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其實。”池仇拿起茶盅,飲了一杯,很從容的說道:“其實材哥想多了,在運河碼頭,能夠見到各式各樣的人,聽聞各式各樣的發財機會和手段,在當地有些事情早有人做,就好比鹵煮、香油雞,反倒是到了其他的地方,才有機會脫穎而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
“可你居然連海鹽怎麽煉都知曉,難道不覺得奇怪嘛?大海可在東邊。”
“這有什麽好奇怪的,當初有個商客曾說起此事,我們這些宛城人都不信,要知道鹽多精貴呀,必定極難煉製,人家願意說,我們也願意聽,但事實上呢?不靠海,不靠湖,這事我們都忘了,直到我見到微山湖,才想起有這麽迴事,原來他說的是真的,湖都這麽大,海可能更大,可惜我還是不曉得到哪裏製鹽。”
自從得知宴湖夫人要見他,關於這些說法,他早已在腦海裏過了好些遍了:“常有人說,時勢造英雄,對我來說也是好機會才能發財致富,在南陽,我也曾積攢了一些銀子,想辦點產業,比如肥皂、比如買地,可惜那邊亂的很,為富不仁的,當官不作為的,我可是賠了個底掉才不得不離開那裏,本錢都沒有,若不是從兗州逃難的時候,從一具屍體上掏出一塊狗頭金……”說到狗頭金,池仇明顯感覺材哥有些停滯,明白這也是他最為困惑的一點,心裏一動,微笑著道:“就算是有了那塊狗頭金,我也不敢拿出來,懷璧其罪的道理我還是懂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打算賣賣鹵煮,積攢點本錢,幸好董娥娘敢收,我也是趕緊出手,那玩意擱在那裏吃也吃不得,抱也抱不得,心裏還發慌。”
董娥娘收那塊狗頭金的前前後後,材哥是打聽仔細的,那池仇就連換算比都弄不清楚,急於脫手也是事實,對池仇的話,材哥心中滿是困惑,卻也拿捏不住什麽把柄。
池仇迴答的很順暢,也讓材哥有些驚奇,不過池仇此時也有二十七八的實歲了,又不會像其他前輩,七歲八歲就“一鳴驚人”十二三歲就“名滿天下”,到了他這個歲數,有些見識,有些閱曆,並不出奇。
春秋戰國多少年英雄,這是為何?首先是生活的不穩定,戰亂頻頻,孤兒孤女多不勝數,家庭可謂不養“閑人”,小孩三五歲就做事,自然早熟,而且各國紛亂,就算是平民子弟,因為征戰,也常出門遠行,一場戰爭少則打一年,多則幾年,不可能天天打仗,大家總會在軍營裏談天說地,各個地方來的人,話說的多,見識也就不會少,對天下大勢,各國情況普通百姓都知道不少,一些貴族子弟更是眼界七國,口談天下,合縱連橫侃侃而談。
隨著大一統時間增多,生活富裕,子女嬌養的多,別
說那個時候的古人早熟,其實女子關心的不過是嫁給誰,男子關心的不過是誰的詩詞好,哪家姑娘漂亮。漢唐時期,對西域對周邊國家士族階層還有所接觸,到了宋、明、清,這部分就完全跌到了穀底,尤其是清朝,統治階級都不關心外麵的世界,各何談士民百姓?
所以也就會出現各種奇葩言論,比如賣掉周邊土地,籌措改革資金,比如建都伊犁,其實就是世人對世界觀完全沒有認知,也不係統造成的。給出的建議既沒有見識,也有遠見,甚至很狗血。完全比不上春秋戰國那些說客。
到了現代,農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池仇所在的五嶽,並沒有經曆前世的明清,民間交流和各地士族對五嶽大陸的見解可謂各有千秋,並不會閉門造車,隻不過因為過於分裂,有些交流變得毫無意義,就好像斯巴達,斯巴達建國數百年,跟雅典沒有交流嗎?可它就是好戰的體係,就算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獲勝了,它的商品經濟就是不如近在咫尺的雅典。
加上江南鹿頌皇國這個龐然大物,商貿繁榮的江南製造業一旦開閘,河間和關中的生產力很難與之競爭。
河間諸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嗎?自然也會發現了,所以才有了兩盟之戰,其根本就是諸侯間形成了統一的需求和意識,隻不過鹿頌朝廷自然不願意看到河間的一統,占據青縣阻止鳶都普家的南下,扶持宴湖,收攏東海聯盟的舊部,應該就是鹿頌的大戰略吧。
材哥此時,神情平靜,點點頭,說道:“池掌櫃,可能是在下想的太多了。”
池仇毫不介意,一個外來客,在古代,即便是異地逃難,也必定受到諸多約束,沒有個一兩代,根本無法融入當地社會。
河間算好的了,不算偏見。對於流民,審查嚴格實屬正常。
而對待流民中出類拔萃的,作為宴湖的上流階層肯定會有各方麵的審核,才可能真正接納,允許你在他們之中分一杯羹。
“無妨,其實我也是惴惴不安,初到貴地,許多時候我也無所適從,常常想的是吃虧是福,好結一些善緣。”
“所以你把功勞給了那巡捕?”一直沒有開口的老楊問道。
“哦?”此事材哥尚不知,老楊簡單介紹了一下。
“是的,我在宴湖舉目無親,也算是拖家帶口的,以我能力,也並非不能求個溫飽,可又實屬不甘,大丈夫一生一世,總想著做點什麽,賺點小財,說句實話,我更想去江南,就算飄零江湖,也要看看這大千世界,隻不過到了宴湖,才發現這裏算是難得的政通人和,百業待興,而我所知的一點東西,似乎在江南也可能舉步維艱,難有作為,在下確實有心在宴湖常居。”
材哥微微皺眉,聽他說起要去江南,作為本地人,自然不爽,壓著性子,拿起精美的茶盅,緩緩的抿了一口。
在聽到池仇又說宴湖政通人和,才略微舒展,但仍忍不住擠兌一番:“到了江南,你可以真的煮海為鹽了。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保你富甲一方。”
“哈哈哈,材哥真是說笑。”
“哦?”
“鹽鐵之道,其實不在於多少。”池仇笑道:“上次聽老楊說起那禾女之國曾經依托煮鹽富甲一方,此等技藝,我這種遠在內陸的小民都能聽聞,難道海邊的大戶人家會不知道?”
“你是說?”
池仇又把當初跟老楊的那套說法說了一通,材哥懂了,其實老楊也說了一番,講的不如池仇透徹罷了。
“沒成想你還有這番見識。”
“也非見識,實在是當初那個給我們將煮海的人就是私鹽販子,其中苦楚心酸,太多了。他那麽一說,我們也就懂了。”
“有道理,有道理,鐵畢竟少,若是用的仔細,一般農戶就算是鋤頭也是修補,用個十年,而且農民買鐵,官家也不樂意。還是食鹽簡單,家家要用,夥食好,吃的多,買的也多,相對給官家們交的稅金也多。哈哈,可是這個理?”
材哥的地位是靠一刀一槍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看的溫和清秀,實際上對政務一事並不清晰。
此時虞彩娘敲門而入,與大家說了幾句,換了茶水,又闔門而出。
“老楊那天跟我說了,你有煮海法子。”材哥突然說道:“我們想製鹽。”
“啊!”石破驚天,池仇差點嚇的差點把茶杯摔了。
“怎麽了?怕了?”材哥笑道。
“有點。”池仇咳了兩聲,低聲說道:“運河上販賣私鹽,別的不說,一旦查到,當場就斬了,審都不審。”
池仇說的是實情,在西域還好,天然的鹽湖,多不勝數,鹽說白了不缺,但在關中不同,鹽就是稀缺貨,除了河東鹽,就是巴蜀的井鹽,以及運河來的私鹽,管控一向嚴厲。
(本章完)
還在找"混跡在五嶽大陸"免費?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簡單!
(=)
</p>
“其實。”池仇拿起茶盅,飲了一杯,很從容的說道:“其實材哥想多了,在運河碼頭,能夠見到各式各樣的人,聽聞各式各樣的發財機會和手段,在當地有些事情早有人做,就好比鹵煮、香油雞,反倒是到了其他的地方,才有機會脫穎而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
“可你居然連海鹽怎麽煉都知曉,難道不覺得奇怪嘛?大海可在東邊。”
“這有什麽好奇怪的,當初有個商客曾說起此事,我們這些宛城人都不信,要知道鹽多精貴呀,必定極難煉製,人家願意說,我們也願意聽,但事實上呢?不靠海,不靠湖,這事我們都忘了,直到我見到微山湖,才想起有這麽迴事,原來他說的是真的,湖都這麽大,海可能更大,可惜我還是不曉得到哪裏製鹽。”
自從得知宴湖夫人要見他,關於這些說法,他早已在腦海裏過了好些遍了:“常有人說,時勢造英雄,對我來說也是好機會才能發財致富,在南陽,我也曾積攢了一些銀子,想辦點產業,比如肥皂、比如買地,可惜那邊亂的很,為富不仁的,當官不作為的,我可是賠了個底掉才不得不離開那裏,本錢都沒有,若不是從兗州逃難的時候,從一具屍體上掏出一塊狗頭金……”說到狗頭金,池仇明顯感覺材哥有些停滯,明白這也是他最為困惑的一點,心裏一動,微笑著道:“就算是有了那塊狗頭金,我也不敢拿出來,懷璧其罪的道理我還是懂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打算賣賣鹵煮,積攢點本錢,幸好董娥娘敢收,我也是趕緊出手,那玩意擱在那裏吃也吃不得,抱也抱不得,心裏還發慌。”
董娥娘收那塊狗頭金的前前後後,材哥是打聽仔細的,那池仇就連換算比都弄不清楚,急於脫手也是事實,對池仇的話,材哥心中滿是困惑,卻也拿捏不住什麽把柄。
池仇迴答的很順暢,也讓材哥有些驚奇,不過池仇此時也有二十七八的實歲了,又不會像其他前輩,七歲八歲就“一鳴驚人”十二三歲就“名滿天下”,到了他這個歲數,有些見識,有些閱曆,並不出奇。
春秋戰國多少年英雄,這是為何?首先是生活的不穩定,戰亂頻頻,孤兒孤女多不勝數,家庭可謂不養“閑人”,小孩三五歲就做事,自然早熟,而且各國紛亂,就算是平民子弟,因為征戰,也常出門遠行,一場戰爭少則打一年,多則幾年,不可能天天打仗,大家總會在軍營裏談天說地,各個地方來的人,話說的多,見識也就不會少,對天下大勢,各國情況普通百姓都知道不少,一些貴族子弟更是眼界七國,口談天下,合縱連橫侃侃而談。
隨著大一統時間增多,生活富裕,子女嬌養的多,別
說那個時候的古人早熟,其實女子關心的不過是嫁給誰,男子關心的不過是誰的詩詞好,哪家姑娘漂亮。漢唐時期,對西域對周邊國家士族階層還有所接觸,到了宋、明、清,這部分就完全跌到了穀底,尤其是清朝,統治階級都不關心外麵的世界,各何談士民百姓?
所以也就會出現各種奇葩言論,比如賣掉周邊土地,籌措改革資金,比如建都伊犁,其實就是世人對世界觀完全沒有認知,也不係統造成的。給出的建議既沒有見識,也有遠見,甚至很狗血。完全比不上春秋戰國那些說客。
到了現代,農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池仇所在的五嶽,並沒有經曆前世的明清,民間交流和各地士族對五嶽大陸的見解可謂各有千秋,並不會閉門造車,隻不過因為過於分裂,有些交流變得毫無意義,就好像斯巴達,斯巴達建國數百年,跟雅典沒有交流嗎?可它就是好戰的體係,就算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獲勝了,它的商品經濟就是不如近在咫尺的雅典。
加上江南鹿頌皇國這個龐然大物,商貿繁榮的江南製造業一旦開閘,河間和關中的生產力很難與之競爭。
河間諸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嗎?自然也會發現了,所以才有了兩盟之戰,其根本就是諸侯間形成了統一的需求和意識,隻不過鹿頌朝廷自然不願意看到河間的一統,占據青縣阻止鳶都普家的南下,扶持宴湖,收攏東海聯盟的舊部,應該就是鹿頌的大戰略吧。
材哥此時,神情平靜,點點頭,說道:“池掌櫃,可能是在下想的太多了。”
池仇毫不介意,一個外來客,在古代,即便是異地逃難,也必定受到諸多約束,沒有個一兩代,根本無法融入當地社會。
河間算好的了,不算偏見。對於流民,審查嚴格實屬正常。
而對待流民中出類拔萃的,作為宴湖的上流階層肯定會有各方麵的審核,才可能真正接納,允許你在他們之中分一杯羹。
“無妨,其實我也是惴惴不安,初到貴地,許多時候我也無所適從,常常想的是吃虧是福,好結一些善緣。”
“所以你把功勞給了那巡捕?”一直沒有開口的老楊問道。
“哦?”此事材哥尚不知,老楊簡單介紹了一下。
“是的,我在宴湖舉目無親,也算是拖家帶口的,以我能力,也並非不能求個溫飽,可又實屬不甘,大丈夫一生一世,總想著做點什麽,賺點小財,說句實話,我更想去江南,就算飄零江湖,也要看看這大千世界,隻不過到了宴湖,才發現這裏算是難得的政通人和,百業待興,而我所知的一點東西,似乎在江南也可能舉步維艱,難有作為,在下確實有心在宴湖常居。”
材哥微微皺眉,聽他說起要去江南,作為本地人,自然不爽,壓著性子,拿起精美的茶盅,緩緩的抿了一口。
在聽到池仇又說宴湖政通人和,才略微舒展,但仍忍不住擠兌一番:“到了江南,你可以真的煮海為鹽了。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保你富甲一方。”
“哈哈哈,材哥真是說笑。”
“哦?”
“鹽鐵之道,其實不在於多少。”池仇笑道:“上次聽老楊說起那禾女之國曾經依托煮鹽富甲一方,此等技藝,我這種遠在內陸的小民都能聽聞,難道海邊的大戶人家會不知道?”
“你是說?”
池仇又把當初跟老楊的那套說法說了一通,材哥懂了,其實老楊也說了一番,講的不如池仇透徹罷了。
“沒成想你還有這番見識。”
“也非見識,實在是當初那個給我們將煮海的人就是私鹽販子,其中苦楚心酸,太多了。他那麽一說,我們也就懂了。”
“有道理,有道理,鐵畢竟少,若是用的仔細,一般農戶就算是鋤頭也是修補,用個十年,而且農民買鐵,官家也不樂意。還是食鹽簡單,家家要用,夥食好,吃的多,買的也多,相對給官家們交的稅金也多。哈哈,可是這個理?”
材哥的地位是靠一刀一槍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看的溫和清秀,實際上對政務一事並不清晰。
此時虞彩娘敲門而入,與大家說了幾句,換了茶水,又闔門而出。
“老楊那天跟我說了,你有煮海法子。”材哥突然說道:“我們想製鹽。”
“啊!”石破驚天,池仇差點嚇的差點把茶杯摔了。
“怎麽了?怕了?”材哥笑道。
“有點。”池仇咳了兩聲,低聲說道:“運河上販賣私鹽,別的不說,一旦查到,當場就斬了,審都不審。”
池仇說的是實情,在西域還好,天然的鹽湖,多不勝數,鹽說白了不缺,但在關中不同,鹽就是稀缺貨,除了河東鹽,就是巴蜀的井鹽,以及運河來的私鹽,管控一向嚴厲。
(本章完)
還在找"混跡在五嶽大陸"免費?
百度直接搜索:"易"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