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伯禦殺死魯懿公,奪取魯國國君之位,姬靜是不會忘記的。之所以當時沒有采取行動,有著各方麵的考慮。晉軍在“千畝之戰”中大敗北戎,讓姬靜喜不自勝,終於有時間來討伐伯禦了。
魯國的前身,是奄國。不願意臣服周王室的奄國,與武庚沆瀣一氣,參與了“三監之亂”。周公旦東征滅掉奄國,其長子伯禽被封在此地,國名稱為魯國。繼位的姬戲,是魯國第十任國君。
誰能想到,魯國這個保存周禮最多的諸侯國,在立國不過二百來年之後,就發生了諸公子爭奪君位的慘劇。可如果當初姬靜不插手魯國儲君之爭,這樣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
與伯禦為父報仇一樣,姬靜也隱忍了十年。可人家伯禦是為了給父親報仇,而姬靜是為了顯示至高無上的王權。公元前797年,在繼位的第三十一年,姬靜終於騰出手來,命令周軍攻打魯國。一個宗主國西周,和另一個最親近的宗邦魯國,開始了廝殺。
弱小的魯國,哪裏是周軍的對手。周軍沒費多少力氣,就抓住了伯禦,並把他殺死。不過,誰可以繼位當魯國國君呢?
姬靜征詢大臣們的看法,大臣樊穆仲說,魯懿公之弟姬稱,溫良恭順,知書達理,忠孝兩全,處事公正,可以立為魯國國君。姬靜同意了,就在其祖父周夷王的廟裏,確立姬稱為魯國國君。
姬稱繼位後,沒有給殺父仇人伯禦上諡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怎麽可能上諡號。當了十年魯國國君的伯禦,就是魯廢公。
周夷王的廟,叫夷宮。姬靜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諸侯國國君,並且不惜出動大軍來達到目的。這樣的作為,與征伐戎狄、蠻夷沒有兩樣。自此以後,整個西周禮崩樂壞。那些本來對周王室敬重的諸侯國,也開始與周王室離心離德、越來越疏遠。
原本忠於周王室的諸侯國,再也不像以前唯唯諾諾,唯周王室馬首是瞻了。各大諸侯國的獨立自主性,在不斷增強。姬靜再想征召或調用諸侯國的力量去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就很難了。
給魯國另立新君以後,姬靜又派兵攻打太原之戎,沒有取勝。
在繼位的第三十六年,即公元前793年,姬靜再次出兵攻打條戎、奔戎,結果被諸戎擊敗。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姬靜總是對征伐情有獨鍾。已經到了晚年的姬靜,為什麽非要這樣做?
又過了三年,姬靜派遣周軍攻打申戎、太原戎、條戎和奔戎。結果,除了打敗了申戎,其他交戰都是諸戎獲得了勝利。
可是西戎、北戎分出來的支脈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戎族有多少部落和方國,更是一個謎。這時另一個崛起的薑戎,又成了姬靜討伐的目標。在姬靜繼位的第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姬靜征發大軍,以“南國之師”為主力,浩浩蕩蕩殺向薑戎。
戎、狄這樣的稱唿,是中原王朝對西部、西北部不同於華夏族的稱唿。不過這些戎、狄,上溯其血脈,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身上。就拿秦人來說,其嬴姓始祖之一的秦仲,他的高祖父大駱就是西戎身份。所以把華夏族與戎狄割裂開,是不正確的。
在三千年前那個形成種族、部族、民族的時代,因為戰爭、俘虜、婚姻等因素,不可避免會發生不同種族、部族、民族之間的融合。這種人種、民族之間的融合,到今天仍然在進行。
越是到了晚年,姬靜越發對征戰情有獨鍾,到處用兵。以至於盡管周王室有西六師、殷八師和成周八師,有的在保衛鎬京,有的在保衛洛邑,有的在保衛朝歌,或者預防隨時可能的反叛。
當然邊境上戍邊的軍隊,並沒有計算在內。支持、擁護周王室的諸侯國,其軍隊也沒有計算在內。要攻打建立了西申國的薑戎,竟然不能從西部抽調多少周軍,因為西六師要拱衛鎬京。
殷八師所在的區域,要防範殷商遺民可能的反抗。成周八師,既要拱衛洛邑,還要防範東夷和淮夷等諸部落、方國。因為隨著周軍打了幾次敗仗,即便是處於中原地區的部落、方國,也產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二百多年前的周人,就是這樣慢慢做大的。
以前幾位周王,並沒有出現軍力捉襟見肘的情況。對付戎狄,出動西六師;對付東夷、淮夷,出動殷八師、成周八師,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現在不行了。各種形式的反叛,隨時可能發生。
這充分說明,西周王朝衰落到隻能自保,隻敢自保,不敢不保。更不敢像幾十年前那樣,該出動這些王師征伐會毫不猶豫。
薑戎建立的西申國,在今陝西省西北部。又願意攻打薑戎,又沒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動,可讓姬靜傷透了腦筋。經過與手下大臣的商議,最後決定從南國調一支兵馬過來,攻打薑戎。
所謂的南國,就是長江與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多年來,這裏就是中原王朝與荊楚互相爭奪、交戰的地方。能夠從南國調動兵力,說明經過幾任周王的開拓,南國已經成為西周的地盤。
迴想當年的周昭王姬瑕,率領西六師征伐荊楚,結果中了楚國人的詭計。當時要渡漢水,因為船隻不夠,於是強令當地人貢獻船隻。船隻是貢獻了,但很多船隻木板之間是用膠粘在一起的。就連周昭王姬瑕和一些文武大臣乘坐的禦船,也不能幸免。
結果怎麽樣?結果是很多周軍將士被淹死了。姬瑕常年在北方,是個旱鴨子。當禦船解體以後,他就掉到了漢水裏。當兩個大臣祭公和遊靡遊到姬瑕身邊時,他早已經一命嗚唿了。
盡管西周已經征服了漢水流域,但這裏的人心收服了嗎?但姬靜現在的心情,就是病急亂投醫。隻要能從南國征召到攻打薑戎的士卒,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南國被征服地區的百姓,早已厭煩了持續不斷的連年征戰。見又要北上去攻打薑戎,將士們和家人的心情,肯定是抵觸的。但不聽從姬靜的命令,又能怎麽樣呢?能逃到哪裏去呢?
姬靜就是征召了這樣一支“南國之師”,然後在周軍將領和一些周軍的押送下,一百個不情願地北上,準備去攻打薑戎。
路上開小差的,因為各種情況被軍法從事的,是可以預料的。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麽與西六師等王師相比?況且現在的王師,也絕不是西周初年、“成康之治”時期的王師了。
西申國的薑戎人,早已經得知周軍前來攻打的消息。他們利用地利之便,對遠道而來的“南國之師”,發動了一次次的襲擊。
禦駕親征的姬靜,身邊雖然有不少親信將領,還有親兵衛隊。但在薑戎人靈活機動的攻勢麵前,絲毫撈不到什麽便宜。況且這支周軍的主力是“南國之師”。這些南方人根本就不願意來打仗。現在被逼無奈上戰場,能和以逸待勞的薑戎人相比嗎?
一場場交戰下來,“南國之師”被薑戎人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潰退下來的將士四散奔逃,但由於人生地不熟,被埋伏的薑戎人一陣陣截殺。交戰到最後,“南國之師”全軍覆沒。
魯國的前身,是奄國。不願意臣服周王室的奄國,與武庚沆瀣一氣,參與了“三監之亂”。周公旦東征滅掉奄國,其長子伯禽被封在此地,國名稱為魯國。繼位的姬戲,是魯國第十任國君。
誰能想到,魯國這個保存周禮最多的諸侯國,在立國不過二百來年之後,就發生了諸公子爭奪君位的慘劇。可如果當初姬靜不插手魯國儲君之爭,這樣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
與伯禦為父報仇一樣,姬靜也隱忍了十年。可人家伯禦是為了給父親報仇,而姬靜是為了顯示至高無上的王權。公元前797年,在繼位的第三十一年,姬靜終於騰出手來,命令周軍攻打魯國。一個宗主國西周,和另一個最親近的宗邦魯國,開始了廝殺。
弱小的魯國,哪裏是周軍的對手。周軍沒費多少力氣,就抓住了伯禦,並把他殺死。不過,誰可以繼位當魯國國君呢?
姬靜征詢大臣們的看法,大臣樊穆仲說,魯懿公之弟姬稱,溫良恭順,知書達理,忠孝兩全,處事公正,可以立為魯國國君。姬靜同意了,就在其祖父周夷王的廟裏,確立姬稱為魯國國君。
姬稱繼位後,沒有給殺父仇人伯禦上諡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怎麽可能上諡號。當了十年魯國國君的伯禦,就是魯廢公。
周夷王的廟,叫夷宮。姬靜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諸侯國國君,並且不惜出動大軍來達到目的。這樣的作為,與征伐戎狄、蠻夷沒有兩樣。自此以後,整個西周禮崩樂壞。那些本來對周王室敬重的諸侯國,也開始與周王室離心離德、越來越疏遠。
原本忠於周王室的諸侯國,再也不像以前唯唯諾諾,唯周王室馬首是瞻了。各大諸侯國的獨立自主性,在不斷增強。姬靜再想征召或調用諸侯國的力量去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就很難了。
給魯國另立新君以後,姬靜又派兵攻打太原之戎,沒有取勝。
在繼位的第三十六年,即公元前793年,姬靜再次出兵攻打條戎、奔戎,結果被諸戎擊敗。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姬靜總是對征伐情有獨鍾。已經到了晚年的姬靜,為什麽非要這樣做?
又過了三年,姬靜派遣周軍攻打申戎、太原戎、條戎和奔戎。結果,除了打敗了申戎,其他交戰都是諸戎獲得了勝利。
可是西戎、北戎分出來的支脈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戎族有多少部落和方國,更是一個謎。這時另一個崛起的薑戎,又成了姬靜討伐的目標。在姬靜繼位的第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姬靜征發大軍,以“南國之師”為主力,浩浩蕩蕩殺向薑戎。
戎、狄這樣的稱唿,是中原王朝對西部、西北部不同於華夏族的稱唿。不過這些戎、狄,上溯其血脈,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身上。就拿秦人來說,其嬴姓始祖之一的秦仲,他的高祖父大駱就是西戎身份。所以把華夏族與戎狄割裂開,是不正確的。
在三千年前那個形成種族、部族、民族的時代,因為戰爭、俘虜、婚姻等因素,不可避免會發生不同種族、部族、民族之間的融合。這種人種、民族之間的融合,到今天仍然在進行。
越是到了晚年,姬靜越發對征戰情有獨鍾,到處用兵。以至於盡管周王室有西六師、殷八師和成周八師,有的在保衛鎬京,有的在保衛洛邑,有的在保衛朝歌,或者預防隨時可能的反叛。
當然邊境上戍邊的軍隊,並沒有計算在內。支持、擁護周王室的諸侯國,其軍隊也沒有計算在內。要攻打建立了西申國的薑戎,竟然不能從西部抽調多少周軍,因為西六師要拱衛鎬京。
殷八師所在的區域,要防範殷商遺民可能的反抗。成周八師,既要拱衛洛邑,還要防範東夷和淮夷等諸部落、方國。因為隨著周軍打了幾次敗仗,即便是處於中原地區的部落、方國,也產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二百多年前的周人,就是這樣慢慢做大的。
以前幾位周王,並沒有出現軍力捉襟見肘的情況。對付戎狄,出動西六師;對付東夷、淮夷,出動殷八師、成周八師,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現在不行了。各種形式的反叛,隨時可能發生。
這充分說明,西周王朝衰落到隻能自保,隻敢自保,不敢不保。更不敢像幾十年前那樣,該出動這些王師征伐會毫不猶豫。
薑戎建立的西申國,在今陝西省西北部。又願意攻打薑戎,又沒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動,可讓姬靜傷透了腦筋。經過與手下大臣的商議,最後決定從南國調一支兵馬過來,攻打薑戎。
所謂的南國,就是長江與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多年來,這裏就是中原王朝與荊楚互相爭奪、交戰的地方。能夠從南國調動兵力,說明經過幾任周王的開拓,南國已經成為西周的地盤。
迴想當年的周昭王姬瑕,率領西六師征伐荊楚,結果中了楚國人的詭計。當時要渡漢水,因為船隻不夠,於是強令當地人貢獻船隻。船隻是貢獻了,但很多船隻木板之間是用膠粘在一起的。就連周昭王姬瑕和一些文武大臣乘坐的禦船,也不能幸免。
結果怎麽樣?結果是很多周軍將士被淹死了。姬瑕常年在北方,是個旱鴨子。當禦船解體以後,他就掉到了漢水裏。當兩個大臣祭公和遊靡遊到姬瑕身邊時,他早已經一命嗚唿了。
盡管西周已經征服了漢水流域,但這裏的人心收服了嗎?但姬靜現在的心情,就是病急亂投醫。隻要能從南國征召到攻打薑戎的士卒,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南國被征服地區的百姓,早已厭煩了持續不斷的連年征戰。見又要北上去攻打薑戎,將士們和家人的心情,肯定是抵觸的。但不聽從姬靜的命令,又能怎麽樣呢?能逃到哪裏去呢?
姬靜就是征召了這樣一支“南國之師”,然後在周軍將領和一些周軍的押送下,一百個不情願地北上,準備去攻打薑戎。
路上開小差的,因為各種情況被軍法從事的,是可以預料的。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麽與西六師等王師相比?況且現在的王師,也絕不是西周初年、“成康之治”時期的王師了。
西申國的薑戎人,早已經得知周軍前來攻打的消息。他們利用地利之便,對遠道而來的“南國之師”,發動了一次次的襲擊。
禦駕親征的姬靜,身邊雖然有不少親信將領,還有親兵衛隊。但在薑戎人靈活機動的攻勢麵前,絲毫撈不到什麽便宜。況且這支周軍的主力是“南國之師”。這些南方人根本就不願意來打仗。現在被逼無奈上戰場,能和以逸待勞的薑戎人相比嗎?
一場場交戰下來,“南國之師”被薑戎人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潰退下來的將士四散奔逃,但由於人生地不熟,被埋伏的薑戎人一陣陣截殺。交戰到最後,“南國之師”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