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一晃五年的光陰就這般悄然流逝了。


    這五年間,天下局勢愈發混亂不堪。


    皇甫嵩一心想要徹底剿滅黃巾餘孽,為此多次向朝廷上表,言辭懇切地陳述黃巾軍若不滅,日後必成大患,懇請朝廷速速發兵圍剿。


    然而,彼時的漢室天下早已是風雨飄搖,四處叛亂如同那燎原之火,此起彼伏,根本無法平息。


    朝廷疲於應對各方叛亂勢力,焦頭爛額之下,隻能將皇甫嵩圍剿黃巾軍的奏表無奈擱置,實在是無暇也無力再分出兵力來對付黃巾軍了。


    而在這亂世之中,黃巾軍在張安的領導下,卻悄然迎來了一段發展壯大的時期。


    張安憑借著仙田係統,帶著黃巾軍眾將士和百姓們在青州這片土地上努力修養生息。


    他極為重視各類資源的收集,無論是漫山遍野的各種動植物,還是田間地頭的作物,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


    通過精心的收集與整合,他竟積累了足足 1200點積分,這可著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憑借著這些積分,他更是成功將仙田係統升到了 2級。


    係統升級之後,可謂是好處多多。那原本就廣袤的良田,如今足足有 5000畝之多,而且作物的生長周期也大大縮短,每七天便能成熟一茬。


    如此一來,糧食產量大幅增加,黃巾軍再也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軍隊的後勤保障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撐。


    就在黃巾軍穩步發展之時,漢室宮廷卻傳來了驚天動地的消息——靈帝駕崩了。


    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在天下激起千層浪。


    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漢室天下的局勢變得更加波譎雲詭,而黃巾軍又將在這新的亂世風雲中,麵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張安聽聞此消息後,深知天下即將大變,當下便召集眾將,準備商議應對之策,畢竟黃巾軍的未來,關乎著無數將士和百姓的生死存亡,在這亂世之中,必須要提前謀劃,方能在接下來的動蕩中站穩腳跟。


    如今的黃巾將領陣容堪稱豪華,與往昔相比,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張安左側首位站著的,是那有著“逐虎過澗”之勇的典韋。


    典韋本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然而命運卻對他諸多磨難。


    他的娘子身患重病,這讓他心急如焚。為了能讓娘子恢複健康,他四處求醫,足跡遍布各地,卻始終無果。


    每一次的失望都像一把利刃,刺痛著他的心,但他從未放棄。


    後來,他聽聞青州有位小賢良師,有著一手神奇的救人之術,仿佛是黑暗中透出的一絲曙光。


    典韋毫不猶豫地帶著娘子趕來,求張安出手相助。


    張安見他如此情真意切,心生憐憫,便施展了初級治療術。


    隻見光芒閃爍間,那糾纏他娘子許久的病痛竟漸漸消散,如同冰雪在暖陽下消融。


    典韋見狀,心中滿是感激,當即決定跟隨張安,為其效命。


    如今,他與管亥一起統領黃巾力士,成為黃巾軍的中流砥柱。


    他那魁梧的身軀和堅毅的眼神,無不彰顯出他對黃巾軍的忠誠。


    站在第二位的是東萊太史慈,他與張安之間,有著一段特殊的緣分。


    曾幾何時,太史慈窮困潦倒,饑寒交迫之際,是張安的一飯之恩,如雪中送炭,溫暖了他的心。


    太史慈本就是個恩怨分明之人,自此便將張安視為恩人,發誓要報答這份恩情。


    他武藝高強,善使長戟,騎射之術更是精妙絕倫,在戰場上常常衝鋒在前,銳不可當。


    與太史慈一同前來的,還有他的同鄉陳英。


    此人武藝不凡,雖然在曆史記載中鮮有人知,疑似曆史中那位神秘的曲阿小將。


    他與太史慈配合默契,在戰場上如同一對雙子星,為黃巾軍屢立戰功,深受張安器重,也成為了黃巾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猛將。


    再往下看去,依次是管亥、張燕、周倉、廖化等一眾猛將。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為黃巾軍立下赫赫戰功。


    而曾經的地公將軍張寶和人公將軍張梁,隨著歲月流逝,早已卸甲歸田。


    他們在城中過著平靜的生活,頤養天年。經曆了無數戰火與紛爭後,他們放下了肩上的重擔,享受著難得的安寧。


    這也是張安所希望看到的,他們為黃巾軍奉獻了一生,是時候好好休息了。


    在張安的右手邊,首位站立的是他的師父賈詡。


    賈詡身形富態,目光深邃如淵,那雙眼眸中仿佛藏著無盡的智謀。


    他身著一襲素袍,微風拂過,衣角輕揚,自有一番仙風道骨。


    他靜靜地站在那裏,雖不發一言,但那股運籌帷幄的氣勢卻撲麵而來。


    賈詡一生精於謀略,為張安出謀劃策無數,是張安最為敬重之人,他的存在就如同黃巾軍的定海神針,讓眾人在麵對複雜局勢時都能心中有底。


    站在第二位的是一個醉眼惺忪的浪蕩公子模樣的人,他便是郭嘉。


    郭嘉生得一副俊俏麵容,可那不羈的神態卻讓他看起來有些玩世不恭。


    他嗜酒如命,此時眼中還帶著幾分醉意,仿佛世間萬物都不放在眼裏,唯有那美酒和智謀能入他心間。


    他本是浪跡天涯,追尋那美酒佳釀,卻偶然間品嚐到了張安釀造的高度白酒,那醇厚濃烈的滋味瞬間征服了他的味蕾。


    而當他進一步了解到張安的誌向和黃巾軍的作為後,他那顆不羈的心被深深觸動,毅然決定留下,成為張安麾下的一大謀士。


    再往下便是被郭嘉裹挾而來的荀彧。


    荀彧身姿挺拔,氣質儒雅,宛如那溫潤美玉。


    他本是心懷天下,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卻經不住郭嘉的軟磨硬泡。


    起初他對黃巾軍還有些疑慮,但在與張安深入交談,了解到黃巾軍是為了百姓謀福祉,為了天下太平而戰之後,他也逐漸改變了看法。


    荀彧擅長內政,他的到來為黃巾軍的管理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有條不紊地梳理著軍中事務,製定合理的政策,讓黃巾軍內部更加井然有序,如同為黃巾軍這架龐大的戰爭機器注入了優質的潤滑劑,使其運轉得更加順暢高效。


    這三人在張安右側,構成了黃巾軍智囊團的核心力量,為黃巾軍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


    在張安的領導下,黃巾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治軍嚴謹,每一條軍紀都明確而嚴格,不容有絲毫違背。


    在他看來,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才是贏得勝利和百姓支持的關鍵。


    而他也確實做到了,青州的百姓都看在眼裏。


    在災年之時,糧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但張安卻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對黃巾軍的有效管理,讓每一個人都能吃得飽飯。


    他積極組織百姓抗災救災,與大家共克時艱。


    他的這些舉措,贏得了青州百姓發自內心的愛戴。


    朝廷方麵,麵對黃巾軍在青州的蓬勃發展,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穩住局勢,不得不做出讓步,封張安為青州牧。


    這個職位雖然看似是朝廷的恩賜,但實際上也是對張安實力的一種認可。


    歲月的磨礪,讓曾經略顯稚嫩的張安,臉龐上多了幾分風霜與成熟。


    那是無數次戰鬥、無數個日夜操勞留下的印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三國有良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貓妖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貓妖九死並收藏我在三國有良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