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對峙
異界:從小兵開始崛起 作者:逍遙春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諾。”
眼見得葉白已經下定了決心,幾人都沒有再勸說的意思,紛紛拱手應諾,除了有軍令的原因,還有他們都對於自己的能力以及統率的士卒有著足夠的信心。
20萬蜀軍,看似兵強馬壯,可隻要認真對待,獲勝的機會並不算小。
至於葉白,那信心就更加充足了,右武衛既然想要借刀殺人,那他自然要滿足對方的心願,主動出擊、主動迎敵,讓他們好好看看熱鬧。
右武衛這般詭計,不就是抓住了武安軍兵力不足的缺點嘛,可惜他們並不知道,對於一名掛逼來說,缺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隻要戰鬥爆發,葉白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升級出新的士兵來,麾下的士卒隻會越打越多。
等到多次重創蜀軍之後,武安軍不但能夠完全滿編,甚至還能夠擴編一部分兵馬出來,到那個時候就是攻守易形,右武衛想要摘桃子,可就要問問他麾下的士卒們,到底答不答應了。
更何況右武衛也不會知道,與他們在同一陣營的左武衛,可並非是與他們親密無間的,真要是逼急了,大不了就掀起一場更大規模的叛亂,把左武衛和右武衛這兩支主力衛軍一並埋葬在武安郡,讓背後設局的人偷雞不成蝕把米。
成功收複北方三縣以及天庸關之後,武安軍主力在府城休整多日,除了日常加強操練之外,更是連連出擊,率領府軍在西城府大規模剿匪,戰鬥力提升很快。
雖然大部分士兵依舊還是維持在老兵級別,並沒有升級為精銳士兵,可部隊的配合與默契卻是提升了一大截,綜合戰鬥力也有所上升。
一聲令下,不過短短時間,就做好了出征前的準備,次日寅時(淩晨3點到4點)就起床集結,吃過早飯,在卯時(淩晨5點到6點)離開軍營,大舉南下。
中營、右營加上5000府軍的輜重部隊,足足將近4萬人的部隊沿著官道行軍,速度不快不慢,每日行進大約50裏左右,相當常規的行軍速度。
不過三日時間,大軍還沒有抵達平南縣城,錦衣衛的情報就傳遞到了葉白的手中。
蜀軍那支3萬人的偏師企圖偷襲柏城縣,結果被周亞夫設計重創,損兵折將不說,更是將自己的戰術目的完全暴露了出來,還沒有能夠拿下柏城縣。
一個小小的柏城縣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可如今對於被困在金林府的蜀軍主力來說,卻是等同於迴家的路,後路被切斷,軍心、士氣嚴重受挫。
若是遲遲不能與國內取得聯係,時間一久,他們可就要成為一支棄兵了,總不能一直在金林府生存吧。
就算如此,不屬於自己的地盤,秦國都不需要搞什麽大動作,隻需要封鎖周邊通道,然後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收拾他們。
沒有了來自國內的支援和補充,或許在糧草物資方麵或許沒有問題,可是兵源卻是一個大麻煩,軍中士卒可是死一個就少一個,很難得到補充。
一旦部隊傷亡過大,可就再也無法在金林府繼續堅持了,被秦國軍隊一口吃掉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蜀軍主力之中,不缺眼光長遠的將領,得知偷襲柏城縣失敗的消息之後,立刻就做出了應對,留下部分兵馬繼續包圍金林府府城,同時還留下部分兵馬配合左武衛的叛軍,防備右武衛的襲擊,集中了10萬大軍快速北上。
右武衛主動後撤50裏,看似放棄了與蜀軍的戰鬥,而且他們也從某些渠道得到了暗示,知曉右武衛不會在他們進攻西城府期間,偷襲他們的後路,可到底是敵人,該有的防備是不可能少的。
誰知道這是不是秦國的陰謀詭計啊,若非是考慮到武安軍戰鬥力不弱,左武衛叛軍又損失慘重,無法承擔起保護他們後路的重任,他們根本就不會留下這麽多的主力大軍。
10萬蜀軍大舉北上,還攜帶了大批的糧草輜重以及笨重的攻城器械,動靜太大,很難瞞過百姓以及眼線、探子。
蜀軍也沒有想要遮掩的意思,根據他們從某些渠道獲得的情報,西城府的武安軍隻有數萬兵馬,還需要留下部分兵馬駐守秦、蜀兩國邊境,真正能夠調動的兵力是相當有限,有10萬大軍在手,就算是強攻也能夠破開柏城縣。
10萬蜀軍一路北上,在距離柏城縣還有百餘裏的地方,與之前偷襲不成的偏師殘兵匯合,繼續北上,在柏城縣南門外50餘裏的地方紮下了營寨。
當蜀軍主力抵達柏城縣的時候,葉白所統率的武安軍主力也同樣到了柏城縣北門之外,不過大軍並沒有進城,而是在城外紮營,徐達統率右營在柏城縣西城外紮營。
而葉白與王翦則帶著中營在柏城縣東城外紮營,兩座營寨與柏城縣形成了犄角之勢。
之所以沒有合兵一處,而是分開紮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散蜀軍的兵力。
柏城縣始終隻是一座小小的縣城,防禦力有限,在這等情況下,就算周亞夫的用兵能力再強,蜀軍若是不計代價地猛攻城池,必然也是能夠攻破的,這是先天的劣勢。
在城外再次立下兩座大營,蜀軍就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四麵包圍柏城縣,同時在四麵城牆發起攻擊,隻能在南城攻擊,大大減輕了周亞夫的防禦壓力。
而且蜀軍還需要分出足夠的兵馬監視乃至攻打東、西兩座營寨,必然要被牽製大量的兵力。
營寨紮下,因為葉白親自坐鎮城東大營,並沒有進入縣城的意思,周亞夫、秦瓊等將領自然隻能出城前來城東大營,聽從葉白的吩咐。
見到兩人,葉白也沒有其他什麽好說的,無非就是好好稱讚了一番兩人之前重創蜀軍偏師的戰績,告誡兩人謹守城池,待到大戰結束之後,再一並嘉獎。
都是一時名將,建功立業的心思雖然已經淡了許多,可能夠立功,沒有哪位將領會拒絕,一個個自然是笑逐顏開。
兩軍主力齊聚柏城縣城外,隔著數十裏地彼此對峙,蜀軍10餘萬人馬,還有數萬青壯民夫,自然不是一座大營可以容納的,為了與葉白所部對峙,也同樣立下了三座營寨,隻是各營的兵馬數量暫時不清楚。
蜀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發動攻擊,而是在大營中休整,同時出動大批青壯民夫砍伐樹木,抓緊時間打造攻城器械。
雖然他們在北上的時候,就攜帶了不少的攻城器械,但蜀軍的領兵將領,為了穩妥起見,還是在進一步增加攻城器械的數量,有備無患嘛。
雙方就隔著數十裏,沒有開戰的意思,但彼此都派出了大批的斥候、哨騎,偵察對方的動向,一場斥候之戰就這麽爆發了。
每日裏,雙方數百名斥候在這片並不太寬敞的地方遭遇,一見麵就毫不留情,每次都是以一方戰敗結束戰鬥的,運氣好的能夠僥幸逃出戰場,運氣不好的就全部死在戰鬥之中。
相比之下,蜀軍的斥候、哨騎死傷是最重的,往往十支斥候隊伍最多能夠迴來兩三支,剩下的都了無音訊,在這種斥候戰中,沒有音訊就代表著全軍覆沒了。
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之中,斥候往往是最為精銳、戰鬥力最強的,蜀軍也是如此。
隻是葉白麾下的斥候那都是夜不收,騎戰、步戰皆能,還具備一定的騎射水平,綜合戰鬥力比起蜀軍的斥候隻強不弱。
最最關鍵的是,夜不收穿戴的甲胄都是葉白特意從係統商場中挑選的鎖子甲,不但防禦力不比步兵的鐵甲差,還格外輕便,是輕騎兵最好的甲胄。
雙方斥候的綜合戰鬥力不相上下,甲胄方麵的差距就成為了分出勝負的關鍵。
缺乏精良甲胄的蜀軍斥候自然也就吃了虧,死傷慘重。
更為嚴重的是,斥候傷亡太大,也就導致了他們對於戰場情況缺乏了足夠的偵察和了解,若是秦軍趁機偷襲,他們未必能夠及時發現。
好在葉白一時半會並沒有偷襲蜀軍大營的意思,雖然在斥候戰中占了便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蜀軍的耳目,讓他們變成聾子和瞎子,可一旦偷營,就代表著大戰的爆發。
葉白麾下有5萬多大軍,比起蜀軍少了一半的兵力,強攻可不是一個好主意,還是靜觀其變,看看蜀軍會如何動作。
趁著這個時間,錦衣衛也加強了情報搜集,重點就放在了金林府與永寧府,尤其是右武衛的動向。
蜀軍主力已經被葉白吸引和牽製在了柏城縣城下,在後方僅僅留下了數萬兵馬駐守,以右武衛的戰鬥力,若是這個時候猛攻金林府,必然會使得蜀軍首尾不能相顧,陷入戰略劣勢。
可惜啊,在這等局勢下,右武衛依舊按兵不動,顯然是沒有想要趁機進攻的意思,意思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就是想要坐山觀虎鬥,讓兩方拚個你死我活。
右武衛的動作,讓葉白心中湧起了一股怒氣,將之前周亞夫、秦瓊兩人殲滅將近2萬蜀軍偏師所獲得的士兵卡,全部都用到了左武衛的身上。
之前的時候,對於左武衛的掌控,葉白並沒有太過細致,除了賀應、龐萬春、孫立等幾名主將之外,更多的是控製他們下屬的軍官,利用軍官間接掌控更多的士兵。
眼見得葉白已經下定了決心,幾人都沒有再勸說的意思,紛紛拱手應諾,除了有軍令的原因,還有他們都對於自己的能力以及統率的士卒有著足夠的信心。
20萬蜀軍,看似兵強馬壯,可隻要認真對待,獲勝的機會並不算小。
至於葉白,那信心就更加充足了,右武衛既然想要借刀殺人,那他自然要滿足對方的心願,主動出擊、主動迎敵,讓他們好好看看熱鬧。
右武衛這般詭計,不就是抓住了武安軍兵力不足的缺點嘛,可惜他們並不知道,對於一名掛逼來說,缺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隻要戰鬥爆發,葉白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升級出新的士兵來,麾下的士卒隻會越打越多。
等到多次重創蜀軍之後,武安軍不但能夠完全滿編,甚至還能夠擴編一部分兵馬出來,到那個時候就是攻守易形,右武衛想要摘桃子,可就要問問他麾下的士卒們,到底答不答應了。
更何況右武衛也不會知道,與他們在同一陣營的左武衛,可並非是與他們親密無間的,真要是逼急了,大不了就掀起一場更大規模的叛亂,把左武衛和右武衛這兩支主力衛軍一並埋葬在武安郡,讓背後設局的人偷雞不成蝕把米。
成功收複北方三縣以及天庸關之後,武安軍主力在府城休整多日,除了日常加強操練之外,更是連連出擊,率領府軍在西城府大規模剿匪,戰鬥力提升很快。
雖然大部分士兵依舊還是維持在老兵級別,並沒有升級為精銳士兵,可部隊的配合與默契卻是提升了一大截,綜合戰鬥力也有所上升。
一聲令下,不過短短時間,就做好了出征前的準備,次日寅時(淩晨3點到4點)就起床集結,吃過早飯,在卯時(淩晨5點到6點)離開軍營,大舉南下。
中營、右營加上5000府軍的輜重部隊,足足將近4萬人的部隊沿著官道行軍,速度不快不慢,每日行進大約50裏左右,相當常規的行軍速度。
不過三日時間,大軍還沒有抵達平南縣城,錦衣衛的情報就傳遞到了葉白的手中。
蜀軍那支3萬人的偏師企圖偷襲柏城縣,結果被周亞夫設計重創,損兵折將不說,更是將自己的戰術目的完全暴露了出來,還沒有能夠拿下柏城縣。
一個小小的柏城縣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可如今對於被困在金林府的蜀軍主力來說,卻是等同於迴家的路,後路被切斷,軍心、士氣嚴重受挫。
若是遲遲不能與國內取得聯係,時間一久,他們可就要成為一支棄兵了,總不能一直在金林府生存吧。
就算如此,不屬於自己的地盤,秦國都不需要搞什麽大動作,隻需要封鎖周邊通道,然後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收拾他們。
沒有了來自國內的支援和補充,或許在糧草物資方麵或許沒有問題,可是兵源卻是一個大麻煩,軍中士卒可是死一個就少一個,很難得到補充。
一旦部隊傷亡過大,可就再也無法在金林府繼續堅持了,被秦國軍隊一口吃掉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蜀軍主力之中,不缺眼光長遠的將領,得知偷襲柏城縣失敗的消息之後,立刻就做出了應對,留下部分兵馬繼續包圍金林府府城,同時還留下部分兵馬配合左武衛的叛軍,防備右武衛的襲擊,集中了10萬大軍快速北上。
右武衛主動後撤50裏,看似放棄了與蜀軍的戰鬥,而且他們也從某些渠道得到了暗示,知曉右武衛不會在他們進攻西城府期間,偷襲他們的後路,可到底是敵人,該有的防備是不可能少的。
誰知道這是不是秦國的陰謀詭計啊,若非是考慮到武安軍戰鬥力不弱,左武衛叛軍又損失慘重,無法承擔起保護他們後路的重任,他們根本就不會留下這麽多的主力大軍。
10萬蜀軍大舉北上,還攜帶了大批的糧草輜重以及笨重的攻城器械,動靜太大,很難瞞過百姓以及眼線、探子。
蜀軍也沒有想要遮掩的意思,根據他們從某些渠道獲得的情報,西城府的武安軍隻有數萬兵馬,還需要留下部分兵馬駐守秦、蜀兩國邊境,真正能夠調動的兵力是相當有限,有10萬大軍在手,就算是強攻也能夠破開柏城縣。
10萬蜀軍一路北上,在距離柏城縣還有百餘裏的地方,與之前偷襲不成的偏師殘兵匯合,繼續北上,在柏城縣南門外50餘裏的地方紮下了營寨。
當蜀軍主力抵達柏城縣的時候,葉白所統率的武安軍主力也同樣到了柏城縣北門之外,不過大軍並沒有進城,而是在城外紮營,徐達統率右營在柏城縣西城外紮營。
而葉白與王翦則帶著中營在柏城縣東城外紮營,兩座營寨與柏城縣形成了犄角之勢。
之所以沒有合兵一處,而是分開紮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散蜀軍的兵力。
柏城縣始終隻是一座小小的縣城,防禦力有限,在這等情況下,就算周亞夫的用兵能力再強,蜀軍若是不計代價地猛攻城池,必然也是能夠攻破的,這是先天的劣勢。
在城外再次立下兩座大營,蜀軍就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四麵包圍柏城縣,同時在四麵城牆發起攻擊,隻能在南城攻擊,大大減輕了周亞夫的防禦壓力。
而且蜀軍還需要分出足夠的兵馬監視乃至攻打東、西兩座營寨,必然要被牽製大量的兵力。
營寨紮下,因為葉白親自坐鎮城東大營,並沒有進入縣城的意思,周亞夫、秦瓊等將領自然隻能出城前來城東大營,聽從葉白的吩咐。
見到兩人,葉白也沒有其他什麽好說的,無非就是好好稱讚了一番兩人之前重創蜀軍偏師的戰績,告誡兩人謹守城池,待到大戰結束之後,再一並嘉獎。
都是一時名將,建功立業的心思雖然已經淡了許多,可能夠立功,沒有哪位將領會拒絕,一個個自然是笑逐顏開。
兩軍主力齊聚柏城縣城外,隔著數十裏地彼此對峙,蜀軍10餘萬人馬,還有數萬青壯民夫,自然不是一座大營可以容納的,為了與葉白所部對峙,也同樣立下了三座營寨,隻是各營的兵馬數量暫時不清楚。
蜀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發動攻擊,而是在大營中休整,同時出動大批青壯民夫砍伐樹木,抓緊時間打造攻城器械。
雖然他們在北上的時候,就攜帶了不少的攻城器械,但蜀軍的領兵將領,為了穩妥起見,還是在進一步增加攻城器械的數量,有備無患嘛。
雙方就隔著數十裏,沒有開戰的意思,但彼此都派出了大批的斥候、哨騎,偵察對方的動向,一場斥候之戰就這麽爆發了。
每日裏,雙方數百名斥候在這片並不太寬敞的地方遭遇,一見麵就毫不留情,每次都是以一方戰敗結束戰鬥的,運氣好的能夠僥幸逃出戰場,運氣不好的就全部死在戰鬥之中。
相比之下,蜀軍的斥候、哨騎死傷是最重的,往往十支斥候隊伍最多能夠迴來兩三支,剩下的都了無音訊,在這種斥候戰中,沒有音訊就代表著全軍覆沒了。
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之中,斥候往往是最為精銳、戰鬥力最強的,蜀軍也是如此。
隻是葉白麾下的斥候那都是夜不收,騎戰、步戰皆能,還具備一定的騎射水平,綜合戰鬥力比起蜀軍的斥候隻強不弱。
最最關鍵的是,夜不收穿戴的甲胄都是葉白特意從係統商場中挑選的鎖子甲,不但防禦力不比步兵的鐵甲差,還格外輕便,是輕騎兵最好的甲胄。
雙方斥候的綜合戰鬥力不相上下,甲胄方麵的差距就成為了分出勝負的關鍵。
缺乏精良甲胄的蜀軍斥候自然也就吃了虧,死傷慘重。
更為嚴重的是,斥候傷亡太大,也就導致了他們對於戰場情況缺乏了足夠的偵察和了解,若是秦軍趁機偷襲,他們未必能夠及時發現。
好在葉白一時半會並沒有偷襲蜀軍大營的意思,雖然在斥候戰中占了便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蜀軍的耳目,讓他們變成聾子和瞎子,可一旦偷營,就代表著大戰的爆發。
葉白麾下有5萬多大軍,比起蜀軍少了一半的兵力,強攻可不是一個好主意,還是靜觀其變,看看蜀軍會如何動作。
趁著這個時間,錦衣衛也加強了情報搜集,重點就放在了金林府與永寧府,尤其是右武衛的動向。
蜀軍主力已經被葉白吸引和牽製在了柏城縣城下,在後方僅僅留下了數萬兵馬駐守,以右武衛的戰鬥力,若是這個時候猛攻金林府,必然會使得蜀軍首尾不能相顧,陷入戰略劣勢。
可惜啊,在這等局勢下,右武衛依舊按兵不動,顯然是沒有想要趁機進攻的意思,意思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就是想要坐山觀虎鬥,讓兩方拚個你死我活。
右武衛的動作,讓葉白心中湧起了一股怒氣,將之前周亞夫、秦瓊兩人殲滅將近2萬蜀軍偏師所獲得的士兵卡,全部都用到了左武衛的身上。
之前的時候,對於左武衛的掌控,葉白並沒有太過細致,除了賀應、龐萬春、孫立等幾名主將之外,更多的是控製他們下屬的軍官,利用軍官間接掌控更多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