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部落或者先後出現的國家,其大小和所占據的各種資源是不可能一樣多的。有的占領了大片的草原,可以馴養很多的馬、牛、羊等動物;有的占領了河湖兩岸,既可捕魚,也可以在兩岸的平原地帶種植農作物;有的則占有山林,可以采摘各種果實,還可以狩獵。人家的東西自己看了眼紅,於是就想據為己有。
古代社會的人類通過爭奪,通過搶劫,通過爭戰,後來通過慘烈的戰爭,就可以得到很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像土地、人口、河流、湖泊、草原、森林等各種資源。
人要想吃到動物的肉,隻有先捕獲動物,或者直接將動物殺死。但人類之間的戰爭是世界上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最無情的行動。參與戰爭的是勢不兩立的兩方或者多方,直接受到傷害的是參戰的軍人,受到間接傷害的是參戰部落或者參戰國無辜的老百姓,而戰爭的目的也絕不是去吃同類的肉。
在古代社會,也出現過殺人、殺俘,把人肉當軍糧的情況。五胡十六國時期,就發生過胡人把漢人當“兩腳羊”吃掉的事情。
人類中的一部分,總想得到本來屬於另一部分的利益;總想讓另一部分為自己付出代價,並且聽命於自己;總是在別人的痛苦中尋找自己的快樂,總想在與己無關的問題上指手畫腳;總想把自己、本民族或者本國的意誌強加在別國的頭上。
人類之間之所以爆發戰爭,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想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資源,用武力的手段搶奪到自己手中。而這種利益之爭,往往是不顧一切、不計代價的。
古往今來,是什麽導致人類的爭鬥、無度、殘暴、瘋狂、利令智昏、滅絕人性?是人類的欲壑難填和無盡的欲望!
當有遠見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首領,把人口、財產、土地和各種資源等諸要素,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時候,最初的國家就產生了。中國的夏朝,就是由夏禹和夏啟父子倆共同建立的國家。
最初的國家被曆史學家稱為奴隸製國家,這樣的國家在不同的時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先後出現。國家的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和奴隸社會的開始,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發展。
國家產生後,國家的統治者就要想辦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以便延續自己及其後代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係列國家機器應運而生並且得到加強,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為了擴張領土,為了爭奪人口、財富和資源,鄰近的國家不斷爆發戰爭。各自的地盤,在此消彼長中不斷變化著。
古代社會的戰爭形式,可分為氏族之間的戰爭、部落之間的戰爭、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和國家之間的戰爭,以及穿插其中的奴隸或農民起義,大臣或將領謀反等不同表現形式。
不同曆史時期的奴隸起義、農民起義也各有特色。起義的地點、規模,起義參加者的素質,統治集團內部的決策等都對起義的成敗有著很大的影響。每一個統治者,都不會對起義心慈手軟。
兩個男人可以為了一件事情,例如為了一個漂亮女人去決鬥。但很少有兩個國家商議好了時間、地點和軍隊人數,然後再去開戰。戰爭的爆發往往是突然的,總是有先有後,總有主動和被動。戰爭總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也就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別。
孫子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見,發動和參與戰爭,絕不是一件輕率的事情。
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和人民,各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軍隊。軍隊是由武器和使用武器的軍人,以及軍營、訓練場等要素組成的。平時的軍人是搞好軍事訓練,一旦戰事來臨,軍人隻有服從命令。軍隊的行動除了軍事訓練,就是準備打仗。
打仗又可以分為在國內打仗和到國外打仗。如果是在國內打仗,那就是國內有了問題,例如有人謀反,或者有人發動了農民起義;如果是到國外打仗,那不是去侵略別的國家,就是去幫助別的國家。這個國家可能遭到了外族的侵略,或國內出現了問題。
軍隊人數的多少和武器裝備的精良與否,直接決定著軍隊的戰鬥力。當然,軍隊的戰鬥力還與平時的訓練有很大的關係。軍隊的強弱,戰鬥力的高低,也就成了一個國家強弱的標誌。而軍隊的強弱,又和這個國家的人口素質、經濟狀況密不可分。
弱肉強食最好用來形容動物世界,但用在人類的爭奪上竟也是那樣地恰如其分。大的國家領土廣大,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山有水,有平原,有草原,有森林,有江河湖泊,甚至和大海為臨。小國則恰恰相反,這就難免受大國的氣了。
古代中國春秋時期,有個高舉著“仁義”大旗的宋襄公。宋襄公是個欺軟怕硬的古代典型,他僅僅因為開會遲到,就把一個小國的國君給殺了。還是這個宋襄公,在會合諸侯的大會上想當霸主,因為麻痹大意不做防範,到頭來卻做了楚國的俘虜。所以,對敵人的仁慈,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用好心去感化強大的對手,不如想方設法使自己變得強大,這樣才有說話的資本。
沒有強大的武備,就不可能保護自己的王朝、政權、國家和人民,所以古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軍隊建設,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古代的國王或者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總是千方百計去尋找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人才。
古代能文能武的人才可謂鳳毛麟角,可禮賢下士的統治者也不乏其人,像中國東漢末年三顧茅廬的劉備就是其中一例。也有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計去尋找出路,像年逾古稀的薑子牙,在商朝懷才不遇,便在岐山西南的渭水邊釣魚。後來薑子牙協助姬昌、姬發擊敗殷紂王,成了周朝的開國功臣。薑子牙獲得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也成為後世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劉邦為了得到韓信這員大將,可謂是煞費苦心,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很動人。可到頭來韓信被以謀反罪名,落了個未央宮鍾室斬首的下場。
古今中外,凡在戰爭中指揮軍隊英勇作戰,並且取得了戰爭勝利的人,一般都會在本國、本民族的曆史上留下美名。取得勝利的將領和他率領的軍隊,當他們從戰場上凱旋,他和他的軍隊無疑會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相反,在戰爭中毫無建樹的將領,他和他的軍隊就是“狗熊”。這樣的將領很可能會丟官罷職,受到人們的唾棄,甚至被處死。勝利的軍隊往往是戰死的人數少,而殺死的敵人多,得到的戰利品多,抓到的俘虜多等等。但無論如何,戰爭都是人類的自相殘殺,受害的一定是雙方的老百姓。
古代社會的人類通過爭奪,通過搶劫,通過爭戰,後來通過慘烈的戰爭,就可以得到很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像土地、人口、河流、湖泊、草原、森林等各種資源。
人要想吃到動物的肉,隻有先捕獲動物,或者直接將動物殺死。但人類之間的戰爭是世界上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最無情的行動。參與戰爭的是勢不兩立的兩方或者多方,直接受到傷害的是參戰的軍人,受到間接傷害的是參戰部落或者參戰國無辜的老百姓,而戰爭的目的也絕不是去吃同類的肉。
在古代社會,也出現過殺人、殺俘,把人肉當軍糧的情況。五胡十六國時期,就發生過胡人把漢人當“兩腳羊”吃掉的事情。
人類中的一部分,總想得到本來屬於另一部分的利益;總想讓另一部分為自己付出代價,並且聽命於自己;總是在別人的痛苦中尋找自己的快樂,總想在與己無關的問題上指手畫腳;總想把自己、本民族或者本國的意誌強加在別國的頭上。
人類之間之所以爆發戰爭,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想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資源,用武力的手段搶奪到自己手中。而這種利益之爭,往往是不顧一切、不計代價的。
古往今來,是什麽導致人類的爭鬥、無度、殘暴、瘋狂、利令智昏、滅絕人性?是人類的欲壑難填和無盡的欲望!
當有遠見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首領,把人口、財產、土地和各種資源等諸要素,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時候,最初的國家就產生了。中國的夏朝,就是由夏禹和夏啟父子倆共同建立的國家。
最初的國家被曆史學家稱為奴隸製國家,這樣的國家在不同的時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先後出現。國家的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和奴隸社會的開始,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發展。
國家產生後,國家的統治者就要想辦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以便延續自己及其後代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係列國家機器應運而生並且得到加強,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為了擴張領土,為了爭奪人口、財富和資源,鄰近的國家不斷爆發戰爭。各自的地盤,在此消彼長中不斷變化著。
古代社會的戰爭形式,可分為氏族之間的戰爭、部落之間的戰爭、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和國家之間的戰爭,以及穿插其中的奴隸或農民起義,大臣或將領謀反等不同表現形式。
不同曆史時期的奴隸起義、農民起義也各有特色。起義的地點、規模,起義參加者的素質,統治集團內部的決策等都對起義的成敗有著很大的影響。每一個統治者,都不會對起義心慈手軟。
兩個男人可以為了一件事情,例如為了一個漂亮女人去決鬥。但很少有兩個國家商議好了時間、地點和軍隊人數,然後再去開戰。戰爭的爆發往往是突然的,總是有先有後,總有主動和被動。戰爭總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也就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別。
孫子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見,發動和參與戰爭,絕不是一件輕率的事情。
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和人民,各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軍隊。軍隊是由武器和使用武器的軍人,以及軍營、訓練場等要素組成的。平時的軍人是搞好軍事訓練,一旦戰事來臨,軍人隻有服從命令。軍隊的行動除了軍事訓練,就是準備打仗。
打仗又可以分為在國內打仗和到國外打仗。如果是在國內打仗,那就是國內有了問題,例如有人謀反,或者有人發動了農民起義;如果是到國外打仗,那不是去侵略別的國家,就是去幫助別的國家。這個國家可能遭到了外族的侵略,或國內出現了問題。
軍隊人數的多少和武器裝備的精良與否,直接決定著軍隊的戰鬥力。當然,軍隊的戰鬥力還與平時的訓練有很大的關係。軍隊的強弱,戰鬥力的高低,也就成了一個國家強弱的標誌。而軍隊的強弱,又和這個國家的人口素質、經濟狀況密不可分。
弱肉強食最好用來形容動物世界,但用在人類的爭奪上竟也是那樣地恰如其分。大的國家領土廣大,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山有水,有平原,有草原,有森林,有江河湖泊,甚至和大海為臨。小國則恰恰相反,這就難免受大國的氣了。
古代中國春秋時期,有個高舉著“仁義”大旗的宋襄公。宋襄公是個欺軟怕硬的古代典型,他僅僅因為開會遲到,就把一個小國的國君給殺了。還是這個宋襄公,在會合諸侯的大會上想當霸主,因為麻痹大意不做防範,到頭來卻做了楚國的俘虜。所以,對敵人的仁慈,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用好心去感化強大的對手,不如想方設法使自己變得強大,這樣才有說話的資本。
沒有強大的武備,就不可能保護自己的王朝、政權、國家和人民,所以古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軍隊建設,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古代的國王或者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總是千方百計去尋找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人才。
古代能文能武的人才可謂鳳毛麟角,可禮賢下士的統治者也不乏其人,像中國東漢末年三顧茅廬的劉備就是其中一例。也有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計去尋找出路,像年逾古稀的薑子牙,在商朝懷才不遇,便在岐山西南的渭水邊釣魚。後來薑子牙協助姬昌、姬發擊敗殷紂王,成了周朝的開國功臣。薑子牙獲得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也成為後世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劉邦為了得到韓信這員大將,可謂是煞費苦心,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很動人。可到頭來韓信被以謀反罪名,落了個未央宮鍾室斬首的下場。
古今中外,凡在戰爭中指揮軍隊英勇作戰,並且取得了戰爭勝利的人,一般都會在本國、本民族的曆史上留下美名。取得勝利的將領和他率領的軍隊,當他們從戰場上凱旋,他和他的軍隊無疑會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相反,在戰爭中毫無建樹的將領,他和他的軍隊就是“狗熊”。這樣的將領很可能會丟官罷職,受到人們的唾棄,甚至被處死。勝利的軍隊往往是戰死的人數少,而殺死的敵人多,得到的戰利品多,抓到的俘虜多等等。但無論如何,戰爭都是人類的自相殘殺,受害的一定是雙方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