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去世,小兒子帝辛繼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076年。帝辛繼位當年,稱為帝辛一祀,繼位第二年稱為帝辛二祀,依此類推。這樣的叫法,應該與每年祭祀父祖、祭祀先祖有關。
父親帝乙在位二十六年,與西方周國的關係相對緩和。但與東南的夷人,因為互相爭鋒而發生了多次戰事。發動戰爭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如果得不到足夠多的戰利品,往往得不償失。
帝辛知道人心所向的重要性,所以在繼位前幾年,經常利用打獵、朝會等機會,給文武大臣和下屬部落、方國的酋長、國主一些賞賜。這些賞賜有時候是獸皮、祭肉,有時候是金銀之類。
可能其父帝乙的榜樣作用,在繼位前不到十年裏,帝辛基本上沒有對周邊方國有兵。周國趁著大好機會,繼續發展壯大。
被帝乙擊敗的孟方,到了帝辛在位時,仍然沒有歸附的跡象,並且還在東南一帶製造事端。無奈,帝辛在繼位第九年開始,發動了多次伐孟方之戰。伐孟方之戰,規模還是相當大的。
繼位第九年,即帝辛九祀。這年初冬的十月,帝辛發動大軍討伐孟方。因為路途遙遠,加上孟方及其結盟方國的協助,所以這場戰事用了一年時間。到第二年九月,大軍才撤迴朝歌。
曆次攻伐夷方、孟方之戰,商朝的王軍都是從大邑商出發。其他支援或配合的方國軍隊,則借助地利之便,從本國出發。攻伐夷方,往往需要攸侯喜的軍隊配合行動。而征伐孟方,不但需要攸國軍隊,也需要附近其他臣服於商朝方國的支持與協助。
按著距離王畿的遠近,離王畿最近的是內服,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再遠一些的外服,外服首領有侯、甸、男、衛、邦伯等職位。與商王朝關係最近的是侯、甸,最遠的是邦伯。
關係越疏遠,越容易反叛。所以方國的邦伯,往往時而歸附,時而反叛,讓曆任商王疲於應對,大傷腦筋。從現有資料可以了解到,帝辛對東夷諸方國的攻伐,遠遠大於對羌方的攻伐。
這樣的局麵,顯然對正在奮發圖強的周國極為有利。麵對按下葫蘆起來瓢的現實,商朝末期的主要威脅在東方。這也是帝乙、帝辛父子倆,多次動用大軍征伐夷方、孟方、林方等方國的原因。
繼位第十年,即帝辛十祀,帝辛出動大軍,在攸侯喜的配合下,共同擊敗了夷方。這場戰事,用時八個多月,跨越帝辛十年和帝辛十一年。可以推想,這場戰事的規模和慘烈程度。
幾年前被打敗的夷方,竟然又滿血複活,繼續與商朝針鋒相對。帝辛不能容忍,再次出動大軍征伐。這場戰事從帝辛十四年十月開始,到第二年四月才結束,前後曆時約七個月。
在征伐東夷諸方國,如夷方、孟方、林方,以及討伐羌方、羞方、纏方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二邦方、三邦方、四邦方這樣的,與商朝聯盟作戰的敵手聯盟。說明那個時候的方國,的確不大。
在位期間,帝辛也知道重用賢臣。姬昌、九侯、鄂侯,就是三個傑出的代表。帝辛封這三個人為三公,足見帝辛對三個人的信任。說九侯有個漂亮女兒,於是九侯獻給了帝辛。帝辛見九侯的女兒不懂淫蕩,就把她殺了。不會淫蕩,就要被殺?
這還沒有完,九侯先被施以醢刑,為九侯說情的鄂侯,隨後被施以脯刑。三個股肱之臣,兩個被殘忍殺死。另一個姬昌,因為歎息被崇侯虎聽到,於是報告給帝辛。帝辛大怒,囚禁了姬昌。
緊接著,姬昌的屬下慌忙攜帶奇珍異寶、美女和良馬。帝辛轉怒為喜,於是把羈押在羑裏的姬昌放迴了周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部落、方國歸附或與周國結盟。越來越多原來臣服於商朝的部落、方國,遠離商朝而去。
一些記載說帝辛聰明伶俐,伶牙俐齒,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強。並且還是一位能征慣戰,可以與狼蟲虎豹搏鬥的大力士。但又說帝辛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他聽不進任何大臣的勸諫,唯我獨尊、不可一世。更有亡國之君的標配,荒廢朝政,荒淫無道。
帝辛不但過著花天酒地、酒池肉林、肆無忌憚的帝王生活。帝辛還發明了很多刑罰,諸如炮烙之刑等,專門對付那些敢於勸諫的文武大臣。還在王宮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到處尋覓奇珍異寶。還派人捕捉飛禽走獸,供自己和妲己觀賞、取樂。
帝辛在位時間,推定為大概三十年。征伐夷方、孟方等頑固的敵人,很多情況下要用時一年。這樣的戰事,何止一兩次。如果帝辛有分身術,以上這些有可能會做到,但怎麽可能。
仔細想想,酒池大的可以行船。那麽能行船的酒池裏的酒,每天風吹雨打,甚至落入樹葉等雜物,還能飲用嗎?把一塊塊、一條條的肉掛在樹上,形成肉林。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大部分時間是有蒼蠅等飛蟲的。肉上麵爬滿蒼蠅等飛蟲,肉還能吃嗎?
顯然,所謂的酒池肉林,嚴重誇大其詞。開國之君,有的是讚美、褒獎之詞。後世阿諛逢迎、溜須拍馬的史學家不見得沒有。一旦成為亡國之君,幾乎就一無是處。從夏履癸、帝辛,直到楊廣,皆是驕奢淫逸、無道昏君的形象,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帝辛為了穩固商王朝的統治,估計還有沒有流傳,或者沒有記載下來的攻伐戰。可以想見,如果帝辛不發動一係列攻伐戰,那麽東夷諸方國、部落,完全有可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商朝。
而東夷聯合起來的實力,顯然要比逐步興起的周國大多了。如果是這樣,那麽推翻商朝的,就可能不是姬發,而是東夷人。
每一次出征,都是一次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商王朝成為一個虛弱、虛胖的巨人。帝乙、帝辛父子倆,用了幾十年時間征伐東夷諸方國。到頭來,卻給姬昌、姬發父子倆做了嫁衣。
父親帝乙在位二十六年,與西方周國的關係相對緩和。但與東南的夷人,因為互相爭鋒而發生了多次戰事。發動戰爭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如果得不到足夠多的戰利品,往往得不償失。
帝辛知道人心所向的重要性,所以在繼位前幾年,經常利用打獵、朝會等機會,給文武大臣和下屬部落、方國的酋長、國主一些賞賜。這些賞賜有時候是獸皮、祭肉,有時候是金銀之類。
可能其父帝乙的榜樣作用,在繼位前不到十年裏,帝辛基本上沒有對周邊方國有兵。周國趁著大好機會,繼續發展壯大。
被帝乙擊敗的孟方,到了帝辛在位時,仍然沒有歸附的跡象,並且還在東南一帶製造事端。無奈,帝辛在繼位第九年開始,發動了多次伐孟方之戰。伐孟方之戰,規模還是相當大的。
繼位第九年,即帝辛九祀。這年初冬的十月,帝辛發動大軍討伐孟方。因為路途遙遠,加上孟方及其結盟方國的協助,所以這場戰事用了一年時間。到第二年九月,大軍才撤迴朝歌。
曆次攻伐夷方、孟方之戰,商朝的王軍都是從大邑商出發。其他支援或配合的方國軍隊,則借助地利之便,從本國出發。攻伐夷方,往往需要攸侯喜的軍隊配合行動。而征伐孟方,不但需要攸國軍隊,也需要附近其他臣服於商朝方國的支持與協助。
按著距離王畿的遠近,離王畿最近的是內服,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再遠一些的外服,外服首領有侯、甸、男、衛、邦伯等職位。與商王朝關係最近的是侯、甸,最遠的是邦伯。
關係越疏遠,越容易反叛。所以方國的邦伯,往往時而歸附,時而反叛,讓曆任商王疲於應對,大傷腦筋。從現有資料可以了解到,帝辛對東夷諸方國的攻伐,遠遠大於對羌方的攻伐。
這樣的局麵,顯然對正在奮發圖強的周國極為有利。麵對按下葫蘆起來瓢的現實,商朝末期的主要威脅在東方。這也是帝乙、帝辛父子倆,多次動用大軍征伐夷方、孟方、林方等方國的原因。
繼位第十年,即帝辛十祀,帝辛出動大軍,在攸侯喜的配合下,共同擊敗了夷方。這場戰事,用時八個多月,跨越帝辛十年和帝辛十一年。可以推想,這場戰事的規模和慘烈程度。
幾年前被打敗的夷方,竟然又滿血複活,繼續與商朝針鋒相對。帝辛不能容忍,再次出動大軍征伐。這場戰事從帝辛十四年十月開始,到第二年四月才結束,前後曆時約七個月。
在征伐東夷諸方國,如夷方、孟方、林方,以及討伐羌方、羞方、纏方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二邦方、三邦方、四邦方這樣的,與商朝聯盟作戰的敵手聯盟。說明那個時候的方國,的確不大。
在位期間,帝辛也知道重用賢臣。姬昌、九侯、鄂侯,就是三個傑出的代表。帝辛封這三個人為三公,足見帝辛對三個人的信任。說九侯有個漂亮女兒,於是九侯獻給了帝辛。帝辛見九侯的女兒不懂淫蕩,就把她殺了。不會淫蕩,就要被殺?
這還沒有完,九侯先被施以醢刑,為九侯說情的鄂侯,隨後被施以脯刑。三個股肱之臣,兩個被殘忍殺死。另一個姬昌,因為歎息被崇侯虎聽到,於是報告給帝辛。帝辛大怒,囚禁了姬昌。
緊接著,姬昌的屬下慌忙攜帶奇珍異寶、美女和良馬。帝辛轉怒為喜,於是把羈押在羑裏的姬昌放迴了周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部落、方國歸附或與周國結盟。越來越多原來臣服於商朝的部落、方國,遠離商朝而去。
一些記載說帝辛聰明伶俐,伶牙俐齒,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強。並且還是一位能征慣戰,可以與狼蟲虎豹搏鬥的大力士。但又說帝辛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他聽不進任何大臣的勸諫,唯我獨尊、不可一世。更有亡國之君的標配,荒廢朝政,荒淫無道。
帝辛不但過著花天酒地、酒池肉林、肆無忌憚的帝王生活。帝辛還發明了很多刑罰,諸如炮烙之刑等,專門對付那些敢於勸諫的文武大臣。還在王宮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到處尋覓奇珍異寶。還派人捕捉飛禽走獸,供自己和妲己觀賞、取樂。
帝辛在位時間,推定為大概三十年。征伐夷方、孟方等頑固的敵人,很多情況下要用時一年。這樣的戰事,何止一兩次。如果帝辛有分身術,以上這些有可能會做到,但怎麽可能。
仔細想想,酒池大的可以行船。那麽能行船的酒池裏的酒,每天風吹雨打,甚至落入樹葉等雜物,還能飲用嗎?把一塊塊、一條條的肉掛在樹上,形成肉林。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大部分時間是有蒼蠅等飛蟲的。肉上麵爬滿蒼蠅等飛蟲,肉還能吃嗎?
顯然,所謂的酒池肉林,嚴重誇大其詞。開國之君,有的是讚美、褒獎之詞。後世阿諛逢迎、溜須拍馬的史學家不見得沒有。一旦成為亡國之君,幾乎就一無是處。從夏履癸、帝辛,直到楊廣,皆是驕奢淫逸、無道昏君的形象,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帝辛為了穩固商王朝的統治,估計還有沒有流傳,或者沒有記載下來的攻伐戰。可以想見,如果帝辛不發動一係列攻伐戰,那麽東夷諸方國、部落,完全有可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商朝。
而東夷聯合起來的實力,顯然要比逐步興起的周國大多了。如果是這樣,那麽推翻商朝的,就可能不是姬發,而是東夷人。
每一次出征,都是一次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商王朝成為一個虛弱、虛胖的巨人。帝乙、帝辛父子倆,用了幾十年時間征伐東夷諸方國。到頭來,卻給姬昌、姬發父子倆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