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子時剛過,趙軍便兵分數路,趁著月黑風高,悄然無息地開出營地,急速散開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而身後的澠池大營卻還是軍燈高挑,一片繁忙景象,仿佛依舊駐紮著千軍萬馬。
數日後,剛從函穀關返迴章台行宮的秦王,忽然接到函穀關傳來的緊急戰報:司馬梗部遭趙軍突襲,激戰一晝夜,關外營壘盡失,十萬大軍折損過半,餘部已撤入關內!
倏忽幾月,竟連遭敗績,折損精銳百萬,大勢更是急轉直下。秦王在驚駭之下,一口熱血哇地就噴了出來。
“大王!”這可把跟在身旁的老內侍給嚇得不輕,正欲唿召太醫,便在這時,先期返迴鹹陽的範雎又有密報傳來:白起以病體反複,寒熱無定,不能遠徙為由,滯留鹹陽,朝中眾臣亦皆唿籲武安君複位領軍。
“武安君!武安君!武既喪!國何安!”秦王終於惱羞成怒了,親擬詔書,令老內侍即刻攜帶鎮秦金劍及五百甲士星夜趕迴鹹陽,賜殺白起。
同時,秦王再次下詔易將,擢升蒙驁為上將軍,調動藍田大營最後的兩萬鐵騎,馳援函穀關。
函穀關外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括又一次大敗秦軍,這讓春申君和信陵君的信心頓時大振,兩人不約而同趕到了趙軍大營,爭著要做前敵大軍,一舉攻破函穀關。在他們看來,秦國連遭失利,士氣低落,兵力更是所剩無幾。如此時機,當真是千載難逢!縱不能滅秦,便隻分了關中沃野、千裏河西亦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趙括耐著性子聽完了春申君和信陵君的激昂陳詞,心中雖是冷笑,臉上卻依舊一副淡淡的神情。坐在一旁的副將樂乘已然坐不住了,噌地站起身,高聲道:“秦國兵微將寡,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趙括也不看樂乘,扭頭對著春申君問道:“春申君有何謀略?”
春申君亦不推辭,起身走到帥案一側的函穀關地形圖前指點道:“黃歇以為,我軍可兵分兩路,趙軍正麵猛攻關城,使秦軍不能分身;魏楚兩軍出崤山,繞道取武關,入關中腹地,爾後再分兩路;楚軍從背後夾擊函穀關,魏軍則直逼鹹陽。”
“我看可行!”信陵君點頭讚同。
樂乘也迫不及待地表態附和道:“正應如此,上將軍還猶豫個甚?”
“不可!”趙括冰冷的聲音仿佛一盆冷水徑直就澆了下來,“前次聯軍攻秦的教訓,春申君難道忘記了麽?”
趙括說的是三十多年前白起大破六國百萬聯軍的舊事,當初春申君的作戰方略與今幾乎同出一轍。聽趙括說起,春申君的臉不由一紅,忙辯駁道:“今時不同往日,秦已非三十年前之秦國,且白起自身難保,秦無良將,馬服君卻是多慮。”
“茲事體大,安知白起被貶非秦之詭計。取函穀關,不在一時,括自有主張。”趙括冷冷地把話說完,便轉身離案,背著手,頭也不迴地走進了屏風。
“這……”帳中三人一時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不知如何是好了。
“兩位大人先請迴營,樂乘即刻奏稟我王。”樂乘一臉無奈地將信陵君和春申君送出了大帳,然後迴營召來親信,在耳邊低語了一番。半時辰後,那名親信便帶著樂乘的親筆密書飛騎離營,奔邯鄲去了。
巍峨的鹹陽在初冬的寒風中透著一絲陰霾。
白起的病情仍舊時好時壞,但最讓他擔憂的還是函穀關的戰局。若不是病情反複,他早已請命奔赴沙場了,沒想到就在此時忽然接到了秦王罷黜自己的詔書,戎馬一生的白起在心中瞬間湧起了一片淒涼。
“既如此,那今日老夫就抗命到底便是!”感到莫大冤屈的白起於是索性以病勢沉重為由,滯留在了鹹陽。
當老內侍帶著五百甲士隆隆湧進武安君府時,白起愕然了,他萬萬沒想到秦王居然會為此要殺自己。
“五個百人隊?區區白起何須如此?”白起掃視了一眼庭院中如木樁般站著的甲士,最後把目光落到了老內侍手中捧著的那柄金鞘劍上。
老內侍顫顫巍巍地展開竹簡,用有些哽咽的聲音宣讀道:“秦王特詔:武既喪,國何安?老卒白起,不思報國,屢抗王命,著賜鎮秦金劍,自刎謝國,不得延誤。秦王稷四十七年十一月。”
聽完詔書,白起喟然長歎了一聲,然後平靜地問道:“老總管,今函穀關誰為將?”
“稟武安……是蒙驁。”老內侍抹淚答道。
“大秦無憂!老夫心安也!”布衣散發的白起竟是哈哈大笑起來。
“送武安君上路!”老內侍陡然拜倒在地,雙手顫抖著慢慢地將那柄鎮秦劍高高舉過了頭頂,庭院中的五百甲士亦同時在大風中跪倒了。
“蒼天兮,何其惛惛!大地兮,何其茫茫!嬴稷!白起去也!”語罷,白起鏘然從老內侍手中抽出長劍,猛地就往小腹刺去。
忽地,天空中一聲驚雷,大雪便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
“白起死,括天下無對手矣!”得知白起死訊,趙括黝黑俊朗的臉上頓時彌漫出了一股無限的惆悵。
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函穀關外的聯軍大營,整個原野山川頓時沸騰了起來。長平之戰贏的純屬僥幸,隻要有白起這尊令人毛骨悚然的赫赫戰神在,山東六國對秦便始終是忐忑不安。如今白起死了,如何不令人驟感興奮。旬日間,春申君和信陵君竟是一連五次趕到趙軍澠池大營,催促趙括開戰,立即猛攻函穀關。
沒想趙括卻依舊按兵不動,一開始趙括還有耐心在帳中陪二人敷衍幾句,到後來幹脆是稱病不出了。春申君和信陵君心中雖是大急卻也無可奈何,趙括是聯軍主帥,擅自出戰,勝了還好說,若是敗了,事後追究起責任來,對自己可是大大的不利。更何況少了趙括這個主心骨,僅憑他們二人,任誰也沒有十足的滅秦把握。
春申君和信陵君急,可趙括卻是不急。
不攻函穀關,是因為在趙括心中已然有了另外一番心思。
《孫子》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如今攻秦,雖勝算頗多,但也困難重重。縱滅秦成功,趙國亦衰,安知未有黃雀在後乎?
此番話卻是無法對春申君和信陵君言明的,趙括一直都在等待。
接二連三的失利,已然讓秦王心智大亂,錯斷頻頻。先是接連易將導致軍心浮動,隨後又自毀長城賜死了白起。照此情形,不出一年秦國必有大變,那時再行攻之,方可不費吹灰之力。
就在趙括躊躇滿誌的時候,忽有中軍司馬匆匆進帳稟報,趙王特使昨日已過上黨,不消數日便至軍中。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趙括頓感意外。
數日後,剛從函穀關返迴章台行宮的秦王,忽然接到函穀關傳來的緊急戰報:司馬梗部遭趙軍突襲,激戰一晝夜,關外營壘盡失,十萬大軍折損過半,餘部已撤入關內!
倏忽幾月,竟連遭敗績,折損精銳百萬,大勢更是急轉直下。秦王在驚駭之下,一口熱血哇地就噴了出來。
“大王!”這可把跟在身旁的老內侍給嚇得不輕,正欲唿召太醫,便在這時,先期返迴鹹陽的範雎又有密報傳來:白起以病體反複,寒熱無定,不能遠徙為由,滯留鹹陽,朝中眾臣亦皆唿籲武安君複位領軍。
“武安君!武安君!武既喪!國何安!”秦王終於惱羞成怒了,親擬詔書,令老內侍即刻攜帶鎮秦金劍及五百甲士星夜趕迴鹹陽,賜殺白起。
同時,秦王再次下詔易將,擢升蒙驁為上將軍,調動藍田大營最後的兩萬鐵騎,馳援函穀關。
函穀關外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括又一次大敗秦軍,這讓春申君和信陵君的信心頓時大振,兩人不約而同趕到了趙軍大營,爭著要做前敵大軍,一舉攻破函穀關。在他們看來,秦國連遭失利,士氣低落,兵力更是所剩無幾。如此時機,當真是千載難逢!縱不能滅秦,便隻分了關中沃野、千裏河西亦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趙括耐著性子聽完了春申君和信陵君的激昂陳詞,心中雖是冷笑,臉上卻依舊一副淡淡的神情。坐在一旁的副將樂乘已然坐不住了,噌地站起身,高聲道:“秦國兵微將寡,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趙括也不看樂乘,扭頭對著春申君問道:“春申君有何謀略?”
春申君亦不推辭,起身走到帥案一側的函穀關地形圖前指點道:“黃歇以為,我軍可兵分兩路,趙軍正麵猛攻關城,使秦軍不能分身;魏楚兩軍出崤山,繞道取武關,入關中腹地,爾後再分兩路;楚軍從背後夾擊函穀關,魏軍則直逼鹹陽。”
“我看可行!”信陵君點頭讚同。
樂乘也迫不及待地表態附和道:“正應如此,上將軍還猶豫個甚?”
“不可!”趙括冰冷的聲音仿佛一盆冷水徑直就澆了下來,“前次聯軍攻秦的教訓,春申君難道忘記了麽?”
趙括說的是三十多年前白起大破六國百萬聯軍的舊事,當初春申君的作戰方略與今幾乎同出一轍。聽趙括說起,春申君的臉不由一紅,忙辯駁道:“今時不同往日,秦已非三十年前之秦國,且白起自身難保,秦無良將,馬服君卻是多慮。”
“茲事體大,安知白起被貶非秦之詭計。取函穀關,不在一時,括自有主張。”趙括冷冷地把話說完,便轉身離案,背著手,頭也不迴地走進了屏風。
“這……”帳中三人一時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不知如何是好了。
“兩位大人先請迴營,樂乘即刻奏稟我王。”樂乘一臉無奈地將信陵君和春申君送出了大帳,然後迴營召來親信,在耳邊低語了一番。半時辰後,那名親信便帶著樂乘的親筆密書飛騎離營,奔邯鄲去了。
巍峨的鹹陽在初冬的寒風中透著一絲陰霾。
白起的病情仍舊時好時壞,但最讓他擔憂的還是函穀關的戰局。若不是病情反複,他早已請命奔赴沙場了,沒想到就在此時忽然接到了秦王罷黜自己的詔書,戎馬一生的白起在心中瞬間湧起了一片淒涼。
“既如此,那今日老夫就抗命到底便是!”感到莫大冤屈的白起於是索性以病勢沉重為由,滯留在了鹹陽。
當老內侍帶著五百甲士隆隆湧進武安君府時,白起愕然了,他萬萬沒想到秦王居然會為此要殺自己。
“五個百人隊?區區白起何須如此?”白起掃視了一眼庭院中如木樁般站著的甲士,最後把目光落到了老內侍手中捧著的那柄金鞘劍上。
老內侍顫顫巍巍地展開竹簡,用有些哽咽的聲音宣讀道:“秦王特詔:武既喪,國何安?老卒白起,不思報國,屢抗王命,著賜鎮秦金劍,自刎謝國,不得延誤。秦王稷四十七年十一月。”
聽完詔書,白起喟然長歎了一聲,然後平靜地問道:“老總管,今函穀關誰為將?”
“稟武安……是蒙驁。”老內侍抹淚答道。
“大秦無憂!老夫心安也!”布衣散發的白起竟是哈哈大笑起來。
“送武安君上路!”老內侍陡然拜倒在地,雙手顫抖著慢慢地將那柄鎮秦劍高高舉過了頭頂,庭院中的五百甲士亦同時在大風中跪倒了。
“蒼天兮,何其惛惛!大地兮,何其茫茫!嬴稷!白起去也!”語罷,白起鏘然從老內侍手中抽出長劍,猛地就往小腹刺去。
忽地,天空中一聲驚雷,大雪便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
“白起死,括天下無對手矣!”得知白起死訊,趙括黝黑俊朗的臉上頓時彌漫出了一股無限的惆悵。
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函穀關外的聯軍大營,整個原野山川頓時沸騰了起來。長平之戰贏的純屬僥幸,隻要有白起這尊令人毛骨悚然的赫赫戰神在,山東六國對秦便始終是忐忑不安。如今白起死了,如何不令人驟感興奮。旬日間,春申君和信陵君竟是一連五次趕到趙軍澠池大營,催促趙括開戰,立即猛攻函穀關。
沒想趙括卻依舊按兵不動,一開始趙括還有耐心在帳中陪二人敷衍幾句,到後來幹脆是稱病不出了。春申君和信陵君心中雖是大急卻也無可奈何,趙括是聯軍主帥,擅自出戰,勝了還好說,若是敗了,事後追究起責任來,對自己可是大大的不利。更何況少了趙括這個主心骨,僅憑他們二人,任誰也沒有十足的滅秦把握。
春申君和信陵君急,可趙括卻是不急。
不攻函穀關,是因為在趙括心中已然有了另外一番心思。
《孫子》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如今攻秦,雖勝算頗多,但也困難重重。縱滅秦成功,趙國亦衰,安知未有黃雀在後乎?
此番話卻是無法對春申君和信陵君言明的,趙括一直都在等待。
接二連三的失利,已然讓秦王心智大亂,錯斷頻頻。先是接連易將導致軍心浮動,隨後又自毀長城賜死了白起。照此情形,不出一年秦國必有大變,那時再行攻之,方可不費吹灰之力。
就在趙括躊躇滿誌的時候,忽有中軍司馬匆匆進帳稟報,趙王特使昨日已過上黨,不消數日便至軍中。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趙括頓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