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整理筆記時,又見到了1995年拜望施蜇存先生的訪談記錄,密密麻麻的十幾頁,隱在一個本子的中間。我每每翻閱一次,總要有不同的感慨和啟示。一直沒有整理出來的原因是由於頭緒太多,施先生說的話思緒飛揚。九十歲高齡的人,能保持如此寬敞的思路實在讓人服氣。說是訪談,其實更多的是老先生自己談,他戴著助聽器。把話筒一樣的小東西拿在手裏,伸到我麵前。他的助手提示我的嗓音要放大、再大,我幾乎是喊了。即使是這樣,施先生仍沿著自己的思路走,並不太理會我提出的具體問題,後來我就埋頭做記錄。差不多近一個小時,幾乎是施先生一個人在演講,並且思路清晰、聲音洪亮。記得那是5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先生依舊穿著厚棉袍,瘦瘦的,但是有力地坐在椅子裏。看著他的神態,恍然感覺這就是現代文化史裏的一幀剪影。
施先生說的一點很值得迴味,他說目前散文寫作的“趣味”太濃,“一時的好惡”成就了太多文章,不是“深入淺出”,而是“淺入深出”,淺淺地感覺深深地寫,“很深沉地,很長篇宏論地說一個小東西”,他說這些文章也不是不好,就是過幾年就沒什麽意思了。今天再迴首品味施先生這個觀點,有如金石擲地錚錚悅耳。
簡單地說,散文無外乎兩種,對日常生活的感動和自心靈深處的慨歎,日常生活的感動容易表麵化,這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就是表麵的東西,起居、出遊、飲食、交友、讀書、性情好惡,以及成長的快樂與煩惱。這些具體的活動生發的感慨進入文學是自然而然的,一些人指責說這太浮淺,我覺得這種指責不妥,有些過分,就像我們不能指責樹葉綠了,枯萎了,又綠了是簡單的重複一樣,這種簡單是高級的簡單,這種狀態的散文不能被視為“虛假的繁榮”,它們和街道兩側的樹木,花草和流動的空氣一樣有著大的意義。試想一下,一座城市的街頭巷尾,道路兩旁充滿了根雕一類的東西將會是什麽樣子。
而心靈深處的慨歎必須是嚴肅的,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機會主義”。三十年前,一批老文化人、老作家被“解凍”之後的集束噴發,深深感動了那麽多人——與他們同齡的,晚輩以及再晚一輩的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文章將會繼續影響下去,影響並指導未蒙難的來者的生存。這種心靈姿態像黃河的“淩汛”一樣,有著劇烈的驚天動地的洶湧澎湃,唿嘯著,震撼著,搖動著寂寞的河床,甚至有些拖泥帶水也在所不辭。隻有源於心靈的才能進入心靈,隻有風霜之後的才能控訴風霜。
散文寫作不能成為顯示時代風向的稗草,東南風吹來就快慰自足,就伸出了小手試圖擁抱整個世界;西北風一旦蒞臨,又是一臉的漠然與萎靡。二十年前,有一種健身器叫“唿啦圈”,很是火了一陣子。那種自己把自己擺在中央位置,給自己尋開心的纏繞自身的行為很風趣,不管對身體有無益處,先把自己弄熱了再說。細想一下,“*****”就是一個大唿啦圈,全體中國人民從上至下鬧在其中。有時候,這種盲目地“弄熱”自己也不一定是小的事情,弄大發了就禍國殃民。
還是二十年前,有一個叫汪國真的人快步來到詩壇,但是,稍候片刻,又邁著更快的步伐消逝了,連背景也沒有留下。有點類似一部電影中的一個細節,某人在屋中正待著,忽然聽到一陣皮靴叩響路麵的“咣咣咣”聲由遠處傳來,在門前停了一下,也許是抽了一支煙,又“咣咣咣”地走了,這人打開門左望望,右望望,什麽也沒有留下。於是這人懷疑了自己,剛才聽到的一切是不是真實的。我現在想起二十年前的這幕滑稽劇,也是由散文界目前的零星狀態而感發的。我說不好誰是今天的汪國真,也不好說誰在今天的散文界玩唿啦圈。
心靈深處的慨歎應該是渾然而且自然而然的,同時也是一脈正氣於胸中的。隻是在心裏找有趣或找沒趣,這樣的作品眼前讀著可能還行,過幾年就顯得好笑了。
畢竟,能發展下去的才有硬道理。
</p>
整理筆記時,又見到了1995年拜望施蜇存先生的訪談記錄,密密麻麻的十幾頁,隱在一個本子的中間。我每每翻閱一次,總要有不同的感慨和啟示。一直沒有整理出來的原因是由於頭緒太多,施先生說的話思緒飛揚。九十歲高齡的人,能保持如此寬敞的思路實在讓人服氣。說是訪談,其實更多的是老先生自己談,他戴著助聽器。把話筒一樣的小東西拿在手裏,伸到我麵前。他的助手提示我的嗓音要放大、再大,我幾乎是喊了。即使是這樣,施先生仍沿著自己的思路走,並不太理會我提出的具體問題,後來我就埋頭做記錄。差不多近一個小時,幾乎是施先生一個人在演講,並且思路清晰、聲音洪亮。記得那是5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先生依舊穿著厚棉袍,瘦瘦的,但是有力地坐在椅子裏。看著他的神態,恍然感覺這就是現代文化史裏的一幀剪影。
施先生說的一點很值得迴味,他說目前散文寫作的“趣味”太濃,“一時的好惡”成就了太多文章,不是“深入淺出”,而是“淺入深出”,淺淺地感覺深深地寫,“很深沉地,很長篇宏論地說一個小東西”,他說這些文章也不是不好,就是過幾年就沒什麽意思了。今天再迴首品味施先生這個觀點,有如金石擲地錚錚悅耳。
簡單地說,散文無外乎兩種,對日常生活的感動和自心靈深處的慨歎,日常生活的感動容易表麵化,這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就是表麵的東西,起居、出遊、飲食、交友、讀書、性情好惡,以及成長的快樂與煩惱。這些具體的活動生發的感慨進入文學是自然而然的,一些人指責說這太浮淺,我覺得這種指責不妥,有些過分,就像我們不能指責樹葉綠了,枯萎了,又綠了是簡單的重複一樣,這種簡單是高級的簡單,這種狀態的散文不能被視為“虛假的繁榮”,它們和街道兩側的樹木,花草和流動的空氣一樣有著大的意義。試想一下,一座城市的街頭巷尾,道路兩旁充滿了根雕一類的東西將會是什麽樣子。
而心靈深處的慨歎必須是嚴肅的,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機會主義”。三十年前,一批老文化人、老作家被“解凍”之後的集束噴發,深深感動了那麽多人——與他們同齡的,晚輩以及再晚一輩的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文章將會繼續影響下去,影響並指導未蒙難的來者的生存。這種心靈姿態像黃河的“淩汛”一樣,有著劇烈的驚天動地的洶湧澎湃,唿嘯著,震撼著,搖動著寂寞的河床,甚至有些拖泥帶水也在所不辭。隻有源於心靈的才能進入心靈,隻有風霜之後的才能控訴風霜。
散文寫作不能成為顯示時代風向的稗草,東南風吹來就快慰自足,就伸出了小手試圖擁抱整個世界;西北風一旦蒞臨,又是一臉的漠然與萎靡。二十年前,有一種健身器叫“唿啦圈”,很是火了一陣子。那種自己把自己擺在中央位置,給自己尋開心的纏繞自身的行為很風趣,不管對身體有無益處,先把自己弄熱了再說。細想一下,“*****”就是一個大唿啦圈,全體中國人民從上至下鬧在其中。有時候,這種盲目地“弄熱”自己也不一定是小的事情,弄大發了就禍國殃民。
還是二十年前,有一個叫汪國真的人快步來到詩壇,但是,稍候片刻,又邁著更快的步伐消逝了,連背景也沒有留下。有點類似一部電影中的一個細節,某人在屋中正待著,忽然聽到一陣皮靴叩響路麵的“咣咣咣”聲由遠處傳來,在門前停了一下,也許是抽了一支煙,又“咣咣咣”地走了,這人打開門左望望,右望望,什麽也沒有留下。於是這人懷疑了自己,剛才聽到的一切是不是真實的。我現在想起二十年前的這幕滑稽劇,也是由散文界目前的零星狀態而感發的。我說不好誰是今天的汪國真,也不好說誰在今天的散文界玩唿啦圈。
心靈深處的慨歎應該是渾然而且自然而然的,同時也是一脈正氣於胸中的。隻是在心裏找有趣或找沒趣,這樣的作品眼前讀著可能還行,過幾年就顯得好笑了。
畢竟,能發展下去的才有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