
孩子大了,瞞也瞞不住。
就因為沒有早些告訴他,在蕭綜小的時候便對自己的身世很是懷疑,想想名不正言不順的待在宮裏,飽受其他皇子公主欺負不說,還是當今的父皇推翻了舊朝統治,如果自己是舊朝遺種,那麽在仇人家裏過生活又會有什麽好下場呢!
有如此思考,才導致他外任時叛離了朝廷,歸順了北國自稱是的他叔父人。
可是啊,好景不長,因那位叔父在北國根基不穩,擔心遭人陷害,使得家族後繼無人,所以最終還是把蕭綜給送迴了兩國邊疆地帶,還給了南國。
此事別說是蕭綜本人,就是生母吳淑媛都記憶猶新。
如今他重獲信任,斷不可因為一時之氣再行悖逆了。
“你生父......”
“乃是舊朝東昏侯。”
蕭綜聽後,一下子便癱在了桌案旁邊,麵色煞白,眼睛裏脹滿了血絲。
“綜兒啊,你可知為了讓你能重新被啟用,為娘我費了多少力氣。”
“你雖然不是陛下親生,但他待你和其他皇子並無兩樣。”
“你切莫心存抱怨,定要好生為政才行啊!”
“母親!母親......”
蕭綜趴在吳淑媛懷中,一時間哀嚎不止。
“兒啊,如今皇子們皆已長大,日後你外任要職機會更加渺茫。”
“你一定要在郢州做出些成績來,知道嗎?”
“兒子知道了。”
“兒子......兒子一定不辜負母親期望。”
“好孩子。”
母子二人相擁在一起,萬千悲涼和苦澀,皆隨著淚水,浸濕了江夏郡府。
卻說前軍大營裏,臧宣卿正在收拾東西。
易瓊和玉漱二人來到臧宣卿的帳內,易瓊見此狀便上前拱手。
“長史為何收拾衣裝?”
“奧!是你們二位啊,快坐吧。”
臧宣卿微微笑了笑。
“新任主帥已經熟悉了郢州軍務,今早便差人來此,與我做了交接。”
“那......長史是要迴京了嗎?”
“是啊,我本就是七殿下所屬官吏。”
“如今做了交接,就沒必要繼續留在此地了。”
易瓊皺了皺眉。
“可那蕭綜......”
沒等他說出口,臧宣卿便先行發問。
“對了,你們為何還要迴來呢?”
“就不怕他們過來報複嗎?”
“奧!我和漱兒特地迴來感謝長史。”
“蕭綜倒行逆施,我們已將事情告訴了吳淑媛。”
“有吳淑媛在,那毛頭小子定不敢胡作非為了。”
“如此便好!”
“不過你們也用不著謝我,要謝啊,就謝你們自己吧。”
“要不是你們奮力一搏,即便我再怎麽出主意,也都無濟於事。”
“不不,此事多虧了長史,我和玉漱定會銘記大恩!”
於是易瓊和玉漱二人便要跪地叩首。
臧宣卿見狀急忙將他們攙起。
“你們太客氣了。”
“七殿下臨行前有過交待,我也是奉令行事。”
“對了,我明日就要迴京,你們有什麽要幫忙帶迴去嗎?”
易瓊聽後和玉漱對視了一番。
“來到江夏數月了,待我寫封書信,勞煩長史交給蕭辰!”
“你們兄弟二人能有如此情誼,真是令人佩服!”
“難得啊!”
臧宣卿話音剛落,門外便來了一個郡府中的甲士。
“臧宣卿聽令!”
臧宣卿三人跪地俯首。
“臧將軍謀勇俱佳,對郢州軍務爛熟於胸,實乃不可多得之才。本帥已向七叔奏報,留將軍接任隨郡前軍將軍,望將軍不負眾望,報效南國。”
“末將......領命!”
“臧將軍,主帥贈送錦被一床,主帥說了,軍營苦寒,將軍定要保重身子才是!”
“多謝主帥關心!”
臧宣卿雙手接過錦被,再次低頭致意。
不用走了!
可臧宣卿心裏卻泛起了嘀咕。
這蕭綜生性多變,搖擺不定。
之前還滿是嫌棄,急著替換自己,怎麽這會兒又這般客氣,還向七殿下挽留自己了。
“恭喜長史!”
易瓊微笑著低頭拱手。
隻見臧宣卿搖了搖頭。
“青雲兄說笑了。”
“是喜是禍,尚未可知啊!”
“哦?長史為何這麽說?”
“適才你說吳淑媛已經來到江夏?”
“正是!”
“嗯,那我就知道了。”
“主帥本想找人接替我,但吳淑媛卻另有打算。”
“至於是何打算,我一時間還不清楚。”
易瓊搔了搔下巴,接過了話茬。
“蕭辰說過,時間會給出最優答案!”
“既然不知道他們是何用意,那咱們就邊走邊看便是。”
“嗬嗬嗬,青雲兄所言甚是!”
“為今之計,也隻能如此了。”
二人稍作商議,易瓊和玉漱便迴了營帳不說。
勤政堂裏,臨川王、安成王、徐修仁、袁昂、王遷和蕭辰等人依次跪坐。
皇帝見人來齊了,便放下朱筆,望了過去。
“康長明和昌義之二人所奏,你們都看到了。”
“今日召諸位來此,就是為了商議北徐州分兵之策。”
“蕭常侍,分兵之策由你最先提出,既如此,你再與大家說一說吧。”
“遵命。”
於是蕭辰起身來到大堂中央,稍作拱手。
“北徐州蕭刺史建議實施分兵之策,其目的重在補充我軍糧草。”
“奏表中所提十六字方針,乃是此計策的宗旨。”
“遊擊戰,旨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偷襲侵擾為主。”
“將數萬大軍化整為零,此時索虜那邊同樣欠缺糧草,全軍士氣必然低沉。”
“而我軍分兵遊擊,才能衝破困境,得以生存。”
“子昭將軍點將用兵之能有口皆碑,他對分兵之策的理解也極為透徹。”
“加之靖藝將軍對分兵之策亦有獨到見解,二位將軍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此結果很是難得。”
“總而言之,眼下軍需供應難以為繼,倒不如借此機會搏上一搏。”
蕭辰說完,再次低頭拱手示意。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
“到底分兵與否,都說說看吧。”
徐修仁率先起身拱手。
“陛下,北徐州與索虜對峙已近半載,我朝律令有雲:兵駐一處,方圓三百裏之地當以糧草、布麻、青鐵等物補充軍需。”
“如今深秋已至,江東各地穀粟皆已收獲,而北徐州有將士八萬餘人,以往年收成估量,僅需在二兗、二徐,加之南豫州之地征斂,便可補足軍需。”
“如此,便無需分兵而治。”
“嗬嗬嗬,徐令所言,未免過於臆斷了吧!”
袁昂起身,稍作拱手。
“尚書省掌管天下民情,北徐州耗費如何,還請陛下允許度支尚書王遷奏報。”
“恩準!”
於是王遷跪地叩首,而後起身筆直的站著。
“自春夏以來,北徐州戰事連連吃緊,朝廷三次補充兵員,日常軍需消耗亦是逐日增加。迄今為止,北徐州對峙已耗費粟米五十二萬斛,銀錢五百一十七萬,將士死傷共計兩萬五千餘人,耗費器物、撫恤銀錢尚無定數。”
王遷說完,退到了一旁。
袁昂再次上前,稍作拱手。
“度支尚書所言耗費,還在與日俱增。”
“如今北徐周邊四州二十一郡,已提前征斂了兩年調稅,今夏江東各地大水橫行,穀粟多已欠收。”
“若再行征斂,百姓便無糧可食。”
“如此倒行逆施之策,徐令是何居心!”
徐修仁眉頭緊皺,這袁昂說的太過了。
朝廷在四州之地征斂不假,可並未傷到百姓根基,江東的土地極其肥沃,即便秋糧欠收還有夏糧做保障,再說那五十二萬斛糧食也並不都是地方新征收的調稅,裏麵有二十多萬石是朝廷太倉和東宮倉的糧食。
而袁昂不建議繼續征斂,也有他的打算。
雖然北徐對峙不是常態,但平時邊關摩擦時北徐就有三萬餘甲士駐守,為的是防患於未然,畢竟北徐諸城一破,索虜就可以直逼京都建康了,那還得了。
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南國在早年間就多次發動過北伐,意欲將北大門再往北推。可是幾次攻下來,都無甚效果,今天攻下來的城池過些日子就會被索虜重新奪迴去,壽陽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此來來迴迴,受傷的是數萬將士,更是北徐和周邊郡縣的百姓,以至於數年間豐產不豐收,糧食、物品都被征繳補充軍需了,哪裏還有生存的基礎呢!
如今兩軍對峙已有數月之久,征斂也跟著重複了多次,百姓早就沒有餘糧了。
袁昂的意思就是退兵,像之前一樣,退守鍾離一帶,何必為了一城一池而耗費巨大呢!
“宣達啊,你觀之如何?”
皇帝欠身看了看臨川王。
“額......陛下恕罪,臣弟身為揚州刺史,手中握著江東州郡民政,如今商討江東征斂調稅之事,臣弟理應迴避。”
這就對嘍!
人家臨川王選擇不發言了,在一旁聽著就是,征與不征,傷的又不是自己,隻是自己的腰包癟了一些而已。
“宣達如此,亦是為了大局著想,那你們繼續說吧!”
“陛下。”
七殿下低身拱手。
“分兵之策,乃是蕭辰於北徐州勞軍時提出。”
“臣弟有所耳聞。”
“我近日查看了北徐州駐防輿圖,我部伍分為三處,若是全軍固守,當然最為穩妥,隻不過錢糧接濟困難,如此下去免不了軍心動搖。”
“而分兵之策,將我軍化整為零,各自為戰,可從兩軍交界處甚至到敵軍腹地搜尋補給。”
“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糧草軍需,又能伺機騷擾敵軍。況且敵軍固守壽陽,頻頻犯我荊山之地,我軍若無動於衷,時日一久終將氣士全無,倒不如借此機會,振奮士氣。”
“故而臣弟建議,從揚州南部州郡稍作征斂,補充北徐日常耗費。”
“今秋江夏和南新蔡二郡因試行新政,穀粟已收獲五十萬斛,二郡收成占郢、江二州超過四成,新政成效顯著,實乃惠民之舉。如此觀之,若於明年在二州全境實施新政,其成果必定豐厚。”
“而南、北兗、南豫州和南徐州之地,界臨前線,有北徐州作為屏障,又為其後方補給來源,故而可試行新政。”
“還望陛下恩準!”
六殿下聽後一愣眼,這個老七,還把手伸到江東來了!
“陛下,新政在二郡雖有成效,但在江東之地......恐不適宜。”
“江東自古富庶,大族貴胄遍布南北。”
“若輕言革新,定會遭受阻礙,古語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江東人心盡失,南國必會招來內憂外患,還望陛下......三思!”
皇帝聽後捋了捋胡須。
看吧,剛剛說征斂調稅時老六還說什麽避嫌,在一旁不作聲。
現在一說新政,就竄上來了,真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啊!
“罷了罷了。”
皇帝輕聲說道。
“新政之事暫且不說。”
“適才彥達所言,北徐實施分兵之策,再於揚州南部郡縣稍作征斂,朕覺得可行。”
“你們說呢?”
“陛下!”
“南部吳郡、吳興、會稽等地,乃京都納取之地,諸郡雖富庶,可北徐兵卒雜役眾多,又如何能與皇族爭奪供糧呢!”
“還望陛下......三思啊!”
袁昂起身跪地叩首,隻聽他語調近乎於哭腔,身子緊緊的貼在地上。
“早春南郊圓壇祭天時朕便說過,除祭拜用度外,宮中開支一律減半。”
“各宮執行得當,亦省下來不少錢糧,以後啊,供地亦可稍作征斂。就將各地省出那些穀粟布帛,送至北徐州吧!”
“宣達,你還有什麽異議嗎?”
“臣弟......謹遵聖意!”
要說皇帝先前沒有考慮分兵之策,實乃出於無奈。
化整為零,隻留下部分將士守著空營,風險太大。
但如今北徐州已無糧草接濟,兩軍對峙卻不能停止,可謂是進退維穀、騎虎難下。
經過這一番商議,臨川王也不得不作出讓步,畢竟是皇帝從宮裏省出來的錢糧,跟你老六可沒什麽關係。
而分兵之策的商議結果,大家竟然出奇的一致,這倒是讓皇帝心中多了幾分欣喜,也添了幾分擔憂。
欣喜源自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至於擔憂,無非是那個老六既贏得了人心,也贏了名聲,如今還省了許多調稅銀錢。
皇帝雖不至於一言堂,不過這天下乃是一家所有,給你的你乖乖拿去,沒說給你的,你自然不能伸手去要,更不能藏起來據為己有!
如此一來,老六受了敲打,北徐的窘境也可以稍稍緩解,至於壽陽城能不能攻下來,已經不重要了。
正是:
和也存疑分也憂,空作因果意中求。
自古人心多皮麵,高臥東山先低頭。
他這麽做,一來是畏懼裴淵明的將威;二來自己的母親就要到江夏了,把見不得人的事情打點好,也可免除一番斥責教訓。
畢竟是沒有順意,蕭綜心中哪裏能平靜,隻得在院子裏徘徊散心。
忽有一甲士奔來奏報。
“報主帥!”
“郊外發現了淑媛車駕。”
“敬則將軍已帶人前去護駕迎接。”
“好!”
“你們這就隨我出城,迎接母親!”
“是!”
江夏郡府大大小的官吏、將軍,按照朝廷禮製,於城門外站立迎候。
隻見吳淑媛車馬緩緩行來,蕭綜便小跑著迎了過去。
“兒臣恭迎母親。”
蕭綜跪地行禮。
“罷了。”
“如何要擺這麽大陣仗,還嫌自己不夠張揚嗎?”
蕭綜聽了這話,很是不解。
一個多月沒見麵的母親,怎麽剛一來就帶著這麽大的氣呢。
“兒子知錯了,這就讓他們散了。”
於是蕭綜便朝著一旁的蕭敬則揚手示意。
眾人隨著車駕,來到了郡府內。
吳淑媛緩緩下了車,蕭綜親自撐著手臂接著。
隻見蕭綜滿臉黝黑,畢竟出去巡查了幾次,臉頰也消瘦了許多。
吳淑媛見狀甚是心疼,可心裏那股氣還沒消,便瞥了他一眼作罷。
“我等恭迎淑媛娘娘。”
眾人於大堂內驅身叩首行禮。
吳淑媛緩了緩神兒,挺身揚手示意。
“諸位請起吧!”
堂下的人有幾個是吳淑媛認識的,也有聽過名字但沒見過的。
隻見她溫婉一笑。
“諸位將軍和郢州臣工乃是南國忠義臣子,綜兒有諸位輔佐,本宮甚為感激。”
“本宮帶了些許細軟,權當是慰勞諸位了。”
“我等叩謝娘娘。”
眾人再次叩首致謝。
“綜兒還小,你們久經沙場,乃是前輩。”
“如果綜兒為政有什麽不妥,你們還要直言勸告才是。”
“特別是日常行事,切莫寵溺於他。”
“本宮在此,先行謝過了。”
幾個將軍一聽這話,先是一愣神兒,後宮的吳淑媛可是出了名的驕縱,怎麽今天這麽客氣了。
“請娘娘放心,我等自當竭心盡力,輔佐主帥。”
裴淵明上前低頭拱手。
“我等亦當竭心盡力,輔佐主帥。”
身後人也跟著附和道。
“如此,本宮就放心了。”
“裴將軍。”
“末將在!”
“此處你資曆最深,平日裏可要多多教誨綜兒才是啊。”
“末將不敢!”
“二殿下天資聰慧,為政用心,雖有些許不足之處,亦能及時改正。”
“請娘娘放心,末將自當盡心為之,不辜負聖意民心。”
寒暄過後,眾人便行禮散去不說。
吳淑媛這番謙卑恭敬的表現,眾人心中皆豎起了大拇指。
當然,吳淑媛如此,其中是何深意,亦有許多人在背後揣測。
眾人走後,蕭綜便上前叩首跪拜。
“餐食就要備好。”
“母親一路舟車勞頓,兒子先扶您去用膳吧。”
吳淑媛眯著眼搖了搖頭。
“母親是哪裏不舒服嗎?”
“為娘問你,你在江夏這段時間,都做了些什麽?”
蕭綜轉了下眼珠子,母親這麽問是什麽意思?難道她聽說了什麽嗎?
於是他走到吳淑媛身旁,深深行禮。
“迴母親,兒臣按照父皇旨意,固守郢州。”
“為了掌握民情,兒臣親自去了江夏各處縣府巡查。”
“發糧救濟疾苦百姓,又為他們修補屋舍。並且傳令各縣府衙,抓捕盜賊,維護地方安寧。”
“就這些嗎?”
“兒子親自趕赴前線軍營,沿用七叔布防之法,虛心納諫,事事都與裴將軍等人商量。”
“還有呢?”
“額......”
“還有諸多軍務民政,乃是由太守和各處將軍為兒臣分擔。”
“兒臣初來郢州,諸多巨細還不能牢記於心,還請母親恕罪。”
“好!既然你忘了,那為娘就幫你迴憶迴憶。”
“漱兒!”
吳淑媛喚了一聲。
隻見玉漱緩步來到了堂下。
蕭綜一下子就傻了眼。
“這位女子,你可識得?”
“兒臣......兒臣不知母親是何用意,還請母親明示。”
於是吳淑媛稍稍擺了擺手,玉漱低身行禮後退了下去。
“你強擄民女,欲行苟且!剛才這位姑娘,我若是晚來一步,恐怕你已經得逞了吧!”
“兒子......兒子知錯了,兒子知錯了。”
“那幾個大戶女子呢?”
“你藏在何處了?”
“迴......迴母親,我已聽從裴將軍等人諫言,將她們好生安置,待母親來後,為我主持婚配,正其名分。”
“逆子!”
“我皇族臉麵,都被你丟盡了。”
“你身為皇子,娶妻納妾,豈能由著性子!”
“你以為,為她們正了名分,就能息事寧人了嗎?”
“這件事暫且不說,你還有什麽惡行,非要我說出來嗎!”
“母親息怒。”
蕭綜再次叩首,嚇得身子哆嗦著。
“兒子得知母親要來江夏,想著要讓母親過得舒坦些,便從那些大戶手中收了些許錢物,兒子一時糊塗,如今已將那錢物如數還了迴去。”
“還請母親當心身子,切莫動怒啊!”
“兒子所作一切,皆是為了在朝中立足,不再受人欺淩。”
“兒子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我不比那些皇子差。”
“他們都說我是舊朝遺種,母親,您告訴我,我到底是不是父皇親生兒子啊!”
吳淑媛緊閉雙眼,淚水隨之而出。
她撫了撫蕭綜的額頭,語氣也輕緩了許多。
“此事已在為娘心中多年,它就如同一把刀一樣,日夜刺著我。”
“今日為娘便告訴你吧。”
孩子大了,瞞也瞞不住。
就因為沒有早些告訴他,在蕭綜小的時候便對自己的身世很是懷疑,想想名不正言不順的待在宮裏,飽受其他皇子公主欺負不說,還是當今的父皇推翻了舊朝統治,如果自己是舊朝遺種,那麽在仇人家裏過生活又會有什麽好下場呢!
有如此思考,才導致他外任時叛離了朝廷,歸順了北國自稱是的他叔父人。
可是啊,好景不長,因那位叔父在北國根基不穩,擔心遭人陷害,使得家族後繼無人,所以最終還是把蕭綜給送迴了兩國邊疆地帶,還給了南國。
此事別說是蕭綜本人,就是生母吳淑媛都記憶猶新。
如今他重獲信任,斷不可因為一時之氣再行悖逆了。
“你生父......”
“乃是舊朝東昏侯。”
蕭綜聽後,一下子便癱在了桌案旁邊,麵色煞白,眼睛裏脹滿了血絲。
“綜兒啊,你可知為了讓你能重新被啟用,為娘我費了多少力氣。”
“你雖然不是陛下親生,但他待你和其他皇子並無兩樣。”
“你切莫心存抱怨,定要好生為政才行啊!”
“母親!母親......”
蕭綜趴在吳淑媛懷中,一時間哀嚎不止。
“兒啊,如今皇子們皆已長大,日後你外任要職機會更加渺茫。”
“你一定要在郢州做出些成績來,知道嗎?”
“兒子知道了。”
“兒子......兒子一定不辜負母親期望。”
“好孩子。”
母子二人相擁在一起,萬千悲涼和苦澀,皆隨著淚水,浸濕了江夏郡府。
卻說前軍大營裏,臧宣卿正在收拾東西。
易瓊和玉漱二人來到臧宣卿的帳內,易瓊見此狀便上前拱手。
“長史為何收拾衣裝?”
“奧!是你們二位啊,快坐吧。”
臧宣卿微微笑了笑。
“新任主帥已經熟悉了郢州軍務,今早便差人來此,與我做了交接。”
“那......長史是要迴京了嗎?”
“是啊,我本就是七殿下所屬官吏。”
“如今做了交接,就沒必要繼續留在此地了。”
易瓊皺了皺眉。
“可那蕭綜......”
沒等他說出口,臧宣卿便先行發問。
“對了,你們為何還要迴來呢?”
“就不怕他們過來報複嗎?”
“奧!我和漱兒特地迴來感謝長史。”
“蕭綜倒行逆施,我們已將事情告訴了吳淑媛。”
“有吳淑媛在,那毛頭小子定不敢胡作非為了。”
“如此便好!”
“不過你們也用不著謝我,要謝啊,就謝你們自己吧。”
“要不是你們奮力一搏,即便我再怎麽出主意,也都無濟於事。”
“不不,此事多虧了長史,我和玉漱定會銘記大恩!”
於是易瓊和玉漱二人便要跪地叩首。
臧宣卿見狀急忙將他們攙起。
“你們太客氣了。”
“七殿下臨行前有過交待,我也是奉令行事。”
“對了,我明日就要迴京,你們有什麽要幫忙帶迴去嗎?”
易瓊聽後和玉漱對視了一番。
“來到江夏數月了,待我寫封書信,勞煩長史交給蕭辰!”
“你們兄弟二人能有如此情誼,真是令人佩服!”
“難得啊!”
臧宣卿話音剛落,門外便來了一個郡府中的甲士。
“臧宣卿聽令!”
臧宣卿三人跪地俯首。
“臧將軍謀勇俱佳,對郢州軍務爛熟於胸,實乃不可多得之才。本帥已向七叔奏報,留將軍接任隨郡前軍將軍,望將軍不負眾望,報效南國。”
“末將......領命!”
“臧將軍,主帥贈送錦被一床,主帥說了,軍營苦寒,將軍定要保重身子才是!”
“多謝主帥關心!”
臧宣卿雙手接過錦被,再次低頭致意。
不用走了!
可臧宣卿心裏卻泛起了嘀咕。
這蕭綜生性多變,搖擺不定。
之前還滿是嫌棄,急著替換自己,怎麽這會兒又這般客氣,還向七殿下挽留自己了。
“恭喜長史!”
易瓊微笑著低頭拱手。
隻見臧宣卿搖了搖頭。
“青雲兄說笑了。”
“是喜是禍,尚未可知啊!”
“哦?長史為何這麽說?”
“適才你說吳淑媛已經來到江夏?”
“正是!”
“嗯,那我就知道了。”
“主帥本想找人接替我,但吳淑媛卻另有打算。”
“至於是何打算,我一時間還不清楚。”
易瓊搔了搔下巴,接過了話茬。
“蕭辰說過,時間會給出最優答案!”
“既然不知道他們是何用意,那咱們就邊走邊看便是。”
“嗬嗬嗬,青雲兄所言甚是!”
“為今之計,也隻能如此了。”
二人稍作商議,易瓊和玉漱便迴了營帳不說。
勤政堂裏,臨川王、安成王、徐修仁、袁昂、王遷和蕭辰等人依次跪坐。
皇帝見人來齊了,便放下朱筆,望了過去。
“康長明和昌義之二人所奏,你們都看到了。”
“今日召諸位來此,就是為了商議北徐州分兵之策。”
“蕭常侍,分兵之策由你最先提出,既如此,你再與大家說一說吧。”
“遵命。”
於是蕭辰起身來到大堂中央,稍作拱手。
“北徐州蕭刺史建議實施分兵之策,其目的重在補充我軍糧草。”
“奏表中所提十六字方針,乃是此計策的宗旨。”
“遊擊戰,旨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偷襲侵擾為主。”
“將數萬大軍化整為零,此時索虜那邊同樣欠缺糧草,全軍士氣必然低沉。”
“而我軍分兵遊擊,才能衝破困境,得以生存。”
“子昭將軍點將用兵之能有口皆碑,他對分兵之策的理解也極為透徹。”
“加之靖藝將軍對分兵之策亦有獨到見解,二位將軍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此結果很是難得。”
“總而言之,眼下軍需供應難以為繼,倒不如借此機會搏上一搏。”
蕭辰說完,再次低頭拱手示意。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
“到底分兵與否,都說說看吧。”
徐修仁率先起身拱手。
“陛下,北徐州與索虜對峙已近半載,我朝律令有雲:兵駐一處,方圓三百裏之地當以糧草、布麻、青鐵等物補充軍需。”
“如今深秋已至,江東各地穀粟皆已收獲,而北徐州有將士八萬餘人,以往年收成估量,僅需在二兗、二徐,加之南豫州之地征斂,便可補足軍需。”
“如此,便無需分兵而治。”
“嗬嗬嗬,徐令所言,未免過於臆斷了吧!”
袁昂起身,稍作拱手。
“尚書省掌管天下民情,北徐州耗費如何,還請陛下允許度支尚書王遷奏報。”
“恩準!”
於是王遷跪地叩首,而後起身筆直的站著。
“自春夏以來,北徐州戰事連連吃緊,朝廷三次補充兵員,日常軍需消耗亦是逐日增加。迄今為止,北徐州對峙已耗費粟米五十二萬斛,銀錢五百一十七萬,將士死傷共計兩萬五千餘人,耗費器物、撫恤銀錢尚無定數。”
王遷說完,退到了一旁。
袁昂再次上前,稍作拱手。
“度支尚書所言耗費,還在與日俱增。”
“如今北徐周邊四州二十一郡,已提前征斂了兩年調稅,今夏江東各地大水橫行,穀粟多已欠收。”
“若再行征斂,百姓便無糧可食。”
“如此倒行逆施之策,徐令是何居心!”
徐修仁眉頭緊皺,這袁昂說的太過了。
朝廷在四州之地征斂不假,可並未傷到百姓根基,江東的土地極其肥沃,即便秋糧欠收還有夏糧做保障,再說那五十二萬斛糧食也並不都是地方新征收的調稅,裏麵有二十多萬石是朝廷太倉和東宮倉的糧食。
而袁昂不建議繼續征斂,也有他的打算。
雖然北徐對峙不是常態,但平時邊關摩擦時北徐就有三萬餘甲士駐守,為的是防患於未然,畢竟北徐諸城一破,索虜就可以直逼京都建康了,那還得了。
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南國在早年間就多次發動過北伐,意欲將北大門再往北推。可是幾次攻下來,都無甚效果,今天攻下來的城池過些日子就會被索虜重新奪迴去,壽陽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此來來迴迴,受傷的是數萬將士,更是北徐和周邊郡縣的百姓,以至於數年間豐產不豐收,糧食、物品都被征繳補充軍需了,哪裏還有生存的基礎呢!
如今兩軍對峙已有數月之久,征斂也跟著重複了多次,百姓早就沒有餘糧了。
袁昂的意思就是退兵,像之前一樣,退守鍾離一帶,何必為了一城一池而耗費巨大呢!
“宣達啊,你觀之如何?”
皇帝欠身看了看臨川王。
“額......陛下恕罪,臣弟身為揚州刺史,手中握著江東州郡民政,如今商討江東征斂調稅之事,臣弟理應迴避。”
這就對嘍!
人家臨川王選擇不發言了,在一旁聽著就是,征與不征,傷的又不是自己,隻是自己的腰包癟了一些而已。
“宣達如此,亦是為了大局著想,那你們繼續說吧!”
“陛下。”
七殿下低身拱手。
“分兵之策,乃是蕭辰於北徐州勞軍時提出。”
“臣弟有所耳聞。”
“我近日查看了北徐州駐防輿圖,我部伍分為三處,若是全軍固守,當然最為穩妥,隻不過錢糧接濟困難,如此下去免不了軍心動搖。”
“而分兵之策,將我軍化整為零,各自為戰,可從兩軍交界處甚至到敵軍腹地搜尋補給。”
“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糧草軍需,又能伺機騷擾敵軍。況且敵軍固守壽陽,頻頻犯我荊山之地,我軍若無動於衷,時日一久終將氣士全無,倒不如借此機會,振奮士氣。”
“故而臣弟建議,從揚州南部州郡稍作征斂,補充北徐日常耗費。”
“今秋江夏和南新蔡二郡因試行新政,穀粟已收獲五十萬斛,二郡收成占郢、江二州超過四成,新政成效顯著,實乃惠民之舉。如此觀之,若於明年在二州全境實施新政,其成果必定豐厚。”
“而南、北兗、南豫州和南徐州之地,界臨前線,有北徐州作為屏障,又為其後方補給來源,故而可試行新政。”
“還望陛下恩準!”
六殿下聽後一愣眼,這個老七,還把手伸到江東來了!
“陛下,新政在二郡雖有成效,但在江東之地......恐不適宜。”
“江東自古富庶,大族貴胄遍布南北。”
“若輕言革新,定會遭受阻礙,古語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江東人心盡失,南國必會招來內憂外患,還望陛下......三思!”
皇帝聽後捋了捋胡須。
看吧,剛剛說征斂調稅時老六還說什麽避嫌,在一旁不作聲。
現在一說新政,就竄上來了,真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啊!
“罷了罷了。”
皇帝輕聲說道。
“新政之事暫且不說。”
“適才彥達所言,北徐實施分兵之策,再於揚州南部郡縣稍作征斂,朕覺得可行。”
“你們說呢?”
“陛下!”
“南部吳郡、吳興、會稽等地,乃京都納取之地,諸郡雖富庶,可北徐兵卒雜役眾多,又如何能與皇族爭奪供糧呢!”
“還望陛下......三思啊!”
袁昂起身跪地叩首,隻聽他語調近乎於哭腔,身子緊緊的貼在地上。
“早春南郊圓壇祭天時朕便說過,除祭拜用度外,宮中開支一律減半。”
“各宮執行得當,亦省下來不少錢糧,以後啊,供地亦可稍作征斂。就將各地省出那些穀粟布帛,送至北徐州吧!”
“宣達,你還有什麽異議嗎?”
“臣弟......謹遵聖意!”
要說皇帝先前沒有考慮分兵之策,實乃出於無奈。
化整為零,隻留下部分將士守著空營,風險太大。
但如今北徐州已無糧草接濟,兩軍對峙卻不能停止,可謂是進退維穀、騎虎難下。
經過這一番商議,臨川王也不得不作出讓步,畢竟是皇帝從宮裏省出來的錢糧,跟你老六可沒什麽關係。
而分兵之策的商議結果,大家竟然出奇的一致,這倒是讓皇帝心中多了幾分欣喜,也添了幾分擔憂。
欣喜源自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至於擔憂,無非是那個老六既贏得了人心,也贏了名聲,如今還省了許多調稅銀錢。
皇帝雖不至於一言堂,不過這天下乃是一家所有,給你的你乖乖拿去,沒說給你的,你自然不能伸手去要,更不能藏起來據為己有!
如此一來,老六受了敲打,北徐的窘境也可以稍稍緩解,至於壽陽城能不能攻下來,已經不重要了。
正是:
和也存疑分也憂,空作因果意中求。
自古人心多皮麵,高臥東山先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