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用吹蠟燭的方式去吹滅一盞電燈是荒唐的,荒謬之處不是使用的方法,問題出在觀念上。**是個危險人物,他的存在就是潛在的威脅,但在****內部,他是個受尊重的領導者,其中巨大的差異是因為所處的立場不同。
先說立場。
看一個喝水的杯子,角度不重要,杯子規模太小,可以一眼看穿。看一個獨立的房子,角度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從前邊看,和從後邊看是兩迴事,爬到房前的樹上看又是另一迴事。站在哪裏看,那個位置,就是立場。
看山和看河是不同的。山是靜的,但四季有變化。河是每一刻都流動著,但四季變化不大。北方的河冬季要結冰,但這隻是表麵現象。看山,在山腳看,和在山頂看不一樣。山裏人和山外的遊客對山的態度也不一樣。魚是水裏的遊客,卻是河的家人,對河的態度與岸上人家不一樣。大的河流,橫看和豎看不一樣,順流看和上溯逆流看更不一樣。子在“川上曰”的,雖然隻是一句話,卻沉澱著曆史的高遠和蒼涼。
再說觀念。
觀念是活的,是隨時事變化的。僵死的叫概念。觀念是先進著好,掉在隊伍後邊的叫落伍。在隊伍前麵的是引導著變,在後麵的是跟著變,好聽一點叫應變。
以土地觀念的變化為例:
以前的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土地是判斷一戶人家,或一個人價值的基本參照物。大戶人家,殷實人家,破落人家的區分,就是以土地為標準。將軍大臣,皇上要賜土地,自己也仗勢圈地。商賈做大買賣的,要在鄉下置地。有土地的人叫地主,在別人土地上幹活的叫農民,農民不是職業,是身份的代稱。如同把以前的公務員叫老爺一樣。土地所屬的不平均,是造成社會不穩定乃至動亂的根本因素,“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了活路和出路。
農本思想和田園經濟是以前的核心價值觀。
有一個老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以前的中國人,無論貴賤,人生理想就是這兩件事,讀書和耕田。當朝重臣求隱,叫“告老還鄉”。一個將軍赫赫戰功之後,要“解甲歸田”。如今觀念變了,將軍或部長退休,國家給退休金,不給土地。如今,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人均有份,除了超生的。如果一種東西是平分的,這種東西的內在魔力就會下降,直至消失。從大趨勢上講,今天的“農民”是職業了,農民一詞的內涵發生著變化,隻是這變化還有待於被清晰化,被認識。“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以及農村戶籍改革,是**在應變。
土地觀念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詩或文章,寫田園樂、炊煙情,是寫“主旋律”,是呈現那時的核心價值。遊子一詞是針對故土說的,遊子思鄉也是“主旋律”的一種。但今天的作家再這麽寫,就叫落伍,或叫不合時宜。
賈平凹的寫作,以土地和農民為主要觀測目標。他瞄準的正是中國土地上正在發生著的一係列根本變化。《浮躁》寫於1988年,之後他連續寫出了《廢都》《白夜》《土門》《病相報告》《高老莊》《懷念狼》《秦腔》《高興》。《浮躁》是站在農民立場上的,這是這部小說的局限之一,但也是那個時期裏中國作家共有的局限。那時候流行“代言”這個詞,作家是“代言人”,寫農業題材,是為農民代言,寫工業題材、軍事題材、教育題材,是為不同的行業代言,也就是說,小說的題材不同,作家的立場也不同。如今的時代講“發言人”,代言人和發言人,一字之差,變化是很大的。教育部發言人,外交部發言人,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講的雖然也是“局部利益”,但立場變了,視野和視角變了,牽涉麵寬了,是整體環境下的“局部利益”。《浮躁》之後,再經過《廢都》的脫胎之痛,賈平凹的“立場”變了,由農民視角“位移”到中國文化層麵上,審視中國當下農村的劇痛和巨變。《土門》寫城鄉結合地帶農民的心態,是土地觀念變化的最前沿,是焦灼區域。《懷念狼》臆想變化了的土地上狼的變遷史,狼是生存能力超強的人的喻指,在生存困境中如何艱難掙紮。《病相報告》是一段傳奇,是賈平凹有意改變敘事的路數,著眼於人的自然屬性被非客觀之後,缺陷是怎樣產生的。《高老莊》是《秦腔》的前奏,是一場大戲前的彩排,更是足球賽前的熱身賽。賈平凹是導演,是教練,在熱身賽中試驗著戰術的多種可能,在正賽開始的時候,他才敲定了上場人員名單,以及各自的位置。在正賽結束之後,觀眾看的是結果,但教練更偏愛那場熱身賽,因為那裏麵閃爍著自己更多的足球智慧和戰術初衷。《高興》代表著賈平凹寫作的一種轉變,他開始替遭受生活困境的農民安排出路了,這部有著“明天”色彩的小說,人物是以變形的姿態存在的,或者叫冷幽默。冷幽默是幽默大王或完全沒有幽默感的人製造的,賈平凹的幽默是骨子裏的,他沒有看明白現階段中國農民的出路,他自己也深陷困擾之中。
賈平凹筆下的中國農村是現階段的,他的這些小說構成著空前的鄉土中國之變,他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中國農村問題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在嚐試著尋找“規律”,但必須要說的是,截止到《高興》為止,他和社會學家一樣,都沒有找到。或者換成那句流行的話,他在“摸著石頭過河”。
</p>
用吹蠟燭的方式去吹滅一盞電燈是荒唐的,荒謬之處不是使用的方法,問題出在觀念上。**是個危險人物,他的存在就是潛在的威脅,但在****內部,他是個受尊重的領導者,其中巨大的差異是因為所處的立場不同。
先說立場。
看一個喝水的杯子,角度不重要,杯子規模太小,可以一眼看穿。看一個獨立的房子,角度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從前邊看,和從後邊看是兩迴事,爬到房前的樹上看又是另一迴事。站在哪裏看,那個位置,就是立場。
看山和看河是不同的。山是靜的,但四季有變化。河是每一刻都流動著,但四季變化不大。北方的河冬季要結冰,但這隻是表麵現象。看山,在山腳看,和在山頂看不一樣。山裏人和山外的遊客對山的態度也不一樣。魚是水裏的遊客,卻是河的家人,對河的態度與岸上人家不一樣。大的河流,橫看和豎看不一樣,順流看和上溯逆流看更不一樣。子在“川上曰”的,雖然隻是一句話,卻沉澱著曆史的高遠和蒼涼。
再說觀念。
觀念是活的,是隨時事變化的。僵死的叫概念。觀念是先進著好,掉在隊伍後邊的叫落伍。在隊伍前麵的是引導著變,在後麵的是跟著變,好聽一點叫應變。
以土地觀念的變化為例:
以前的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土地是判斷一戶人家,或一個人價值的基本參照物。大戶人家,殷實人家,破落人家的區分,就是以土地為標準。將軍大臣,皇上要賜土地,自己也仗勢圈地。商賈做大買賣的,要在鄉下置地。有土地的人叫地主,在別人土地上幹活的叫農民,農民不是職業,是身份的代稱。如同把以前的公務員叫老爺一樣。土地所屬的不平均,是造成社會不穩定乃至動亂的根本因素,“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了活路和出路。
農本思想和田園經濟是以前的核心價值觀。
有一個老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以前的中國人,無論貴賤,人生理想就是這兩件事,讀書和耕田。當朝重臣求隱,叫“告老還鄉”。一個將軍赫赫戰功之後,要“解甲歸田”。如今觀念變了,將軍或部長退休,國家給退休金,不給土地。如今,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人均有份,除了超生的。如果一種東西是平分的,這種東西的內在魔力就會下降,直至消失。從大趨勢上講,今天的“農民”是職業了,農民一詞的內涵發生著變化,隻是這變化還有待於被清晰化,被認識。“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以及農村戶籍改革,是**在應變。
土地觀念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詩或文章,寫田園樂、炊煙情,是寫“主旋律”,是呈現那時的核心價值。遊子一詞是針對故土說的,遊子思鄉也是“主旋律”的一種。但今天的作家再這麽寫,就叫落伍,或叫不合時宜。
賈平凹的寫作,以土地和農民為主要觀測目標。他瞄準的正是中國土地上正在發生著的一係列根本變化。《浮躁》寫於1988年,之後他連續寫出了《廢都》《白夜》《土門》《病相報告》《高老莊》《懷念狼》《秦腔》《高興》。《浮躁》是站在農民立場上的,這是這部小說的局限之一,但也是那個時期裏中國作家共有的局限。那時候流行“代言”這個詞,作家是“代言人”,寫農業題材,是為農民代言,寫工業題材、軍事題材、教育題材,是為不同的行業代言,也就是說,小說的題材不同,作家的立場也不同。如今的時代講“發言人”,代言人和發言人,一字之差,變化是很大的。教育部發言人,外交部發言人,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講的雖然也是“局部利益”,但立場變了,視野和視角變了,牽涉麵寬了,是整體環境下的“局部利益”。《浮躁》之後,再經過《廢都》的脫胎之痛,賈平凹的“立場”變了,由農民視角“位移”到中國文化層麵上,審視中國當下農村的劇痛和巨變。《土門》寫城鄉結合地帶農民的心態,是土地觀念變化的最前沿,是焦灼區域。《懷念狼》臆想變化了的土地上狼的變遷史,狼是生存能力超強的人的喻指,在生存困境中如何艱難掙紮。《病相報告》是一段傳奇,是賈平凹有意改變敘事的路數,著眼於人的自然屬性被非客觀之後,缺陷是怎樣產生的。《高老莊》是《秦腔》的前奏,是一場大戲前的彩排,更是足球賽前的熱身賽。賈平凹是導演,是教練,在熱身賽中試驗著戰術的多種可能,在正賽開始的時候,他才敲定了上場人員名單,以及各自的位置。在正賽結束之後,觀眾看的是結果,但教練更偏愛那場熱身賽,因為那裏麵閃爍著自己更多的足球智慧和戰術初衷。《高興》代表著賈平凹寫作的一種轉變,他開始替遭受生活困境的農民安排出路了,這部有著“明天”色彩的小說,人物是以變形的姿態存在的,或者叫冷幽默。冷幽默是幽默大王或完全沒有幽默感的人製造的,賈平凹的幽默是骨子裏的,他沒有看明白現階段中國農民的出路,他自己也深陷困擾之中。
賈平凹筆下的中國農村是現階段的,他的這些小說構成著空前的鄉土中國之變,他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中國農村問題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在嚐試著尋找“規律”,但必須要說的是,截止到《高興》為止,他和社會學家一樣,都沒有找到。或者換成那句流行的話,他在“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