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朝堂上正式宣布“革弊立新”的詔令。


    由常順宣讀,主要涉及吏治、土地、軍事三大方麵:整頓吏治,歸田於民,強兵修邊,分別由柳哲、沈維楨、曹景瀾主導實施。


    詔令一宣布,除了少數參與商討之人,滿朝嘩然。


    有人當場表示反對。


    “陛下三思,祖宗之法度,豈能輕易更改?請陛下收迴成命!”


    “是啊!此乃大不敬之舉,愧對先祖列宗,必會遭受上天懲戒啊!”


    上首的皇帝不怒自威:


    “放肆!先祖創立法令時,可規定不能更改?曆代之政,久皆有弊,不務更張,日久之後必有不可救之患。


    如今國中情形與百年之前早已不同,綱紀製度日削月侵 ,已到了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的時刻。


    改革舊法,乃大勢所趨!祖宗聖靈,定會支持!”


    “這......”朝臣無言以對。


    又一位朝臣出列道:


    “祖宗之法已延續百餘年,國中上下早已習慣成自然,貿然變更恐生內亂,引得百姓不安。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齊民瞻很堅決:“朕意已決,爾等不必再勸。


    如今我大郯內憂外患,財力拮據,吏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邊境又時有戰亂,不變如何強國?難道就眼睜睜看著大郯弊病叢生,日漸衰敗嗎?


    若一味偷安,不為遠謀,才會致禍亂生出 ,此最國之大患也。”


    說完直接拂袖而去。


    出列的幾位朝臣麵麵相覷。


    這一日,幾位朝臣垂頭喪氣的從宣政殿出來。


    適才,他們又向皇帝進言變革一事,皇帝勃然大怒,直接將他們攆了出來。


    一位大臣向他身旁的大臣道:


    “謝大人,這該如何是好?陛下根本聽不進我等之言啊!”


    謝姓大臣搖頭,長長歎息,表示無能為力。


    一眾人隻得由內侍引著,朝宮外走去。


    “看,那不是皇後娘娘嗎?”


    路過一座湖時,一位眼尖的大臣指著湖對岸的一個身影道。


    “我們何不請皇後娘娘出麵勸陛下?”有人提議。


    “這......能成嗎?”


    “試試不就知道了?聽說陛下極為愛重皇後,說不準......有用呢?”


    他意味深長的道。


    聽罷,眾人會心一笑。


    有時候,枕頭風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甚至抵得上一個軍隊。


    商議定,幾人不顧內侍阻攔,朝湖對岸走去。


    阮綿正在湖邊專心致誌喂魚,突然一群身著緋色和綠色官袍的朝臣跑過來跪地見禮。


    聲音很大,將她的魚兒都嚇跑了。


    阮綿壓下心中的不悅,麵露端莊之態,轉過身讓眾人起來。


    為首的大臣道:“打擾了皇後娘娘的雅興,還請娘娘莫怪。臣等實有要事,懇請娘娘相助。”


    他的態度雖看似恭敬,眼底卻難掩輕視之意。雖是皇後,但到底隻是個十幾歲的閨中女流,在他們這些人麵前,還不是任由拿捏?


    阮綿放下手中魚食,緩緩開口:


    “本宮不過後宮婦人,朝堂之事怕是不便插手。”


    眾人一臉誠懇道:“事關國本安危,還請娘娘勿要推脫。”


    這麽嚴重?


    阮綿蹙眉,沒聽說有什麽危及國安之事發生啊?


    她疑惑道:“哦?說來聽聽?”


    一位大臣道:“啟稟娘娘,陛下欲變法革新,此乃動搖國本之舉,臣等苦勸無果,聽聞陛下極為愛重娘娘,還望娘娘勸說陛下三思。”


    阮綿暗自挑眉,原來是想拿她當槍使!


    前幾日,聽說那廝頒布了“革弊立新”的詔令,朝堂上不乏反對之聲。


    看來,這些人還沒死心呢?


    一群老狐狸,竟將主意打到她身上來了!必定是在那廝跟前碰了釘子,才跑來攛掇她。


    罷了,反正魚也喂得差不多了,跟這些人閑聊一會兒,正好迴去用午膳。


    她微微一笑道:“本宮一介女流,對此事認知淺薄有限,還請諸位詳談指點。”


    說完,吩咐常歡去玉泉水榭擺茶。


    常歡的動作很快,帶著幾人,在水榭中擺上椅子和茶水。


    “坐。”


    阮綿在上首坐下後,向眾人抬抬手。


    即便麵對這麽多朝臣,她也絲毫不見局促,舉手投足雍容端莊,既優雅溫婉,又不失中宮威儀。


    眾人卻不以為意,禮儀規矩這種東西多加練習就有了,是什麽難事?


    “多謝皇後娘娘!”眾人施禮,入座,飲茶。


    阮綿抿了口茶,抬頭見眾人也都飲茶畢,淡淡一笑:


    “適才,諸位說變法革新乃動搖國本之舉,敢問如今我大郯是個什麽情形?”


    她不想聽他們東拉西扯,索性直接開口問,占據主導。


    “這......”


    眾人頓時語塞,不由心中一凜,抬頭看向上首的皇後,想不到她一句話就點出了要害。


    因著先帝當年久不理國事,朝堂漸漸積弊甚多,朋黨之爭,官員腐敗,民窮財竭,後來逆王篡位,毫無建樹,又經曆了與羌奴一戰,大郯更加民生凋敝,千瘡百孔。


    所幸,新帝即位,鼓勵農事,休養生息,這才漸漸有了起色,但依舊有諸多弊病。


    有大臣幹笑一聲,企圖搪塞她:


    “迴娘娘,我大郯如今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乃是一派祥和之象。


    隻怕一旦新政推行,會引來百姓動亂,到時勞民傷財,就得不償失了!”


    “物阜民豐?當真如此?”


    阮綿勾唇,淡淡道:“本宮聽聞涼川縣風景佳妙,民風淳樸,這位大人可願意前往為當地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本宮可向陛下推薦。”


    此言一出,那大臣立刻白了臉。


    涼川縣貧窮閉塞,道路險阻,十分荒涼,且災禍頻發。


    所謂民風淳樸,不過是窮山惡水裏未開化的刁民,之前還有縣令因救災不及時,被當地百姓活活打死,他才不想去那裏。


    沒想到,一個京城的閨中女子,竟連千裏之外的涼川縣都知曉,真是打得他措手不及。


    “娘娘莫要打趣臣下了。”那大臣忙不迭求饒。


    阮綿並不跟他多做計較,看眾人的反應,便知他們對如今國情俱是了解。


    國本早已不穩,還談什麽動搖不動搖?


    眾人先前還存了幾分戲弄和慫恿的心思,如今卻知道她不好糊弄了,不由心生敬畏,態度也端正了幾分。


    又有大臣道:“縱然我大郯如今有諸多弊病,百廢待興。但陛下此舉未免太過冒進,祖宗之法,百年傳承,豈能輕言更改?”


    他說這話時,態度恭敬嚴肅,不再有先前的輕傲之色。


    阮綿輕輕放下茶杯,目光看向他,又掃過眾人:


    “祖宗之法是為治理萬民,如今時移事異,祖宗之法亦需精進完備,以固祖宗基業長青,我大郯江山昌盛亨久。


    陛下既已下定決心,想必也是看到了變革的必要。本宮雖是後宮女流,卻也知曉順應時移,才能強國利民。


    諸位目光如炬,遠見卓識,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聽罷,朝臣們垂頭思索,皇後的話似有幾分道理,心中漸漸鬆動。


    又一人爭辯道:“雖舊法有不足,但新法未知好壞。


    前朝有王荊公變法,聚斂害民,導致怨聲載道,民怨沸騰,結果不了了之,白白損耗了大量人力財力,可謂得不償失。”


    阮綿看向那大臣:“不試怎知好壞?


    至於眾位擔心的新法不足,引發內亂,亦不無道理。


    不過,諸位皆是飽讀詩書、足智多謀的棟梁之才,與其因怕生亂,在此阻礙新法推行,不若幫忙查遺補漏,出謀劃策。


    相信有諸位相幫,定能將不足之處降到最少,使新政真正利國利民。”


    這一番誇讚,讓朝臣們心中翩然,一個個臉上皆有得意之色,心中也漸漸豁然開朗,暗中交流神色,皆點點頭,一臉喜色。


    為首的大臣站起,恭敬道:


    “娘娘所言極是,臣等慚愧。”


    有了他帶頭,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阮綿依舊嫣然淺笑:


    “既如此,諸位日後便好生協助陛下推行新政吧。諸位與陛下君臣一心,共創大郯盛世,將來載入史冊,彪炳千古,定能成一樁美談!”


    大郯盛世?載入史冊?


    聽到此,一眾人頓覺胸中起伏激越,一腔熱血似是沸騰了般,蓄滿了力量!


    “謹遵娘娘教誨!”眾人齊聲應道。


    待眾人離去,阮綿伸了伸腿,舒緩腿上因久坐而生的酸麻之感。


    正欲起身,便被抱入一個堅實的懷抱:


    “皇後娘娘舌燦蓮花,力戰群儒,真叫在下大開眼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綿綿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臘肉豌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臘肉豌豆並收藏綿綿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