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泰山的介紹
鄉村愛情之我是劉能親弟弟 作者:排名老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章大家可以直接略過去,求大哥保護。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截至2021年泰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麵積125平方公裏。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代表景點有陰陽界、桃花峪、傲徠峰、玉皇頂。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曆朝曆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今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曆史背景。
泰山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
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係,同時發生一係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岩。
聳立在海平麵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漸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麵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岩的基底剝蝕麵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裏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曆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麵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岩係。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複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製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輕的斷塊山係,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裏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麵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在泰山長壽橋南麵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穀的淺白色岩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衝刷,表麵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穀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衝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岩脈,表麵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岩中,與圍岩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為險峻。古人把這條岩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麵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岩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岩塊,在重力作用下岩塊沿直立節理麵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峰對峙的一條幾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為在彩石溪存在著以基性斜長角閃岩(基性火山岩)為主的一套表殼岩係統,屬於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構成雙峰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岩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截至2021年泰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麵積125平方公裏。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代表景點有陰陽界、桃花峪、傲徠峰、玉皇頂。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曆朝曆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今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曆史背景。
泰山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
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係,同時發生一係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岩。
聳立在海平麵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漸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麵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岩的基底剝蝕麵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裏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曆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麵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岩係。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複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製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輕的斷塊山係,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裏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淩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麵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在泰山長壽橋南麵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穀的淺白色岩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衝刷,表麵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穀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衝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岩脈,表麵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岩中,與圍岩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為險峻。古人把這條岩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麵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岩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岩塊,在重力作用下岩塊沿直立節理麵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峰對峙的一條幾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為在彩石溪存在著以基性斜長角閃岩(基性火山岩)為主的一套表殼岩係統,屬於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構成雙峰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岩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