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趙盾、欒盾的先後離世,晉國的六卿職位發生了很大變化。郤缺為中軍將,荀林父為中軍佐;先榖為上軍將,士會為上軍佐;趙朔為下軍將,欒書為下軍佐。欒書,是欒盾的兒子。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青泥的規律不斷出現。那些連青泥也吃不上的,最後隻能被兼並。
趙盾去世,晉成公終於有了獨立自主的機會。公元前600年九月,晉成公在鄭國的扈邑,召集宋國、鄭國、衛國和曹國,加上晉國共五國會盟。因陳國又投靠了楚國,晉成公決定討伐陳國。
蹊蹺的是,五國會盟剛結束,晉成公還沒有離開扈邑,就去世了。盟主去世,其他四國懶得出兵討伐陳國。對其他四國來說,與其勞民傷財去攻打陳國,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國家。
本來荀林父已經整裝待發,但國君去世了,隻能迴國奔喪。晉國的喪事,對依附晉國的宋國、鄭國、衛國和曹國,是難得的喘息之機。對楚國來說,則是更加難得的北上良機。
這些年鄭國、陳國等中原諸侯國,時而歸晉,時而降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晉國來打,馬上歸附晉國;楚國來攻,馬上投降楚國。反正歸附誰、投降誰,也沒多大區別,不都是納貢稱臣?
趁國喪開戰,其實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不過楚國並沒有直接攻打晉國,因為中間還隔著周國和鄭國。迫不及待的楚莊王,不顧已經是冬天的現實,率領楚軍北上攻打鄭國。
這已經是楚莊王繼位後,第五次攻打鄭國。此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隻要楚軍一撤退,鄭國馬上就投入晉國的懷抱。但隻要楚國攻打得緊,鄭國又會馬上脫離晉國,重新投入楚國陣營。
晉成公去世後,兒子姬據繼位,就是晉景公。
楚莊王以為,晉國國喪期間,一定疏於防範,更不可能有救援鄭國的打算。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楚莊王才不顧北方的嚴寒,率領大軍攻打鄭國。讓楚莊王想不到的是,晉軍不但來了,還是晉國正卿、中軍將郤缺,親自率領晉軍前來救援鄭國。
得知晉軍前來救鄭,鄭襄公大喜過望。他率領鄭國軍隊,和郤缺率領的晉軍配合行動。晉軍和鄭軍,與楚軍在柳棼相遇。
鄭國軍隊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加上郤缺率領的晉軍,把楚莊王率領的楚軍打得大敗。柳棼之戰的勝利,是晉國的趙盾和晉成公先後去世後,晉軍取得的第一次對楚軍的勝利。
這場意想不到的勝利,讓鄭國君臣、百姓歡欣鼓舞、笑逐顏開。但在歡慶之餘,還是有幾個有遠見卓識的人。鄭國公子姬去疾,就是其中一個。他竟然說,我們國家離滅亡不遠了!
去疾不無擔心地說,看上去的這場勝利,其實是鄭國的災難。他的想法,雖然與歡慶勝利的氣氛格格不入。但從另一個方麵,的確顯示出鄭國作為一個小國、弱國,已經很難承受大的戰事。
其實在鄭國君臣心裏,害怕楚國遠大於害怕晉國。隻是傳統上晉國、鄭國等都屬於中原諸侯國,楚國則遠在南方。
在春秋時期幾個強大諸侯國裏麵,齊國、晉國、秦國和楚國,對待戰敗的國君、將領和士卒,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最寬大為懷的,莫過於秦國;最六親不認的,莫過於楚國。楚武王時被任命為莫敖的屈瑕,因在公元前699年攻打羅國的戰役中,被羅國、盧戎聯軍打敗,不得不在歸國途中自縊身亡。
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也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屈原的祖上。
楚文王外出征戰失敗,結果把守郢都的大夫鬻拳,就敢不給楚文王打開城門。楚文王無奈隻好攻打黃國,結果也死在途中。
在城濮之戰中慘敗的成得臣,被楚成王逼迫自殺。那麽在柳棼之戰中失敗的楚莊王,會不會向其祖上楚文王學習,也攻打一個附近的小國,來一場說得過去的勝利,然後就可以返迴楚國?
可中原和南方的小諸侯國,已經被楚國占領、兼並得差不多了。就在楚莊王一籌莫展之際,鄭國給楚莊王送來了迴國的鑰匙。
或許是去疾的話發揮了作用,鄭襄公隨後派遣使者前往楚軍大營。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鄭國重新歸附楚國。這麽及時的投降書,楚莊王大喜過望。收服了鄭國,就是楚莊王的一大勝利。
得知鄭國出爾反爾,又投靠了楚國,晉國君臣大怒。晉景公派遣晉軍,再一次出兵鄭國。這一次可不是救鄭,而是攻打鄭國。
鄭襄公無奈,隻好又與晉國簽訂合約。看起來,像鄭國、陳國、宋國、許國等弱小的諸侯國,隻要準備兩份投降書就行了。
晉國、楚國交戰,東方的齊國、魯國也沒閑著。這年夏天,齊惠公親自率領齊國大軍,又一次攻打萊國。可惜齊惠公流年不利,在攻打梁國途中染病,不得不返迴齊國。
這年秋天,魯國一舉攻滅了附庸國根牟。
公元前600年冬天,滕國國君滕昭公去世。滕國在宋國的東北方向,在魯國南麵。宋文公在位的第十一年,利用滕國國喪的機會,宋國出兵攻打滕國。但滕國人很頑強,宋國並沒有取勝。
第二年,誌在必得的宋文公,繼續派兵攻打滕國。雖然晉國不是宋國的鄰國,但衛國、曹國都是晉國的盟友。出於對晉國的忌憚,加上滕國人的英勇抵抗,宋國軍隊隻好撤兵。
一年後,公元前599年夏天,帶著沒有攻滅萊國的遺憾,齊惠公去世。兒子薑無野繼位,就是齊頃公。
麵積大、人口多、實力強的諸侯國,總願意侵占附近弱小的諸侯國,以便使自己更加強大。齊國和魯國,本來是競爭關係。但因為幾百年來誰也吃不掉誰,所以有時也會出現合作關係。
齊國的目標,是東南的鄰國莒國。魯國的目標,是東南的鄰國邾國。公元前599年,魯國出兵攻打邾國。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青泥的規律不斷出現。那些連青泥也吃不上的,最後隻能被兼並。
趙盾去世,晉成公終於有了獨立自主的機會。公元前600年九月,晉成公在鄭國的扈邑,召集宋國、鄭國、衛國和曹國,加上晉國共五國會盟。因陳國又投靠了楚國,晉成公決定討伐陳國。
蹊蹺的是,五國會盟剛結束,晉成公還沒有離開扈邑,就去世了。盟主去世,其他四國懶得出兵討伐陳國。對其他四國來說,與其勞民傷財去攻打陳國,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國家。
本來荀林父已經整裝待發,但國君去世了,隻能迴國奔喪。晉國的喪事,對依附晉國的宋國、鄭國、衛國和曹國,是難得的喘息之機。對楚國來說,則是更加難得的北上良機。
這些年鄭國、陳國等中原諸侯國,時而歸晉,時而降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晉國來打,馬上歸附晉國;楚國來攻,馬上投降楚國。反正歸附誰、投降誰,也沒多大區別,不都是納貢稱臣?
趁國喪開戰,其實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不過楚國並沒有直接攻打晉國,因為中間還隔著周國和鄭國。迫不及待的楚莊王,不顧已經是冬天的現實,率領楚軍北上攻打鄭國。
這已經是楚莊王繼位後,第五次攻打鄭國。此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隻要楚軍一撤退,鄭國馬上就投入晉國的懷抱。但隻要楚國攻打得緊,鄭國又會馬上脫離晉國,重新投入楚國陣營。
晉成公去世後,兒子姬據繼位,就是晉景公。
楚莊王以為,晉國國喪期間,一定疏於防範,更不可能有救援鄭國的打算。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楚莊王才不顧北方的嚴寒,率領大軍攻打鄭國。讓楚莊王想不到的是,晉軍不但來了,還是晉國正卿、中軍將郤缺,親自率領晉軍前來救援鄭國。
得知晉軍前來救鄭,鄭襄公大喜過望。他率領鄭國軍隊,和郤缺率領的晉軍配合行動。晉軍和鄭軍,與楚軍在柳棼相遇。
鄭國軍隊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加上郤缺率領的晉軍,把楚莊王率領的楚軍打得大敗。柳棼之戰的勝利,是晉國的趙盾和晉成公先後去世後,晉軍取得的第一次對楚軍的勝利。
這場意想不到的勝利,讓鄭國君臣、百姓歡欣鼓舞、笑逐顏開。但在歡慶之餘,還是有幾個有遠見卓識的人。鄭國公子姬去疾,就是其中一個。他竟然說,我們國家離滅亡不遠了!
去疾不無擔心地說,看上去的這場勝利,其實是鄭國的災難。他的想法,雖然與歡慶勝利的氣氛格格不入。但從另一個方麵,的確顯示出鄭國作為一個小國、弱國,已經很難承受大的戰事。
其實在鄭國君臣心裏,害怕楚國遠大於害怕晉國。隻是傳統上晉國、鄭國等都屬於中原諸侯國,楚國則遠在南方。
在春秋時期幾個強大諸侯國裏麵,齊國、晉國、秦國和楚國,對待戰敗的國君、將領和士卒,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最寬大為懷的,莫過於秦國;最六親不認的,莫過於楚國。楚武王時被任命為莫敖的屈瑕,因在公元前699年攻打羅國的戰役中,被羅國、盧戎聯軍打敗,不得不在歸國途中自縊身亡。
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也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屈原的祖上。
楚文王外出征戰失敗,結果把守郢都的大夫鬻拳,就敢不給楚文王打開城門。楚文王無奈隻好攻打黃國,結果也死在途中。
在城濮之戰中慘敗的成得臣,被楚成王逼迫自殺。那麽在柳棼之戰中失敗的楚莊王,會不會向其祖上楚文王學習,也攻打一個附近的小國,來一場說得過去的勝利,然後就可以返迴楚國?
可中原和南方的小諸侯國,已經被楚國占領、兼並得差不多了。就在楚莊王一籌莫展之際,鄭國給楚莊王送來了迴國的鑰匙。
或許是去疾的話發揮了作用,鄭襄公隨後派遣使者前往楚軍大營。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鄭國重新歸附楚國。這麽及時的投降書,楚莊王大喜過望。收服了鄭國,就是楚莊王的一大勝利。
得知鄭國出爾反爾,又投靠了楚國,晉國君臣大怒。晉景公派遣晉軍,再一次出兵鄭國。這一次可不是救鄭,而是攻打鄭國。
鄭襄公無奈,隻好又與晉國簽訂合約。看起來,像鄭國、陳國、宋國、許國等弱小的諸侯國,隻要準備兩份投降書就行了。
晉國、楚國交戰,東方的齊國、魯國也沒閑著。這年夏天,齊惠公親自率領齊國大軍,又一次攻打萊國。可惜齊惠公流年不利,在攻打梁國途中染病,不得不返迴齊國。
這年秋天,魯國一舉攻滅了附庸國根牟。
公元前600年冬天,滕國國君滕昭公去世。滕國在宋國的東北方向,在魯國南麵。宋文公在位的第十一年,利用滕國國喪的機會,宋國出兵攻打滕國。但滕國人很頑強,宋國並沒有取勝。
第二年,誌在必得的宋文公,繼續派兵攻打滕國。雖然晉國不是宋國的鄰國,但衛國、曹國都是晉國的盟友。出於對晉國的忌憚,加上滕國人的英勇抵抗,宋國軍隊隻好撤兵。
一年後,公元前599年夏天,帶著沒有攻滅萊國的遺憾,齊惠公去世。兒子薑無野繼位,就是齊頃公。
麵積大、人口多、實力強的諸侯國,總願意侵占附近弱小的諸侯國,以便使自己更加強大。齊國和魯國,本來是競爭關係。但因為幾百年來誰也吃不掉誰,所以有時也會出現合作關係。
齊國的目標,是東南的鄰國莒國。魯國的目標,是東南的鄰國邾國。公元前599年,魯國出兵攻打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