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瞬間讓劉皇叔的地位蹭蹭往上漲。


    那戰場上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神勇事跡,已然傳遍了整個聯軍營帳,諸侯們聽聞後,皆是又驚又歎,無不為關羽那超凡的武藝所震懾,也因此對劉備這一方勢力刮目相看,看向他們的眼神中都多了幾分敬重與忌憚。


    一時間,營帳內熱鬧非凡,眾人的歡聲笑語、碰杯聲交織在一起,仿佛奏響了一曲歡慶的樂章。


    眾人紛紛向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敬酒,那場麵好不熱鬧。


    稱讚之詞不絕於耳,話語裏滿是對劉備的豔羨之情,恨不得自己身邊也能有這般厲害的人物相助。


    然而,在這一片熱鬧歡慶的氛圍中,白馬將軍公孫瓚卻獨自站在一旁,與這熱鬧的場景格格不入,一臉愁容地看著劉備,那欲言又止的模樣,仿佛心裏藏著千言萬語,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他心中憂慮萬分,那幽州胡寇入關就食之事,如同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沉甸甸的,讓他喘不過氣來。


    邊關百姓此刻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些胡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若不盡快迴去抵禦胡寇,百姓必將遭受滅頂之災,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怕是在所難免。


    可如今這聯軍正處於討董的關鍵時刻,大家齊心協力,都盼著能一舉攻破董卓,匡扶漢室,自己若貿然提出迴去,不僅會被人誤解為臨陣脫逃,落下個膽小怕事、不顧大義的名聲,還可能破壞聯軍的團結,讓這好不容易匯聚起來的力量就此瓦解,這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苦苦思索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眉頭緊緊皺起,仿佛擰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疙瘩,眼神中滿是糾結與無奈。


    公孫瓚眉頭緊鎖,心中暗自盤算。


    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守衛幽州邊境的重任,那裏的百姓是他的牽掛怎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陷入絕境而不顧呢。


    可眼前這討董大業也同樣重要,關乎著漢室的興衰,天下的安定,他實在不知該如何抉擇,隻能在這歡慶的營帳中,獨自承受著這份煎熬,那落寞的背影在熱鬧的人群中顯得格外孤單。


    劉皇叔本就心思細膩,在這熱鬧的敬酒聲中,很快便發現了公孫瓚那欲言又止的異樣。


    他心中一動,放下手中的酒杯,酒杯與桌麵輕輕觸碰,發出一聲細微的聲響,隨後,他穿過人群,走到公孫瓚身旁,輕聲問道:


    “兄長,你似乎有心事,不知是為何事煩憂?”那聲音溫和而關切,透著濃濃的兄弟情誼。


    公孫瓚見劉備詢問,先是環顧了一下四周,見無人注意這邊,便拉著劉備走到營帳一角,那動作小心翼翼的,仿佛生怕被旁人察覺。


    到了角落,他將幽州胡寇入關就食,危及邊關百姓之事全盤托出,聲音壓得很低,卻難掩其中的沉重與憂慮。


    他神色凝重,眼中滿是憂慮:“玄德啊,我現在滿心擔憂的都是幽州百姓。那胡寇如狼似虎,兇狠殘暴,一旦入關,百姓將生靈塗炭,那場景我簡直不敢想象啊。我身為幽州守將,守護百姓是我的職責所在,怎能坐視不理?我這心裏實在是著急啊。”


    說著,他的拳頭不自覺地握緊,可見內心的焦灼。


    劉備聽後,眉頭緊皺,深知此事的嚴重性,忙問道:“那兄長有何打算?”他的眼神專注地看著公孫瓚,等待著對方的迴答,心裏也在思索著應對之策。


    公孫瓚沉吟片刻,說道:“我想隻帶兩千白馬義從迴去馳援。白馬義從機動性強,戰鬥力也頗為不俗,對付那些胡寇應該能派上用場。隻是如此一來,我在這盟軍之中還剩下一千白馬義從和三千精兵,不知該托付給誰。這討董之事乃是大義,我雖心急如焚,但也不能因此壞了聯軍的大事,更不能讓人覺得我是要分裂盟軍,所以這事兒還得慎重考慮啊。”


    說著,他看著劉備,眼中閃過一絲期待,那目光仿佛在尋求一個可靠的答案。


    “唉,不知玄德可願意幫為兄主持此地事宜?一來,你可借此在盟軍之中樹立威望,日後這些兵馬便在你麾下聽調,於你也是一大助力;二來,我隻帶兩千人迴去,量也不會有人說我是為了私利而不顧大局,意圖分裂盟軍。玄德,你意下如何?”


    公孫瓚言辭懇切,滿是對劉備的信任與期望。


    劉備聽了公孫瓚的話,心中一驚,他深知這既是公孫瓚對自己的信任,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意味著他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還要麵對盟軍眾人可能的質疑,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


    他低頭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兄長如此信任備,備感激不盡。隻是這盟軍之中人才濟濟,備怕難以服眾,辜負兄長的期望啊。”


    他的話語中透著幾分謙遜與擔憂,臉上也露出一絲猶豫之色。


    公孫瓚拍了拍劉備的肩膀,那動作帶著幾分鼓勵與安慰:“玄德,你莫要妄自菲薄。你有雄心壯誌,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又有雲長、翼德這樣的猛將相助,我信你有這個能力。況且,這也是為了大局著想,你就不要推辭了。”


    劉備見公孫瓚如此堅持,心中一熱,抱拳行禮道:“既如此,兄長放心,備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兄長所托。隻是這其中諸多事宜,還需與兄長細細商議。”


    公孫瓚本就是個急脾氣,商議已定,他當機立斷,喚來一名白馬銀槍的都伯。


    那都伯身姿挺拔,猶如一棵蒼鬆,麵容剛毅,透著軍人的硬朗與果敢,在公孫瓚麵前單膝跪地,抱拳領命,動作幹脆利落,盡顯軍人風範。


    公孫瓚神色嚴肅地說道:“你領本部兵馬,自此歸於玄德公帳下,務必聽從玄德公指揮,不得有違。”


    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讓人不敢違抗。


    都伯高聲應道:“諾!”隨後,公孫瓚便不再耽擱,轉身大步流星地朝著袁紹所在的主位走去,那腳步堅定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帶著他急切迴去解救幽州百姓的決心,準備向袁紹請辭。


    袁紹正與其他諸侯談笑風生,臉上洋溢著輕鬆的笑容,見公孫瓚前來,便笑著問道:“公孫將軍,何事如此匆忙?”


    公孫瓚抱拳行禮,朗聲道:“袁盟主,我有要事需迴幽州。那幽州胡寇入關就食,百姓危在旦夕,我身為幽州守將,不能坐視不理。”


    他的聲音洪亮,透著一股急切與嚴肅,讓在場眾人的目光都聚焦了過來。


    袁紹一聽,眉頭微皺,麵露不悅,心中想著這討董正到關鍵時候,公孫瓚卻要離開,著實不妥,便說道:“公孫將軍,如今正是討伐董卓的關鍵時刻,你怎能此時離去?這於聯軍士氣不利啊。”


    公孫瓚趕忙解釋道:“盟主,我亦知此時離開多有不妥。但我隻帶兩千騎兵迴去,其餘一千白馬義從和三千精兵仍留在此地,由玄德公替我統領,繼續為聯軍效力。而且攻城之時,騎兵用處不大,還望盟主成全。”


    袁紹聽了,心中暗自盤算。他心想,公孫瓚帶走的人不算多,留下的兵力也能保證聯軍的實力不受太大影響,況且劉備一向以仁義示人,讓他統領這些兵馬,應該也不會出什麽亂子。


    於是,他沉吟片刻後說道:“既然公孫將軍有此等難處,那便依你所言。隻是將軍此去,務必速去速迴,莫要誤了聯軍大事。”他的語氣中雖仍帶著幾分不滿,可也算是同意了公孫瓚的請求。


    公孫瓚見袁紹答應,心中大喜,再次抱拳行禮:“多謝盟主成全,我處理完幽州之事,定會盡快歸來。”說罷,便匆匆離去準備點兵迴幽州。


    而營帳內的其他諸侯聽聞此事,有的點頭表示理解,覺得公孫瓚此舉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守護百姓是守將的職責;有的則在竊竊私語,小聲議論著公孫瓚這一去一迴會不會影響聯軍的局勢,劉備能否擔得起統領那些兵馬的重任,一時間,營帳內的氛圍變得微妙起來。


    張安和曹操本在一旁各自思量著聯軍之事,將公孫瓚與劉備的舉動盡收眼底。


    二人相視一眼,心領神會地朝著劉備走去,仿佛都察覺到這其中或許會有值得關注的變數,想要去探個究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三國有良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貓妖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貓妖九死並收藏我在三國有良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