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才去章台沒幾日,趙姬便以太後名義頒下詔書,要呂不韋將丞相府搬進王宮東偏殿的外書房。呂不韋自然知道趙姬心裏的所思所想,於是毫不猶豫地以“萬事宜常態,非常之法莫能久”的借口推辭了。
呂不韋獨攬大權,趙括卻樂得個悠閑自在。雖然他已高居上將軍之位,又被當今秦王尊奉為亞父,但他深知隻要呂不韋在朝,自己的亂秦大計就不可能真正的實施,因此他必須繼續的等下去,直等到有一天搬開了呂不韋這塊攔路巨石,自己方能夠毫無顧忌地把持秦國的朝政。
想明白了這點,趙括每日除上將軍府無法迴避的一應公幹外,對其餘朝政大事竟是不聞不問。他此舉就是要讓呂不韋產生一種錯覺:趙括不諳權謀,匹夫而已。
而真正讓趙括頭疼的還是姬華,自從雲中迴來,她仿佛就像變了一個人,終日站在庭院中對著一池碧水默默愣神,才在鹹陽沒住上幾日,便又重新搬迴了櫟陽舊宮。沒有女人的家,哪還能算是家?忍不住寂寞的趙括隻好獨自一人來到鹹陽城內的一間小酒館,點了些酒菜,自斟自飲了起來。
忽然,隔壁桌的一位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引起了趙括的注意。隻見這個年輕人嘴裏念念有詞,正用筷子蘸著酒,在桌上一筆一劃地寫著什麽。
趙括好奇心大起,徑直起身走過去,也顧不上唐突,一拱手就在年輕人的旁邊坐了下來:“在下趙人馬昭,敢問先生大名?”
年輕人似乎心中鬱悶,並沒有接話茬,隻是一邊比劃,一邊低頭喝著悶酒。
趙括凝望著年輕人,輕輕一歎氣道:“看足下儀表堂堂,舉止亦頗有大士之風,為何卻是滿腹心事,莫非懷才而不遇乎?”
年輕人渾身一顫,猛地抬起頭,目光閃爍道:“兄台何有此言?”
看到年輕人神情的變化,趙括已有成竹在胸:“足下欲投相國呂不韋,卻苦於無門而入?是也不是?”如今秦政皆決於呂不韋,士子入秦,多半是要投靠他的。
年輕人見趙括三言兩語就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坐直了身子,肅然拱手道:“在下姓李名斯,楚國上蔡人氏。”
聽完對方自報家門,趙括心中不禁一喜:“閣下可是荀夫子高徒李斯?”
“君知李斯乎?”李斯吃驚地問道。
趙括微微地點了點頭:“先生倉鼠之論,在下亦有所耳聞。”
“慚愧也!”李斯突然喟然長歎一聲,臉上露出了一絲抑鬱之色,“斯來鹹陽已有月餘,卻終不能麵見相國一抒己見,何其痛哉!”
趙括替李斯滿斟滿一碗酒,漫不經心地說道:“以先生大才,堪比張儀範雎,至六國皆是丞相,何願入秦屈居呂公門下?”
李斯接酒便飲,然後帶著醉意湊到了趙括身旁,壓低聲音道:“六國皆弱,無堪大謀!惟入秦,方可展我抱負也!呂不韋何人?商賈者也!何為商賈?飛蠅逐臭,唯利是圖也!以商賈之身竊居相國高位豈能久乎?”李斯頓了頓,環顧了一番左右又道,“然今秦政皆決於呂氏,吾往,唯進身之階耳!豈有他哉?”
趙括聽完李斯的自白,心中頓時有了謀劃:“閣下可知我為何人?”
李斯睜開醉眼,仔仔細細地打量了趙括一番:“趙人馬昭……李斯我沒醉!”
趙括微笑著搖了搖頭:“實不相瞞,在下趙括。”
“馬……馬服君?”已是山窮水盡的李斯差點沒從座位上蹦了起來,“你……你是……”
趙括目視前方,並沒有看李斯的表情,隻是淡淡地說道:“欲見呂公不難,括願為先生引薦,隻是括有一請。”
好運突如其來,李斯有些懷疑地狠狠擰了一把自己的大腿,這才確信了並非在夢中,趕忙起身朝著趙括深深一躬道:“李斯願聞其詳。”
“以先生之才,見呂公則必使其悅,然終身徒為門客耳!但若扳倒呂公,括可保先生丞相之位。”趙括死死地盯住了李斯,這是一招險棋,說實話趙括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這……”世人皆說呂趙二人交情深厚,今日看來隻是虛言罷了!李斯心中暗笑一聲,迫不及待地表白道:“出仕不為相,此生虛度也!李斯願助馬服君一臂之力!”說罷,兩人幾乎同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次日,趙括便帶著李斯去了渭水南岸的呂氏莊園。進莊後,趙括讓李斯先在院中等候,然後在老管事的引領下走進了大廳。等待中的時間總顯得異常漫長,李斯獨自一人站在院中,焦急地搓著手,不安地來迴走動著。過了許久,老內侍終於從廳中走了出來,朝李斯招了招手:“相國有請先生。”
成敗在此一舉,李斯心中頓時一陣狂喜。他忙不迭地整了整衣裳,一定神,大步走上台階,跨入了大廳的門檻。
“你便是李斯?”高坐於大廳首座的呂不韋含笑望著這位剛走進來的年輕後生。
李斯從容地施禮道:“楚人李斯,拜見相國大人。”
呂不韋挺了挺身子,捋著灰白的胡須,悠悠開口道:“先生既是荀卿高徒,且不遠千裏而來,可有高見乎?”
李斯知道呂不韋這是在考察自己,於是清了清嗓子,肅然正色言道:“李斯懇請相國盡誅門下三千食客!”
此言一出不但是呂不韋,就連趙括一時也沒反應過來,整個大廳中頓時一片死寂。呂不韋差點沒被噎著,原本滿麵春風的臉上瞬間變得鐵青,但多年養成的習慣還是讓他按捺住了心頭的怒火,不冷不熱地嗬斥道:“李斯大膽!你且說,門客何罪乎?”呂不韋倒想看看這個不知好歹的年輕人將要如何自圓其說。
李斯深吸了一口氣,慷慨陳詞道:“相國以商賈之身入秦,得封文信侯,食五萬戶。秦王年幼,相國又以仲父之名攝政,人臣之望不過如此也!”
呂不韋輕啜一口清茶,有節奏地叩著桌案,見李斯突然打住了言語望向自己,於是冷冷地說道:“說下去。”
“相國身為托孤重臣,對國披肝瀝膽自是毋庸置疑。然主少國疑,李斯聞信陵君以宗室之親尚遭魏王猜忌,鬱鬱而終。相國客身入秦,如無根浮草,卻令三千食客肆其所為,凡言皆有相國而無秦王,長此以往,相國豈能自全?唯今之計,盡誅門人,以示天下相國事秦之心。”聽李斯義正言辭地滔滔不絕講了半天,呂不韋不禁閉上雙眼,把身子往後一靠,半天沒有了聲音。
李斯扭頭望向趙括,趙括衝著他頷首一笑,然後起身道:“文信侯,括軍務在身,先告辭了。”趙括明白,此刻自己已成多餘,倒不如盡早離開。
待趙括走後,偌大的大廳中,就剩下了呂不韋和李斯兩人。
呂不韋睜開眼,平靜地說道:“先生所言不差,然殺三千門客,陷不韋於何地?不知先生可有萬全之策?”
“李斯不才,確有一策。”李斯原本就沒打算讓呂不韋真把那三千門客都給殺了,一切隻不過是為了他後麵的話做鋪墊罷了。
“哦?”呂不韋心中一動,匆忙離席走到李斯麵前,謙恭地拱手拜道,“先生教我。”
李斯微笑著,將心中的謀劃一字一句地說了出來:“相國養士而不用,日久必生事端!不若聚門人於一堂,凡能撰文者,授其以竹簡刀筆,書其所知所聞,匯諸子百家,集天文地理。再遴選歸類,匯編成冊,以流萬世!旦有此舉,相國既可平息天下流言蜚語,亦能借此良機,擇賢用之,此所謂一石三鳥也!”
三千人共同著書,乃是前所未有之盛事,聽著都讓人感覺熱血沸騰,在李斯的煽動下,呂不韋又怎能不動心:“此書若成,何以為名?”
“可謂之《呂子春秋》。”李斯脫口而出。
呂不韋卻是搖了搖頭:“呂子之名,老夫豈敢受之?本書即為我呂氏門人合著,還是以《呂氏春秋》為妥。”見李斯點頭讚同,呂不韋頓時大悅,緊緊拉住了李斯的手頗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先生便屈才做《呂氏春秋》之總撰如何?”
這句話李斯雖然早已等了許久,但他還是做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緊不慢地言道:“既是如此,李斯敬諾!”
呂不韋獨攬大權,趙括卻樂得個悠閑自在。雖然他已高居上將軍之位,又被當今秦王尊奉為亞父,但他深知隻要呂不韋在朝,自己的亂秦大計就不可能真正的實施,因此他必須繼續的等下去,直等到有一天搬開了呂不韋這塊攔路巨石,自己方能夠毫無顧忌地把持秦國的朝政。
想明白了這點,趙括每日除上將軍府無法迴避的一應公幹外,對其餘朝政大事竟是不聞不問。他此舉就是要讓呂不韋產生一種錯覺:趙括不諳權謀,匹夫而已。
而真正讓趙括頭疼的還是姬華,自從雲中迴來,她仿佛就像變了一個人,終日站在庭院中對著一池碧水默默愣神,才在鹹陽沒住上幾日,便又重新搬迴了櫟陽舊宮。沒有女人的家,哪還能算是家?忍不住寂寞的趙括隻好獨自一人來到鹹陽城內的一間小酒館,點了些酒菜,自斟自飲了起來。
忽然,隔壁桌的一位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引起了趙括的注意。隻見這個年輕人嘴裏念念有詞,正用筷子蘸著酒,在桌上一筆一劃地寫著什麽。
趙括好奇心大起,徑直起身走過去,也顧不上唐突,一拱手就在年輕人的旁邊坐了下來:“在下趙人馬昭,敢問先生大名?”
年輕人似乎心中鬱悶,並沒有接話茬,隻是一邊比劃,一邊低頭喝著悶酒。
趙括凝望著年輕人,輕輕一歎氣道:“看足下儀表堂堂,舉止亦頗有大士之風,為何卻是滿腹心事,莫非懷才而不遇乎?”
年輕人渾身一顫,猛地抬起頭,目光閃爍道:“兄台何有此言?”
看到年輕人神情的變化,趙括已有成竹在胸:“足下欲投相國呂不韋,卻苦於無門而入?是也不是?”如今秦政皆決於呂不韋,士子入秦,多半是要投靠他的。
年輕人見趙括三言兩語就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坐直了身子,肅然拱手道:“在下姓李名斯,楚國上蔡人氏。”
聽完對方自報家門,趙括心中不禁一喜:“閣下可是荀夫子高徒李斯?”
“君知李斯乎?”李斯吃驚地問道。
趙括微微地點了點頭:“先生倉鼠之論,在下亦有所耳聞。”
“慚愧也!”李斯突然喟然長歎一聲,臉上露出了一絲抑鬱之色,“斯來鹹陽已有月餘,卻終不能麵見相國一抒己見,何其痛哉!”
趙括替李斯滿斟滿一碗酒,漫不經心地說道:“以先生大才,堪比張儀範雎,至六國皆是丞相,何願入秦屈居呂公門下?”
李斯接酒便飲,然後帶著醉意湊到了趙括身旁,壓低聲音道:“六國皆弱,無堪大謀!惟入秦,方可展我抱負也!呂不韋何人?商賈者也!何為商賈?飛蠅逐臭,唯利是圖也!以商賈之身竊居相國高位豈能久乎?”李斯頓了頓,環顧了一番左右又道,“然今秦政皆決於呂氏,吾往,唯進身之階耳!豈有他哉?”
趙括聽完李斯的自白,心中頓時有了謀劃:“閣下可知我為何人?”
李斯睜開醉眼,仔仔細細地打量了趙括一番:“趙人馬昭……李斯我沒醉!”
趙括微笑著搖了搖頭:“實不相瞞,在下趙括。”
“馬……馬服君?”已是山窮水盡的李斯差點沒從座位上蹦了起來,“你……你是……”
趙括目視前方,並沒有看李斯的表情,隻是淡淡地說道:“欲見呂公不難,括願為先生引薦,隻是括有一請。”
好運突如其來,李斯有些懷疑地狠狠擰了一把自己的大腿,這才確信了並非在夢中,趕忙起身朝著趙括深深一躬道:“李斯願聞其詳。”
“以先生之才,見呂公則必使其悅,然終身徒為門客耳!但若扳倒呂公,括可保先生丞相之位。”趙括死死地盯住了李斯,這是一招險棋,說實話趙括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這……”世人皆說呂趙二人交情深厚,今日看來隻是虛言罷了!李斯心中暗笑一聲,迫不及待地表白道:“出仕不為相,此生虛度也!李斯願助馬服君一臂之力!”說罷,兩人幾乎同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次日,趙括便帶著李斯去了渭水南岸的呂氏莊園。進莊後,趙括讓李斯先在院中等候,然後在老管事的引領下走進了大廳。等待中的時間總顯得異常漫長,李斯獨自一人站在院中,焦急地搓著手,不安地來迴走動著。過了許久,老內侍終於從廳中走了出來,朝李斯招了招手:“相國有請先生。”
成敗在此一舉,李斯心中頓時一陣狂喜。他忙不迭地整了整衣裳,一定神,大步走上台階,跨入了大廳的門檻。
“你便是李斯?”高坐於大廳首座的呂不韋含笑望著這位剛走進來的年輕後生。
李斯從容地施禮道:“楚人李斯,拜見相國大人。”
呂不韋挺了挺身子,捋著灰白的胡須,悠悠開口道:“先生既是荀卿高徒,且不遠千裏而來,可有高見乎?”
李斯知道呂不韋這是在考察自己,於是清了清嗓子,肅然正色言道:“李斯懇請相國盡誅門下三千食客!”
此言一出不但是呂不韋,就連趙括一時也沒反應過來,整個大廳中頓時一片死寂。呂不韋差點沒被噎著,原本滿麵春風的臉上瞬間變得鐵青,但多年養成的習慣還是讓他按捺住了心頭的怒火,不冷不熱地嗬斥道:“李斯大膽!你且說,門客何罪乎?”呂不韋倒想看看這個不知好歹的年輕人將要如何自圓其說。
李斯深吸了一口氣,慷慨陳詞道:“相國以商賈之身入秦,得封文信侯,食五萬戶。秦王年幼,相國又以仲父之名攝政,人臣之望不過如此也!”
呂不韋輕啜一口清茶,有節奏地叩著桌案,見李斯突然打住了言語望向自己,於是冷冷地說道:“說下去。”
“相國身為托孤重臣,對國披肝瀝膽自是毋庸置疑。然主少國疑,李斯聞信陵君以宗室之親尚遭魏王猜忌,鬱鬱而終。相國客身入秦,如無根浮草,卻令三千食客肆其所為,凡言皆有相國而無秦王,長此以往,相國豈能自全?唯今之計,盡誅門人,以示天下相國事秦之心。”聽李斯義正言辭地滔滔不絕講了半天,呂不韋不禁閉上雙眼,把身子往後一靠,半天沒有了聲音。
李斯扭頭望向趙括,趙括衝著他頷首一笑,然後起身道:“文信侯,括軍務在身,先告辭了。”趙括明白,此刻自己已成多餘,倒不如盡早離開。
待趙括走後,偌大的大廳中,就剩下了呂不韋和李斯兩人。
呂不韋睜開眼,平靜地說道:“先生所言不差,然殺三千門客,陷不韋於何地?不知先生可有萬全之策?”
“李斯不才,確有一策。”李斯原本就沒打算讓呂不韋真把那三千門客都給殺了,一切隻不過是為了他後麵的話做鋪墊罷了。
“哦?”呂不韋心中一動,匆忙離席走到李斯麵前,謙恭地拱手拜道,“先生教我。”
李斯微笑著,將心中的謀劃一字一句地說了出來:“相國養士而不用,日久必生事端!不若聚門人於一堂,凡能撰文者,授其以竹簡刀筆,書其所知所聞,匯諸子百家,集天文地理。再遴選歸類,匯編成冊,以流萬世!旦有此舉,相國既可平息天下流言蜚語,亦能借此良機,擇賢用之,此所謂一石三鳥也!”
三千人共同著書,乃是前所未有之盛事,聽著都讓人感覺熱血沸騰,在李斯的煽動下,呂不韋又怎能不動心:“此書若成,何以為名?”
“可謂之《呂子春秋》。”李斯脫口而出。
呂不韋卻是搖了搖頭:“呂子之名,老夫豈敢受之?本書即為我呂氏門人合著,還是以《呂氏春秋》為妥。”見李斯點頭讚同,呂不韋頓時大悅,緊緊拉住了李斯的手頗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先生便屈才做《呂氏春秋》之總撰如何?”
這句話李斯雖然早已等了許久,但他還是做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緊不慢地言道:“既是如此,李斯敬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