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坐到咖啡廳裏點了咖啡並簡單寒暄後,洛君盛從隨身的公文包中取出一個文件夾,放到桌上輕輕推了過來。
葉曉穎接過文件夾在桌上打開,和陳文一起看了起來。洛君盛也在同時說道:“其實,我負責這次科幻論壇的一個特別項目,和你們麵前的這份資料有關。”
“這是什麽?”葉曉穎一邊問,一邊看著這份資料。那是十多頁紙的打印稿,一條一條列著許多奇怪的文字描述。
“是一個創作邀請,我們總共邀請了世界範圍內的五十位科幻與推理小說作家參與這個項目。”
陳文發現打印稿的文字中談到了許多與人腦、外科手術有關的詞匯。他不解地問道:“這麽多專業名詞,大部分作家都看不懂吧?”
“是的。”洛君盛看著陳文的眼睛,仿佛很滿意他的反應,“所以我們選擇的,都是曾經在作品中寫過相關內容的作家,您也是其中之一。”
這五十分之一幸運以及“作家”的稱唿讓陳文很是不好意思。
“洛教授,那我要做些什麽呢?”
“就當是個命題作文吧,而且隻需要寫出大綱。文件夾裏的內容,都是作文要求。”
命題作文……陳文覺得自己遠離這個名詞都有快十年了。但是看那十幾頁紙的“故事素材”,真的需要花不少時間才能讀完。
洛君盛從陳文眼中看出他對這個項目很有興趣,又順勢補充道:“這是為好萊塢電影做的籌備,第一部的編劇設計了這些情節,已經開拍了。你們的工作是為續集設計故事大綱,不但要緊跟第一部的情節,還要對其中很多細節,尤其是那個開放性的結尾作出解釋。”
第一部電影有一個開放性的結尾,陳文覺得這算個好消息。
“好,我這幾天會構思一下的。”
“嗯……這個可能有點急。”
“有多急?”
“我希望明天上午可以看到初稿。”
葉曉穎趕緊看了看手表:“隻有十多個小時了?”
“是的。我希望十二個小時後收到陳文的初稿。不過你不用有壓力,還是先耐心看完這些資料,然後盡力去寫。”
陳文點了點頭:“那還真的隻夠時間寫大綱了。”
“其實我希望你能多寫幾種不同的大綱出來。如果真的來不及,隻要能夠接續這份資料上的第一部結尾,哪怕隻是幾個字的描述也行。”
三人聊到這裏,服務員才姍姍來遲地端上了咖啡和點心。陳文趁著喝咖啡的時間,趕緊捧起文件夾翻看其中的內容。
如果這是一份好萊塢大片的故事大綱,那還真是非常另類。
……
十七位科學家的年齡從四十歲到七十五歲不等,在腦科學、心理學與外科手術領域各自有著傑出的成就。在多年的科學研究與討論中,他們結成了深厚的忘年友誼。
隨著時間流轉以及眾人年齡的增長,終於在某一年,其中十個人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於是這十七人利用他們的學術專長,設計出一個沒人知道是否真正可行的拯救方案。
他們想讓病重的人至少可以保留下健康的大腦,直到某一天最新的醫學技術可以為他重塑身軀。
他們悄悄變賣家產和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家資本公司,然後向世界各地訂購拯救方案中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其實準備工作並不難。方案也被改進了一次又一次,並在實驗室的老鼠、猴子身上多次取得成功。資本公司憑借實驗成果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富裕,甚至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龐大的私立醫院網絡。
隻是……誰都沒有主動提起應該何時將這項技術用到自己身上,就連他們的拯救行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讓一個人的大腦活下去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科學家,他們希望能夠在傳統意義的“死亡”後,大家的大腦可以活在一起,可以有交流有討論地活在一起。
十七個天才不但設計出讓大腦在人工環境中活下來的方法,還真的設計出了不會觸發排異的人腦連接手段。
大家都覺得,這項技術透著科幻恐怖電影的感覺,已經不再純粹。但是科學進步對於真正的科學家有著致命的誘惑力,誰都不願意放棄這項研究。
直到他們中的一人病情加重,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刻。其他九名病重的以及另外兩名看穿生死的科學家,決定共同獻身這項實驗。
他們十二個人,在同一天死亡了,也在同一天獲得了另一種新生,一種無法被外人解讀與理解的新生。
……
陳文合上文件夾,並沒有去看後幾頁的故事以及附件裏詳細的技術說明。
他發現洛君盛一邊抿著咖啡一邊在觀察自己。
他明白洛君盛為什麽會有這種眼神。就像葉曉穎在四川科幻創投大會上所說的那樣:“有一部作品不應該被埋沒。它的作者,在這個項目提出之前已經在這篇小說裏將你們要求的所有內容都寫到了。”
腦科學,外科手術,另一種或者的狀況,自願獻身的科學家。正是《牛奶與巧克力》中最驚心動魄的情節。他寫的小說,與文件夾中的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
“你不用著急。”洛君盛放下咖啡杯說道,“後麵幾頁有非常詳細的科學設定以及各個科學家的人設,你可以看完之後再進行創作。”
陳文看了看睜大了眼睛的葉曉穎,又看了看洛君盛。他在喝了一大口咖啡仔細思索後說道:“洛教授,我有一種感覺……”
“什麽感覺?”
“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好萊塢的劇本,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
雖然洛君盛強作鎮定,他拿著咖啡杯的手還是發生的明顯的抖動。他遲疑了一下,馬上重新展開笑容說:“陳文你就是這樣亂亂猜想的嗎?”
陳文搖了搖頭:“用我女朋友的話來說,這麽寫是沒有讀者的,這個故事的推進方式拍成電影不會有觀眾買單。所以我猜測,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您,洛教授,就是這十七位科學家中的一個。”
葉曉穎接過文件夾在桌上打開,和陳文一起看了起來。洛君盛也在同時說道:“其實,我負責這次科幻論壇的一個特別項目,和你們麵前的這份資料有關。”
“這是什麽?”葉曉穎一邊問,一邊看著這份資料。那是十多頁紙的打印稿,一條一條列著許多奇怪的文字描述。
“是一個創作邀請,我們總共邀請了世界範圍內的五十位科幻與推理小說作家參與這個項目。”
陳文發現打印稿的文字中談到了許多與人腦、外科手術有關的詞匯。他不解地問道:“這麽多專業名詞,大部分作家都看不懂吧?”
“是的。”洛君盛看著陳文的眼睛,仿佛很滿意他的反應,“所以我們選擇的,都是曾經在作品中寫過相關內容的作家,您也是其中之一。”
這五十分之一幸運以及“作家”的稱唿讓陳文很是不好意思。
“洛教授,那我要做些什麽呢?”
“就當是個命題作文吧,而且隻需要寫出大綱。文件夾裏的內容,都是作文要求。”
命題作文……陳文覺得自己遠離這個名詞都有快十年了。但是看那十幾頁紙的“故事素材”,真的需要花不少時間才能讀完。
洛君盛從陳文眼中看出他對這個項目很有興趣,又順勢補充道:“這是為好萊塢電影做的籌備,第一部的編劇設計了這些情節,已經開拍了。你們的工作是為續集設計故事大綱,不但要緊跟第一部的情節,還要對其中很多細節,尤其是那個開放性的結尾作出解釋。”
第一部電影有一個開放性的結尾,陳文覺得這算個好消息。
“好,我這幾天會構思一下的。”
“嗯……這個可能有點急。”
“有多急?”
“我希望明天上午可以看到初稿。”
葉曉穎趕緊看了看手表:“隻有十多個小時了?”
“是的。我希望十二個小時後收到陳文的初稿。不過你不用有壓力,還是先耐心看完這些資料,然後盡力去寫。”
陳文點了點頭:“那還真的隻夠時間寫大綱了。”
“其實我希望你能多寫幾種不同的大綱出來。如果真的來不及,隻要能夠接續這份資料上的第一部結尾,哪怕隻是幾個字的描述也行。”
三人聊到這裏,服務員才姍姍來遲地端上了咖啡和點心。陳文趁著喝咖啡的時間,趕緊捧起文件夾翻看其中的內容。
如果這是一份好萊塢大片的故事大綱,那還真是非常另類。
……
十七位科學家的年齡從四十歲到七十五歲不等,在腦科學、心理學與外科手術領域各自有著傑出的成就。在多年的科學研究與討論中,他們結成了深厚的忘年友誼。
隨著時間流轉以及眾人年齡的增長,終於在某一年,其中十個人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於是這十七人利用他們的學術專長,設計出一個沒人知道是否真正可行的拯救方案。
他們想讓病重的人至少可以保留下健康的大腦,直到某一天最新的醫學技術可以為他重塑身軀。
他們悄悄變賣家產和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家資本公司,然後向世界各地訂購拯救方案中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其實準備工作並不難。方案也被改進了一次又一次,並在實驗室的老鼠、猴子身上多次取得成功。資本公司憑借實驗成果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富裕,甚至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龐大的私立醫院網絡。
隻是……誰都沒有主動提起應該何時將這項技術用到自己身上,就連他們的拯救行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讓一個人的大腦活下去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科學家,他們希望能夠在傳統意義的“死亡”後,大家的大腦可以活在一起,可以有交流有討論地活在一起。
十七個天才不但設計出讓大腦在人工環境中活下來的方法,還真的設計出了不會觸發排異的人腦連接手段。
大家都覺得,這項技術透著科幻恐怖電影的感覺,已經不再純粹。但是科學進步對於真正的科學家有著致命的誘惑力,誰都不願意放棄這項研究。
直到他們中的一人病情加重,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刻。其他九名病重的以及另外兩名看穿生死的科學家,決定共同獻身這項實驗。
他們十二個人,在同一天死亡了,也在同一天獲得了另一種新生,一種無法被外人解讀與理解的新生。
……
陳文合上文件夾,並沒有去看後幾頁的故事以及附件裏詳細的技術說明。
他發現洛君盛一邊抿著咖啡一邊在觀察自己。
他明白洛君盛為什麽會有這種眼神。就像葉曉穎在四川科幻創投大會上所說的那樣:“有一部作品不應該被埋沒。它的作者,在這個項目提出之前已經在這篇小說裏將你們要求的所有內容都寫到了。”
腦科學,外科手術,另一種或者的狀況,自願獻身的科學家。正是《牛奶與巧克力》中最驚心動魄的情節。他寫的小說,與文件夾中的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
“你不用著急。”洛君盛放下咖啡杯說道,“後麵幾頁有非常詳細的科學設定以及各個科學家的人設,你可以看完之後再進行創作。”
陳文看了看睜大了眼睛的葉曉穎,又看了看洛君盛。他在喝了一大口咖啡仔細思索後說道:“洛教授,我有一種感覺……”
“什麽感覺?”
“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好萊塢的劇本,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
雖然洛君盛強作鎮定,他拿著咖啡杯的手還是發生的明顯的抖動。他遲疑了一下,馬上重新展開笑容說:“陳文你就是這樣亂亂猜想的嗎?”
陳文搖了搖頭:“用我女朋友的話來說,這麽寫是沒有讀者的,這個故事的推進方式拍成電影不會有觀眾買單。所以我猜測,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您,洛教授,就是這十七位科學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