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喇嘛廟裏看到大侄子的那天,下了一場暴雪。朝兮坐在禪房門外的迴廊下,看到過路的腳夫從山下一步步爬上來,送來這個月的信件。
在墨脫雪山上的這座喇嘛廟,依著山勢修建,台階非常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的。每到下大雪的時候,就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連馬幫都不願意過來。郵局,更是根本不存在的。
喇嘛廟與外界通信的媒介,就是那些進出墨脫的旅人或腳夫。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朝兮托山下的金匠,把一根大黃魚打成了一袋小金錁子。每月一次送信,每次一枚金子,作為腳夫的報酬。
對於山下的窮苦人而言,這足夠讓他們一個月過得寬裕輕鬆些了,因而願意頂風冒雪掙這份辛苦錢的大有人在。
腳夫跟他打過招唿,從大背包裏掏出幾封信,脫了袍子,把雪抖幹淨,然後去爐子邊烤火取暖。
其中兩封信是陳皮寄過來的,落款日期是上個月的月初和月中。
自從朝兮三年前來到這座喇嘛廟,按照約定,他給陳皮寄了一封報平安的信,此後,陳皮的書信便月月不落。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尤其是在國家開啟全麵戰爭狀態的當下,從長沙到墨脫,橫跨五千裏山水,其1蘊含的價值已非金錢可以衡量。
陳皮的信一般會寫兩封,一封說生意,因為朝兮離開長沙時,將書局交給了陳皮打理,其實就是給了他的意思。但陳皮總是不厭其煩地把當月的各項事宜講述一遍,並且將收成單獨留存起來,說要等朝兮迴去時一並交還。
盡管朝兮自己從沒想過再迴長沙。
另一封會更私人一些,簡單講講九門近來的大事小情——主要是花式唾罵張啟山的一言一行。然後用大量的篇幅敘說思念,有誠摯的真心話,也有一些露骨孟浪的情詞愛語。
這次一同送過來的,還有從廣西張家族人那裏寄過來的信件,寫著他們調查到的張起靈曾經留下蹤跡的地方。
腳夫會多留一會兒,等朝兮寫完迴信,再一起帶下山,到遠一些的郵局投遞,輾轉送到陳皮和張家人的手中。
給了金子,閑來無事,送腳夫出門的時候,朝兮看到了山階上的一個黑影。
暴風雪還沒有停歇的意思,但那個黑影移動的速度相當快,沒一會兒,朝兮就看到了那個人的樣子。
他穿著青色的藏袍,帶著羊皮氈帽,生得高挑又健碩,背上還背著一個巨大的行囊,看上去十分沉重。
他在廟門口放著的三隻大炭爐前停了片刻,伸出手來烤火。
聽廟裏的喇嘛說,這是他們廟裏的習俗,每隔十年,就把門前的積雪打掃幹淨,然後點燃這三爐子炭火,像是在等待誰的到來。
那天,朝兮知道了喇嘛廟等候的貴客究竟是誰。
老喇嘛出來給爐子加炭,朝兮一把搶過了炭,自己過去加。
步步走近,世界清晰。
氈帽下是麵容是年輕而俊美的,亦是為朝兮所熟悉的。
他們的目光對視碰撞,一者驚喜,一者空茫。
那是張起靈,是張家的末代族長,也是朝兮牽掛已久的大侄子。
目今,是1938年冬,距離他們的上一次相見,已過去了整整十三年。
張起靈仍然維持著二十歲時的模樣,雖然他今年已有三十五歲了,但從十幾年前起,歲月就已無法在他身上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
要真說變化,就是他渾身上下沒有一丁點活人的氣息。
沒有情緒,沒有思考,這仍是張起靈,卻已同頑石無異。
炭塊掉進火爐裏,滋啦啦騰起一串火花,冒著徐徐白煙。
朝兮被嗆得眼眶通紅,劇烈的咳嗽幾聲。
“貴客從哪裏來?”
德仁喇嘛的聲音響了起來,走到朝兮身邊,露出了一種看破紅塵的恬淡表情。
喇嘛廟的記名冊上有許多叫德仁的喇嘛,一代傳一代,守著這座喇嘛廟,等著一個人的到來。
就像“張起靈”這個名號一樣。
德仁是最新一代,可也有五十多歲了。
朝兮看了看德仁,又看了看張起靈——其實,不必德仁說,他早有準備,大侄子已經全然忘記他了。
不管是張家那個無所事事的張驚浪,還是曾經用張也成的臉說話的神秘人,都會被張起靈所遺忘。
這讓他想起三年前,他第一次來到這座喇嘛廟時的場景。
那時候的德仁還不是大喇嘛。
前任的大喇嘛當時躺在病榻上,正處在一命嗚唿前的迴光返照。
德仁把他領進門,說迴光返照了的大喇嘛要給他看看。
這種事,朝兮來西藏後也聽說過,這裏的喇嘛能看到人的因果,但喇嘛並不會直接泄露天機,隻會說一些雲山霧罩的隱喻,所以朝兮一直覺得那就是騙香火錢的。
他跟著德仁進入了一個很老很小的廂房,開門後,就看見了那個大喇嘛,怕不是有九十歲了,被人攙扶著坐在床上,混濁的眼睛專注地看著他。
大喇嘛看了很久,久到身邊的人以為他斷氣了,去摸他的鼻息。
然後大喇嘛突然顫動了一下,說了一串藏語,大意是:“你身上沾染了很多人的因果,注定牽絆一生。唯獨有一個人,不管過去多少年,你們之間都隻有因,沒有果。”
說完這些話,大喇嘛就不動了,眼眸半垂,徹底駕鶴西去。
朝兮在喇嘛廟裏住了三年,大喇嘛的話,他也記了三年。
到今天,他突然覺出來些深意。
現在,德仁在跟張起靈說話。
張起靈的來意他清楚,也正是為了這個來意,他在廟裏蹲守了三年,以至於德仁每天做早課時看到他,都會不自覺地皺一皺眉。
按照德仁的說法,他不該試圖以人力抗衡因果循環。
但他不想走,德仁就趕不走他。
這個喇嘛廟大大小小有三十八個喇嘛,就算三十八個喇嘛一起圍毆,也不是朝兮的對手。
於是,所有喇嘛都默認了他的存在。
正如喇嘛廟在等候著一個會在十年一度點起三個火爐的那天到來的人,朝兮也在等一個人,等那人來到喇嘛廟,然後推開某個封閉的房間。
可巧,他們等的是同一個人。
在墨脫雪山上的這座喇嘛廟,依著山勢修建,台階非常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的。每到下大雪的時候,就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連馬幫都不願意過來。郵局,更是根本不存在的。
喇嘛廟與外界通信的媒介,就是那些進出墨脫的旅人或腳夫。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朝兮托山下的金匠,把一根大黃魚打成了一袋小金錁子。每月一次送信,每次一枚金子,作為腳夫的報酬。
對於山下的窮苦人而言,這足夠讓他們一個月過得寬裕輕鬆些了,因而願意頂風冒雪掙這份辛苦錢的大有人在。
腳夫跟他打過招唿,從大背包裏掏出幾封信,脫了袍子,把雪抖幹淨,然後去爐子邊烤火取暖。
其中兩封信是陳皮寄過來的,落款日期是上個月的月初和月中。
自從朝兮三年前來到這座喇嘛廟,按照約定,他給陳皮寄了一封報平安的信,此後,陳皮的書信便月月不落。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尤其是在國家開啟全麵戰爭狀態的當下,從長沙到墨脫,橫跨五千裏山水,其1蘊含的價值已非金錢可以衡量。
陳皮的信一般會寫兩封,一封說生意,因為朝兮離開長沙時,將書局交給了陳皮打理,其實就是給了他的意思。但陳皮總是不厭其煩地把當月的各項事宜講述一遍,並且將收成單獨留存起來,說要等朝兮迴去時一並交還。
盡管朝兮自己從沒想過再迴長沙。
另一封會更私人一些,簡單講講九門近來的大事小情——主要是花式唾罵張啟山的一言一行。然後用大量的篇幅敘說思念,有誠摯的真心話,也有一些露骨孟浪的情詞愛語。
這次一同送過來的,還有從廣西張家族人那裏寄過來的信件,寫著他們調查到的張起靈曾經留下蹤跡的地方。
腳夫會多留一會兒,等朝兮寫完迴信,再一起帶下山,到遠一些的郵局投遞,輾轉送到陳皮和張家人的手中。
給了金子,閑來無事,送腳夫出門的時候,朝兮看到了山階上的一個黑影。
暴風雪還沒有停歇的意思,但那個黑影移動的速度相當快,沒一會兒,朝兮就看到了那個人的樣子。
他穿著青色的藏袍,帶著羊皮氈帽,生得高挑又健碩,背上還背著一個巨大的行囊,看上去十分沉重。
他在廟門口放著的三隻大炭爐前停了片刻,伸出手來烤火。
聽廟裏的喇嘛說,這是他們廟裏的習俗,每隔十年,就把門前的積雪打掃幹淨,然後點燃這三爐子炭火,像是在等待誰的到來。
那天,朝兮知道了喇嘛廟等候的貴客究竟是誰。
老喇嘛出來給爐子加炭,朝兮一把搶過了炭,自己過去加。
步步走近,世界清晰。
氈帽下是麵容是年輕而俊美的,亦是為朝兮所熟悉的。
他們的目光對視碰撞,一者驚喜,一者空茫。
那是張起靈,是張家的末代族長,也是朝兮牽掛已久的大侄子。
目今,是1938年冬,距離他們的上一次相見,已過去了整整十三年。
張起靈仍然維持著二十歲時的模樣,雖然他今年已有三十五歲了,但從十幾年前起,歲月就已無法在他身上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
要真說變化,就是他渾身上下沒有一丁點活人的氣息。
沒有情緒,沒有思考,這仍是張起靈,卻已同頑石無異。
炭塊掉進火爐裏,滋啦啦騰起一串火花,冒著徐徐白煙。
朝兮被嗆得眼眶通紅,劇烈的咳嗽幾聲。
“貴客從哪裏來?”
德仁喇嘛的聲音響了起來,走到朝兮身邊,露出了一種看破紅塵的恬淡表情。
喇嘛廟的記名冊上有許多叫德仁的喇嘛,一代傳一代,守著這座喇嘛廟,等著一個人的到來。
就像“張起靈”這個名號一樣。
德仁是最新一代,可也有五十多歲了。
朝兮看了看德仁,又看了看張起靈——其實,不必德仁說,他早有準備,大侄子已經全然忘記他了。
不管是張家那個無所事事的張驚浪,還是曾經用張也成的臉說話的神秘人,都會被張起靈所遺忘。
這讓他想起三年前,他第一次來到這座喇嘛廟時的場景。
那時候的德仁還不是大喇嘛。
前任的大喇嘛當時躺在病榻上,正處在一命嗚唿前的迴光返照。
德仁把他領進門,說迴光返照了的大喇嘛要給他看看。
這種事,朝兮來西藏後也聽說過,這裏的喇嘛能看到人的因果,但喇嘛並不會直接泄露天機,隻會說一些雲山霧罩的隱喻,所以朝兮一直覺得那就是騙香火錢的。
他跟著德仁進入了一個很老很小的廂房,開門後,就看見了那個大喇嘛,怕不是有九十歲了,被人攙扶著坐在床上,混濁的眼睛專注地看著他。
大喇嘛看了很久,久到身邊的人以為他斷氣了,去摸他的鼻息。
然後大喇嘛突然顫動了一下,說了一串藏語,大意是:“你身上沾染了很多人的因果,注定牽絆一生。唯獨有一個人,不管過去多少年,你們之間都隻有因,沒有果。”
說完這些話,大喇嘛就不動了,眼眸半垂,徹底駕鶴西去。
朝兮在喇嘛廟裏住了三年,大喇嘛的話,他也記了三年。
到今天,他突然覺出來些深意。
現在,德仁在跟張起靈說話。
張起靈的來意他清楚,也正是為了這個來意,他在廟裏蹲守了三年,以至於德仁每天做早課時看到他,都會不自覺地皺一皺眉。
按照德仁的說法,他不該試圖以人力抗衡因果循環。
但他不想走,德仁就趕不走他。
這個喇嘛廟大大小小有三十八個喇嘛,就算三十八個喇嘛一起圍毆,也不是朝兮的對手。
於是,所有喇嘛都默認了他的存在。
正如喇嘛廟在等候著一個會在十年一度點起三個火爐的那天到來的人,朝兮也在等一個人,等那人來到喇嘛廟,然後推開某個封閉的房間。
可巧,他們等的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