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商朝傳了17世31個王,但真正有作為的商王並不太多。除了開國之君商湯,遷都到殷的盤庚,是一位有魄力、有作為的君主。使商朝綜合國力達到鼎盛的,就是第二十二任商王武丁。
武丁繼位前幾年,因為以前曆任商王積累的問題,所以武丁采取了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政策,為“武丁中興”奠定了基礎。
幾年後,武丁在陸續降服了離殷最近的部落、方國後,開始發動一係列攻伐戰。武丁把攻伐首個目標選在了甫,然後是銜、缶、蜀等地。這些小方國離殷並不遠,都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拐彎處的南岸。迫於武丁強大的實力,這幾個方國陸續被征服。這些地方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的接壤處。
休整了一段時間,武丁又把征伐的矛頭,確定為商朝西北方向。商朝西北部、北部有貢方、羌方、土方、鬼方等部落,這些部落經常侵擾商朝,對國內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貢方活動在今陝西省北部、內蒙古西部,土方活動在今山西省北部。羌方在西方,鬼方在北方。有個效忠於商朝的小國沚國,已經被這些方國包圍和占領。權衡之下,武丁發起了攻沚之戰。
武丁先後派遣鉞、婦好、沚馘等將領,對貢方發動多次征伐。
土方是華夏北方一個遊牧民族,因為天氣等原因,尤其是冬季,牧草凋零,靠放牧馬牛羊難以為繼。所以很多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成群結隊騷擾、搶劫商朝邊境,給商朝造成很大隱患。
遊牧民族身體強壯、性格彪悍。馬上民族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當得知被搶劫、被劫掠以後,再派兵前往剿滅,往往找不到人。武丁在位初期,土方就經常在商朝西北邊境攻城略地、殺人越貨。土方還與占方相配合,得到的利益和人口均分。
武丁不能忍受邊境經常受到襲擊,於是親自出征,派遣沚國國主為先鋒,婦好為副將,一起攻打土方。土方並不與商軍正麵交戰,而是東躲西藏,見到商軍就跑。所以攻打土方並不順利。
武丁攻土方之戰,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最終平定了土方,使北部邊境得以安定下來。但一個叫宙方的部落,經常劫掠商民,使邊境商民逃入內地。為了擊敗宙方,武丁出動了步兵和兵車。
但宙方頑強、好鬥,打不過就跑。第一次癸亥一戰,商軍沒有取勝。經過休整,商軍於甲子日再次出戰,徹底擊敗了宙方。武丁攻打宙方,開了古代步兵與兵車協同作戰的先河。
活動在今陝西省西部,及甘肅省一帶的羌方,更是民風彪悍、我行我素。這些危害商朝西北部的部落,成了商朝的心腹大患。
羌方分成許多部落,其中北羌和馬羌部眾多、地盤大。有時候有求於商朝,就做出臣服的樣子,以便撈取一些好處。一旦沒有了這些需要,羌方就翻臉不認人,與商朝鬥智鬥勇、時戰時和。
武丁攻羌方之戰,可能是商朝出動將士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商朝軍隊的總人數,也不會超過三萬。但為了征伐羌方,僅其中一次發兵,婦好就率領將士一萬三千人。
雖然武丁最後擊敗了羌方,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雙方戰死的自不必說,那些被商軍俘虜的,不管是羌方的酋長還是將領,還是百姓、士卒,僅有少數人獲得赦免,成為商朝的奴隸。
武丁攻龍方之戰,武丁派遣的是另一個妻子婦妌。據說龍方的來曆,與一個養龍的家族有關。舜帝時期,有個叫董父的善於養龍,並且因為養龍建立了功業。董父的封地,演變成了龍方。
現代人普遍認為,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神聖動物,是華夏民族的圖騰。但為什麽留下來這個董父養龍,也就是豢養龍的傳說,恐怕很難搞清楚。不過,婦妌征伐龍方是不爭的事實。
攻巴方之戰,武丁率領婦好、沚馘和商朝大軍,長途跋涉前往巴人所在的巴蜀一帶。戰前武丁巧妙布局,誘使巴人進入了商軍設下的包圍圈。此戰的勝利,鞏固了商朝的西部邊疆。
在征服了讓、亙等方國後,武丁又派兵討伐周、畀、宙方、下危等複叛複降的方國。後來西方的周部落越來越強大,以至於到了與商朝分庭抗禮的程度。一百多年後,姬發推翻了商朝。
“武丁中興”與征伐、討伐這些部落、方國,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每打服、收服一個部落、方國,這個部落、方國就要臣服。臣服了就要納貢稱臣,商朝的財富就會增加,實力就會增強。
陸續被武丁或商朝將領攻打、征伐過的部落、方國,有周、畀、宙方、貢方、巴方、下危、宙方、攻缶、亙方、荊楚、歸、傭、虎方、洋方、羌方、北羌、龍方、鬼方、人方等數十個。
至於為什麽武丁要發動這麽多戰事,可能有多方麵的原因。開疆拓土,是原因之一;發泄心中的不滿與仇恨,可能是原因之二。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你爭我鬥,互不相讓。
在古代,戰俘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們沒有在作戰中戰死,而是被對方俘虜。而俘虜的命運,自己就不能決定了,隻能任人宰割了。在三千多年前利令智昏、無法無天的戰場上,很多俘虜被人祭,這是最殘忍的一種結果。俘虜最好的結局,是當一名奴隸。
人類群體、部族、國家之間的仇恨,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利益衝突而產生矛盾。從來就素不相識的部落、方國,不可能會產生仇恨,更不可能有深仇大恨。
仇恨的出現,一定與互相爭奪生存地域,互相爭奪山川河流,互相爭奪山林等資源、利益才產生的。由此而產生的仇恨,完全有可能代代相傳。隻要活著,就有可能報複、反報複。
毫無疑問,武丁親手締造的“武丁中興”,是三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個盛世。華夏民族步履蹣跚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武丁繼位前幾年,因為以前曆任商王積累的問題,所以武丁采取了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政策,為“武丁中興”奠定了基礎。
幾年後,武丁在陸續降服了離殷最近的部落、方國後,開始發動一係列攻伐戰。武丁把攻伐首個目標選在了甫,然後是銜、缶、蜀等地。這些小方國離殷並不遠,都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拐彎處的南岸。迫於武丁強大的實力,這幾個方國陸續被征服。這些地方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的接壤處。
休整了一段時間,武丁又把征伐的矛頭,確定為商朝西北方向。商朝西北部、北部有貢方、羌方、土方、鬼方等部落,這些部落經常侵擾商朝,對國內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貢方活動在今陝西省北部、內蒙古西部,土方活動在今山西省北部。羌方在西方,鬼方在北方。有個效忠於商朝的小國沚國,已經被這些方國包圍和占領。權衡之下,武丁發起了攻沚之戰。
武丁先後派遣鉞、婦好、沚馘等將領,對貢方發動多次征伐。
土方是華夏北方一個遊牧民族,因為天氣等原因,尤其是冬季,牧草凋零,靠放牧馬牛羊難以為繼。所以很多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成群結隊騷擾、搶劫商朝邊境,給商朝造成很大隱患。
遊牧民族身體強壯、性格彪悍。馬上民族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當得知被搶劫、被劫掠以後,再派兵前往剿滅,往往找不到人。武丁在位初期,土方就經常在商朝西北邊境攻城略地、殺人越貨。土方還與占方相配合,得到的利益和人口均分。
武丁不能忍受邊境經常受到襲擊,於是親自出征,派遣沚國國主為先鋒,婦好為副將,一起攻打土方。土方並不與商軍正麵交戰,而是東躲西藏,見到商軍就跑。所以攻打土方並不順利。
武丁攻土方之戰,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最終平定了土方,使北部邊境得以安定下來。但一個叫宙方的部落,經常劫掠商民,使邊境商民逃入內地。為了擊敗宙方,武丁出動了步兵和兵車。
但宙方頑強、好鬥,打不過就跑。第一次癸亥一戰,商軍沒有取勝。經過休整,商軍於甲子日再次出戰,徹底擊敗了宙方。武丁攻打宙方,開了古代步兵與兵車協同作戰的先河。
活動在今陝西省西部,及甘肅省一帶的羌方,更是民風彪悍、我行我素。這些危害商朝西北部的部落,成了商朝的心腹大患。
羌方分成許多部落,其中北羌和馬羌部眾多、地盤大。有時候有求於商朝,就做出臣服的樣子,以便撈取一些好處。一旦沒有了這些需要,羌方就翻臉不認人,與商朝鬥智鬥勇、時戰時和。
武丁攻羌方之戰,可能是商朝出動將士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商朝軍隊的總人數,也不會超過三萬。但為了征伐羌方,僅其中一次發兵,婦好就率領將士一萬三千人。
雖然武丁最後擊敗了羌方,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雙方戰死的自不必說,那些被商軍俘虜的,不管是羌方的酋長還是將領,還是百姓、士卒,僅有少數人獲得赦免,成為商朝的奴隸。
武丁攻龍方之戰,武丁派遣的是另一個妻子婦妌。據說龍方的來曆,與一個養龍的家族有關。舜帝時期,有個叫董父的善於養龍,並且因為養龍建立了功業。董父的封地,演變成了龍方。
現代人普遍認為,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神聖動物,是華夏民族的圖騰。但為什麽留下來這個董父養龍,也就是豢養龍的傳說,恐怕很難搞清楚。不過,婦妌征伐龍方是不爭的事實。
攻巴方之戰,武丁率領婦好、沚馘和商朝大軍,長途跋涉前往巴人所在的巴蜀一帶。戰前武丁巧妙布局,誘使巴人進入了商軍設下的包圍圈。此戰的勝利,鞏固了商朝的西部邊疆。
在征服了讓、亙等方國後,武丁又派兵討伐周、畀、宙方、下危等複叛複降的方國。後來西方的周部落越來越強大,以至於到了與商朝分庭抗禮的程度。一百多年後,姬發推翻了商朝。
“武丁中興”與征伐、討伐這些部落、方國,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每打服、收服一個部落、方國,這個部落、方國就要臣服。臣服了就要納貢稱臣,商朝的財富就會增加,實力就會增強。
陸續被武丁或商朝將領攻打、征伐過的部落、方國,有周、畀、宙方、貢方、巴方、下危、宙方、攻缶、亙方、荊楚、歸、傭、虎方、洋方、羌方、北羌、龍方、鬼方、人方等數十個。
至於為什麽武丁要發動這麽多戰事,可能有多方麵的原因。開疆拓土,是原因之一;發泄心中的不滿與仇恨,可能是原因之二。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你爭我鬥,互不相讓。
在古代,戰俘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們沒有在作戰中戰死,而是被對方俘虜。而俘虜的命運,自己就不能決定了,隻能任人宰割了。在三千多年前利令智昏、無法無天的戰場上,很多俘虜被人祭,這是最殘忍的一種結果。俘虜最好的結局,是當一名奴隸。
人類群體、部族、國家之間的仇恨,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利益衝突而產生矛盾。從來就素不相識的部落、方國,不可能會產生仇恨,更不可能有深仇大恨。
仇恨的出現,一定與互相爭奪生存地域,互相爭奪山川河流,互相爭奪山林等資源、利益才產生的。由此而產生的仇恨,完全有可能代代相傳。隻要活著,就有可能報複、反報複。
毫無疑問,武丁親手締造的“武丁中興”,是三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個盛世。華夏民族步履蹣跚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