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張獻忠雖已放棄漢中,專保巴蜀,奈何四處叛亂驟起,鎮壓平叛顧此失彼,加之府庫錢糧空乏,全軍上下士氣極其低落。
奉張獻忠麵諭,嚴錫命偕同戶部尚書王國寧,馬不停蹄地趕往東西二府商議向富戶籌措糧餉之事。二人先行來到東府,卻見張可旺忙於部署平叛事宜,根本無暇顧及此事,隻得拜別張可旺,從東府出來,轉頭又趕往了西府。
定國此時鞭傷未愈,正在府中休養,得知二人奉命前來,連忙讓香蓮攙扶著自己從榻上爬起,匆匆披上一件裘袍,便趕至前廳相見。
嚴錫命和王國寧各自落座,待看過茶後,定國向著二人抱拳作揖道:“小王有傷在身,隻能站著說話,二位大人莫要見怪。”
嚴錫命連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迴了一揖道:“不敢不敢!安西王您請自便!我等皆知殿下尚在休養,本不願輕易叨擾,奈何陛下有旨,讓我等前來東西二府商議籌糧之事,東府如今忙於平叛,無暇顧及後勤,我等也就隻能冒昧前來西府麵見殿下了!”
定國將嚴錫命摁迴座位上,客客氣氣地說道:“嚴閣老不必多禮,坐下說話。我平日裏隻知練兵打戰,從未學過民財政務,陡然擔此大任,一時也不知該從何著手,二位大人學富五車,又是行家裏手,一切皆憑二位做主,小王遵照辦理便是。隻是有一點,必須言明在先,川中地狹民稠,從前承平時,養兵不過數千,然自崇禎元年至今,曆年擴軍,現光我大西軍就有將士五十多萬,此外還有明朝殘軍、搖黃之兵,總數將近百萬。要說百姓負擔得起,我是萬萬不信的!若還按從前的規矩,一例加在田賦之上,百姓將苦不堪言!所以我主張非但不應加賦,還應酌減,此番隻向大戶籌借。”
王國寧連忙接話道:“殿下所慮極是!老萬歲亦是此想,隻是如何確定大戶,如何分配攤款,還需我等細細議個章程出來。”
定國雙眉緊鎖道:“咱們並不知曉各家各戶財產究竟幾何,今要攤派,想保證公允實屬不易。據我所知,過去籌措糧餉皆是交於地方縉紳公議,奈何此事關係他們切身利益,若直接交給他們去辦,到頭來最終還是從百姓那邊搜刮!因此我想,幹脆這次打破常例,不交縉紳議攤!直接征收!”
嚴錫命卻是連連搖頭道:“殿下有所不知,幾千年傳承的治馭之術,皆是官府控製縉紳,縉紳控製百姓,官府與百姓之間並不直接發生關係,一切攤派全由縉紳協助,雖明知他們借此獲利,荼害百姓,亦是無可奈何,畢竟若不如此,咱們又該如何收取?”
定國心有不甘道:“我暫時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隻是覺得不能讓他們再將此次糧餉攤派到窮苦百姓頭上去,所以無論如何都必須避開他們。”
王國寧突然一拍大腿:“下官倒是想到了一個主意,不知可不可行!那些大戶皆置有許多田產,我們若規定完糧在一定額度以上者,攤派此次糧餉,便能夠不通過縉紳公允收取,而不讓百姓增加負擔。”
定國思忖了片刻道:“如此做法的確比較公允,但難免會有狡猾之人從中作弊,依我看,不如規定這次隻對居住城中的人口攤派,不牽扯田賦,那些縉紳必在各州縣內置有房產,我們就按照各州縣城中戶口多少分派,讓州縣官吏監督紳民自行檢核,分派繳納。”
王國寧聽後又補充了一句:“殿下此議甚好,不過這次雖未派及鄉紳,但鄉紳富有者,亦不能免!”
嚴錫命也深以為然,沒有異議,當即定議由西府主持辦理籌措糧餉事宜。
定國立刻奏明張獻忠,請求按照州縣城中大概戶口攤派下去,其中成都分了三十萬兩,占全部攤派的三分之一。
皇誥剛一貼出,城中縉紳和商人就坐不住了,縉紳說商人不繳田賦,坐享市利,應該負擔全部攤派,而商人又說縉紳挾有大量良田,入市坐食,不勞而獲,且從不交稅,此次更不容免。雙方互相攻訐,同時控告到了西府。
這樣的結果定國自是求之不得,順水推舟派人調查考核,很快就將城中大戶的財富查了個一清二楚,而後公允攤派,強製征收。
至於其他州縣,更是糾紛不斷,先是城中縉紳要求城鄉一體攤派,之後又有州縣稱本地大戶不多,攤派過重,請求減免,定國一律嚴飭不準。此外還有不少大西官吏,帶頭抗不認捐,對於這些人,定國也毫不手軟,直接將他們革職拿辦。
此次攤派觸動了許多朝中官員的切身利益,他們不敢指名道姓的指責定國,遂以民怨之由遊說張獻忠,希望張獻忠能夠恢複從前的規矩進行攤派。
張獻忠禁不住人言紛紛,當即傳定國入宮,向他征求意見。
見張獻忠問起,定國正色言道:“從前繳納賦稅,皆是窮苦百姓怨恨,但他們人微言輕,沒有人能夠聽到!如今輪到這些縉紳怨恨,他們人數雖少,卻能夠直達天聽!父皇,您也是窮苦出生,應該更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兒臣這麽做,正是不想讓窮苦百姓為此背上沉重的負擔!請父皇明鑒。”
張獻忠雖明白定國的良苦用心,但畢竟耐不住左右百官的不斷勸說,終於還是決定將籌措糧餉之事轉交給汪兆齡辦理,此後增加的糧餉,依舊按照慣例隨賦加征,或交由各州縣官員召集縉紳議籌,定國之法就此束之高閣。
再說張獻忠,麵對四川亂局自是求治心切,特在春季開恩科取士。一時間,各州縣應召來到成都者多達一萬兩千人,會試於青羊宮。
不過誰都沒想到,這次會試居然惹出了驚天禍事,出於對大西政權的不滿,竟有數千應考士子聯名上書張獻忠,批評定國先前的攤派糧餉之法,還有不少人在試卷中嘲諷張獻忠為井底之蛙,並趁機挑撥張獻忠和李自成的關係,更有甚者圖謀不軌,欲為明朝複仇,在效法博浪一擊失敗後,殺死數百監兵,趁夜逃跑。
張獻忠聞訊勃然大怒,令中軍府都督兼五城兵馬司都督王尚禮即刻將青羊宮中士子盡數就地扣押,複令各州縣緝拿逃犯,歸案法辦。
定國看出張獻忠起了殺心,連忙苦苦勸諫道:“父皇!鬧事之人畢竟隻是少數,況且聯名上書者,難免有為人脅從或竊名者,未必皆出自本心,若盡數殺之,大為不妥!”
“那些腐儒說的可都是你的壞話,你就不生氣?”張獻忠奇怪地問道。
“兒臣所為盡出自公心!還請父皇赦免了這些腐儒吧!”定國向著張獻忠叩首求情道。
張獻忠長歎一口氣道:“這麽多年了,你的婦人之仁始終未曾改變!也罷,老子就看在你的麵子上,放他們一條生路,隻殺為首之人!”
說罷,張獻忠徑直起身,對著一旁的王尚禮吩咐道:“老夥計,你且去把青羊宮鬧事的首惡之人盡皆押往百花潭處決。”
王尚禮領命,立刻帶著甲士趕赴青羊宮,命守衛打開宮門前的銅鎖,旋即步入宮中,於在押士子麵前展開聖旨,高聲誦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此次鄉試,竟有驢球子詆毀新朝,謗議老子!實屬罪大惡極。著王尚禮將首惡之人押赴百花潭斬首!其餘兔崽子聽著,這迴饒你們一命,由各州縣教官押迴嚴加教管,若再敢罵老子,連坐十族,教官同罪!欽此!”
讀罷聖旨,王尚禮又宣布道:“諸生且聽著,點到名者留下,無名者出!”
於是開始按單點名,點到名者交付甲士看押,見一百五十九名首犯一個不差,王尚禮這才下令鳴炮開門,釋放其他生員。
那一百五十九人則被以十人為一隊,分批押出青羊宮,過了南河浮橋,來到百花潭。
走在最前麵的十名諸生被五花大綁著推到百花潭邊,遠遠望見張獻忠高坐於水榭之上,周圍禦林軍層層圍繞,殺氣騰騰。
隻聽得張獻忠一聲大喝:“砍下潭去!”
頓時就有十名刀斧手,手執鬼頭刀,走上前來,一人一刀,將十顆腦袋盡數砍入潭中,再補上一腳,把麵前的無頭屍身也一並踹了下去,至於諸生隨身攜帶的筆硯囊袋則被盡數丟棄在了旁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接著又有第二隊諸生被押到潭前,依照先前的辦法處決,排在後麵的人,嚇得是呆若木雞,聽憑刀斧手砍殺,居然沒有半點反抗。
不一會兒功夫,一百五十九人全被斬盡殺絕,原本清澈的百花潭水已成一池血水,水麵上滿是浮屍,緩緩向著萬裏橋方向漂去。
沿岸百姓望見如此駭人場景,誤以為張獻忠正在城中大開殺戒,慌忙攜家帶口奔逃避禍,數日不敢歸家。
青羊宮之變讓張獻忠發覺讀書人並不可靠,隻有那些吃糧當兵的才跟自己一條心。然而這段時間,大西軍軍紀廢弛,戰鬥力更是一落千丈。為了整肅軍紀,張獻忠下令各都督府將欽定禁約刻於石碑之上,廣布各地。
與此同時,隨著李自成撤離陝西,局勢變得越來越錯綜複雜,張獻忠眼見統一天下的希望愈發渺茫,不禁有些自暴自棄起來,脾氣也變得更加乖張可怕了。
朝會時,帶著皇冠覺得不舒服,就立馬摘下扔到地上,順便踩上幾腳。官員若敢引用明朝的規矩,就一定要打爛那人的屁股,並要求武官直接講白話,文官上書也得用白話。民間婚喪嫁娶不準飲酒,不得鼓吹奏樂,晚上各家不準張燈結彩。
不久後,張獻忠又傳諭各州縣,要求把所有古籍、碑記、牌坊、書梁、題柱的年號全都改成大西,凡是郡邑、人物,隻要是犯了自己的名諱都得更改,就連石碑上有“獻”字和“忠”字,也都必須全部鏟平。
此外,還作了一篇文章譏評古代帝王,稱之為“禦製萬言策”,並刻聖諭於石碑之上,曰:“天以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隨著張獻忠性情大變,那些大西朝的從龍之臣也跟著倒了血黴,先是禮部尚書吳繼善見眾人諛附太甚,出言頂撞,遭張獻忠當殿杖殺,接著又是兵部尚書龔完敬,因一時疏忽犯錯,被張獻忠下令滿門抄斬。
沒過多久,厄運又找上了右丞相嚴錫命。
這日,張獻忠碰巧路過嚴錫命府邸,見其房屋裝修豪華,也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線,竟二話不說,命禦林軍衝入府中,將一府上下,闔家老幼數十口人全部斬盡殺絕,可憐嚴錫命忠心耿耿為張獻忠效力,到頭來卻在睡夢中莫名其妙丟了性命。
一時間,大西政權內部人心惶惶,不少官員懼怕張獻忠的屠刀不知哪天就會落到自己頭上,紛紛掛印出逃,明朝在成都的殘存勢力也趁機死灰複燃,蠢蠢欲動,反叛之勢更是愈演愈烈了。
奉張獻忠麵諭,嚴錫命偕同戶部尚書王國寧,馬不停蹄地趕往東西二府商議向富戶籌措糧餉之事。二人先行來到東府,卻見張可旺忙於部署平叛事宜,根本無暇顧及此事,隻得拜別張可旺,從東府出來,轉頭又趕往了西府。
定國此時鞭傷未愈,正在府中休養,得知二人奉命前來,連忙讓香蓮攙扶著自己從榻上爬起,匆匆披上一件裘袍,便趕至前廳相見。
嚴錫命和王國寧各自落座,待看過茶後,定國向著二人抱拳作揖道:“小王有傷在身,隻能站著說話,二位大人莫要見怪。”
嚴錫命連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迴了一揖道:“不敢不敢!安西王您請自便!我等皆知殿下尚在休養,本不願輕易叨擾,奈何陛下有旨,讓我等前來東西二府商議籌糧之事,東府如今忙於平叛,無暇顧及後勤,我等也就隻能冒昧前來西府麵見殿下了!”
定國將嚴錫命摁迴座位上,客客氣氣地說道:“嚴閣老不必多禮,坐下說話。我平日裏隻知練兵打戰,從未學過民財政務,陡然擔此大任,一時也不知該從何著手,二位大人學富五車,又是行家裏手,一切皆憑二位做主,小王遵照辦理便是。隻是有一點,必須言明在先,川中地狹民稠,從前承平時,養兵不過數千,然自崇禎元年至今,曆年擴軍,現光我大西軍就有將士五十多萬,此外還有明朝殘軍、搖黃之兵,總數將近百萬。要說百姓負擔得起,我是萬萬不信的!若還按從前的規矩,一例加在田賦之上,百姓將苦不堪言!所以我主張非但不應加賦,還應酌減,此番隻向大戶籌借。”
王國寧連忙接話道:“殿下所慮極是!老萬歲亦是此想,隻是如何確定大戶,如何分配攤款,還需我等細細議個章程出來。”
定國雙眉緊鎖道:“咱們並不知曉各家各戶財產究竟幾何,今要攤派,想保證公允實屬不易。據我所知,過去籌措糧餉皆是交於地方縉紳公議,奈何此事關係他們切身利益,若直接交給他們去辦,到頭來最終還是從百姓那邊搜刮!因此我想,幹脆這次打破常例,不交縉紳議攤!直接征收!”
嚴錫命卻是連連搖頭道:“殿下有所不知,幾千年傳承的治馭之術,皆是官府控製縉紳,縉紳控製百姓,官府與百姓之間並不直接發生關係,一切攤派全由縉紳協助,雖明知他們借此獲利,荼害百姓,亦是無可奈何,畢竟若不如此,咱們又該如何收取?”
定國心有不甘道:“我暫時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隻是覺得不能讓他們再將此次糧餉攤派到窮苦百姓頭上去,所以無論如何都必須避開他們。”
王國寧突然一拍大腿:“下官倒是想到了一個主意,不知可不可行!那些大戶皆置有許多田產,我們若規定完糧在一定額度以上者,攤派此次糧餉,便能夠不通過縉紳公允收取,而不讓百姓增加負擔。”
定國思忖了片刻道:“如此做法的確比較公允,但難免會有狡猾之人從中作弊,依我看,不如規定這次隻對居住城中的人口攤派,不牽扯田賦,那些縉紳必在各州縣內置有房產,我們就按照各州縣城中戶口多少分派,讓州縣官吏監督紳民自行檢核,分派繳納。”
王國寧聽後又補充了一句:“殿下此議甚好,不過這次雖未派及鄉紳,但鄉紳富有者,亦不能免!”
嚴錫命也深以為然,沒有異議,當即定議由西府主持辦理籌措糧餉事宜。
定國立刻奏明張獻忠,請求按照州縣城中大概戶口攤派下去,其中成都分了三十萬兩,占全部攤派的三分之一。
皇誥剛一貼出,城中縉紳和商人就坐不住了,縉紳說商人不繳田賦,坐享市利,應該負擔全部攤派,而商人又說縉紳挾有大量良田,入市坐食,不勞而獲,且從不交稅,此次更不容免。雙方互相攻訐,同時控告到了西府。
這樣的結果定國自是求之不得,順水推舟派人調查考核,很快就將城中大戶的財富查了個一清二楚,而後公允攤派,強製征收。
至於其他州縣,更是糾紛不斷,先是城中縉紳要求城鄉一體攤派,之後又有州縣稱本地大戶不多,攤派過重,請求減免,定國一律嚴飭不準。此外還有不少大西官吏,帶頭抗不認捐,對於這些人,定國也毫不手軟,直接將他們革職拿辦。
此次攤派觸動了許多朝中官員的切身利益,他們不敢指名道姓的指責定國,遂以民怨之由遊說張獻忠,希望張獻忠能夠恢複從前的規矩進行攤派。
張獻忠禁不住人言紛紛,當即傳定國入宮,向他征求意見。
見張獻忠問起,定國正色言道:“從前繳納賦稅,皆是窮苦百姓怨恨,但他們人微言輕,沒有人能夠聽到!如今輪到這些縉紳怨恨,他們人數雖少,卻能夠直達天聽!父皇,您也是窮苦出生,應該更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兒臣這麽做,正是不想讓窮苦百姓為此背上沉重的負擔!請父皇明鑒。”
張獻忠雖明白定國的良苦用心,但畢竟耐不住左右百官的不斷勸說,終於還是決定將籌措糧餉之事轉交給汪兆齡辦理,此後增加的糧餉,依舊按照慣例隨賦加征,或交由各州縣官員召集縉紳議籌,定國之法就此束之高閣。
再說張獻忠,麵對四川亂局自是求治心切,特在春季開恩科取士。一時間,各州縣應召來到成都者多達一萬兩千人,會試於青羊宮。
不過誰都沒想到,這次會試居然惹出了驚天禍事,出於對大西政權的不滿,竟有數千應考士子聯名上書張獻忠,批評定國先前的攤派糧餉之法,還有不少人在試卷中嘲諷張獻忠為井底之蛙,並趁機挑撥張獻忠和李自成的關係,更有甚者圖謀不軌,欲為明朝複仇,在效法博浪一擊失敗後,殺死數百監兵,趁夜逃跑。
張獻忠聞訊勃然大怒,令中軍府都督兼五城兵馬司都督王尚禮即刻將青羊宮中士子盡數就地扣押,複令各州縣緝拿逃犯,歸案法辦。
定國看出張獻忠起了殺心,連忙苦苦勸諫道:“父皇!鬧事之人畢竟隻是少數,況且聯名上書者,難免有為人脅從或竊名者,未必皆出自本心,若盡數殺之,大為不妥!”
“那些腐儒說的可都是你的壞話,你就不生氣?”張獻忠奇怪地問道。
“兒臣所為盡出自公心!還請父皇赦免了這些腐儒吧!”定國向著張獻忠叩首求情道。
張獻忠長歎一口氣道:“這麽多年了,你的婦人之仁始終未曾改變!也罷,老子就看在你的麵子上,放他們一條生路,隻殺為首之人!”
說罷,張獻忠徑直起身,對著一旁的王尚禮吩咐道:“老夥計,你且去把青羊宮鬧事的首惡之人盡皆押往百花潭處決。”
王尚禮領命,立刻帶著甲士趕赴青羊宮,命守衛打開宮門前的銅鎖,旋即步入宮中,於在押士子麵前展開聖旨,高聲誦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此次鄉試,竟有驢球子詆毀新朝,謗議老子!實屬罪大惡極。著王尚禮將首惡之人押赴百花潭斬首!其餘兔崽子聽著,這迴饒你們一命,由各州縣教官押迴嚴加教管,若再敢罵老子,連坐十族,教官同罪!欽此!”
讀罷聖旨,王尚禮又宣布道:“諸生且聽著,點到名者留下,無名者出!”
於是開始按單點名,點到名者交付甲士看押,見一百五十九名首犯一個不差,王尚禮這才下令鳴炮開門,釋放其他生員。
那一百五十九人則被以十人為一隊,分批押出青羊宮,過了南河浮橋,來到百花潭。
走在最前麵的十名諸生被五花大綁著推到百花潭邊,遠遠望見張獻忠高坐於水榭之上,周圍禦林軍層層圍繞,殺氣騰騰。
隻聽得張獻忠一聲大喝:“砍下潭去!”
頓時就有十名刀斧手,手執鬼頭刀,走上前來,一人一刀,將十顆腦袋盡數砍入潭中,再補上一腳,把麵前的無頭屍身也一並踹了下去,至於諸生隨身攜帶的筆硯囊袋則被盡數丟棄在了旁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接著又有第二隊諸生被押到潭前,依照先前的辦法處決,排在後麵的人,嚇得是呆若木雞,聽憑刀斧手砍殺,居然沒有半點反抗。
不一會兒功夫,一百五十九人全被斬盡殺絕,原本清澈的百花潭水已成一池血水,水麵上滿是浮屍,緩緩向著萬裏橋方向漂去。
沿岸百姓望見如此駭人場景,誤以為張獻忠正在城中大開殺戒,慌忙攜家帶口奔逃避禍,數日不敢歸家。
青羊宮之變讓張獻忠發覺讀書人並不可靠,隻有那些吃糧當兵的才跟自己一條心。然而這段時間,大西軍軍紀廢弛,戰鬥力更是一落千丈。為了整肅軍紀,張獻忠下令各都督府將欽定禁約刻於石碑之上,廣布各地。
與此同時,隨著李自成撤離陝西,局勢變得越來越錯綜複雜,張獻忠眼見統一天下的希望愈發渺茫,不禁有些自暴自棄起來,脾氣也變得更加乖張可怕了。
朝會時,帶著皇冠覺得不舒服,就立馬摘下扔到地上,順便踩上幾腳。官員若敢引用明朝的規矩,就一定要打爛那人的屁股,並要求武官直接講白話,文官上書也得用白話。民間婚喪嫁娶不準飲酒,不得鼓吹奏樂,晚上各家不準張燈結彩。
不久後,張獻忠又傳諭各州縣,要求把所有古籍、碑記、牌坊、書梁、題柱的年號全都改成大西,凡是郡邑、人物,隻要是犯了自己的名諱都得更改,就連石碑上有“獻”字和“忠”字,也都必須全部鏟平。
此外,還作了一篇文章譏評古代帝王,稱之為“禦製萬言策”,並刻聖諭於石碑之上,曰:“天以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隨著張獻忠性情大變,那些大西朝的從龍之臣也跟著倒了血黴,先是禮部尚書吳繼善見眾人諛附太甚,出言頂撞,遭張獻忠當殿杖殺,接著又是兵部尚書龔完敬,因一時疏忽犯錯,被張獻忠下令滿門抄斬。
沒過多久,厄運又找上了右丞相嚴錫命。
這日,張獻忠碰巧路過嚴錫命府邸,見其房屋裝修豪華,也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線,竟二話不說,命禦林軍衝入府中,將一府上下,闔家老幼數十口人全部斬盡殺絕,可憐嚴錫命忠心耿耿為張獻忠效力,到頭來卻在睡夢中莫名其妙丟了性命。
一時間,大西政權內部人心惶惶,不少官員懼怕張獻忠的屠刀不知哪天就會落到自己頭上,紛紛掛印出逃,明朝在成都的殘存勢力也趁機死灰複燃,蠢蠢欲動,反叛之勢更是愈演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