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粟田真人的真正目的
翡翠天眼:開局萬倍撿漏! 作者:北半球奧特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刀鞘內部,是筆直的刀身,刀背略厚,刀刃極薄,異常鋒利。
刀尖位置,非常見的圓弧型,而是銳利的棱形刀尖,大幅度增強唐刀殺傷力。
唐橫刀,作為大唐時期殺傷力最強的軍用戰刀,製作工藝極其嚴苛。
不僅要考慮刀身鋒利度、耐用性,還要考慮對戰甲的破壞性。
因此,唐橫刀使用非常複雜的【包鋼鍛造法】進行鍛造。
包鋼法鍛造,是指用強度極高的高碳硬鋼為鋼芯,鋼芯外部包裹一層韌性十足,延展性更強的熟鐵軟鋼。包鋼鍛造法 軟鋼外皮,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刀背韌性,進一步減少刀身磨損概率。
再配合硬鋼芯的刀刃,使得整把刀強度達到極致,實戰效果可以達到同代稱王的程度。
包鋼鍛造法,隻是第一步。
為了提高刀刃鋒利度,還需要進行第二步——附土燒刃。
附土燒刃,是華夏頂尖鍛造工藝,早在戰漢時期,就已經應用到刀劍鍛造上。
將特殊調配的黏土,塗抹於刀刃以外的部位。
淬火時,對裸露在黏土外的刀刃位置,進行高溫煆燒。
這樣做,可以保留其刀背韌性,同時增強刀刃硬度,令唐刀各方麵的屬性,全部達到最頂級。
一般軍用唐橫刀,到這一步,就基本完工了。
從唐橫刀複雜的製作過程,就可以看出,它不僅殺傷性強,消耗也非常高。
根據相應文史記載,大唐時期,一柄軍用唐橫刀造價,相當於一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
而這柄唐橫刀,比普通唐橫刀更加誇張。
鋒利的刀刃處,帶有一道道藍色火焰一般的紋理。
仿佛,這把唐刀被附魔,帶有火焰傷害。
這種火焰紋理名為【淬火紋】,看起來無比酷炫,製作起來難度極高,淬火時有很大大概率,直接報廢。
這種淬火紋,需要在附土燒刃時,增加一個步驟。刀刃處刮出想要的 黏土塗滿刀身時,需要用特殊的銅製刮刀,在刀刃位置,刮出想要的淬火圖案,一般有海浪紋、卷雲紋、火焰紋等等。
將帶有紋理的附土刀刃,再次進行高溫煆燒,使暴露在黏土外的刀刃硬化,增加剛性。
最後,是失敗率最高的一步——水淬。
將高溫煆燒後的唐橫刀放入水中淬煉,刀刃位置沒有覆蓋黏土的地方,經過高溫煆燒+水淬,冰火兩重天後,會生成絢爛的紋理。
這一步,很容易發生刀身變形,甚至斷裂的情況。
這把經過包鋼鍛造+附土燒刃+淬火,多重工藝的唐刀,堪稱華夏刀劍巔峰之作。
這些,僅僅隻是這把唐橫刀自身的價值。
除此以外,他還有更加難得的文物價值。
唐橫刀刀身護手位置,刻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武瞾禦賜倭使粟田。
這一行字,將這柄唐橫刀的價值,提升到巔峰。
它在曹嘉寧心中的分量,一點都不比剛剛得到的九龍寶劍差。
之前,他一直覺得,武器類古玩收藏較少,沒有拿得出手的藏品。
這下好了,一把乾隆佩劍九龍寶劍,一把女帝禦賜唐橫刀,再也不用擔心沒有鎮場子的武器了。
看完這把唐橫刀,曹嘉寧轉過頭,看向白骨手中的另一件物品——黃金印。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通體黃金打造而成,底部為四方底,長、寬均為2.3厘米。
頂部為蛇形鈕,高約2厘米。
金印底部,陰刻5字篆文【漢倭奴國王】。
嗯?
看到這幾個篆文,曹嘉寧微微一怔。
倭,指矮的,個子不高的,也有表示順從他人的意思,奴更不用說了。
倭奴國王,是櫻花國古代稱唿。
但是,倭奴國王四個字前麵還有一個【漢】字。
這個漢,代表的是大漢王朝,賜予倭國——倭奴國王金印。
那麽問題來了,這艘倭國商船,載滿唐代之物,上麵還有女帝武則天禦賜之物。
在這樣一艘船上,為什麽會出現這樣一枚金印?
為了確保準確性,曹嘉寧查看腦海中的具體信息。
【物品:漢·建武·漢倭奴國王金印
品級:國之重器
價值:1億+
產品材質:黃金
製造工藝:宗師之作
生產廠商:漢光武帝禦製
生產日期:漢建武時期】
雙眼給出的鑒定結果,跟曹嘉寧的判斷一致,這確實是漢代之物。
是漢光武帝賞賜給倭國的國王金印。
《漢書·地理誌》中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這枚漢光武帝賞賜的黃金印,剛好與曆史文獻上的內容對應上,可以佐證,早在2000年前,倭國朝拜大漢,並賜予國名——【倭奴國】。
這個國名,跟當時前往大漢的使者有關。
由於使者身材矮小,又是一個不起眼的海上島國,漢光武帝才會賞賜一個倭奴國的國名。
如果,讓櫻花國文史專家,看到這枚漢光武帝禦賜金印,不知道他們會是怎樣的表情。
言歸正傳,這個粟田真人,作為倭國使者前往大唐,為什麽要帶著一枚漢光武帝賞賜的金印?
難道,他此行前往大唐,還有其他目的?
“咦,這是什麽?”
檢查完白骨手中的黃金印和禦賜唐刀,曹嘉寧不忘查看白骨身上,是否還有其他有價值的物品。
白骨身上,沒有其他值錢之物。
不過,房間角落,散落著一個十分精美的漆器木盒。
漆器盒防水性能非常好,被海水浸泡千年,內部隻有少量海水。
海水中,浸泡著大量紙張。
這些寫滿華夏字和倭國字的紙,被海水沁濕,粘連在一起。
許多紙張上麵的文字,印到上下層的紙張上,黑乎乎的一片。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很難解決。
但這難不倒曹嘉寧,他掃上一眼,隨後看向腦海中給出的鑒定結果,以及複原圖。
便可知道,這些紙張上麵,都寫著什麽內容。
【鹹亨元年(670年),前往大唐,求見唐高宗,惡倭名,更號“曰本”。
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曰本”。】
看到第一章紙上的內容,曹嘉寧不敢置信的張大嘴巴。
原來,粟田真人早在唐高宗時期,就作為使者前往大唐,請求唐高宗更改【倭奴國】國名,賜予新國名。
刀尖位置,非常見的圓弧型,而是銳利的棱形刀尖,大幅度增強唐刀殺傷力。
唐橫刀,作為大唐時期殺傷力最強的軍用戰刀,製作工藝極其嚴苛。
不僅要考慮刀身鋒利度、耐用性,還要考慮對戰甲的破壞性。
因此,唐橫刀使用非常複雜的【包鋼鍛造法】進行鍛造。
包鋼法鍛造,是指用強度極高的高碳硬鋼為鋼芯,鋼芯外部包裹一層韌性十足,延展性更強的熟鐵軟鋼。包鋼鍛造法 軟鋼外皮,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刀背韌性,進一步減少刀身磨損概率。
再配合硬鋼芯的刀刃,使得整把刀強度達到極致,實戰效果可以達到同代稱王的程度。
包鋼鍛造法,隻是第一步。
為了提高刀刃鋒利度,還需要進行第二步——附土燒刃。
附土燒刃,是華夏頂尖鍛造工藝,早在戰漢時期,就已經應用到刀劍鍛造上。
將特殊調配的黏土,塗抹於刀刃以外的部位。
淬火時,對裸露在黏土外的刀刃位置,進行高溫煆燒。
這樣做,可以保留其刀背韌性,同時增強刀刃硬度,令唐刀各方麵的屬性,全部達到最頂級。
一般軍用唐橫刀,到這一步,就基本完工了。
從唐橫刀複雜的製作過程,就可以看出,它不僅殺傷性強,消耗也非常高。
根據相應文史記載,大唐時期,一柄軍用唐橫刀造價,相當於一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
而這柄唐橫刀,比普通唐橫刀更加誇張。
鋒利的刀刃處,帶有一道道藍色火焰一般的紋理。
仿佛,這把唐刀被附魔,帶有火焰傷害。
這種火焰紋理名為【淬火紋】,看起來無比酷炫,製作起來難度極高,淬火時有很大大概率,直接報廢。
這種淬火紋,需要在附土燒刃時,增加一個步驟。刀刃處刮出想要的 黏土塗滿刀身時,需要用特殊的銅製刮刀,在刀刃位置,刮出想要的淬火圖案,一般有海浪紋、卷雲紋、火焰紋等等。
將帶有紋理的附土刀刃,再次進行高溫煆燒,使暴露在黏土外的刀刃硬化,增加剛性。
最後,是失敗率最高的一步——水淬。
將高溫煆燒後的唐橫刀放入水中淬煉,刀刃位置沒有覆蓋黏土的地方,經過高溫煆燒+水淬,冰火兩重天後,會生成絢爛的紋理。
這一步,很容易發生刀身變形,甚至斷裂的情況。
這把經過包鋼鍛造+附土燒刃+淬火,多重工藝的唐刀,堪稱華夏刀劍巔峰之作。
這些,僅僅隻是這把唐橫刀自身的價值。
除此以外,他還有更加難得的文物價值。
唐橫刀刀身護手位置,刻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武瞾禦賜倭使粟田。
這一行字,將這柄唐橫刀的價值,提升到巔峰。
它在曹嘉寧心中的分量,一點都不比剛剛得到的九龍寶劍差。
之前,他一直覺得,武器類古玩收藏較少,沒有拿得出手的藏品。
這下好了,一把乾隆佩劍九龍寶劍,一把女帝禦賜唐橫刀,再也不用擔心沒有鎮場子的武器了。
看完這把唐橫刀,曹嘉寧轉過頭,看向白骨手中的另一件物品——黃金印。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通體黃金打造而成,底部為四方底,長、寬均為2.3厘米。
頂部為蛇形鈕,高約2厘米。
金印底部,陰刻5字篆文【漢倭奴國王】。
嗯?
看到這幾個篆文,曹嘉寧微微一怔。
倭,指矮的,個子不高的,也有表示順從他人的意思,奴更不用說了。
倭奴國王,是櫻花國古代稱唿。
但是,倭奴國王四個字前麵還有一個【漢】字。
這個漢,代表的是大漢王朝,賜予倭國——倭奴國王金印。
那麽問題來了,這艘倭國商船,載滿唐代之物,上麵還有女帝武則天禦賜之物。
在這樣一艘船上,為什麽會出現這樣一枚金印?
為了確保準確性,曹嘉寧查看腦海中的具體信息。
【物品:漢·建武·漢倭奴國王金印
品級:國之重器
價值:1億+
產品材質:黃金
製造工藝:宗師之作
生產廠商:漢光武帝禦製
生產日期:漢建武時期】
雙眼給出的鑒定結果,跟曹嘉寧的判斷一致,這確實是漢代之物。
是漢光武帝賞賜給倭國的國王金印。
《漢書·地理誌》中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這枚漢光武帝賞賜的黃金印,剛好與曆史文獻上的內容對應上,可以佐證,早在2000年前,倭國朝拜大漢,並賜予國名——【倭奴國】。
這個國名,跟當時前往大漢的使者有關。
由於使者身材矮小,又是一個不起眼的海上島國,漢光武帝才會賞賜一個倭奴國的國名。
如果,讓櫻花國文史專家,看到這枚漢光武帝禦賜金印,不知道他們會是怎樣的表情。
言歸正傳,這個粟田真人,作為倭國使者前往大唐,為什麽要帶著一枚漢光武帝賞賜的金印?
難道,他此行前往大唐,還有其他目的?
“咦,這是什麽?”
檢查完白骨手中的黃金印和禦賜唐刀,曹嘉寧不忘查看白骨身上,是否還有其他有價值的物品。
白骨身上,沒有其他值錢之物。
不過,房間角落,散落著一個十分精美的漆器木盒。
漆器盒防水性能非常好,被海水浸泡千年,內部隻有少量海水。
海水中,浸泡著大量紙張。
這些寫滿華夏字和倭國字的紙,被海水沁濕,粘連在一起。
許多紙張上麵的文字,印到上下層的紙張上,黑乎乎的一片。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很難解決。
但這難不倒曹嘉寧,他掃上一眼,隨後看向腦海中給出的鑒定結果,以及複原圖。
便可知道,這些紙張上麵,都寫著什麽內容。
【鹹亨元年(670年),前往大唐,求見唐高宗,惡倭名,更號“曰本”。
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曰本”。】
看到第一章紙上的內容,曹嘉寧不敢置信的張大嘴巴。
原來,粟田真人早在唐高宗時期,就作為使者前往大唐,請求唐高宗更改【倭奴國】國名,賜予新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