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玫見盧約等人出了城,不禁大感疑惑,因為盧約等人根本不像是出城迎戰或者偷襲或者突圍的樣子。
朱玫雖然疑惑,但還是不敢大意,隨即準備派兵攻打盧約等人。
就在這時,盧約借著火光看清了邠寧軍的旗幟,也看到了朱玫的帥旗,於是他當即對著朱玫大喊道:“朱仆射,我們是李仆射派入城中的內應,我們已經擊潰了東門賊軍,還請仆射速速入城。”
朱玫聞言半信半疑,不過派人前去與李昌言確認肯定是來不及了,於是他便派出了一支先鋒部隊前去查探情況。
當邠寧軍先鋒部隊入城後,發現東門守軍果然已經不見了蹤影,於是先鋒部隊又深入查探了一番,結果沒有發現埋伏。
於是邠寧軍先鋒部隊又出城將情況稟報給了朱玫,朱玫聞言大喜,當即帥部殺入了城中。
當邠寧軍全部進城後,盧約立刻便帶領眾人向東逃去。
馮翊城內,邠寧軍剛進城便與朱溫派來奪張惠的同州軍相遇,同州軍見邠寧軍人多勢眾,皆不戰而潰。朱玫隨即帥軍殺向了州府。
馮翊西城樓上,朱溫已經得知東門被帶走張蕤等人的那夥人打開了,於是他立刻帥軍從南門出城突圍。
馮翊南門外,朱溫帥軍成功突圍,隨後朱溫便帥軍直奔長安而去。
同州州府內,朱玫好奇的向李昌言問道:“李公是何時派人來馮翊做內應的?今天多虧了內應,否則我們也不能如此輕易的拿下同州。”
“什麽內應?我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啊?”李昌言聞言一臉懵逼的說道。
“李公莫不是在和我開玩笑?”朱玫懷疑的說道。
“我當真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到底是怎麽迴事?什麽內應?”李昌言疑惑的問道。
“剛才有大概百餘人從東門而出,稱是李公派入城中的內應。我派人入城查看,發現東門賊軍全無蹤影,城內也沒埋伏,於是我便輕鬆入城了。”朱玫解釋道。
李昌言聞言搖頭說道:“我的確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那些人呢?現在在哪裏?”
“哎呀!我急著拿下同州城,把他們給忘了。”朱玫這才想起盧約等人。
“那些人可能是背叛朱溫的賊人吧。”李昌言猜測道。
朱玫點頭說道:“很有可能。”
李昌言眼珠一轉,說道:“朱公,既然那些人說是我派來的內應,何不就讓他們變成我和朱公共同派來的內應。”
“嗯,那些人的確是李公和我共同派來的內應。”朱玫點頭說道。
蒲津橋,盧約等人乘船離開蒲州,迴處州去了。
“多謝郎君救我們出賊營。”張蕤向盧約再拜道。
張蕤的姬妾以及張惠隨即也向盧約再拜表示感謝。
盧約答拜後說道:“張公、夫人、娘子無需多禮。”
“郎君到底是何身份?為何要幫我們?”張蕤疑惑的問道。
盧約便說道:“還請張公見諒,當日在馮翊我本來想告訴張公真實身份,可那朱溫突然出現,我便隻能隱瞞身份。其實我叫盧約,忝為處州刺史。”
“我與盧使君隻有兩麵之緣,盧使君為何要幫我呢?”張蕤根本沒有想到盧約去馮翊就是為了找他。
盧約聞言便看向了張惠,恰巧此時張惠也看向了盧約,二人四目相對後,張惠便害羞的低下了頭。
盧約隨即正色說道:“不瞞張公,當日在龍泉,張娘子掀起馬車窗簾之時,約有幸見到了張娘子。約對張娘子心生愛慕,故追至馮翊。”
張惠聞言便更加害羞了,又將頭埋低了幾分。
張蕤聞言便恍然大悟,隨即他便向盧約問道:“盧使君是想娶小女為妻?”
“耶耶~”張惠聞言嬌嗔道。
盧約鄭重的點頭說道:“是,約想娶張娘子為妻。”
“我同意。”張蕤點頭說道。
盧約聞言頓時目瞪口呆,他怎麽也沒想到張蕤會如此爽快的答應將張惠嫁給他。
張惠聞言也是驚掉了下巴,她怎麽也沒想到張蕤會如此的不“矜持”。
“盧使君可知我為何會同意這門婚事?”張蕤莞爾道。
盧約搖頭說道:“約不知。”
張蕤隨即解釋道:“原因有二,其一,當日在龍泉,盧使君主動退讓,說明盧使君宅心仁厚;其二,在馮翊,盧使君舍命將我們救出賊營,說明盧使君可以為了小女不顧性命。如此佳婿,我還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盧約聞言恍然大悟,隨即保證道:“約此生定不負張娘子!”
張蕤聞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稍後,船上眾人都各自休息去了,而盧約卻興奮的睡不著。
盧約正坐在船艙內高興的獨自小酌,這時張惠來到了盧約麵前。
張惠和盧約相互行禮後,盧約便抬手說道:“娘子請坐。”
張惠隨即坐在了盧約對麵。
“娘子稍坐,我去添一副碗筷。”盧約說著便準備起身。
“盧使君不用了,我不餓。”張惠急忙說道。
盧約猶豫了一下,還是坐下了。
“娘子不困嗎?”盧約又開口問道。
“不困。”張惠搖了搖頭,然後疑惑的向盧約問道:“那日在龍泉,我聽見盧使君喚我名字,盧使君怎會認識我?”
盧約自然不能說出實情,於是便謊稱道:“我曾去過宋州,因娘子頗有姿色,故坊間有娘子畫像。”
張惠自然想象不到盧約是將她認作了另一個人,於是相信了盧約之言。張惠聞言不禁臉紅了起來,起身向盧約行了一個揖禮便迴房去了。
浙東處州,當日盧約離開龍泉後,盧佶便迴到了麗水。
處州鬆陽縣南部山區,有二百餘人藏匿於此,當日在龍泉襲擊盧約的人便在其中。
這夥人的頭領名叫於晃,是處州前刺史麾下的一名廂指揮使,盧約攻陷麗水城後他便率部藏於山中。
於晃為處州前刺史所厚,因此他想幫前刺史奪迴處州。
“稟指揮使,盧約還是沒有露麵,這幾日都是盧佶在知州事。”一名士卒向於晃稟報道。
朱玫雖然疑惑,但還是不敢大意,隨即準備派兵攻打盧約等人。
就在這時,盧約借著火光看清了邠寧軍的旗幟,也看到了朱玫的帥旗,於是他當即對著朱玫大喊道:“朱仆射,我們是李仆射派入城中的內應,我們已經擊潰了東門賊軍,還請仆射速速入城。”
朱玫聞言半信半疑,不過派人前去與李昌言確認肯定是來不及了,於是他便派出了一支先鋒部隊前去查探情況。
當邠寧軍先鋒部隊入城後,發現東門守軍果然已經不見了蹤影,於是先鋒部隊又深入查探了一番,結果沒有發現埋伏。
於是邠寧軍先鋒部隊又出城將情況稟報給了朱玫,朱玫聞言大喜,當即帥部殺入了城中。
當邠寧軍全部進城後,盧約立刻便帶領眾人向東逃去。
馮翊城內,邠寧軍剛進城便與朱溫派來奪張惠的同州軍相遇,同州軍見邠寧軍人多勢眾,皆不戰而潰。朱玫隨即帥軍殺向了州府。
馮翊西城樓上,朱溫已經得知東門被帶走張蕤等人的那夥人打開了,於是他立刻帥軍從南門出城突圍。
馮翊南門外,朱溫帥軍成功突圍,隨後朱溫便帥軍直奔長安而去。
同州州府內,朱玫好奇的向李昌言問道:“李公是何時派人來馮翊做內應的?今天多虧了內應,否則我們也不能如此輕易的拿下同州。”
“什麽內應?我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啊?”李昌言聞言一臉懵逼的說道。
“李公莫不是在和我開玩笑?”朱玫懷疑的說道。
“我當真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到底是怎麽迴事?什麽內應?”李昌言疑惑的問道。
“剛才有大概百餘人從東門而出,稱是李公派入城中的內應。我派人入城查看,發現東門賊軍全無蹤影,城內也沒埋伏,於是我便輕鬆入城了。”朱玫解釋道。
李昌言聞言搖頭說道:“我的確沒有派人來馮翊做內應,那些人呢?現在在哪裏?”
“哎呀!我急著拿下同州城,把他們給忘了。”朱玫這才想起盧約等人。
“那些人可能是背叛朱溫的賊人吧。”李昌言猜測道。
朱玫點頭說道:“很有可能。”
李昌言眼珠一轉,說道:“朱公,既然那些人說是我派來的內應,何不就讓他們變成我和朱公共同派來的內應。”
“嗯,那些人的確是李公和我共同派來的內應。”朱玫點頭說道。
蒲津橋,盧約等人乘船離開蒲州,迴處州去了。
“多謝郎君救我們出賊營。”張蕤向盧約再拜道。
張蕤的姬妾以及張惠隨即也向盧約再拜表示感謝。
盧約答拜後說道:“張公、夫人、娘子無需多禮。”
“郎君到底是何身份?為何要幫我們?”張蕤疑惑的問道。
盧約便說道:“還請張公見諒,當日在馮翊我本來想告訴張公真實身份,可那朱溫突然出現,我便隻能隱瞞身份。其實我叫盧約,忝為處州刺史。”
“我與盧使君隻有兩麵之緣,盧使君為何要幫我呢?”張蕤根本沒有想到盧約去馮翊就是為了找他。
盧約聞言便看向了張惠,恰巧此時張惠也看向了盧約,二人四目相對後,張惠便害羞的低下了頭。
盧約隨即正色說道:“不瞞張公,當日在龍泉,張娘子掀起馬車窗簾之時,約有幸見到了張娘子。約對張娘子心生愛慕,故追至馮翊。”
張惠聞言便更加害羞了,又將頭埋低了幾分。
張蕤聞言便恍然大悟,隨即他便向盧約問道:“盧使君是想娶小女為妻?”
“耶耶~”張惠聞言嬌嗔道。
盧約鄭重的點頭說道:“是,約想娶張娘子為妻。”
“我同意。”張蕤點頭說道。
盧約聞言頓時目瞪口呆,他怎麽也沒想到張蕤會如此爽快的答應將張惠嫁給他。
張惠聞言也是驚掉了下巴,她怎麽也沒想到張蕤會如此的不“矜持”。
“盧使君可知我為何會同意這門婚事?”張蕤莞爾道。
盧約搖頭說道:“約不知。”
張蕤隨即解釋道:“原因有二,其一,當日在龍泉,盧使君主動退讓,說明盧使君宅心仁厚;其二,在馮翊,盧使君舍命將我們救出賊營,說明盧使君可以為了小女不顧性命。如此佳婿,我還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盧約聞言恍然大悟,隨即保證道:“約此生定不負張娘子!”
張蕤聞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稍後,船上眾人都各自休息去了,而盧約卻興奮的睡不著。
盧約正坐在船艙內高興的獨自小酌,這時張惠來到了盧約麵前。
張惠和盧約相互行禮後,盧約便抬手說道:“娘子請坐。”
張惠隨即坐在了盧約對麵。
“娘子稍坐,我去添一副碗筷。”盧約說著便準備起身。
“盧使君不用了,我不餓。”張惠急忙說道。
盧約猶豫了一下,還是坐下了。
“娘子不困嗎?”盧約又開口問道。
“不困。”張惠搖了搖頭,然後疑惑的向盧約問道:“那日在龍泉,我聽見盧使君喚我名字,盧使君怎會認識我?”
盧約自然不能說出實情,於是便謊稱道:“我曾去過宋州,因娘子頗有姿色,故坊間有娘子畫像。”
張惠自然想象不到盧約是將她認作了另一個人,於是相信了盧約之言。張惠聞言不禁臉紅了起來,起身向盧約行了一個揖禮便迴房去了。
浙東處州,當日盧約離開龍泉後,盧佶便迴到了麗水。
處州鬆陽縣南部山區,有二百餘人藏匿於此,當日在龍泉襲擊盧約的人便在其中。
這夥人的頭領名叫於晃,是處州前刺史麾下的一名廂指揮使,盧約攻陷麗水城後他便率部藏於山中。
於晃為處州前刺史所厚,因此他想幫前刺史奪迴處州。
“稟指揮使,盧約還是沒有露麵,這幾日都是盧佶在知州事。”一名士卒向於晃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