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四年正月,隨著洪承疇告病返京,清廷命吳三桂留鎮雲南,全權負責該省軍民事務。吳三桂大權在握,已是名副其實的雲南王。
沒想到就在此時,清廷要盡撤八旗軍並裁汰綠營的諭旨傳至昆明,吳三桂大吃一驚,趕緊上疏順治帝,聲稱盡管清軍已經收取雲南,但滇中局勢尚未穩定,分散於各地的明朝殘餘勢力還有很多,若邊境隱患一日不消除,則全國兵馬一日難得安寧,故而此時越是軍費繁重,越是應當考慮周全,不能半途而廢。
為此吳三桂在疏中著重向順治帝分析了“三患二難”:
永曆帝如今雖已遁逃入緬,但明軍殘部仍在李定國、白文選諸將的率領下,打著永曆帝的旗號,活躍於三宣六慰、孟艮一帶,如果不趁現在雲南新收,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徹底消滅殘明勢力,一旦等到明軍各部恢複元氣,卷土重來,屆時戰火重燃,周而複始,永無休止,清廷必將陷入被動局麵,從此疲於奔命,難以收拾,此為一患在門戶。
雲南土司反複無常,唯利是圖,若清廷對永曆帝避難緬甸一事熟視無睹,明朝殘部便會繼續以永曆帝之名,號召各路土司軍,許之以高官厚祿,發動叛亂。到時候烽煙再起,海內動蕩,此為二患在肘腋。
從大明、大順、大西各處投降而來的兵馬,清廷雖都已經做了妥善安排,但不見得這些人全部都是真心歸附,如果他們聽說永曆帝在緬甸養精蓄銳,難免會有懷念和牽掛之想,萬一邊關有警,這些人起了複明之心,群起響應,後果不堪設想,此為三患在腠理。
而如今清廷兵馬雲集於滇,糧餉全靠民間征收,各省難以接濟,若等到糧餉難以征收之時,清軍將很難在雲南立足,此為一難。
現如今賦稅太重,雲南境內民不聊生,逃亡者甚眾,清廷官府有心無力,此為二難。
鑒於上述的“三患二難”,吳三桂建議順治帝長痛不如短痛,必須速戰速決,盡快進兵,早收全局。
此份上疏雖是吳三桂從自己想成為“雲南王”的私心出發,借清廷之箸為自己謀劃,但其對當前局勢的分析還是十分準確的。順治帝讀罷猛然醒悟,隻要永曆帝及其太子尚在人世,則西南邊陲、東南沿海、夔東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潛伏於中原大地的複明勢力就有了心理上的寄托,大明複興的希望就永遠不會滅絕。
念及至此,在經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後,順治帝於四月三十日正式下旨,同意吳三桂進剿之請,並由戶部撥給餉銀三百三十萬兩,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領八旗精銳前往雲南,會同吳三桂共同進剿緬甸,徹底消滅盤據於滇緬邊境的殘明勢力。
為慎重起見,順治帝又派學士麻勒吉、侍郎石圖先行前往昆明,同吳三桂麵商機宜。
接到順治帝同意進兵緬甸的聖旨,吳三桂這才終於如釋重負,放下心來。他立刻派遣使者前往緬甸,威脅緬王莽達喇道:“若不速將永曆帝縛解迴國,則清廷大軍不日便將進軍阿瓦,雞犬不留。”
緬甸東籲王朝立國兩百餘年,此時已是日薄西山,國中百姓本就對先前莽達喇收留永曆君臣之事大為不滿,私下悄悄議論說永曆帝是個不祥之人,若是繼續將他留下,隻會禍害國家,禍害百姓。如今聽說吳三桂派人送來了最後通碟,自是紛紛山唿萬歲,認為此乃送走瘟神的最好時機,隻要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就能夠得到清廷的幫助,緬甸也能夠重歸安寧。
可緬王莽達喇雖然平日裏對永曆帝很不友好,但卻並不同意將其交給吳三桂,為此,他力排眾議,義正言辭地對朝臣們言道:“緬甸雖是小邦,然也知信義二字!本王絕不做乘人之危,不仁不義之事!更何況永曆還是大明天子,咱們名義上的宗主,我等今日不幫他也就罷了,再落井下石,是為逆天也!逆天不祥,不可為之!”
緬甸相國錫真在一旁忍不住提醒道:“吳三桂派來的信使還在驛館內等著,該如何迴複,請大王明示。”
莽達喇皺了皺眉,閉目思索了許久,方才繼續說道:“既然不知該如何迴應,那就不要迴應了,每日好吃好喝的供著,暫且靜觀其變吧!”
隨著信使被莽達喇扣住,吳三桂久久沒能得到迴複,遂命馬寶悄悄前往阿瓦,聯絡莽達喇之弟莽白,遊說他道:“若此事告成,平西王可助你登上緬王寶座!”
莽白早就對緬王的寶座垂涎三尺,隻是多年來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時機,今日聽馬寶這麽一說,不禁心花怒放,自是連連應允。
此事暫且按下不表,但說廣國公賀九儀本是孫可望舊部,早年奉孫可望之命前往安龍殘害大學士嚴起恆,本為定國所不齒。然而待至磨盤山戰役結束,定國窮蹙之際,賀九儀卻是雪中送炭,率領著萬餘精銳將士踴躍來歸,這讓定國對賀九儀的印象大為改觀,從此對其器重有加,並讓賀九儀率本部人馬駐紮於距離孟艮十餘裏的景曼,兩軍互為犄角之勢。
可是好景不長,至永曆十四年春天,吳三桂意外得知賀九儀的妻子此時仍滯留於昆明,自是如獲至寶,立刻派人將其找來,脅迫她寫下一封血書,聲稱賀九儀若不降附清廷,全家性命恐遭不測。
既得血書,吳三桂遂命心腹隨從李登雲攜帶此書以及貂皮等貴重禮物,趁著夜色潛入景曼的明軍駐地,私下求見賀九儀。
剛一見到賀九儀,李登雲便立刻向他使了個眼色,賀九儀不知此人到底什麽來路,心中頗感奇怪,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還是揮手屏退了帳中的幕僚和親兵,然後望向李登雲,麵無表情地道:“本將軍軍務繁雜,有什麽話,就趕緊說吧。”
李登雲於是不慌不忙地放下隨身行囊,從裏麵摸出那封血書,然後恭恭敬敬地遞至賀九儀案前,壓低聲音道:“此乃尊夫人血書,另外還有平西王所贈貂皮等物,請將軍笑納。”
這麽長時間過去,賀九儀萬萬也沒有想到自己夫人居然尚在人世,驚愕之下他趕忙接過血書,迅速翻看了一遍。待至看罷,賀九儀隻覺肝腸寸斷,一時竟是難以自己。
李登雲於是又趁熱打鐵地將包袱中的貂皮取出,在賀九儀麵前攤開,笑著說道:“平西王的意思,是想讓將軍尋機生擒李逆定國,押往昆明,屆時不但將軍夫妻能夠重新團聚,更有高官厚祿相許,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賀九儀低頭沉默了許久,方才重新抬起頭,用眼角的餘光瞥了眼帥案上的血書和貂皮,心中略有所動,然而他城府頗深,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打了個馬虎眼,不置可否道:“事關重大,且容本將軍考慮之後再說。”
李登雲不敢逼得太緊,連忙向賀九儀作揖言道:“這是自然,小人就在此靜候佳音了!”
賀九儀點了點頭,旋即喚來一名親兵,讓他帶著李登雲去往別帳休息。待李登雲離帳,賀九儀便又迫不及待地重新捧起血書,仔仔細細地翻看了好幾遍,邊看邊流淚,到最後竟是掩麵而泣,久久無法平複。思緒難平之際,賀九儀忍不住迴味起剛剛李登雲的說辭,心中更是不由自主地動起了投降的念頭。
不過這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事沒多久就傳到了定國的耳中,定國不禁對賀九儀刻意隱瞞的舉動產生了懷疑。但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定國並不能斷定這是賀九儀的真實想法,遂決定試探一番。
這日,賀九儀派人前往孟艮,邀定國前來景曼赴宴。接到邀請,定國當即以軍情緊急為由拒絕了賀九儀,並令其前來孟艮商議軍務。賀九儀心裏有鬼,遲遲不至,見賀九儀不來,定國心中的疑竇愈發加深。
數日後,定國再次召賀九儀前來議事,並命精兵埋伏於外帳兩側及後帳之中,以防不測。
賀九儀不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念及若再不去參會,恐會惹惱了定國,因此隻得硬著頭皮跟隨使者離開景曼,向著孟艮而去。
聽說賀九儀到來,定國立刻命人將其引至帥帳相見。賀九儀忐忑不安地步入帥帳,隻見在搖曳的燭光中,定國正背手肅立於與圖之前,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與圖上的山川形勢。
“元帥?”賀九儀以為定國並沒有發現自己,連忙試探性地輕輕喊了一聲。
定國聽到聲音,當即迴過頭來,卻見賀九儀神色惶恐不安,遂毫不客氣地厲聲責問道:“廣國公,好大的架子,為何屢召不至?”
賀九儀趕忙支支吾吾地解釋道:“末將軍務繁雜,實在是難以脫身,還請晉王恕罪。”
定國聽罷卻是冷哼一聲道:“不對吧,你怕是在忙於前往滇都,投效吳三桂那個老漢奸吧!否則為何血書之事從來絕口不提?莫非心裏有鬼?”
賀九儀沒有想到血書之事居然被定國得知,心中大駭,一時亂了方寸,吭哧了半天,盡是閃爍其辭。定國見狀,心中愈發確定賀九儀已經叛變,毫不猶豫地下令左右將其拖出帳外杖責一百四十,徑直將賀九儀杖斃於當場。
旋即,定國又下令發兵景曼,斬殺李登雲,並全麵整頓賀九儀舊部。不料此舉卻引起了賀九儀部下的極度惶恐,他們本就是秦藩舊部,不知其中原委,隻道是定國在公報私仇,欲將他們一網打盡,斬草除根,紛紛連夜結隊鼓噪出逃,去往昆明投奔吳三桂。
定國麾下兵少勢孤,而賀九儀之死,更是讓明軍諸將個個噤若寒蟬,無人再敢提及投降之事,秦藩舊將張國用、趙得勝等人也漸漸萌生二誌。
至七月,吳三桂奏請清廷批準,將投降的明軍分作十營,以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複、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為十營總兵。
這十營兵馬共計三萬餘人,其中不乏能征慣戰的將領,馬匹及軍械更是十分充沛,當初定國若是能夠妥善安置秦藩舊部,再加上定國的本部精銳,於清軍三路進攻雲南之時,集中兵力殲滅其中任意一路,也斷然不會陷入現在這樣的窘迫境地。
然而一步錯步步錯,正是由於定國當初的錯誤決策方才造成秦晉二藩舊部之間矛盾重重,從而導致了磨盤山戰役時,定國所能掌控的兵馬隻有區區萬餘人,雖然也給予了追擊的清軍以承重打擊,卻再也無法實現像兩蹶名王那般威震華夏,扭轉乾坤的壯舉了。
沒想到就在此時,清廷要盡撤八旗軍並裁汰綠營的諭旨傳至昆明,吳三桂大吃一驚,趕緊上疏順治帝,聲稱盡管清軍已經收取雲南,但滇中局勢尚未穩定,分散於各地的明朝殘餘勢力還有很多,若邊境隱患一日不消除,則全國兵馬一日難得安寧,故而此時越是軍費繁重,越是應當考慮周全,不能半途而廢。
為此吳三桂在疏中著重向順治帝分析了“三患二難”:
永曆帝如今雖已遁逃入緬,但明軍殘部仍在李定國、白文選諸將的率領下,打著永曆帝的旗號,活躍於三宣六慰、孟艮一帶,如果不趁現在雲南新收,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徹底消滅殘明勢力,一旦等到明軍各部恢複元氣,卷土重來,屆時戰火重燃,周而複始,永無休止,清廷必將陷入被動局麵,從此疲於奔命,難以收拾,此為一患在門戶。
雲南土司反複無常,唯利是圖,若清廷對永曆帝避難緬甸一事熟視無睹,明朝殘部便會繼續以永曆帝之名,號召各路土司軍,許之以高官厚祿,發動叛亂。到時候烽煙再起,海內動蕩,此為二患在肘腋。
從大明、大順、大西各處投降而來的兵馬,清廷雖都已經做了妥善安排,但不見得這些人全部都是真心歸附,如果他們聽說永曆帝在緬甸養精蓄銳,難免會有懷念和牽掛之想,萬一邊關有警,這些人起了複明之心,群起響應,後果不堪設想,此為三患在腠理。
而如今清廷兵馬雲集於滇,糧餉全靠民間征收,各省難以接濟,若等到糧餉難以征收之時,清軍將很難在雲南立足,此為一難。
現如今賦稅太重,雲南境內民不聊生,逃亡者甚眾,清廷官府有心無力,此為二難。
鑒於上述的“三患二難”,吳三桂建議順治帝長痛不如短痛,必須速戰速決,盡快進兵,早收全局。
此份上疏雖是吳三桂從自己想成為“雲南王”的私心出發,借清廷之箸為自己謀劃,但其對當前局勢的分析還是十分準確的。順治帝讀罷猛然醒悟,隻要永曆帝及其太子尚在人世,則西南邊陲、東南沿海、夔東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潛伏於中原大地的複明勢力就有了心理上的寄托,大明複興的希望就永遠不會滅絕。
念及至此,在經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後,順治帝於四月三十日正式下旨,同意吳三桂進剿之請,並由戶部撥給餉銀三百三十萬兩,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領八旗精銳前往雲南,會同吳三桂共同進剿緬甸,徹底消滅盤據於滇緬邊境的殘明勢力。
為慎重起見,順治帝又派學士麻勒吉、侍郎石圖先行前往昆明,同吳三桂麵商機宜。
接到順治帝同意進兵緬甸的聖旨,吳三桂這才終於如釋重負,放下心來。他立刻派遣使者前往緬甸,威脅緬王莽達喇道:“若不速將永曆帝縛解迴國,則清廷大軍不日便將進軍阿瓦,雞犬不留。”
緬甸東籲王朝立國兩百餘年,此時已是日薄西山,國中百姓本就對先前莽達喇收留永曆君臣之事大為不滿,私下悄悄議論說永曆帝是個不祥之人,若是繼續將他留下,隻會禍害國家,禍害百姓。如今聽說吳三桂派人送來了最後通碟,自是紛紛山唿萬歲,認為此乃送走瘟神的最好時機,隻要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就能夠得到清廷的幫助,緬甸也能夠重歸安寧。
可緬王莽達喇雖然平日裏對永曆帝很不友好,但卻並不同意將其交給吳三桂,為此,他力排眾議,義正言辭地對朝臣們言道:“緬甸雖是小邦,然也知信義二字!本王絕不做乘人之危,不仁不義之事!更何況永曆還是大明天子,咱們名義上的宗主,我等今日不幫他也就罷了,再落井下石,是為逆天也!逆天不祥,不可為之!”
緬甸相國錫真在一旁忍不住提醒道:“吳三桂派來的信使還在驛館內等著,該如何迴複,請大王明示。”
莽達喇皺了皺眉,閉目思索了許久,方才繼續說道:“既然不知該如何迴應,那就不要迴應了,每日好吃好喝的供著,暫且靜觀其變吧!”
隨著信使被莽達喇扣住,吳三桂久久沒能得到迴複,遂命馬寶悄悄前往阿瓦,聯絡莽達喇之弟莽白,遊說他道:“若此事告成,平西王可助你登上緬王寶座!”
莽白早就對緬王的寶座垂涎三尺,隻是多年來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時機,今日聽馬寶這麽一說,不禁心花怒放,自是連連應允。
此事暫且按下不表,但說廣國公賀九儀本是孫可望舊部,早年奉孫可望之命前往安龍殘害大學士嚴起恆,本為定國所不齒。然而待至磨盤山戰役結束,定國窮蹙之際,賀九儀卻是雪中送炭,率領著萬餘精銳將士踴躍來歸,這讓定國對賀九儀的印象大為改觀,從此對其器重有加,並讓賀九儀率本部人馬駐紮於距離孟艮十餘裏的景曼,兩軍互為犄角之勢。
可是好景不長,至永曆十四年春天,吳三桂意外得知賀九儀的妻子此時仍滯留於昆明,自是如獲至寶,立刻派人將其找來,脅迫她寫下一封血書,聲稱賀九儀若不降附清廷,全家性命恐遭不測。
既得血書,吳三桂遂命心腹隨從李登雲攜帶此書以及貂皮等貴重禮物,趁著夜色潛入景曼的明軍駐地,私下求見賀九儀。
剛一見到賀九儀,李登雲便立刻向他使了個眼色,賀九儀不知此人到底什麽來路,心中頗感奇怪,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還是揮手屏退了帳中的幕僚和親兵,然後望向李登雲,麵無表情地道:“本將軍軍務繁雜,有什麽話,就趕緊說吧。”
李登雲於是不慌不忙地放下隨身行囊,從裏麵摸出那封血書,然後恭恭敬敬地遞至賀九儀案前,壓低聲音道:“此乃尊夫人血書,另外還有平西王所贈貂皮等物,請將軍笑納。”
這麽長時間過去,賀九儀萬萬也沒有想到自己夫人居然尚在人世,驚愕之下他趕忙接過血書,迅速翻看了一遍。待至看罷,賀九儀隻覺肝腸寸斷,一時竟是難以自己。
李登雲於是又趁熱打鐵地將包袱中的貂皮取出,在賀九儀麵前攤開,笑著說道:“平西王的意思,是想讓將軍尋機生擒李逆定國,押往昆明,屆時不但將軍夫妻能夠重新團聚,更有高官厚祿相許,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賀九儀低頭沉默了許久,方才重新抬起頭,用眼角的餘光瞥了眼帥案上的血書和貂皮,心中略有所動,然而他城府頗深,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打了個馬虎眼,不置可否道:“事關重大,且容本將軍考慮之後再說。”
李登雲不敢逼得太緊,連忙向賀九儀作揖言道:“這是自然,小人就在此靜候佳音了!”
賀九儀點了點頭,旋即喚來一名親兵,讓他帶著李登雲去往別帳休息。待李登雲離帳,賀九儀便又迫不及待地重新捧起血書,仔仔細細地翻看了好幾遍,邊看邊流淚,到最後竟是掩麵而泣,久久無法平複。思緒難平之際,賀九儀忍不住迴味起剛剛李登雲的說辭,心中更是不由自主地動起了投降的念頭。
不過這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事沒多久就傳到了定國的耳中,定國不禁對賀九儀刻意隱瞞的舉動產生了懷疑。但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定國並不能斷定這是賀九儀的真實想法,遂決定試探一番。
這日,賀九儀派人前往孟艮,邀定國前來景曼赴宴。接到邀請,定國當即以軍情緊急為由拒絕了賀九儀,並令其前來孟艮商議軍務。賀九儀心裏有鬼,遲遲不至,見賀九儀不來,定國心中的疑竇愈發加深。
數日後,定國再次召賀九儀前來議事,並命精兵埋伏於外帳兩側及後帳之中,以防不測。
賀九儀不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念及若再不去參會,恐會惹惱了定國,因此隻得硬著頭皮跟隨使者離開景曼,向著孟艮而去。
聽說賀九儀到來,定國立刻命人將其引至帥帳相見。賀九儀忐忑不安地步入帥帳,隻見在搖曳的燭光中,定國正背手肅立於與圖之前,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與圖上的山川形勢。
“元帥?”賀九儀以為定國並沒有發現自己,連忙試探性地輕輕喊了一聲。
定國聽到聲音,當即迴過頭來,卻見賀九儀神色惶恐不安,遂毫不客氣地厲聲責問道:“廣國公,好大的架子,為何屢召不至?”
賀九儀趕忙支支吾吾地解釋道:“末將軍務繁雜,實在是難以脫身,還請晉王恕罪。”
定國聽罷卻是冷哼一聲道:“不對吧,你怕是在忙於前往滇都,投效吳三桂那個老漢奸吧!否則為何血書之事從來絕口不提?莫非心裏有鬼?”
賀九儀沒有想到血書之事居然被定國得知,心中大駭,一時亂了方寸,吭哧了半天,盡是閃爍其辭。定國見狀,心中愈發確定賀九儀已經叛變,毫不猶豫地下令左右將其拖出帳外杖責一百四十,徑直將賀九儀杖斃於當場。
旋即,定國又下令發兵景曼,斬殺李登雲,並全麵整頓賀九儀舊部。不料此舉卻引起了賀九儀部下的極度惶恐,他們本就是秦藩舊部,不知其中原委,隻道是定國在公報私仇,欲將他們一網打盡,斬草除根,紛紛連夜結隊鼓噪出逃,去往昆明投奔吳三桂。
定國麾下兵少勢孤,而賀九儀之死,更是讓明軍諸將個個噤若寒蟬,無人再敢提及投降之事,秦藩舊將張國用、趙得勝等人也漸漸萌生二誌。
至七月,吳三桂奏請清廷批準,將投降的明軍分作十營,以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複、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為十營總兵。
這十營兵馬共計三萬餘人,其中不乏能征慣戰的將領,馬匹及軍械更是十分充沛,當初定國若是能夠妥善安置秦藩舊部,再加上定國的本部精銳,於清軍三路進攻雲南之時,集中兵力殲滅其中任意一路,也斷然不會陷入現在這樣的窘迫境地。
然而一步錯步步錯,正是由於定國當初的錯誤決策方才造成秦晉二藩舊部之間矛盾重重,從而導致了磨盤山戰役時,定國所能掌控的兵馬隻有區區萬餘人,雖然也給予了追擊的清軍以承重打擊,卻再也無法實現像兩蹶名王那般威震華夏,扭轉乾坤的壯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