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冉姝道:“王大人,王將軍身為朝廷命官,應為儒者,卻如何信奉五鬥米教,甘為道士?”
石寧這個童年在原始部落裏度過的少年,聽得冉姝又是大人又是將軍地稱唿早已搞不清對象,更不用說理解什麽是“儒者”了。
他雖不懂,但他為冉姝問出這麽有水平的話而高興,他心中的表達隻是冉姝更高級的表達而已。
石寧補充道:“那五鬥米教教徒我也與他們打過幾次交道,卻都是些偷摸拐騙之徒。”
王獻之道:“五鬥米教雖也是道家正派一支,自從杜子恭杜天師仙逝後,接任的孫泰一改當年五鬥米教的教義,掌門人不再稱天師,而是稱教主,此後教中性質有所改變。而近年來,常有五鬥米教弟子欺壓百姓、偷摸拐騙之事,但都為少數,並不影響五鬥米在江湖上的威望。”
王獻之又道:“家兄原先並不信教,家嫂去逝,給他精神上一定打擊,甚至在生活上都產生了影響,但儒學並不能給他帶來解脫,唯有信奉道教,才能聊以自-慰。”
天下四分五裂、戰亂紛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用信教來安慰受苦的心靈、解脫肉體的痛苦,又何嚐王凝之一人呢?
酒過三巡,有冉姝的參與,石寧不再陷入不會聊天的尷尬境地,他與王獻之的話題越聊越廣,兩人把酒言歡、酣飲暢談。
可惜“書聖”王羲之前年已經去世,不然石寧、冉姝便可一睹名士的風采。王獻之沒有讓兩人失望,他完全繼承了王氏望族的高貴儒雅氣質,在王羲之眾多兒女中,王獻之最為出彩。
宴席後,王獻之又帶兩位貴賓參觀他們的書齋。
冉姝家從前也是北方書香門第,因此她懂得欣賞書畫,她看了石寧一眼,石寧正拿著一幅叫《黃庭經》的字畫皺著眉頭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麽端倪
《黃庭經》乃是上清派《大洞真經》的原稿,雖不像《大洞真經》那樣純屬武學典籍,但上清派的武功皆是由經上的要義悟出來的。
冉姝突然來了主意,她想:石寧哥哥曾經是上清派弟子,我何不向王獻之為石寧哥哥求來些字?說不定以後能派上用場!
於是冉姝道:“王大人,這些書畫我甚是喜愛,不知可否送我幾幅留作紀念?”
王獻之見冉姝正仔細觀看父親王羲之親筆書寫的《黃庭堅》,他道:“《黃庭堅》與《蘭亭序》一樣都是家父生前最喜愛的作品,冉姑娘要是喜歡,我可現場重新臨摹一貼《黃庭堅》送與姑娘。”
自五胡亂華,西晉東渡建康以來,戰亂使許多經書毀於戰火,《黃庭堅》這樣的長篇經書以書法作品的形式保存在王家,數量並不多,況且並不是一整部,而是取了幾個經典章節而已。
備好筆墨紙硯,王獻之大展身手,一氣和成,行雲流水,不愧為天下書法名家。
作品既成,王獻之用以答謝石寧、冉姝相救王樂姍之禮送與兩人。石寧、冉姝兩人皆大喜過望。
王獻之又留兩人在王府住下,石寧、冉姝兩人正愁沒有固定住處,暫且在王府小住幾日也不為過。
王獻之差專人照料石寧、冉姝的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不想他們在王府上已是住第三日了。
冉姝這日來到石寧房內,商量向王獻之辭別早日去北方之事。
石寧也想早日到達北方襄國郡尋找石氏後人,隻因尋找兩儀劍耽擱了些時日,如今兩儀劍已找到,在王府管吃管喝也有三天,石寧便決定在午宴上向王獻之辭別。
石寧要走,王獻之強留不住,又大擺送別宴席。
宴席上,石寧舉杯道:“王大人請!承蒙王大人的熱情款待,晚輩卻未能為府上出勞效力,實在慚愧!”聽著石寧這些硬生生的話,冉姝“噗嗤”一聲忍不住笑了,這些話自然是冉姝先前給他上了功課,教他講的。
王獻之也舉杯迴敬道:“石公子請!要不是石公子打跑那些五鬥米教逆徒,可能我侄女樂姍自今還下落不明,石公子對我王家的恩情,王某卻不能湧泉相報,實為愧疚!這裏有些銀兩,送與公子作為盤纏,還望收下!”說著下人便奉上銀子一百兩。
石寧一時不知所措,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如果有這一百兩銀子兩人去北方的盤纏足矣,再也不用一路乞丐生活。
冉姝在一旁不停使眼色,替石寧答道:“多謝王大人!”
石寧這才反應過來,接了銀兩。
隻聽王獻之又道:“石公子與冉姑娘此次離開鄙府,是要迴老家麽?王某冒昧,請問石公子的家鄉在何處?”
石寧道:“晚輩家鄉在北方襄國郡。”
王獻之道:“襄國郡本是我大晉故土,現在已被胡人占去了,北方各郡漢人百姓也隨皇上東渡,莫非襄國郡是石公子的祖籍?石公子現居南方何處?”
石寧道:“實不相瞞,晚輩並非漢人,而是北方胡人羯族人。”
王獻之聽後一驚,顯些失手摔了酒杯,他臉色一變道:“莫非石公子是羯族石氏趙國的後裔?”
石寧自豪道:“太祖武皇帝石虎便是晚輩的曾祖父,仁武皇帝便是晚輩的祖父!”
王獻之聽後臉色更加深沉,他這才仔細打量石寧的相貌,高鼻深眉目多發須,確實與漢人略有不同。
不想石寧問道:“王大人,晚輩的父親從小就給晚輩講祖先石虎等趙國皇帝的英雄事跡,但有些漢人卻說趙國石氏皇帝兇惡殘暴,我想求證王大人,到底是晚輩的父親欺騙了晚輩還是那些漢人對晚輩祖先的汙蔑?”
王獻之是東晉名士,威信力自然不小,但這個問題對王獻之來說確實是個很難迴答的問題。
王獻之頓了頓,嚴肅道:“你要真相嗎?”
石公子道:“晚輩相信王大人說的話,大人不妨直說!”
王獻之長歎一聲,道:“唉!石虎確實是暴君!”王獻之沒有想到他大擺宴席請的卻是漢人恨之入骨的石氏暴君之後!
名士是不會說謊的,石寧聽到王獻之對祖先的否定,如同聽到判官宣布自己的死刑,他“撲通”一聲坐倒在地。
“怎麽會是這樣的!怎麽會是這樣的!”酒樽散落在桌,桌上滴落的烈酒猶如他的心在落淚。。。。。。
“事實就是這樣!你走吧,我不結交異族人!”王獻之沒有想到殺人如麻的石虎竟然有如此憨厚仁義的後人,但他身為漢人,又怎麽會去安慰一個有深仇大恨的異族人呢?
正當王獻之皺眉搖頭要獨自離開宴席之時,門外家丁忽報五鬥米教教主孫泰求見。
“五鬥米教孫泰來我府上作甚?”王獻之相來以傳統儒者自居,從不結交江湖人士,“莫非是為兄長而來?”
王獻之想到他的兄長王凝之就是五鬥米教中人,於是道:“有請孫教主!”
孫泰率領眾五鬥米教弟子擁進王府,卻未見到王凝之。
王獻之忙迎孫泰入內,道:“孫教主從巴山千裏迢迢而來,不知所為何事?卻又為何不見家兄凝之?”
孫泰道:“王將軍留在巴山等待教會的召開,九月初九重陽是我五鬥米教舉行教會之時,我本應該在巴山主持大會才是,但是教中卻出了大事,故才推辭了教會,特來貴府查明事故,有打攪王大人之處還請見諒!”
王獻之道:“不知貴教出了什麽事故?”
孫泰長歎一聲,道:“本教弟子三日前在京城郊外慘遭殺害,死者二十有餘,其中包括孫某三弟子聶漢皆遇害。唯有四弟子盧循幸存,孫某才得知教中遇此劫難!”
眾弟子抬出一副擔架,擔架上之人手腳皆已受傷包紮,臉上的劃傷也還血跡斑斑。
此人正是孫泰四弟子盧循,他哭喪著臉道:“師父,你要替三師兄及眾位遇害師兄弟報仇啊!”
石寧一眼就認出了盧循,那日正是他領頭拐了王樂姍等女子,如果沒有猜錯,盧循所說的那位被害的三師兄應該就是那個使大刀的疤臉漢。
石寧心道:那日我明明放了盧循等人,他們二十餘人又是被何人殺死了?
正當石寧納悶,盧循指著一人堅定道:“師父!那個殺害三師兄等人的高手就是他!”
眾人順著盧循手指所指方向望去,正是石寧!
</p>
冉姝道:“王大人,王將軍身為朝廷命官,應為儒者,卻如何信奉五鬥米教,甘為道士?”
石寧這個童年在原始部落裏度過的少年,聽得冉姝又是大人又是將軍地稱唿早已搞不清對象,更不用說理解什麽是“儒者”了。
他雖不懂,但他為冉姝問出這麽有水平的話而高興,他心中的表達隻是冉姝更高級的表達而已。
石寧補充道:“那五鬥米教教徒我也與他們打過幾次交道,卻都是些偷摸拐騙之徒。”
王獻之道:“五鬥米教雖也是道家正派一支,自從杜子恭杜天師仙逝後,接任的孫泰一改當年五鬥米教的教義,掌門人不再稱天師,而是稱教主,此後教中性質有所改變。而近年來,常有五鬥米教弟子欺壓百姓、偷摸拐騙之事,但都為少數,並不影響五鬥米在江湖上的威望。”
王獻之又道:“家兄原先並不信教,家嫂去逝,給他精神上一定打擊,甚至在生活上都產生了影響,但儒學並不能給他帶來解脫,唯有信奉道教,才能聊以自-慰。”
天下四分五裂、戰亂紛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用信教來安慰受苦的心靈、解脫肉體的痛苦,又何嚐王凝之一人呢?
酒過三巡,有冉姝的參與,石寧不再陷入不會聊天的尷尬境地,他與王獻之的話題越聊越廣,兩人把酒言歡、酣飲暢談。
可惜“書聖”王羲之前年已經去世,不然石寧、冉姝便可一睹名士的風采。王獻之沒有讓兩人失望,他完全繼承了王氏望族的高貴儒雅氣質,在王羲之眾多兒女中,王獻之最為出彩。
宴席後,王獻之又帶兩位貴賓參觀他們的書齋。
冉姝家從前也是北方書香門第,因此她懂得欣賞書畫,她看了石寧一眼,石寧正拿著一幅叫《黃庭經》的字畫皺著眉頭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麽端倪
《黃庭經》乃是上清派《大洞真經》的原稿,雖不像《大洞真經》那樣純屬武學典籍,但上清派的武功皆是由經上的要義悟出來的。
冉姝突然來了主意,她想:石寧哥哥曾經是上清派弟子,我何不向王獻之為石寧哥哥求來些字?說不定以後能派上用場!
於是冉姝道:“王大人,這些書畫我甚是喜愛,不知可否送我幾幅留作紀念?”
王獻之見冉姝正仔細觀看父親王羲之親筆書寫的《黃庭堅》,他道:“《黃庭堅》與《蘭亭序》一樣都是家父生前最喜愛的作品,冉姑娘要是喜歡,我可現場重新臨摹一貼《黃庭堅》送與姑娘。”
自五胡亂華,西晉東渡建康以來,戰亂使許多經書毀於戰火,《黃庭堅》這樣的長篇經書以書法作品的形式保存在王家,數量並不多,況且並不是一整部,而是取了幾個經典章節而已。
備好筆墨紙硯,王獻之大展身手,一氣和成,行雲流水,不愧為天下書法名家。
作品既成,王獻之用以答謝石寧、冉姝相救王樂姍之禮送與兩人。石寧、冉姝兩人皆大喜過望。
王獻之又留兩人在王府住下,石寧、冉姝兩人正愁沒有固定住處,暫且在王府小住幾日也不為過。
王獻之差專人照料石寧、冉姝的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不想他們在王府上已是住第三日了。
冉姝這日來到石寧房內,商量向王獻之辭別早日去北方之事。
石寧也想早日到達北方襄國郡尋找石氏後人,隻因尋找兩儀劍耽擱了些時日,如今兩儀劍已找到,在王府管吃管喝也有三天,石寧便決定在午宴上向王獻之辭別。
石寧要走,王獻之強留不住,又大擺送別宴席。
宴席上,石寧舉杯道:“王大人請!承蒙王大人的熱情款待,晚輩卻未能為府上出勞效力,實在慚愧!”聽著石寧這些硬生生的話,冉姝“噗嗤”一聲忍不住笑了,這些話自然是冉姝先前給他上了功課,教他講的。
王獻之也舉杯迴敬道:“石公子請!要不是石公子打跑那些五鬥米教逆徒,可能我侄女樂姍自今還下落不明,石公子對我王家的恩情,王某卻不能湧泉相報,實為愧疚!這裏有些銀兩,送與公子作為盤纏,還望收下!”說著下人便奉上銀子一百兩。
石寧一時不知所措,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如果有這一百兩銀子兩人去北方的盤纏足矣,再也不用一路乞丐生活。
冉姝在一旁不停使眼色,替石寧答道:“多謝王大人!”
石寧這才反應過來,接了銀兩。
隻聽王獻之又道:“石公子與冉姑娘此次離開鄙府,是要迴老家麽?王某冒昧,請問石公子的家鄉在何處?”
石寧道:“晚輩家鄉在北方襄國郡。”
王獻之道:“襄國郡本是我大晉故土,現在已被胡人占去了,北方各郡漢人百姓也隨皇上東渡,莫非襄國郡是石公子的祖籍?石公子現居南方何處?”
石寧道:“實不相瞞,晚輩並非漢人,而是北方胡人羯族人。”
王獻之聽後一驚,顯些失手摔了酒杯,他臉色一變道:“莫非石公子是羯族石氏趙國的後裔?”
石寧自豪道:“太祖武皇帝石虎便是晚輩的曾祖父,仁武皇帝便是晚輩的祖父!”
王獻之聽後臉色更加深沉,他這才仔細打量石寧的相貌,高鼻深眉目多發須,確實與漢人略有不同。
不想石寧問道:“王大人,晚輩的父親從小就給晚輩講祖先石虎等趙國皇帝的英雄事跡,但有些漢人卻說趙國石氏皇帝兇惡殘暴,我想求證王大人,到底是晚輩的父親欺騙了晚輩還是那些漢人對晚輩祖先的汙蔑?”
王獻之是東晉名士,威信力自然不小,但這個問題對王獻之來說確實是個很難迴答的問題。
王獻之頓了頓,嚴肅道:“你要真相嗎?”
石公子道:“晚輩相信王大人說的話,大人不妨直說!”
王獻之長歎一聲,道:“唉!石虎確實是暴君!”王獻之沒有想到他大擺宴席請的卻是漢人恨之入骨的石氏暴君之後!
名士是不會說謊的,石寧聽到王獻之對祖先的否定,如同聽到判官宣布自己的死刑,他“撲通”一聲坐倒在地。
“怎麽會是這樣的!怎麽會是這樣的!”酒樽散落在桌,桌上滴落的烈酒猶如他的心在落淚。。。。。。
“事實就是這樣!你走吧,我不結交異族人!”王獻之沒有想到殺人如麻的石虎竟然有如此憨厚仁義的後人,但他身為漢人,又怎麽會去安慰一個有深仇大恨的異族人呢?
正當王獻之皺眉搖頭要獨自離開宴席之時,門外家丁忽報五鬥米教教主孫泰求見。
“五鬥米教孫泰來我府上作甚?”王獻之相來以傳統儒者自居,從不結交江湖人士,“莫非是為兄長而來?”
王獻之想到他的兄長王凝之就是五鬥米教中人,於是道:“有請孫教主!”
孫泰率領眾五鬥米教弟子擁進王府,卻未見到王凝之。
王獻之忙迎孫泰入內,道:“孫教主從巴山千裏迢迢而來,不知所為何事?卻又為何不見家兄凝之?”
孫泰道:“王將軍留在巴山等待教會的召開,九月初九重陽是我五鬥米教舉行教會之時,我本應該在巴山主持大會才是,但是教中卻出了大事,故才推辭了教會,特來貴府查明事故,有打攪王大人之處還請見諒!”
王獻之道:“不知貴教出了什麽事故?”
孫泰長歎一聲,道:“本教弟子三日前在京城郊外慘遭殺害,死者二十有餘,其中包括孫某三弟子聶漢皆遇害。唯有四弟子盧循幸存,孫某才得知教中遇此劫難!”
眾弟子抬出一副擔架,擔架上之人手腳皆已受傷包紮,臉上的劃傷也還血跡斑斑。
此人正是孫泰四弟子盧循,他哭喪著臉道:“師父,你要替三師兄及眾位遇害師兄弟報仇啊!”
石寧一眼就認出了盧循,那日正是他領頭拐了王樂姍等女子,如果沒有猜錯,盧循所說的那位被害的三師兄應該就是那個使大刀的疤臉漢。
石寧心道:那日我明明放了盧循等人,他們二十餘人又是被何人殺死了?
正當石寧納悶,盧循指著一人堅定道:“師父!那個殺害三師兄等人的高手就是他!”
眾人順著盧循手指所指方向望去,正是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