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前後夾擊
異界:從小兵開始崛起 作者:逍遙春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也正是因為要不斷燒毀糧車的緣故,他們始終未曾全力進攻,才讓兩支運糧隊能夠苟延殘喘到現在。
當周亞夫派來的傳令兵找到兩人,並且傳達了最新軍令的時候,兩支運糧隊已經近乎被全部燒毀,剩餘的糧車已經不多了,強征的民夫早就一哄而散,四散逃離了戰場。
隻剩下數百負責保護運糧隊的押送士兵躲在用糧車圍成的一個個圓陣中間瑟瑟發抖,祈禱援軍盡快趕到戰場支援。
至於像那些被強征而來的民夫一般四散逃離,這些蜀軍心中不是沒有產生這樣的心思,可是一看到外圍策馬而立的秦軍騎兵以後,瞬間就打消了主意。
有著糧車圍成的圓陣保護,雖然無法讓他們脫離險境,但好歹可以讓他們多存活一段時間,若是援軍能夠及時趕到,他們甚至還有幾分機會逃出生天。
可要是沒有了圓陣的保護,在這等曠野之中,僅靠他們這兩條腿跑路,是絕對不可能跑得贏秦軍騎兵的,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秦軍騎兵一路追殺,死在逃亡的路上。
眼看著再有不到半個時辰,就可以殲滅蜀軍最後的護衛隊,可周亞夫的軍令已下,秦瓊和李嗣業兩人都沒有半點怠慢,當即下令停止進攻,集結部隊,帶著傷員和屍體迅速撤離。
一開始的時候,那些躲藏在圓陣中的蜀軍士卒們還以為是秦軍有什麽陰謀詭計,想要將他們引出圓陣,更加簡單地消滅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動作,依舊躲在圓陣中小心戒備。
直到過去了大約半個時辰,依舊沒有任何動靜的情況下,才有一些膽子較大的蜀軍士卒,從糧車上麵翻了過去,小心地在四周查看了一下情況,發現襲擊運糧隊的秦軍的確是走了之後,這才大鬆了口氣。
劫後餘生的蜀軍士卒一個個癱軟在地麵上,背靠著運糧車大口地喘息,再也不願意動彈一下。
別看他們因為未知的關係,沒有遭遇到秦軍士卒的攻擊,甚至都沒有機會參與廝殺,除了搬運糧車用來作為掩護和阻攔的時候,消耗了部分體力之外,再也沒有機會消耗自身體力了。
可長時間地戒備,精神高度集中,神經也是高度緊張,這種狀態下,精力消耗極大,腦子裏那根弦更是繃得緊緊的,不敢有半點鬆懈。
如今這一放鬆下來,整個人就徹底崩潰了,精神上的疲憊讓他們再也不願意有半分多餘的動作,隻想就這樣安靜地躺著。
不是沒有人懷疑,明明占據著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何會在即將勝利的那一刻突然撤離了,這明顯不符合常識。
有些人幾乎是立馬想到了,應該是柏城縣派出來的援軍已經趕到,秦軍才會放棄即將到手的戰果,撤軍離去。
這個結論一得出,這些僥幸逃過一劫的蜀軍士卒心態就更加放鬆了,有了援軍,他們也終於是安全了。
然而卻沒有人想到,秦軍撤離的確是與柏城縣而來的援軍有關,卻並非是懼怕,而是重整隊伍,對快速趕來的蜀軍援軍展開了襲擊。
也說不上襲擊,雙方是在官道上迎麵撞上,沒有任何廢話,直接就發動了衝鋒,瞬間大戰在了一起。
柏城縣派出的援軍有6000餘人,兵分兩路,同時支援兩支分路南下的運糧隊,一路援軍隻有3000人左右。
在兵力方麵,蜀軍援軍與秦瓊、李嗣業兩人麾下的兵馬是相當的,士兵等級卻是要低了一些,摻雜了不少的正規軍士兵,再加上裝備方麵的劣勢,綜合戰力是要弱於秦軍的。
不過兩支秦軍本就與蜀軍的運糧隊大戰了一場,雖然戰鬥很是輕鬆,可精力、體力都有所損耗,戰鬥力並不在巔峰狀態,兩方一時間竟是打了個平手。
固然有秦瓊和李嗣業兩員猛將帶頭衝鋒,擊殺了大量的蜀軍士卒,手下沒有一合之敵,在蜀軍戰陣之中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可蜀軍的韌性,卻讓他們一直在戰場上堅持。
若是繼續這般打下去,這場戰鬥將會持續不短的時間,秦軍一方就算獲得勝利,自身的傷亡也不會小。
周亞夫在曆代名將中,的確算不得最為出色的那一批,也談不上用兵如神,可也是一手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名將,用兵能力絕對不差。
秦瓊和李嗣業兩路兵馬連番大戰之下的困境,他自然不會想不到,依舊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那自然是早有準備。
就在兩個戰場的雙方軍隊激戰正酣,難分勝負的關鍵時刻,從蜀軍背後,也就是柏城縣的方向,再度殺出了兩支兵馬。
這兩支突然殺出來的兵馬,人數不多,也就隻有千餘人而已,僅有激烈大戰雙方兵力的一半。
可他們能夠起到的作用,卻是相當之大的。
這也是周亞夫的大膽之舉,平時用兵四平八穩的,相當穩健,可骨子裏也不缺乏冒險的基因,在有必要的時候,也是敢於冒險的,一如他當初在平定七國叛亂的戰役中所做的那般。
用計輕鬆拿下了柏城縣之後,周亞夫僅僅留下了3000兵馬,把守四麵城門、城牆以及城內的府庫、縣衙等核心機構,並且派出大量巡邏隊,在街道上巡邏。
為了避免麻煩,不顧縣城百姓的恐慌,直接下令行人歸家,封閉城池,但凡有人在街上走動,都將被當成蜀軍斬殺,確保城內百姓不會生出什麽亂子來。
抽調了3000兵馬,分兵兩路,一路急行軍追上從柏城縣離開的蜀軍援軍,趁著蜀軍援軍與秦瓊、李嗣業兩路兵馬激戰正酣的關鍵時候,從後方捅出了致命的一刀。
蜀軍一方壓根就沒有想過,己方戰陣後方竟然會突然殺出一支兵馬,後方的柏城縣可是屬於他們的地盤,就算有兵馬前來,那也隻會是己方的兵馬,不可能是敵軍。
根本就沒有任何防備不說,更是在開戰不久,因為秦瓊和李嗣業兩人太過勇猛,多名都尉、校尉都擋不住他們,反倒是被對方斬殺,在己方戰陣中大殺特殺。
無奈之餘將所有的預備隊都投入到了戰鬥之中,一點後備兵馬都沒有保留。
從身後突然殺出來的秦軍,雖然兵力不多,卻是恰恰打在了蜀軍的軟肋之上。
任何常規戰陣,除了最適合防禦的圓陣之外,其他陣型,攻擊最強、防禦最強的都是正麵,側翼的防禦就有些薄弱了,對於後方更是不設防的狀態。
被秦軍從後方攻擊,蜀軍的下場可想而知,很多蜀軍士卒還沒有來得及轉身,就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整個陣型更是攪得四分五裂。
秦瓊和李嗣業兩人也都是一時名將,對於戰機的把握是相當精準的,看到蜀軍後路遭遇襲擊,陣型大亂的時候,當即下令加大攻擊力度,猛打猛衝。
兩路夾擊,蜀軍的陣型被徹底打散,成了一群散兵遊勇,麵對陣型嚴整的秦軍士卒,是越發堅持不住了,更有秦瓊、李嗣業兩員猛將在戰場上縱橫。
原本還不分勝負的戰況瞬間被扭轉,對於蜀軍來說,局勢是直轉而下,被秦軍的前後夾擊給打崩潰了。
在冷兵器戰爭中,若是陣型破碎,那是極為難以反敗為勝的,或許有人能夠做到,可眼下的這兩支蜀軍卻完全沒有這個能力。
陣型一破,蜀軍的軍心、士氣還有戰心也徹底消散,很多人都不想繼續戰鬥了,隻想著逃命。
而且來自後方的襲擊,讓不少蜀軍士卒都意識到,或許柏城縣出事了,否則不可能有敵人從後方而來,這也是蜀軍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補充了大批的府軍,缺乏戰鬥經驗,雖然那人數恢複了,可是戰鬥力卻是難以避免地下滑了。
在順風仗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來,可一旦遇到絕境,或者需要依靠韌性的僵持戰中,這些缺乏經驗的府軍,就將自身的缺點完全暴露了出來,甚至還擴大化了。
不過半個時辰,兩路蜀軍援軍就近乎全軍覆沒,被當場擊殺乃至負傷後被殺的人,不過1000餘人,被俘虜的人數竟然高達1500多人,趁亂逃離戰場的僅有數百人。
戰場所在的位置地形開闊,四周無遮無攔的,一心逃命的蜀軍,秦軍兵力不夠,無法做到四麵包圍,騎兵也在正麵衝鋒,無法追擊每一個四散而逃的蜀軍敗兵,自然就讓不少人得以逃出生天。
但對於秦瓊和李嗣業兩人來說,趁亂逃離的蜀軍敗兵不過是纖芥之疾,算不得什麽,在從援軍口中得知柏城縣僅有不到3000兵馬駐防,並且戰力有限的情況下,根本顧不得休整,簡單地打掃了一下戰場,就率兵迴援了。
雖然從目前而言,柏城縣周邊已經沒有了成建製的蜀軍,柏城縣的安全應該還是有保證的,不過兩人也都知道柏城縣的重要戰略意義,寧願放棄一些輕鬆的戰功,也要優先保證柏城縣的安危。
隨著秦瓊、李嗣業兩路兵馬大勝而歸,柏城縣的駐軍兵力瞬間暴漲到了萬餘人,加上幾員名將坐鎮,可以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就算蜀軍大軍攻城,也能夠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當周亞夫派來的傳令兵找到兩人,並且傳達了最新軍令的時候,兩支運糧隊已經近乎被全部燒毀,剩餘的糧車已經不多了,強征的民夫早就一哄而散,四散逃離了戰場。
隻剩下數百負責保護運糧隊的押送士兵躲在用糧車圍成的一個個圓陣中間瑟瑟發抖,祈禱援軍盡快趕到戰場支援。
至於像那些被強征而來的民夫一般四散逃離,這些蜀軍心中不是沒有產生這樣的心思,可是一看到外圍策馬而立的秦軍騎兵以後,瞬間就打消了主意。
有著糧車圍成的圓陣保護,雖然無法讓他們脫離險境,但好歹可以讓他們多存活一段時間,若是援軍能夠及時趕到,他們甚至還有幾分機會逃出生天。
可要是沒有了圓陣的保護,在這等曠野之中,僅靠他們這兩條腿跑路,是絕對不可能跑得贏秦軍騎兵的,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秦軍騎兵一路追殺,死在逃亡的路上。
眼看著再有不到半個時辰,就可以殲滅蜀軍最後的護衛隊,可周亞夫的軍令已下,秦瓊和李嗣業兩人都沒有半點怠慢,當即下令停止進攻,集結部隊,帶著傷員和屍體迅速撤離。
一開始的時候,那些躲藏在圓陣中的蜀軍士卒們還以為是秦軍有什麽陰謀詭計,想要將他們引出圓陣,更加簡單地消滅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動作,依舊躲在圓陣中小心戒備。
直到過去了大約半個時辰,依舊沒有任何動靜的情況下,才有一些膽子較大的蜀軍士卒,從糧車上麵翻了過去,小心地在四周查看了一下情況,發現襲擊運糧隊的秦軍的確是走了之後,這才大鬆了口氣。
劫後餘生的蜀軍士卒一個個癱軟在地麵上,背靠著運糧車大口地喘息,再也不願意動彈一下。
別看他們因為未知的關係,沒有遭遇到秦軍士卒的攻擊,甚至都沒有機會參與廝殺,除了搬運糧車用來作為掩護和阻攔的時候,消耗了部分體力之外,再也沒有機會消耗自身體力了。
可長時間地戒備,精神高度集中,神經也是高度緊張,這種狀態下,精力消耗極大,腦子裏那根弦更是繃得緊緊的,不敢有半點鬆懈。
如今這一放鬆下來,整個人就徹底崩潰了,精神上的疲憊讓他們再也不願意有半分多餘的動作,隻想就這樣安靜地躺著。
不是沒有人懷疑,明明占據著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何會在即將勝利的那一刻突然撤離了,這明顯不符合常識。
有些人幾乎是立馬想到了,應該是柏城縣派出來的援軍已經趕到,秦軍才會放棄即將到手的戰果,撤軍離去。
這個結論一得出,這些僥幸逃過一劫的蜀軍士卒心態就更加放鬆了,有了援軍,他們也終於是安全了。
然而卻沒有人想到,秦軍撤離的確是與柏城縣而來的援軍有關,卻並非是懼怕,而是重整隊伍,對快速趕來的蜀軍援軍展開了襲擊。
也說不上襲擊,雙方是在官道上迎麵撞上,沒有任何廢話,直接就發動了衝鋒,瞬間大戰在了一起。
柏城縣派出的援軍有6000餘人,兵分兩路,同時支援兩支分路南下的運糧隊,一路援軍隻有3000人左右。
在兵力方麵,蜀軍援軍與秦瓊、李嗣業兩人麾下的兵馬是相當的,士兵等級卻是要低了一些,摻雜了不少的正規軍士兵,再加上裝備方麵的劣勢,綜合戰力是要弱於秦軍的。
不過兩支秦軍本就與蜀軍的運糧隊大戰了一場,雖然戰鬥很是輕鬆,可精力、體力都有所損耗,戰鬥力並不在巔峰狀態,兩方一時間竟是打了個平手。
固然有秦瓊和李嗣業兩員猛將帶頭衝鋒,擊殺了大量的蜀軍士卒,手下沒有一合之敵,在蜀軍戰陣之中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可蜀軍的韌性,卻讓他們一直在戰場上堅持。
若是繼續這般打下去,這場戰鬥將會持續不短的時間,秦軍一方就算獲得勝利,自身的傷亡也不會小。
周亞夫在曆代名將中,的確算不得最為出色的那一批,也談不上用兵如神,可也是一手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名將,用兵能力絕對不差。
秦瓊和李嗣業兩路兵馬連番大戰之下的困境,他自然不會想不到,依舊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那自然是早有準備。
就在兩個戰場的雙方軍隊激戰正酣,難分勝負的關鍵時刻,從蜀軍背後,也就是柏城縣的方向,再度殺出了兩支兵馬。
這兩支突然殺出來的兵馬,人數不多,也就隻有千餘人而已,僅有激烈大戰雙方兵力的一半。
可他們能夠起到的作用,卻是相當之大的。
這也是周亞夫的大膽之舉,平時用兵四平八穩的,相當穩健,可骨子裏也不缺乏冒險的基因,在有必要的時候,也是敢於冒險的,一如他當初在平定七國叛亂的戰役中所做的那般。
用計輕鬆拿下了柏城縣之後,周亞夫僅僅留下了3000兵馬,把守四麵城門、城牆以及城內的府庫、縣衙等核心機構,並且派出大量巡邏隊,在街道上巡邏。
為了避免麻煩,不顧縣城百姓的恐慌,直接下令行人歸家,封閉城池,但凡有人在街上走動,都將被當成蜀軍斬殺,確保城內百姓不會生出什麽亂子來。
抽調了3000兵馬,分兵兩路,一路急行軍追上從柏城縣離開的蜀軍援軍,趁著蜀軍援軍與秦瓊、李嗣業兩路兵馬激戰正酣的關鍵時候,從後方捅出了致命的一刀。
蜀軍一方壓根就沒有想過,己方戰陣後方竟然會突然殺出一支兵馬,後方的柏城縣可是屬於他們的地盤,就算有兵馬前來,那也隻會是己方的兵馬,不可能是敵軍。
根本就沒有任何防備不說,更是在開戰不久,因為秦瓊和李嗣業兩人太過勇猛,多名都尉、校尉都擋不住他們,反倒是被對方斬殺,在己方戰陣中大殺特殺。
無奈之餘將所有的預備隊都投入到了戰鬥之中,一點後備兵馬都沒有保留。
從身後突然殺出來的秦軍,雖然兵力不多,卻是恰恰打在了蜀軍的軟肋之上。
任何常規戰陣,除了最適合防禦的圓陣之外,其他陣型,攻擊最強、防禦最強的都是正麵,側翼的防禦就有些薄弱了,對於後方更是不設防的狀態。
被秦軍從後方攻擊,蜀軍的下場可想而知,很多蜀軍士卒還沒有來得及轉身,就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整個陣型更是攪得四分五裂。
秦瓊和李嗣業兩人也都是一時名將,對於戰機的把握是相當精準的,看到蜀軍後路遭遇襲擊,陣型大亂的時候,當即下令加大攻擊力度,猛打猛衝。
兩路夾擊,蜀軍的陣型被徹底打散,成了一群散兵遊勇,麵對陣型嚴整的秦軍士卒,是越發堅持不住了,更有秦瓊、李嗣業兩員猛將在戰場上縱橫。
原本還不分勝負的戰況瞬間被扭轉,對於蜀軍來說,局勢是直轉而下,被秦軍的前後夾擊給打崩潰了。
在冷兵器戰爭中,若是陣型破碎,那是極為難以反敗為勝的,或許有人能夠做到,可眼下的這兩支蜀軍卻完全沒有這個能力。
陣型一破,蜀軍的軍心、士氣還有戰心也徹底消散,很多人都不想繼續戰鬥了,隻想著逃命。
而且來自後方的襲擊,讓不少蜀軍士卒都意識到,或許柏城縣出事了,否則不可能有敵人從後方而來,這也是蜀軍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補充了大批的府軍,缺乏戰鬥經驗,雖然那人數恢複了,可是戰鬥力卻是難以避免地下滑了。
在順風仗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來,可一旦遇到絕境,或者需要依靠韌性的僵持戰中,這些缺乏經驗的府軍,就將自身的缺點完全暴露了出來,甚至還擴大化了。
不過半個時辰,兩路蜀軍援軍就近乎全軍覆沒,被當場擊殺乃至負傷後被殺的人,不過1000餘人,被俘虜的人數竟然高達1500多人,趁亂逃離戰場的僅有數百人。
戰場所在的位置地形開闊,四周無遮無攔的,一心逃命的蜀軍,秦軍兵力不夠,無法做到四麵包圍,騎兵也在正麵衝鋒,無法追擊每一個四散而逃的蜀軍敗兵,自然就讓不少人得以逃出生天。
但對於秦瓊和李嗣業兩人來說,趁亂逃離的蜀軍敗兵不過是纖芥之疾,算不得什麽,在從援軍口中得知柏城縣僅有不到3000兵馬駐防,並且戰力有限的情況下,根本顧不得休整,簡單地打掃了一下戰場,就率兵迴援了。
雖然從目前而言,柏城縣周邊已經沒有了成建製的蜀軍,柏城縣的安全應該還是有保證的,不過兩人也都知道柏城縣的重要戰略意義,寧願放棄一些輕鬆的戰功,也要優先保證柏城縣的安危。
隨著秦瓊、李嗣業兩路兵馬大勝而歸,柏城縣的駐軍兵力瞬間暴漲到了萬餘人,加上幾員名將坐鎮,可以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就算蜀軍大軍攻城,也能夠堅持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