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宮的第十七日,阮綿終於從阮綜的信裏知道了沈維楨平安的消息。
沈維楨當時頭撞到了馬車內壁上,陷入了昏迷,後來馬車碎裂,江上打魚的漁夫發現了他,直接將他帶迴了家裏。
那漁夫所在的村莊位於山中,幾乎與外界隔絕,所以官府找了很久才找到他。
他隻是頭部受了些輕傷,並無大礙。
阮綿的心徹底放了下來,她知道沈家的規矩,知道此生與沈維楨再無可能,可她還是期盼他好,期盼他平安。
心中再無牽掛,她更加安然愜意。
她依舊每日帶著人在宮裏四處閑逛,有常歡在身邊,他們處處暢通無阻,累了就隨意在涼亭或樓閣歇息,用些茶水和點心。
她有意避開與皇帝妃嬪的接觸,但凡得知某一處是哪個妃嬪的居處時,便繞開走。
這一日阮綿迴寢宮的路上,看到路邊有幾棵高大的石榴樹,枝頭上的石榴個個都長得裂開了縫,露出令人垂涎的石榴籽。
阮綿問:“常歡,宮裏的石榴可以摘嗎?”
常歡躬身道:“迴娘娘,可以的,奴婢這就找人來摘。”
“不必了。”
阮綿笑著擺擺手,朝綠茉道:“摘些迴去,咱們泡石榴酒。”
“是。”
綠茉足尖躍起,飛身而上,輕而易舉便踩到了一處樹枝上。
她將外袍的裙擺撩起係到腰間,形成一個口袋,伸手摘下石榴放進口袋裏。
她動作靈活的在石榴樹間穿梭,隻挑最大最飽滿的石榴摘。
阮綿站在地上仰頭望著她,叮囑她小心,並告訴她哪裏有大個兒的果子。
“你左邊有個大的.....再靠上一點.....對.....就是它.....你左上方還有一個......”
假山上的涼亭裏,齊民瞻遠遠的瞧著那道在樹下又蹦又跳的身影,寬大袖擺裏的手無意識撚了撚,唇角彎起一抹好看的弧度。
“瞧阮姑娘這樣子,仿似無憂無慮的孩童一般,看來她入宮後過得不錯,不枉你一番苦心安排。”曲雲舟輕搖折扇笑道。
話一說完,卻見皇帝臉色沉沉,他腦中急轉,終於知道問題出在哪裏,趕忙改口道:
“瞧我這張嘴,什麽阮姑娘,應是皇後娘娘才對。”
齊民瞻的臉色這才好看了些。
一旁的曹景瀾道:“聽說陛下召沈家公子迴京了?”
齊民瞻頷首:“據報,這幾年他在任上體察民情,清治枉法,鼓勵農桑,修橋鋪路,政績顯著,為當地百姓所稱道。
棟梁之材,理應重用。想必此人在朝堂更能一展抱負,且.......亦可借沈家之力打壓那幾家。”
曲雲舟稱道:“妙啊!前幾年因著齊霖晟算計一事,沈家擔心卷入皇權爭鬥,包括沈老大人和沈家公子在內的所有為官子弟致仕的致仕,貶謫的貶謫,外任的外任。
想必這些年,他們也隱忍夠了。
如今陛下召沈家公子迴朝,沈家為了站穩朝堂,少不得要與那四家對上,到時候陛下隻需在背後稍稍推一把,他們自會去與那幾家交鋒。”
齊民瞻看向遠方那道漸行漸遠的背影,目光亦深邃幽遠。
他是帝王,所有臣子皆是他手中的棋子,他想要除掉一些棋子,就必須要利用另一部分棋子,他沒得選。
但他不會過分猜忌,不會卸磨殺驢,不會輕易懷疑一顆棋子,也不會隨意毀掉一顆棋子......
阮綿迴到寢宮時,有一位不速之客等她已久,是羅貴人。
“婢妾羅氏拜見娘娘,娘娘萬福金安。”
阮綿:“......”
她略略打量眼前人,這位羅貴人身形不高,穿著一襲煙霞色繡彩蝶斜襟長衫,梳了一個彎月髻,隻簡單插了兩根銀簪,別了幾朵珠花,裝扮清爽而簡約。
她的舉止姿態有些僵硬,動作也不十分到位,似乎對規矩禮儀有些生疏。
阮綿並不想跟皇帝的妃嬪有任何往來,但既然對方找上門來了,她也不能將人攆走。
“羅貴人免禮。”
接著又吩咐宮女們為她上茶。
“這是興州那邊的茶,那裏沿海,此茶初入口有些苦味,細品迴甘,羅貴人嚐嚐,可吃得習慣?”
羅貴人將茶一口喝幹:“娘娘的茶很好喝,多謝娘娘!”
阮綿:“......”
“羅貴人真是不拘小節。”她微微一笑。
聽聞,這三位貴人的家人原本隻是軍中普通士兵,在對羌奴作戰中,他們跟著那廝浴血奮戰,幾次出生入死,一路提拔至參將。
想來這羅貴人原本家中並不太注重禮節,所以行事如此灑脫,她不討厭這女子,但不明白她來此有何目的?
“娘娘過獎了!”
羅貴人雖長相算不得驚豔,但笑起來唇邊有兩個淺淺的小酒窩,看著便讓人喜歡。
阮綿抬手示意:“用點心。”
羅貴人笑窩淺淺:“多謝娘娘!娘娘貌美,這點心也俊......唔,好吃。”
阮綿:“......”
隻見她將一碟點心吃完後便站起身道:
“想來娘娘出門一趟也乏了,我......婢妾便不打擾了,改日再來拜見娘娘,告辭。”
阮綿更加莫名,這姑娘到底來這裏是做什麽的?
她吩咐一位宮女:“春芽,送羅貴人。”
“娘娘不必客氣,我自己走就行。”
羅貴人行了告退禮,便離開了此處。
阮綿這才注意到,這女子身邊竟一個宮人都沒有帶,隻她自己跑過來的。
她有些奇怪,想了許久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便幹脆不想了。
新人入宮都一個月了,皇帝竟一次也沒有在後宮留宿。
起初,朝臣們隻是含蓄地提醒皇帝:
“陛下,您應該多去後宮走動,關心一下後宮妃嬪們的生活。”
後來,朝臣們開始直言不諱地向皇帝進言:
“陛下,如今您膝下猶空,實在於社稷不利,您身為一國君王,應廣施雨露,早日為皇室延續子嗣才是。”
到最後,有朝臣甚至開始激烈言辭諫言,指責皇帝:
“陛下,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您於後嗣之事上一再敷衍便是不孝!您這般所為實在愧對列祖列宗!”
立刻有朝臣出列反駁:
“方大人慎言,如今國事繁重,陛下憂國憂民,勞心勞力,隻是暫時無暇顧及後宮而已。
方大人胡談亂勸幾句,便陷君王於不忠不孝之地,此行此言豈是人臣之道?”
方姓朝臣啞口無言,麵前之人他識得,是沈老大人的門生。
沈維楨當時頭撞到了馬車內壁上,陷入了昏迷,後來馬車碎裂,江上打魚的漁夫發現了他,直接將他帶迴了家裏。
那漁夫所在的村莊位於山中,幾乎與外界隔絕,所以官府找了很久才找到他。
他隻是頭部受了些輕傷,並無大礙。
阮綿的心徹底放了下來,她知道沈家的規矩,知道此生與沈維楨再無可能,可她還是期盼他好,期盼他平安。
心中再無牽掛,她更加安然愜意。
她依舊每日帶著人在宮裏四處閑逛,有常歡在身邊,他們處處暢通無阻,累了就隨意在涼亭或樓閣歇息,用些茶水和點心。
她有意避開與皇帝妃嬪的接觸,但凡得知某一處是哪個妃嬪的居處時,便繞開走。
這一日阮綿迴寢宮的路上,看到路邊有幾棵高大的石榴樹,枝頭上的石榴個個都長得裂開了縫,露出令人垂涎的石榴籽。
阮綿問:“常歡,宮裏的石榴可以摘嗎?”
常歡躬身道:“迴娘娘,可以的,奴婢這就找人來摘。”
“不必了。”
阮綿笑著擺擺手,朝綠茉道:“摘些迴去,咱們泡石榴酒。”
“是。”
綠茉足尖躍起,飛身而上,輕而易舉便踩到了一處樹枝上。
她將外袍的裙擺撩起係到腰間,形成一個口袋,伸手摘下石榴放進口袋裏。
她動作靈活的在石榴樹間穿梭,隻挑最大最飽滿的石榴摘。
阮綿站在地上仰頭望著她,叮囑她小心,並告訴她哪裏有大個兒的果子。
“你左邊有個大的.....再靠上一點.....對.....就是它.....你左上方還有一個......”
假山上的涼亭裏,齊民瞻遠遠的瞧著那道在樹下又蹦又跳的身影,寬大袖擺裏的手無意識撚了撚,唇角彎起一抹好看的弧度。
“瞧阮姑娘這樣子,仿似無憂無慮的孩童一般,看來她入宮後過得不錯,不枉你一番苦心安排。”曲雲舟輕搖折扇笑道。
話一說完,卻見皇帝臉色沉沉,他腦中急轉,終於知道問題出在哪裏,趕忙改口道:
“瞧我這張嘴,什麽阮姑娘,應是皇後娘娘才對。”
齊民瞻的臉色這才好看了些。
一旁的曹景瀾道:“聽說陛下召沈家公子迴京了?”
齊民瞻頷首:“據報,這幾年他在任上體察民情,清治枉法,鼓勵農桑,修橋鋪路,政績顯著,為當地百姓所稱道。
棟梁之材,理應重用。想必此人在朝堂更能一展抱負,且.......亦可借沈家之力打壓那幾家。”
曲雲舟稱道:“妙啊!前幾年因著齊霖晟算計一事,沈家擔心卷入皇權爭鬥,包括沈老大人和沈家公子在內的所有為官子弟致仕的致仕,貶謫的貶謫,外任的外任。
想必這些年,他們也隱忍夠了。
如今陛下召沈家公子迴朝,沈家為了站穩朝堂,少不得要與那四家對上,到時候陛下隻需在背後稍稍推一把,他們自會去與那幾家交鋒。”
齊民瞻看向遠方那道漸行漸遠的背影,目光亦深邃幽遠。
他是帝王,所有臣子皆是他手中的棋子,他想要除掉一些棋子,就必須要利用另一部分棋子,他沒得選。
但他不會過分猜忌,不會卸磨殺驢,不會輕易懷疑一顆棋子,也不會隨意毀掉一顆棋子......
阮綿迴到寢宮時,有一位不速之客等她已久,是羅貴人。
“婢妾羅氏拜見娘娘,娘娘萬福金安。”
阮綿:“......”
她略略打量眼前人,這位羅貴人身形不高,穿著一襲煙霞色繡彩蝶斜襟長衫,梳了一個彎月髻,隻簡單插了兩根銀簪,別了幾朵珠花,裝扮清爽而簡約。
她的舉止姿態有些僵硬,動作也不十分到位,似乎對規矩禮儀有些生疏。
阮綿並不想跟皇帝的妃嬪有任何往來,但既然對方找上門來了,她也不能將人攆走。
“羅貴人免禮。”
接著又吩咐宮女們為她上茶。
“這是興州那邊的茶,那裏沿海,此茶初入口有些苦味,細品迴甘,羅貴人嚐嚐,可吃得習慣?”
羅貴人將茶一口喝幹:“娘娘的茶很好喝,多謝娘娘!”
阮綿:“......”
“羅貴人真是不拘小節。”她微微一笑。
聽聞,這三位貴人的家人原本隻是軍中普通士兵,在對羌奴作戰中,他們跟著那廝浴血奮戰,幾次出生入死,一路提拔至參將。
想來這羅貴人原本家中並不太注重禮節,所以行事如此灑脫,她不討厭這女子,但不明白她來此有何目的?
“娘娘過獎了!”
羅貴人雖長相算不得驚豔,但笑起來唇邊有兩個淺淺的小酒窩,看著便讓人喜歡。
阮綿抬手示意:“用點心。”
羅貴人笑窩淺淺:“多謝娘娘!娘娘貌美,這點心也俊......唔,好吃。”
阮綿:“......”
隻見她將一碟點心吃完後便站起身道:
“想來娘娘出門一趟也乏了,我......婢妾便不打擾了,改日再來拜見娘娘,告辭。”
阮綿更加莫名,這姑娘到底來這裏是做什麽的?
她吩咐一位宮女:“春芽,送羅貴人。”
“娘娘不必客氣,我自己走就行。”
羅貴人行了告退禮,便離開了此處。
阮綿這才注意到,這女子身邊竟一個宮人都沒有帶,隻她自己跑過來的。
她有些奇怪,想了許久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便幹脆不想了。
新人入宮都一個月了,皇帝竟一次也沒有在後宮留宿。
起初,朝臣們隻是含蓄地提醒皇帝:
“陛下,您應該多去後宮走動,關心一下後宮妃嬪們的生活。”
後來,朝臣們開始直言不諱地向皇帝進言:
“陛下,如今您膝下猶空,實在於社稷不利,您身為一國君王,應廣施雨露,早日為皇室延續子嗣才是。”
到最後,有朝臣甚至開始激烈言辭諫言,指責皇帝:
“陛下,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您於後嗣之事上一再敷衍便是不孝!您這般所為實在愧對列祖列宗!”
立刻有朝臣出列反駁:
“方大人慎言,如今國事繁重,陛下憂國憂民,勞心勞力,隻是暫時無暇顧及後宮而已。
方大人胡談亂勸幾句,便陷君王於不忠不孝之地,此行此言豈是人臣之道?”
方姓朝臣啞口無言,麵前之人他識得,是沈老大人的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