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小宗經過67年,曆經桓叔、莊伯、武公三代人,期間在位的六個晉國國君,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五個被殺死。晉鄂侯被驅逐,客死他鄉。
先後與曲沃代翼扯上關係的,有四個周王和八個諸侯國。周王本來是一個家長角色,可他們不是提水救火,而是火上澆油,直接參與雙方的自相殘殺。自此禮崩樂壞,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晉文侯姬仇一脈,徹底退出了晉國曆史。不知道他這個名字姬仇,是要讓哪些人“記仇”。而姬仇之弟姬成師,果然“成事”了。不知道小宗篡奪了大宗國祚的姬成師一脈,是不是感謝其祖上的先見之明。因為晉武公的曾祖父晉穆侯,是兩宗的共祖。
接下來,在晉武公、晉獻公父子,及其子孫的不斷開拓之下,晉國的疆土日益膨脹,周邊十六個諸侯國,逐步被晉國兼並。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一百多年後晉文公重耳稱霸中原。
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國君要想成為一方霸主,必須由一係列發起或參與的戰爭來做注腳。也就是說,霸主是靠實力打拚出來的,不是靠說大話實現的。東周之初的鄭莊公姬寤生,作為姬友的孫子,鄭國第三代國君,依靠鄭國強大的國力,成為春秋小霸。
鄭莊公繼位的第一年,正是曲沃桓叔受封的第二年。鄭莊公稱霸中原,與曲沃代翼,時間上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正因為晉穆侯的子孫後代忙於內鬥,才使晉國無暇參與中原霸權的爭奪。
鄭莊公繼位十幾年間,除了公元前722年剿滅共叔段叛亂,並沒有與周邊諸侯國發生大的戰事。平叛以後,周王室也發生了變化。隨著姬林繼位為周王,周王室對鄭莊公的態度急轉直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姬林繼位,就是周桓王。繼位當年,就發生了鄭周之戰。起因是姬林要撤掉鄭莊公的卿士一職。雖然隻是傳聞,並沒有撤掉鄭莊公的職務。即便是這樣,囂張跋扈慣了的鄭莊公,立即命令大臣祭足率軍攻打周王室。
雖然表麵上看,雙方並沒有真正交戰,隻是鄭國士兵割了東周的麥子。但這樣的行動,對周王室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冤仇一旦結下,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開的,甚至會愈演愈烈。
第二年,就發生了衛國、陳國、蔡國、宋國組成聯軍,攻打鄭國東門的東門之戰。自此開始,鄭國與周邊國家交戰不斷。
鄭莊公是個有仇必報的狠角色。經過一年準備,為了一雪東門之戰不敢出戰,穀子被聯軍收割等奇恥大辱,公元前718年春天,鄭國出動大軍,攻打衛國的牧邑。衛國不敢怠慢,趕緊從南燕國調動衛國軍隊迎擊鄭軍。但鄭國人多勢眾,軍隊聲勢浩大。
鄭莊公命令祭足、泄駕、原繁等人,正麵與衛國軍隊硬剛。另外派遣曼伯、子元,分別率領一支鄭軍,迂迴到南燕軍背後,兩麵夾擊。這兩支鄭軍,是由兼並後製地的人組成的。
這個南燕是姞姓封國,並不是後來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國。經過一段時間對峙,曼伯、子元所部鄭軍,擊敗了南燕軍。這就是製北之戰,此戰的勝利,讓鄭莊公和鄭國將士信心大增。
公元前718年,宋國攻打並占領了鄰近的邾國。驚恐萬狀的邾國國君,趕緊派人向鄭國求救。這個時候的鄭國,雖然與周王室交惡,但後來鄭莊公派祭足前往洛邑,攜帶禮物慰問周桓王。雙方關係有所緩和。正因為這樣,鄭莊公得以率領王軍,與鄭軍、邾軍一起包圍了宋國都城商丘。但並沒有攻打商丘,而是退兵。
但宋國國君咽不下這口氣,在第二年出動宋軍,攻打並占領了鄭國的城池長葛,這就是鄭宋長葛之戰。可能雙方都不願意繼續交戰,第二年竟然達成和解並結盟,宋軍隨後撤迴了本國。
之所以宋國敢於發兵占領長葛,還有一個掣肘鄭國的因素。原來在周鄭交惡以後,雙方還做了一筆交易。鄭國用四塊鄰近洛邑的土地,換了離周王室較遠的十二塊土地。
在這十二塊土地裏麵,有兩個地方盟、向,不願意歸順鄭國,仍然願意留在周王室內。這讓鄭莊公大為不快。盟、向反叛鄭而向往周王室,鄭莊公怎肯善罷甘休。他立即派人聯絡齊國、衛國,於公元前717年秋天,對盟、向兩地反叛勢力發動攻擊。
這其實是兩個地方第二次叛鄭,距鄭國接收這兩個城池,時間並不長。這兩個城池地小人少,怎麽能抵禦三國聯軍。很快,盟、向兩地被被攻占,軍民被殺,四散逃亡。
這個時候,周桓王發了惻隱之心,收留了盟、向兩地幸存的軍民。為了讓這些人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周桓王把這些劫後餘生的人,安置在了郟地。雖然鄭莊公不敢進攻郟地,但雙方結怨更深。因為很明顯,盟、向兩地的兩次反叛,都得到周王室支持。
盟、向兩地沒有了原來的居民,鄭莊公得以遷移鄭國人到這裏居住,繁衍生息。通過盟、向之爭,各諸侯國見證了鄭國實力。
公元前714年冬天,居於北方的北戎,開始侵犯鄭國,搶劫財物和糧食。北戎也稱山戎,應該是從西戎遷移過來的。為什麽北戎選在冬天?這很好理解,冬天的北方大草原,草木枯黃,馬牛羊沒有了青草,河流湖泊也結冰了。為了生存,孤注一擲。
針對北戎人的特點,鄭莊公召集大臣、將領進行了分析。最後形成統一意見,兵分三路,埋伏在北戎人必經之地。見北戎人進入了埋伏圈,鄭莊公一聲令下,三支伏兵齊出。北戎人被攔腰分割成兩段。衝在前麵的北戎人,被鄭國大將祝聃剿滅。
這段時間,鄭莊公名義上仍然是周王室的卿士,但已經不受周桓王待見,更不會受到重用。經過一係列與鄭國的交戰,各方麵的衝突、矛盾,周桓王忍無可忍,終於在其繼位的第十三年,即公元前707年,罷免了鄭莊公卿士一職。
先後與曲沃代翼扯上關係的,有四個周王和八個諸侯國。周王本來是一個家長角色,可他們不是提水救火,而是火上澆油,直接參與雙方的自相殘殺。自此禮崩樂壞,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晉文侯姬仇一脈,徹底退出了晉國曆史。不知道他這個名字姬仇,是要讓哪些人“記仇”。而姬仇之弟姬成師,果然“成事”了。不知道小宗篡奪了大宗國祚的姬成師一脈,是不是感謝其祖上的先見之明。因為晉武公的曾祖父晉穆侯,是兩宗的共祖。
接下來,在晉武公、晉獻公父子,及其子孫的不斷開拓之下,晉國的疆土日益膨脹,周邊十六個諸侯國,逐步被晉國兼並。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一百多年後晉文公重耳稱霸中原。
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國君要想成為一方霸主,必須由一係列發起或參與的戰爭來做注腳。也就是說,霸主是靠實力打拚出來的,不是靠說大話實現的。東周之初的鄭莊公姬寤生,作為姬友的孫子,鄭國第三代國君,依靠鄭國強大的國力,成為春秋小霸。
鄭莊公繼位的第一年,正是曲沃桓叔受封的第二年。鄭莊公稱霸中原,與曲沃代翼,時間上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正因為晉穆侯的子孫後代忙於內鬥,才使晉國無暇參與中原霸權的爭奪。
鄭莊公繼位十幾年間,除了公元前722年剿滅共叔段叛亂,並沒有與周邊諸侯國發生大的戰事。平叛以後,周王室也發生了變化。隨著姬林繼位為周王,周王室對鄭莊公的態度急轉直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姬林繼位,就是周桓王。繼位當年,就發生了鄭周之戰。起因是姬林要撤掉鄭莊公的卿士一職。雖然隻是傳聞,並沒有撤掉鄭莊公的職務。即便是這樣,囂張跋扈慣了的鄭莊公,立即命令大臣祭足率軍攻打周王室。
雖然表麵上看,雙方並沒有真正交戰,隻是鄭國士兵割了東周的麥子。但這樣的行動,對周王室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冤仇一旦結下,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開的,甚至會愈演愈烈。
第二年,就發生了衛國、陳國、蔡國、宋國組成聯軍,攻打鄭國東門的東門之戰。自此開始,鄭國與周邊國家交戰不斷。
鄭莊公是個有仇必報的狠角色。經過一年準備,為了一雪東門之戰不敢出戰,穀子被聯軍收割等奇恥大辱,公元前718年春天,鄭國出動大軍,攻打衛國的牧邑。衛國不敢怠慢,趕緊從南燕國調動衛國軍隊迎擊鄭軍。但鄭國人多勢眾,軍隊聲勢浩大。
鄭莊公命令祭足、泄駕、原繁等人,正麵與衛國軍隊硬剛。另外派遣曼伯、子元,分別率領一支鄭軍,迂迴到南燕軍背後,兩麵夾擊。這兩支鄭軍,是由兼並後製地的人組成的。
這個南燕是姞姓封國,並不是後來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國。經過一段時間對峙,曼伯、子元所部鄭軍,擊敗了南燕軍。這就是製北之戰,此戰的勝利,讓鄭莊公和鄭國將士信心大增。
公元前718年,宋國攻打並占領了鄰近的邾國。驚恐萬狀的邾國國君,趕緊派人向鄭國求救。這個時候的鄭國,雖然與周王室交惡,但後來鄭莊公派祭足前往洛邑,攜帶禮物慰問周桓王。雙方關係有所緩和。正因為這樣,鄭莊公得以率領王軍,與鄭軍、邾軍一起包圍了宋國都城商丘。但並沒有攻打商丘,而是退兵。
但宋國國君咽不下這口氣,在第二年出動宋軍,攻打並占領了鄭國的城池長葛,這就是鄭宋長葛之戰。可能雙方都不願意繼續交戰,第二年竟然達成和解並結盟,宋軍隨後撤迴了本國。
之所以宋國敢於發兵占領長葛,還有一個掣肘鄭國的因素。原來在周鄭交惡以後,雙方還做了一筆交易。鄭國用四塊鄰近洛邑的土地,換了離周王室較遠的十二塊土地。
在這十二塊土地裏麵,有兩個地方盟、向,不願意歸順鄭國,仍然願意留在周王室內。這讓鄭莊公大為不快。盟、向反叛鄭而向往周王室,鄭莊公怎肯善罷甘休。他立即派人聯絡齊國、衛國,於公元前717年秋天,對盟、向兩地反叛勢力發動攻擊。
這其實是兩個地方第二次叛鄭,距鄭國接收這兩個城池,時間並不長。這兩個城池地小人少,怎麽能抵禦三國聯軍。很快,盟、向兩地被被攻占,軍民被殺,四散逃亡。
這個時候,周桓王發了惻隱之心,收留了盟、向兩地幸存的軍民。為了讓這些人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周桓王把這些劫後餘生的人,安置在了郟地。雖然鄭莊公不敢進攻郟地,但雙方結怨更深。因為很明顯,盟、向兩地的兩次反叛,都得到周王室支持。
盟、向兩地沒有了原來的居民,鄭莊公得以遷移鄭國人到這裏居住,繁衍生息。通過盟、向之爭,各諸侯國見證了鄭國實力。
公元前714年冬天,居於北方的北戎,開始侵犯鄭國,搶劫財物和糧食。北戎也稱山戎,應該是從西戎遷移過來的。為什麽北戎選在冬天?這很好理解,冬天的北方大草原,草木枯黃,馬牛羊沒有了青草,河流湖泊也結冰了。為了生存,孤注一擲。
針對北戎人的特點,鄭莊公召集大臣、將領進行了分析。最後形成統一意見,兵分三路,埋伏在北戎人必經之地。見北戎人進入了埋伏圈,鄭莊公一聲令下,三支伏兵齊出。北戎人被攔腰分割成兩段。衝在前麵的北戎人,被鄭國大將祝聃剿滅。
這段時間,鄭莊公名義上仍然是周王室的卿士,但已經不受周桓王待見,更不會受到重用。經過一係列與鄭國的交戰,各方麵的衝突、矛盾,周桓王忍無可忍,終於在其繼位的第十三年,即公元前707年,罷免了鄭莊公卿士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