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疼痛從拇指開始,順著手掌,手腕,手臂,傳到了前胸和後背。疼痛很清晰,猶如刀刃沿著紋路深深地往裏劃。他一刹間甚至恍惚,自己成為了刀俎上的祭品,正被一塊塊切割著。
“靈氣由內滋生,唿應外在天機,可能會有些疼。”他想起了皇甫叔那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被庖丁分解般,才是有些疼。
疼痛未停,還不斷地往身上各處延伸。
靈氣何在?天機何在?
法盤和雷擊木,已熔為鐵汁般,敷在拇指上,想掙脫也不可能了。一種被燒紅了的刀刃割肉的感覺,割得很細,割得很深。
冷汗已然漸漸濕透端木序的青衫,幸好巡察的小太監等早已不再注意這些伏倒在地人牲,偷得私聊閑扯一番。
疼痛越深,但終究未曾打亂端木序內心的經文誦讀,應和著殿外傳來的“雲門之章”。
“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端木序甚至有些懷疑自己能否撐下去,身體已經由於疼痛的緣故不自主的微微顫抖,如此下去想不引起注意都難。
疼到極處人又如何自已?
昏迷,還是癲狂?結局都是自尋死路。
幸好,端木序不需要在這兩條路之間選擇。
“勿惑勿攖,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誦到此處,心定如水,無疼痛,無焦慮。
每一寸疼痛處,轉瞬間變成力量所在,生機所在。如同久旱的農地,幹涸的裂口,迎來了甘露的降臨,深入到底的滋潤,孕育著新的生機。
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有生機從四周傳來,有靈氣從遠處傳來。就好像百川入海,萬馬歸朝。
終獻始,樂奏“雲散之章”,已到祭樂急部。
有小太監急促往門邊急走的腳步聲,祭祀還在進行,這密布的烏雲來得太不當時。
端木序趁機服下“龜息丸”,想著接下來就可以舒服睡一覺了,這段時日無不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生怕有一丁點的行差踏錯,生出些枝節。
眼皮漸漸如厚實的城門一般,再也打不開了,不再計較外麵是否會地動天翻。
烏雲如蓋,雷電驟降,也擾亂不了端木序入夢。
皇穹宇一角在雷電下坍陷,殿裏的小太監一陣恐慌,殿外的太常寺少卿等卻一陣焦急,祭祀未畢,這雷雨將至。他們焦急的是如何完成圜方壇內的祭祀。
而此時的太廟後殿,大國師眾人焦急的是聖靈門後的承靈。
終獻畢,撤饌始,樂奏“雲舒之章”。
雲層來得更低,雷電落得更頻。
雨水如期而至,如瓢潑,似傾盆。從後殿屋脊上的十一脊獸,匯聚到琉璃瓦槽,雨水成流,急急衝出簷口,撲向地麵的簷水溝,碎散成一朵大大的水花,還未來得及享受這成功的一刻,便被上麵衝下的簷水衝散,又濺起另外一朵水花。
水花順著屋簷滴水線綻開著,開遍在這紅牆黃瓦間,大水花和小水花競相開著,卻未能來到趙天印和皇甫重身邊。
華蓋撐開,趙天印便不懼這些風雨,唯一的擔心便是這些風雨會不會幹擾聖靈門後的人。皇甫重卻未撐傘,頭頂至全身,氤氳一片,神情肅然。
雨水未停,祭祀也未停。送神已畢,望燎始,樂奏“雲滅之章”。
金箔和銀箔,在羅傘下綻開了一朵朵的更大的火花。在烏黑的雲層下,在密密匝匝的水花旁,金銀之色演化成耀眼的火黃色,一簇簇在羅傘下搖曳著。
金箔銀箔燒盡成灰,跳躍的煙火也熄滅。風雨繼續,水花依舊。“雲滅之章”也奏畢。
無奏樂之聲,隻剩下風雨聲。
趙天印透過華蓋前淩亂的雨水珠簾,在密密匝匝的水花之上,望著氤氳中的皇甫重,期待地問了個字,“成?”
“未知。”皇甫重並未走近迴話,而是依然筆直地站在原處,任憑四周水花濺起。
“何時可知?”趙天印有些著急,追問了一句。
“三日後應有分曉。”
“有勞。”
祭祀已畢,禦輦歸去,眾人也散去。烏雲之下,水花之中,隻有那片氤氳如舊。
……
烏雲終究會散去,驟雨也會停歇。
太廟後殿內,大國師一人在護守,能做的是等待。但鎮撫司指揮使李牧卻不能等待,雨未止時,他已騎上雪龍快馬趕往西郊,後麵跟著一眾鎮撫司精銳,探察國師所言那雲層中的波動。
大雨似注,馬蹄聲急。
西郊漸近,烏雲如墨。
李牧仰頭望向不遠處,煙雨中覺台寺依然人頭攢動。從山門一直往裏,香客絡繹不絕,雨傘團團簇簇。
這雲層異常難道應在了此處?心中起了疑問,李牧便在歇馬台留下馬匹,帶著眾人往覺台寺快步趕去。有皇上急命,自然顧不得在佛門清淨地的循規蹈矩,慎言慢行。
烏雲漸散,雨漸止,李牧等人已穿過昭泰門,從人群中擠著來到天王殿前的開闊院落內。
在香客的層層環繞中,法隱大師端坐在中央的講經壇上,不過卻未落座於蒲團之上,而是坐在木架之上。木架有一人多高,下麵放置著柴堆和草垛,有一兩處灼燒的痕跡。
法隱大師聲音不疾不徐,“法本不生,今則不滅。生滅為二,一體相生。”信眾聽聞,不論有否感悟,皆頻頻頷首。寺中的維那唱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升座法會畢。”一椎大磬聲響起,頗有振聾發聵之感。
法會結束,這些香客或許未能體悟其中高義,或許有所啟發,均依依不舍地退離。在離開途中,有人還情不自禁地感歎,“法隱大師,真的是德行崇高,造化通神。”
李牧未動,自有下屬攔停住幾個香客,打聽了一番。他隻是留意還端坐在講經壇上的法隱大師,這位名動天下的高僧,慈眉善目,耐心看著香客遠去,不悲不喜,好似不在這方紛擾和俗世中。
木架之上,法隱大師微微頷首,算是對李牧注視的迴應。
不多時,便有下屬稟報,“今日為法隱大師升座法會,講經之前,大師發弘願,願渡己身渡眾生,渡盡苦厄一身輕。如違本心,則柴火不滅。如遂天意,則孽火自滅。大師登壇講經後不久,便著人點燃身下的草垛。”
聽到此處,李牧眼神微凝,大師果然造化通神,還是上蒼體恤其悲憫之心,這和雲中的波動有何幹係?
那下屬繼續道,“草垛剛剛點燃,便聚來了烏雲,降起了大雨,全都澆滅了。”
在迴話時,這群在大憲國中獨來獨往,隻按皇帝詔令辦事的鎮撫司精銳,也不自覺地瞥了一眼高台上的法隱大師。
稍作停留,李牧等人便出了覺台寺,騎馬急速離開,往覺台寺後方趕去。若與覺台寺無關,那雲層中的波動何來?這些年來,他李牧雖隻聽皇帝一人的詔令,但卻對國師的判斷一直篤信不疑。
</p>
疼痛從拇指開始,順著手掌,手腕,手臂,傳到了前胸和後背。疼痛很清晰,猶如刀刃沿著紋路深深地往裏劃。他一刹間甚至恍惚,自己成為了刀俎上的祭品,正被一塊塊切割著。
“靈氣由內滋生,唿應外在天機,可能會有些疼。”他想起了皇甫叔那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被庖丁分解般,才是有些疼。
疼痛未停,還不斷地往身上各處延伸。
靈氣何在?天機何在?
法盤和雷擊木,已熔為鐵汁般,敷在拇指上,想掙脫也不可能了。一種被燒紅了的刀刃割肉的感覺,割得很細,割得很深。
冷汗已然漸漸濕透端木序的青衫,幸好巡察的小太監等早已不再注意這些伏倒在地人牲,偷得私聊閑扯一番。
疼痛越深,但終究未曾打亂端木序內心的經文誦讀,應和著殿外傳來的“雲門之章”。
“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端木序甚至有些懷疑自己能否撐下去,身體已經由於疼痛的緣故不自主的微微顫抖,如此下去想不引起注意都難。
疼到極處人又如何自已?
昏迷,還是癲狂?結局都是自尋死路。
幸好,端木序不需要在這兩條路之間選擇。
“勿惑勿攖,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誦到此處,心定如水,無疼痛,無焦慮。
每一寸疼痛處,轉瞬間變成力量所在,生機所在。如同久旱的農地,幹涸的裂口,迎來了甘露的降臨,深入到底的滋潤,孕育著新的生機。
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有生機從四周傳來,有靈氣從遠處傳來。就好像百川入海,萬馬歸朝。
終獻始,樂奏“雲散之章”,已到祭樂急部。
有小太監急促往門邊急走的腳步聲,祭祀還在進行,這密布的烏雲來得太不當時。
端木序趁機服下“龜息丸”,想著接下來就可以舒服睡一覺了,這段時日無不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生怕有一丁點的行差踏錯,生出些枝節。
眼皮漸漸如厚實的城門一般,再也打不開了,不再計較外麵是否會地動天翻。
烏雲如蓋,雷電驟降,也擾亂不了端木序入夢。
皇穹宇一角在雷電下坍陷,殿裏的小太監一陣恐慌,殿外的太常寺少卿等卻一陣焦急,祭祀未畢,這雷雨將至。他們焦急的是如何完成圜方壇內的祭祀。
而此時的太廟後殿,大國師眾人焦急的是聖靈門後的承靈。
終獻畢,撤饌始,樂奏“雲舒之章”。
雲層來得更低,雷電落得更頻。
雨水如期而至,如瓢潑,似傾盆。從後殿屋脊上的十一脊獸,匯聚到琉璃瓦槽,雨水成流,急急衝出簷口,撲向地麵的簷水溝,碎散成一朵大大的水花,還未來得及享受這成功的一刻,便被上麵衝下的簷水衝散,又濺起另外一朵水花。
水花順著屋簷滴水線綻開著,開遍在這紅牆黃瓦間,大水花和小水花競相開著,卻未能來到趙天印和皇甫重身邊。
華蓋撐開,趙天印便不懼這些風雨,唯一的擔心便是這些風雨會不會幹擾聖靈門後的人。皇甫重卻未撐傘,頭頂至全身,氤氳一片,神情肅然。
雨水未停,祭祀也未停。送神已畢,望燎始,樂奏“雲滅之章”。
金箔和銀箔,在羅傘下綻開了一朵朵的更大的火花。在烏黑的雲層下,在密密匝匝的水花旁,金銀之色演化成耀眼的火黃色,一簇簇在羅傘下搖曳著。
金箔銀箔燒盡成灰,跳躍的煙火也熄滅。風雨繼續,水花依舊。“雲滅之章”也奏畢。
無奏樂之聲,隻剩下風雨聲。
趙天印透過華蓋前淩亂的雨水珠簾,在密密匝匝的水花之上,望著氤氳中的皇甫重,期待地問了個字,“成?”
“未知。”皇甫重並未走近迴話,而是依然筆直地站在原處,任憑四周水花濺起。
“何時可知?”趙天印有些著急,追問了一句。
“三日後應有分曉。”
“有勞。”
祭祀已畢,禦輦歸去,眾人也散去。烏雲之下,水花之中,隻有那片氤氳如舊。
……
烏雲終究會散去,驟雨也會停歇。
太廟後殿內,大國師一人在護守,能做的是等待。但鎮撫司指揮使李牧卻不能等待,雨未止時,他已騎上雪龍快馬趕往西郊,後麵跟著一眾鎮撫司精銳,探察國師所言那雲層中的波動。
大雨似注,馬蹄聲急。
西郊漸近,烏雲如墨。
李牧仰頭望向不遠處,煙雨中覺台寺依然人頭攢動。從山門一直往裏,香客絡繹不絕,雨傘團團簇簇。
這雲層異常難道應在了此處?心中起了疑問,李牧便在歇馬台留下馬匹,帶著眾人往覺台寺快步趕去。有皇上急命,自然顧不得在佛門清淨地的循規蹈矩,慎言慢行。
烏雲漸散,雨漸止,李牧等人已穿過昭泰門,從人群中擠著來到天王殿前的開闊院落內。
在香客的層層環繞中,法隱大師端坐在中央的講經壇上,不過卻未落座於蒲團之上,而是坐在木架之上。木架有一人多高,下麵放置著柴堆和草垛,有一兩處灼燒的痕跡。
法隱大師聲音不疾不徐,“法本不生,今則不滅。生滅為二,一體相生。”信眾聽聞,不論有否感悟,皆頻頻頷首。寺中的維那唱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升座法會畢。”一椎大磬聲響起,頗有振聾發聵之感。
法會結束,這些香客或許未能體悟其中高義,或許有所啟發,均依依不舍地退離。在離開途中,有人還情不自禁地感歎,“法隱大師,真的是德行崇高,造化通神。”
李牧未動,自有下屬攔停住幾個香客,打聽了一番。他隻是留意還端坐在講經壇上的法隱大師,這位名動天下的高僧,慈眉善目,耐心看著香客遠去,不悲不喜,好似不在這方紛擾和俗世中。
木架之上,法隱大師微微頷首,算是對李牧注視的迴應。
不多時,便有下屬稟報,“今日為法隱大師升座法會,講經之前,大師發弘願,願渡己身渡眾生,渡盡苦厄一身輕。如違本心,則柴火不滅。如遂天意,則孽火自滅。大師登壇講經後不久,便著人點燃身下的草垛。”
聽到此處,李牧眼神微凝,大師果然造化通神,還是上蒼體恤其悲憫之心,這和雲中的波動有何幹係?
那下屬繼續道,“草垛剛剛點燃,便聚來了烏雲,降起了大雨,全都澆滅了。”
在迴話時,這群在大憲國中獨來獨往,隻按皇帝詔令辦事的鎮撫司精銳,也不自覺地瞥了一眼高台上的法隱大師。
稍作停留,李牧等人便出了覺台寺,騎馬急速離開,往覺台寺後方趕去。若與覺台寺無關,那雲層中的波動何來?這些年來,他李牧雖隻聽皇帝一人的詔令,但卻對國師的判斷一直篤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