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曹劌所言,魯莊公發自內心佩服曹劌。自此以後,一個平民身份的曹劌,不但成了魯國的將軍,還得以青史留名。左丘明的《左傳》,就有一篇專門記述長勺之戰的文章,叫《曹劌論戰》。曹劌就是後來的曹沫,可能是有人傳抄記錯了名字。
魯國之所以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與事前謀劃,戰場上曹劌指揮若定有很大關係。此外,將士們的勇氣也是獲勝的因素之一。將士們的勇氣是憋出來的,戰鬥力是激發出來的。有了誌氣和勇氣,就可以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洗刷了乾時之戰的恥辱,魯莊公非常高興。除了正式拜曹劌為將軍外,就是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
在慶功宴上,魯莊公問,為什麽在齊國軍隊潰退時,將軍沒有命令我們的軍隊立即追擊,而是從兵車上下來觀察了一下,然後再命令追擊?曹劌說,有時候敵人的潰敗是假象,是有準備的。如果盲目追擊,容易被埋伏的敵人截殺。我看了看齊軍的車轍,丟棄的輜重混亂不堪,明確是真敗,於是命令我軍快速追殺齊軍。
長勺之戰的慘敗,讓齊桓公認識到,齊國還沒有強大到打敗魯國的程度。於是他派出使者。聯絡宋國一起攻打魯國。不是此前齊桓公還要攻打宋國嗎?此一時彼一時也,這就是春秋戰國。以前是盟友,轉眼之間就會變成敵人;敵人,也可以轉化為盟友。
宋國與魯國為敵的直接原因,是得勝之後的魯國軍隊,竟然在一個月之後就開始打宋國。宋國人無奈,隻好先遷居到宿邑。本來宋國和魯國不是鄰國,後來得了郜、極兩地,成了鄰國。
尋找盟友,說明齊桓公有些膽怯。宋國國君宋閔公,沒有猶豫就答應了。過了五個多月,齊國和宋國組成的聯軍,再次攻打魯國。聯軍攻到了離魯國國都曲阜不遠的地方,然後安營紮寨。
這一次魯國麵臨的情況,比長勺之戰時還要嚴重。經過五個多月的準備,魯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魯莊公召集公子姬偃,曹劌等將領,緊急商議破敵之策。姬偃分析了齊軍、宋軍各自的弱點,認為宋軍主將南宮長萬雖然勇猛無敵,但不過是一介武夫,並沒有多少謀略。宋軍軍紀渙散,我們可以先攻打宋軍。
曹劌也同意姬偃的主張,但魯莊公沒有同意。認為這樣做過於冒險,萬一不能打敗宋軍,齊軍完全有可能長驅直入,攻進國都曲阜。如果是這樣,魯國就到了亡國的邊緣。
胳膊擰不過大腿,姬偃悶悶不樂,隻好按照魯莊公的要求,調動魯國軍隊與齊宋聯軍對陣。但為了擊敗宋軍,姬偃不顧魯莊公的反對,用自己的想法組織手下將士,以便能夠出奇製勝。
姬偃命令手下將士,在駕馭兵車的馬匹上,蒙上一層虎皮。當這些“戰虎”駕駛的兵車,突然出現在宋軍麵前,讓宋軍將士大吃一驚。還沒等宋軍反應過來,姬偃率領手下將士已經衝殺過來。驚恐萬狀的宋軍,頓時亂了陣腳。宋軍自相殘殺,四散奔逃。
南宮長萬見無法取勝,隻好率領宋國的殘兵敗將,向一個叫乘丘的地方撤退。見姬偃率領的將士已經擊退宋軍,魯莊公這才明白了姬偃的計謀,於是趕緊率領其他魯國將士追擊宋軍。
這一年,魯莊公才二十三歲,正是血氣方剛、勇猛無敵的好年齡。宋軍在前麵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魯莊公和姬偃率領的兩路魯軍在後麵緊追不舍。眼看著就要追上南宮長萬了,魯莊公從身邊侍衛手裏接過他專用的特製弓箭,瞄準南宮長萬就是一箭。
魯莊公射出的箭,有個特別的名字叫“金仆姑”。隻顧逃命的南宮長萬,哪裏顧及到魯莊公射來的箭。隻聽南宮長萬大叫一聲,從兵車上摔了下來。魯國將士一擁而上,生擒了南宮長萬。
原來魯莊公不僅是魯國國君,也是一位神射手。管仲的箭術不錯,魯莊公的箭術更勝一籌。因為乾時之戰的屈辱,此後兩年魯莊公不但帶領魯國軍民奮發圖強,自己也苦練統兵打仗的本領。練習劍術和箭術,成了魯莊公每天必練的功課。
這邊的齊桓公,正準備率領齊國軍隊攻打曲阜。聽說宋國軍隊戰敗,大將南宮長萬被擒,也就沒有了繼續與魯國軍隊交戰的勇氣。這就是銳氣、勇氣被挫敗的結果,齊國隻好撤兵迴國。
長勺之戰失敗,乘丘之戰又戰敗,讓齊桓公惱羞成怒。他不去考慮管仲的苦口婆心,而是把戰敗的原因,歸咎於齊國軍隊將士不用命,人數和兵車數量少,以及魯國人的陰謀詭計。
齊桓公認為,隻要大幅度增加士卒的數量,建造數千乘兵車,就完全可以戰勝魯國。管仲再次勸諫,認為招募這麽多的士卒,建造這麽多的兵車,在當下齊國不現實,也不可能做到。
但齊桓公根本聽不進去,他已經被戰敗的陰霾衝昏了頭腦。後來的事實證明,管仲說的是正確的,因為盲目擴軍備戰,的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齊國經過幾次戰亂,國力也受到損耗。
痛定思痛,齊桓公終於接受了管仲的見解和主張,開始養精蓄銳、發展生產,讓百姓安居樂業。齊國的國力,軍隊的實力,在管仲和鮑叔牙等人的謀劃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
南宮長萬,是宋國不可或缺的將領。乘丘之戰結束後不久,宋閔公派遣使者前往魯國,攜帶了不少禮物,把南宮長萬贖了迴來。敗軍之將不言勇,南宮長萬雖然活著迴來了,但不可能受到國君和群臣的尊敬。難道戰敗的將軍,隻有被殺和自殺兩條路?
連續兩次大敗,鮑叔牙也很鬱悶。鮑叔牙的功績,除了力薦管仲為齊國相國以外,還有一個對後世有益的貢獻,就是鮑魚。
相傳鮑叔牙喜歡吃盾魚,一邊吃盾魚,一邊喝著玲瓏酒。因為這個緣故,後來人們就把盾魚稱為鮑魚,並且傳承至今。
魯國之所以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與事前謀劃,戰場上曹劌指揮若定有很大關係。此外,將士們的勇氣也是獲勝的因素之一。將士們的勇氣是憋出來的,戰鬥力是激發出來的。有了誌氣和勇氣,就可以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洗刷了乾時之戰的恥辱,魯莊公非常高興。除了正式拜曹劌為將軍外,就是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
在慶功宴上,魯莊公問,為什麽在齊國軍隊潰退時,將軍沒有命令我們的軍隊立即追擊,而是從兵車上下來觀察了一下,然後再命令追擊?曹劌說,有時候敵人的潰敗是假象,是有準備的。如果盲目追擊,容易被埋伏的敵人截殺。我看了看齊軍的車轍,丟棄的輜重混亂不堪,明確是真敗,於是命令我軍快速追殺齊軍。
長勺之戰的慘敗,讓齊桓公認識到,齊國還沒有強大到打敗魯國的程度。於是他派出使者。聯絡宋國一起攻打魯國。不是此前齊桓公還要攻打宋國嗎?此一時彼一時也,這就是春秋戰國。以前是盟友,轉眼之間就會變成敵人;敵人,也可以轉化為盟友。
宋國與魯國為敵的直接原因,是得勝之後的魯國軍隊,竟然在一個月之後就開始打宋國。宋國人無奈,隻好先遷居到宿邑。本來宋國和魯國不是鄰國,後來得了郜、極兩地,成了鄰國。
尋找盟友,說明齊桓公有些膽怯。宋國國君宋閔公,沒有猶豫就答應了。過了五個多月,齊國和宋國組成的聯軍,再次攻打魯國。聯軍攻到了離魯國國都曲阜不遠的地方,然後安營紮寨。
這一次魯國麵臨的情況,比長勺之戰時還要嚴重。經過五個多月的準備,魯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魯莊公召集公子姬偃,曹劌等將領,緊急商議破敵之策。姬偃分析了齊軍、宋軍各自的弱點,認為宋軍主將南宮長萬雖然勇猛無敵,但不過是一介武夫,並沒有多少謀略。宋軍軍紀渙散,我們可以先攻打宋軍。
曹劌也同意姬偃的主張,但魯莊公沒有同意。認為這樣做過於冒險,萬一不能打敗宋軍,齊軍完全有可能長驅直入,攻進國都曲阜。如果是這樣,魯國就到了亡國的邊緣。
胳膊擰不過大腿,姬偃悶悶不樂,隻好按照魯莊公的要求,調動魯國軍隊與齊宋聯軍對陣。但為了擊敗宋軍,姬偃不顧魯莊公的反對,用自己的想法組織手下將士,以便能夠出奇製勝。
姬偃命令手下將士,在駕馭兵車的馬匹上,蒙上一層虎皮。當這些“戰虎”駕駛的兵車,突然出現在宋軍麵前,讓宋軍將士大吃一驚。還沒等宋軍反應過來,姬偃率領手下將士已經衝殺過來。驚恐萬狀的宋軍,頓時亂了陣腳。宋軍自相殘殺,四散奔逃。
南宮長萬見無法取勝,隻好率領宋國的殘兵敗將,向一個叫乘丘的地方撤退。見姬偃率領的將士已經擊退宋軍,魯莊公這才明白了姬偃的計謀,於是趕緊率領其他魯國將士追擊宋軍。
這一年,魯莊公才二十三歲,正是血氣方剛、勇猛無敵的好年齡。宋軍在前麵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魯莊公和姬偃率領的兩路魯軍在後麵緊追不舍。眼看著就要追上南宮長萬了,魯莊公從身邊侍衛手裏接過他專用的特製弓箭,瞄準南宮長萬就是一箭。
魯莊公射出的箭,有個特別的名字叫“金仆姑”。隻顧逃命的南宮長萬,哪裏顧及到魯莊公射來的箭。隻聽南宮長萬大叫一聲,從兵車上摔了下來。魯國將士一擁而上,生擒了南宮長萬。
原來魯莊公不僅是魯國國君,也是一位神射手。管仲的箭術不錯,魯莊公的箭術更勝一籌。因為乾時之戰的屈辱,此後兩年魯莊公不但帶領魯國軍民奮發圖強,自己也苦練統兵打仗的本領。練習劍術和箭術,成了魯莊公每天必練的功課。
這邊的齊桓公,正準備率領齊國軍隊攻打曲阜。聽說宋國軍隊戰敗,大將南宮長萬被擒,也就沒有了繼續與魯國軍隊交戰的勇氣。這就是銳氣、勇氣被挫敗的結果,齊國隻好撤兵迴國。
長勺之戰失敗,乘丘之戰又戰敗,讓齊桓公惱羞成怒。他不去考慮管仲的苦口婆心,而是把戰敗的原因,歸咎於齊國軍隊將士不用命,人數和兵車數量少,以及魯國人的陰謀詭計。
齊桓公認為,隻要大幅度增加士卒的數量,建造數千乘兵車,就完全可以戰勝魯國。管仲再次勸諫,認為招募這麽多的士卒,建造這麽多的兵車,在當下齊國不現實,也不可能做到。
但齊桓公根本聽不進去,他已經被戰敗的陰霾衝昏了頭腦。後來的事實證明,管仲說的是正確的,因為盲目擴軍備戰,的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齊國經過幾次戰亂,國力也受到損耗。
痛定思痛,齊桓公終於接受了管仲的見解和主張,開始養精蓄銳、發展生產,讓百姓安居樂業。齊國的國力,軍隊的實力,在管仲和鮑叔牙等人的謀劃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
南宮長萬,是宋國不可或缺的將領。乘丘之戰結束後不久,宋閔公派遣使者前往魯國,攜帶了不少禮物,把南宮長萬贖了迴來。敗軍之將不言勇,南宮長萬雖然活著迴來了,但不可能受到國君和群臣的尊敬。難道戰敗的將軍,隻有被殺和自殺兩條路?
連續兩次大敗,鮑叔牙也很鬱悶。鮑叔牙的功績,除了力薦管仲為齊國相國以外,還有一個對後世有益的貢獻,就是鮑魚。
相傳鮑叔牙喜歡吃盾魚,一邊吃盾魚,一邊喝著玲瓏酒。因為這個緣故,後來人們就把盾魚稱為鮑魚,並且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