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墓,是人最後一個藏身之處。董仲舒的墓碑,被砌在一堵牆內。牆是一家部隊幹休所的,碑麵臨街,上書:“董仲舒墓,陝西省第一批保護文物,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另一麵在幹休所內,上書:“董仲舒,西漢哲學家,其大一統的政治理論,對於西漢的統一與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所著《春秋繁露》《董子文集》傳於世。昔漢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馬,故世人稱之謂‘下馬陵’,明正德時陝西巡撫王珝修建陵園,稱為‘董子祠’。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鹹寧知縣黃家鼎重建祠堂三間,並於大門前立石,上刻‘下馬陵’三字。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又對陵園重加修繕,以示對這位西漢學者的紀念,墓現存封土高約2.5米,直徑約6米。”在西安老城牆的東南方位,傍著城牆根下,由文昌門至和平門這一段道路長約八百米,叫下馬陵。
董仲舒的墓碑就被夾立在這條街上。關於董仲舒的墓,史誌上大體有三種說法。
下馬陵是一種。第二種說法是《陝西通誌》(明嘉靖)裏的記載:“董仲舒墓在城南六裏。”班固《漢書·董仲舒傳》為第三種:“仲舒在家(今河北衡水棗強),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徒茂陵。”《史記·儒林列傳》隻是講到
“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
茂陵是漢武帝陵寢,茂陵以北一華裏外有個村莊叫策村,隸屬興平市,幾百戶居民多為董姓,在策村東南,有一封土塚,當代專家考據認定是董仲舒墓。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董仲舒墓,在(興平)縣東北二十裏。”這個記載與策村相吻合。
今天《辭海》和《辭源》的說法也有差異。《辭海》為:“下馬陵,古地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和平門附近。本西漢董仲舒墓,一說漢武帝遊宜春苑,曾在此下馬,一說董的信徒過此皆下馬,因以為名。俗稱蝦蟆陵。”《辭源》為:“蝦蟆陵,地名,在長安城東南,與曲江近,相傳為董仲舒墓,門人過此皆下馬,故稱下馬陵,後人音誤為蝦蟆陵。見唐李肇《國史補》。一說漢武帝幸芙蓉園,至此下馬,遂誤為蝦蟆陵。唐時為妓女聚處,唐白居易《長慶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董仲舒了不起的地方,是奠基了儒學在中國文化裏的核心位置,由禮而理,以禮入教。
在中國,即使再偏僻的村子,即使是文盲村,沒有人念過什麽書,但儒家仁義禮智信那些基本常識也是熟稔的。
董仲舒還有一句話,該給予重視,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限製地方勢力,樹立天子權威。限製天子權力,樹立順天地應自然的法度。
天子不是至高無上的,而是受命於天。在董仲舒所處的時代,有這樣的認識,真是挺偉大的。
我們多年前有一首歌,開頭的歌詞是,爹親娘親不如什麽親,天大地大不如什麽大,兩者一比較,認識上的區別就出來了。
尊師重教,是今天的口頭禪。師與教,怎麽樣尊,怎麽樣才算重,僅靠嘴皮子利索是不夠的。
</p>
墓,是人最後一個藏身之處。董仲舒的墓碑,被砌在一堵牆內。牆是一家部隊幹休所的,碑麵臨街,上書:“董仲舒墓,陝西省第一批保護文物,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另一麵在幹休所內,上書:“董仲舒,西漢哲學家,其大一統的政治理論,對於西漢的統一與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所著《春秋繁露》《董子文集》傳於世。昔漢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馬,故世人稱之謂‘下馬陵’,明正德時陝西巡撫王珝修建陵園,稱為‘董子祠’。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鹹寧知縣黃家鼎重建祠堂三間,並於大門前立石,上刻‘下馬陵’三字。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又對陵園重加修繕,以示對這位西漢學者的紀念,墓現存封土高約2.5米,直徑約6米。”在西安老城牆的東南方位,傍著城牆根下,由文昌門至和平門這一段道路長約八百米,叫下馬陵。
董仲舒的墓碑就被夾立在這條街上。關於董仲舒的墓,史誌上大體有三種說法。
下馬陵是一種。第二種說法是《陝西通誌》(明嘉靖)裏的記載:“董仲舒墓在城南六裏。”班固《漢書·董仲舒傳》為第三種:“仲舒在家(今河北衡水棗強),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徒茂陵。”《史記·儒林列傳》隻是講到
“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
茂陵是漢武帝陵寢,茂陵以北一華裏外有個村莊叫策村,隸屬興平市,幾百戶居民多為董姓,在策村東南,有一封土塚,當代專家考據認定是董仲舒墓。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董仲舒墓,在(興平)縣東北二十裏。”這個記載與策村相吻合。
今天《辭海》和《辭源》的說法也有差異。《辭海》為:“下馬陵,古地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和平門附近。本西漢董仲舒墓,一說漢武帝遊宜春苑,曾在此下馬,一說董的信徒過此皆下馬,因以為名。俗稱蝦蟆陵。”《辭源》為:“蝦蟆陵,地名,在長安城東南,與曲江近,相傳為董仲舒墓,門人過此皆下馬,故稱下馬陵,後人音誤為蝦蟆陵。見唐李肇《國史補》。一說漢武帝幸芙蓉園,至此下馬,遂誤為蝦蟆陵。唐時為妓女聚處,唐白居易《長慶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董仲舒了不起的地方,是奠基了儒學在中國文化裏的核心位置,由禮而理,以禮入教。
在中國,即使再偏僻的村子,即使是文盲村,沒有人念過什麽書,但儒家仁義禮智信那些基本常識也是熟稔的。
董仲舒還有一句話,該給予重視,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限製地方勢力,樹立天子權威。限製天子權力,樹立順天地應自然的法度。
天子不是至高無上的,而是受命於天。在董仲舒所處的時代,有這樣的認識,真是挺偉大的。
我們多年前有一首歌,開頭的歌詞是,爹親娘親不如什麽親,天大地大不如什麽大,兩者一比較,認識上的區別就出來了。
尊師重教,是今天的口頭禪。師與教,怎麽樣尊,怎麽樣才算重,僅靠嘴皮子利索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