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聲鼎沸的亞蒙大戲院裏,夜幕低垂之時,一場前所未有的滬劇盛宴悄然拉開序幕。


    慕錢滬劇團,這個承載著滬上深厚文化底蘊與藝術精髓的團體,以他們精湛的演技和滿腔的熱情,將長篇連台本滬劇《琵琶記》演繹得淋漓盡致,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沉醉於那段跨越時空的悲歡離合之中。


    錢殊,這位滬劇名伶,以其深邃的眼神和細膩的情感,將蔡伯喈這一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舞台上,他時而眉宇緊鎖,透露出對遠方妻子的深深思念;時而慷慨激昂,展現出麵對命運不屈不撓的堅韌。


    尤其是當蔡伯喈在異鄉偶遇故人,談及家中五娘時,那份愧疚與無奈,通過錢殊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直擊人心,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而慕容雪,這位滬劇界的新星,飾演的趙五娘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她以溫婉的姿態,將趙五娘對蔡伯喈的深情厚誼表現得細膩入微。


    無論是獨守空房的寂寞與堅守,還是在得知丈夫遭遇後的堅韌與不棄,慕容雪都用她那如泣如訴的唱腔,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特別是在“琵琶訴衷腸”一幕中,她手持琵琶,一曲《十麵埋伏》彈得哀怨纏綿,仿佛能穿透人心,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趙五娘那份深沉的愛與無盡的等待。


    至於錢彥,他所飾演的張廣才,則是劇中的一抹亮色,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人物。


    錢彥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賦予了張廣才這個角色複雜多麵的性格特征。


    他既有著帝王家的威嚴與霸氣,又不失對友情的真摯與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在張廣才與蔡伯喈的友情糾葛中,錢彥的演繹讓人看到了權力與忠誠、友情與背叛之間的微妙平衡,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層次與深度。


    隨著劇情的推進,舞台上燈光變幻莫測,音樂起伏跌宕,每一個場景都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


    《琵琶記》不僅講述了一段跨越千山萬水的愛情故事,更深刻探討了忠誠、背叛、犧牲與救贖等人性主題。


    慕錢滬劇團以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藝術理解,讓這部經典滬劇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贏得了現場雷鳴般的掌聲與經久不息的喝彩。


    當最後一幕緩緩落下,亞蒙大戲院內依舊迴蕩著滬劇的悠揚旋律,觀眾們久久不願離去,仿佛還沉浸在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中。


    《琵琶記》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們在古老的藝術魅力中,找到了共鳴與感動。


    趙五娘,吃苦耐勞、孝敬溫順、克己待人、勇於自我犧牲,但同時又過分的溫順屈從,而缺乏自主意識的典型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形象。


    蔡伯喈錢殊飾演,元末高明南戲作品《琵琶記》中的角色。蔡伯喈是位賢孝深情卻又略帶懦弱的複雜人物,既不忘父母之恩,又忠於糟糠之妻,但在權勢麵前顯得軟弱無力。


    張廣才錢彥飾演,是元末高明南戲作品《琵琶記》中的一個虛擬角色,他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義”的化身。


    趙五娘是高明寫的元雜劇《琵琶記》中塑造得最為成功、最為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


    1民間婦女性格。認為趙五娘的民間性格表現在“糟糠自厭”、“祝發買葬”等民間類型 的故事情節之中。


    李希凡認為“趙五娘是中世紀千百萬中國婦女最深刻的典型”。


    這種民間婦女的性格主要是:


    “滲透在趙五娘性格裏的那種勇於承擔苦難的自我犧牲精神,那種高尚的人道主義愛情,那種不受功名利祿引誘的純潔樸實的生活理想。”


    2艱苦鬥爭的性格。戴不凡認為:


    “她不是被風風雨雨批得垂頭喪氣的牡丹,她是在嚴霜中迎著北風開放的菊花。”


    “正如夏日藍天初升的旭日,奔騰萬裏的黃河,聳入雲霄的泰山”,


    “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強大的鼓舞力量。”


    3雙重性格。認為一方麵,趙五娘身上:


    “體現了中國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傳統美德和堅忍不拔、忘我犧牲的精神”。


    另一方麵:


    “在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也留有時代的印記:奴隸式的馴服,


    ‘一鞍一馬’,‘不嫁二夫’的貞操觀念。”


    “艱苦鬥爭”說顯然有拔高之嫌。


    “民間婦女性格”與“雙重性格”這兩說其實並不矛盾。


    因為封建社會中的中國民間婦女本身就具有兩重性,即對封建壓迫的反抗和對封建觀念的服從。


    更何況趙五娘這一形象並不是作者單獨塑造出來的,而是高明在“裏俗”創作的基礎上加工改造而成的。


    趙五娘這一形象一方麵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民間創作的特點,另一方麵她又體現著高明的道德理想。


    這就決定了這一形象的兩重性,趙五娘這一形象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的優點:吃苦耐勞、孝敬溫順、克己待人、勇於自我犧牲。


    同時也集中體現出下層婦女的弱點:


    過分的溫順屈從,而缺乏自主意識。過分的忍受而缺乏反抗意識,逆來順受,從一而終。


    劇中的趙五娘在重重困苦中苦苦掙紮,確實表現出一種驚人的堅韌性格和自我犧牲精神,但她對自己的悲慘命運怨而不怒,悲而不憤。


    從未有過抗爭之舉,顯出一種十足的奴性。趙五娘的形象是有典型意義的。


    滬劇 趙五娘 慕容雪飾演唱詞:


    《趙五娘看罷榜文心高興》


    [絲竹調]


    (蔡伯喈,錢殊飾演,唱:)


    看罷榜文心高興 ,正合伯喈我的心。


    勤讀詩書十幾載 ,磨穿石硯盼連登。


    但願名登龍虎榜 ,也不負爹娘教養恩。


    越思越想心潮滾, 快把喜訊傳家人。


    進門來叫聲趙氏女。


    “五娘哪裏”


    (趙五娘,慕容雪飾演,白:)“來了”


    [自由調]


    忽聽伯喈唿喚聲 ,廚房早已收拾定。


    丟下寒衣放下針 ,進門來先行家常禮。


    “官人萬福”


    (蔡伯喈)“娘子免禮”


    五娘真是賢惠人


    (趙五娘)“官人”


    往日你迴家早得很 ,今日迴來日西沉。


    莫非你書房勤發奮 ,莫非與窗兄師弟會詩文。


    爹娘早已用晚膳 ,五娘我在家等夫君。


    廚下飯菜早已冷。


    “待我端飯給官人食用”


    (蔡)賢妻不必多操心。


    (趙)見官人麵帶笑容心高興 難道說你有什麽喜事到蔡門。


    (蔡)今日迴來過城郡 ,大街小巷議論紛紛。


    娘子啊!


    說什麽萬歲掛皇榜, 為國挑選棟梁臣。


    為夫聞聽不相信 ,親自到城門去看榜文。


    果然是天子掛皇榜 ,挑選天下讀書人。


    三篇文章能中舉 ,七篇錦繡得頭名。


    伯喈我十載寒窗苦 ,早盼望上京跳龍門。


    若是祖上有福份 ,也不負我這有心人。


    若能求得功名就 ,榮宗耀祖換門庭。


    因此我越思越想越高興 ,迴家來特把喜訊告雙親。


    (趙五娘,慕容雪飾演,唱:)我道你為何麵帶笑 ,聞喜訊五娘我也歡欣。


    伯喈夫往日苦讀勤發奮 ,學富五車好詩文。


    陳留郡內稱才子 ,賽詩會上奪過頭名。


    滿腹經綸人稱讚 ,你為我蔡家把光爭。


    莫笑貧寒卻有誌 ,有誌者事竟成。


    萬歲皇榜曉天下 ,天下才子齊爭名。


    皇榜掛到陳留郡 ,喜壞伯喈我夫君。


    早盼京城能及第 ,為國為民盡忠心。


    不知你何時把京進 ,為妻我替你準備好登


    (蔡伯喈,錢殊飾演,唱:)迴來時已與師兄商量定 ,明日一早就起程。


    行程需要半個月 ,夜晚還要苦讀詩文。


    時間緊迫難久等。


    (趙)快請出二老爹娘告詳情,


    趙五娘 ,數家鄉 ,自從那年上京榜。


    苦命人坐書房淚如雨降,


    尊一聲有福的狀元郎,


    你在京城把福享,


    還問什麽家鄉不家鄉。


    你有嶽父劉丞相。


    還問什麽爹來問什麽娘,


    你嶽父有權又有勢。


    你爹娘無權勢,


    誰肯把他們望,


    你有心愛的劉小姐。


    問什麽五娘不五娘


    劉小姐生得美如天仙一樣。


    趙五娘醜陋不堪 ,不配你狀元郎。


    狠心的啊你抬頭朝我望一望 ,


    你看看我就知道家鄉的風光,


    蔡狀元你有福人你又白又胖。


    趙五娘亂發蓬鬆又瘦又黃,


    有福人頂冠束帶穿蟒袍。


    苦命人渾身穿的壞衣裳,


    有福人住的高樓大瓦房。


    苦命人住的是破草房,


    有福人吃的山珍和海味。


    苦命人樹皮草根度饑荒,


    伯喈啊 你再抬頭望一望.


    我滿頭青絲稻草一樣 ,


    三年之久 , 兩鬢添霜. _


    滿臉皺紋 ,苦難飽嚐。


    狠心夫難道你不想家鄉。


    自從那年你上京邦,


    家鄉年年遭幹荒。


    幹荒一年就不下雨,


    滿眼黃土不見糧,


    樹皮草根吃幹淨 ,


    人人餓的臉皮黃,


    小夥子餓的走不動。


    姑娘就餓的倒路旁,


    早上孩童才凍餓死,


    晚上又倒下了二爹娘。


    幹荒二年就不下雨,


    陳留郡遍地起飛蝗。


    蝗蟲都有個燕子大,


    具是紅頭綠翅膀。


    飛在天上就遮日月,


    落在地上一片黃。


    五穀雜糧啃幹淨,


    它們抖抖翅膀就飛進莊。


    男子頭上啃草帽,


    女子身上啃衣裳。


    一翅飛到個堂屋裏,


    啃去了神櫃就上屋梁。


    一翅飛到個書房裏,


    啃去了詩書又啃書箱。


    一翅飛到個廂房裏,


    把書籠篦子都啃光。


    一翅飛到個廚房裏,


    把趙公老爺啃的嘴光張。


    銅勺鍋瓢它啃不動,


    鍋蓋啃的塘靠塘。


    三年幹荒就不下雨,


    米如珍珠價高昂。


    芝麻放在酒盅裏,


    隻準數來不準量。


    三個銅錢買一碗水 ,


    澱澱半碗是泥漿。


    七個銅錢買一把草,


    揣揣沒的半鍋腔。


    大戶人家賣牛馬,


    二戶人家買田莊,


    三四五戶沒的賣。


    賣兒賣女上街坊。


    姑娘隻換一鬥米。


    小夥子隻換一鬥糠,


    為什麽小夥沒得姑娘貴。


    荒年辰一過留給兒子做妻房,


    你家哪有什麽東西賣 。


    我隻得剪發賣發上街坊,


    東街喊到西街上。


    南城賣到北城牆,


    有人說我的頭發短,


    有人說我的頭發黃。


    有位大嫂說俏皮話,


    荒年辰光哪個還梳妝。


    大家小戶沒法想,


    紛紛聚集鬧公堂,


    縣太爺連修數道本。


    萬歲開恩放災糧,


    人家有男男去領 ,


    你蔡家無男我趙五娘。


    為妻我走路腳打晃,


    好不容易才走到糧倉。


    東倉糧已放幹淨,


    西倉無糧糧放光。


    餓壞五娘就倒罷了 ,


    怎能餓壞你爹娘。


    我苦苦哀求塵埃跪,


    懇求老爺開恩光。


    我丈夫上京去趕考,


    若高中定不把你恩情忘。


    他問我丈夫的名和姓,


    我說是姓蔡伯喈郎。


    提到伯喈兩個字,


    他三個人借我六個人的糧。


    我身背災糧迴家轉,


    狠心的強盜喪天良。


    撒灰迷住了我的眼,


    長篇連台本《琵琶行》第一(出)完。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作的南戲,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作品。


    此劇敘寫東漢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全劇共四十二出,結構完整巧妙,語言典雅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結合的作品。


    作品名稱:琵琶記:


    作品別名:蔡伯喈琵琶記


    作者:高明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品出處:《高則誠集》。


    文學體裁:戲劇文學。


    字數:左右。


    內容梗概:


    《琵琶記》講述的是東漢時期書生蔡伯喈離別父母、妻子進京赴試,經年不歸,造成家庭悲劇,最終光宗耀祖的故事。


    《琵琶記》劇本:


    陳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趙五娘,新婚兩月,夫妻和順相敬,蔡的父母身體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全家花下酌酒,為親祝壽。


    不久,朝廷黃榜招賢,郡縣把蔡伯喈申報上司。伯喈以雙親年邁不能遠離為由,堅決拒絕。


    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願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認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時機,硬逼著伯喈赴試。


    鄰居張廣才也一力讚成,且答應照顧蔡家。伯喈萬般無奈,隻得打點上京。


    伯喈一舉及第,登上狀元,官拜議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辭官,不料牛丞相此時卻奉旨招伯喈為婿,伯喈以有妻室、雙親年邁為由予以拒絕,一再辭婚。


    牛相非常惱怒,奏明朝廷,聖旨不準伯喈辭官辭婚。伯喈隻得與牛小姐成婚。


    伯喈走後,趙五娘於家中盡心竭力地待奉公婆。


    當時陳留逢上饑荒之年,生活艱難,蔡家陷入困苦之中。


    蔡母埋怨蔡父不該逼伯喈上京考試,二人終日爭吵。


    五娘從中百般勸解,並典賣釵簪首飾,換糧米養活公婆,自己卻背地裏吃糠挨餓,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濟糧,又被惡霸裏正搶去。


    五娘躲在廚房吃糠的行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們以為她在背地裏偷吃好東西。


    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闖入廚室,搶過五娘的飯食察看,才知道媳婦吃的是糠。


    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後悔不該讓伯喈上京。


    不久,蔡父罹病,臨終之前,對兒媳婦趙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並留下拄杖一根給廣才,囑其等伯喈歸來,打他出家門。


    蔡父死時,因無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頭發典賣,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築墳台,然後畫出公婆遺像,身背琵琶,一路彈唱行孝曲子,進京尋夫。


    蔡伯喈在牛府彈琴抒愁,因為心意煩亂而時時出錯。


    他思念父母妻子,托人往家鄉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卻是騙子,信沒有捎出去。


    中秋之夜,與牛氏在花園中賞月,月色皎潔,牛氏心情暢快,伯喈見月傷心,思念家人。


    牛氏窺探到伯喈的心事,於是勸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迴陳留探親。


    牛丞相考慮再三,決定到陳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來京。


    趙五娘隻身到京城,適逢彌陀寺做佛會,便去追薦公婆。


    在寺門前她展掛公婆遺像賣唱。


    此時伯喈也前來佛寺祈禱父母來京一路平安。


    伯喈隨從因五娘賣唱礙事,趕走五娘,伯喈將父母遺像帶迴府。


    五娘尋遺像到牛府,與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訴衷腸,說出原委,才知道“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與伯喈相見,彼此細說別後的情況,伯喈痛感“文章誤我,我誤爹娘;文章誤我,我誤妻房”。


    牛丞相也迴心轉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迴陳留守墓。


    張廣才也知道伯喈事出無奈,原諒了他。全劇結尾是:牛丞相奉詔書到陳留,旌表蔡氏一門。


    《琵琶記》所敘述的有關書生發跡變泰後負心棄妻的現象,與宋代科舉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科舉製度規定,不論門第出身,隻要考試中式,即可為官。


    這為寒士發跡提供了一條捷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書生初入仕途,需要尋找靠山,權門豪貴也需要拉攏新進以擴充勢力。


    聯姻便成了他們利益結合的手段。而當書生攀上高枝,拋棄糟糠之妻時,便與原來的家庭以及市民階層報恩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衝突,導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劇。


    市民大眾厭惡書生這種薄幸的行為,不惜口誅筆伐,這就是宋代民間伎藝產生大量譴責婚變作品的原因。


    宋代婚變故事一般都把矛頭指向書生,是因為當時他們不僅有著優渥的社會地位,而且作為知書達禮的道德傳承者,肩負著社會的責任。


    地位和行為的反差,自然使他們成為人民大眾特別是市民階層譴責的主要目標。


    到了元代,社會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生的處境,從天上跌到地下。


    元代科舉一度中斷達七十餘年,終元之世,考試製度時興時輟。


    這使許多士人失去進身之階,社會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現“九儒十丐”的說法。


    與此相聯係,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悲劇作品,逐漸失去了現實的針對性。


    地位低下的書生,反成了同情的對象。所以元代戲曲裏的書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闊拘謹,盡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為被鞭撻的對象。


    到元代後期,人們對地位得不到改善的書生愈加憐惜,正麵歌頌書生誌誠的作品漸漸成為戲曲的主流。


    高明的《琵琶記》,以同情寬恕的態度,刻劃蔡伯喈的形象,正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態。


    故事來源:


    《琵琶記》係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即《趙貞女蔡二郎》)。


    情節大致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


    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


    公婆死後,她以羅裙包土,修築墳塋,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


    可是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宋代戲文所寫的蔡二郎,亦稱蔡中郎,也就是漢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


    戲中所寫的情況,隻是出於民間傳說。


    陸遊在《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中雲: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可見早在南宋前期,以蔡二郎為題材的民間文藝已廣泛傳唱於城鄉各地。


    類似這種題材,在宋代說話、鼓詞、諸宮調、雜劇等民間伎藝中,還有《王魁負桂英》《陳叔文三負心》《王宗道負心》等。


    這表明書生負心婚變現象在當時相當普遍,書生貪新棄舊、攀龍附鳳的行為尤其受到市民階層的關注。


    在亞蒙大戲院內依舊迴響著滬劇悠揚的曲調,盡管《琵琶記》的幕布已緩緩落下,但劇場內的氛圍卻絲毫未減熱烈。


    慕錢滬劇團以其精湛的表演,將這部源自高明元雜劇的經典之作,賦予了新的生命與靈魂,讓每一位在場的觀眾都仿佛穿越時空,親曆了那段淒美動人的故事。


    錢殊飾演的蔡伯喈,以其深情而細膩的演技,將角色的忠孝兩難全、愛恨交織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慕容雪所詮釋的趙五娘,更是以其哀怨纏綿的唱腔和堅毅不屈的眼神,讓人深刻感受到古代女性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對命運的抗爭。


    而錢彥飾演的張廣才,雖然是個反麵角色,但他那複雜多變的性格和權謀之心,在錢彥的演繹下,也顯得層次分明,引人深思。


    演出結束後,燈光漸漸亮起,觀眾並未急於離去,他們或是駐足於舞台前,或是圍坐在休息區,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熱愛與敬畏。


    幾位年長的戲迷更是情緒激動,他們手持早已準備好的劇本和筆記,希望能親自向演員們請教關於《琵琶記》中元朝民風、服飾、禮儀等細節問題。


    錢殊首先走上前,他微笑著,以一種既謙遜又自信的態度,開始與觀眾們分享起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創作背後的故事。


    他提到,為了更貼近蔡伯喈這一角色,他不僅深入研究了元朝的曆史背景,還特意學習了當時的禮儀規範,力求在舞台上還原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慕容雪則在一旁,用她那溫柔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講述著趙五娘這一角色的內心世界,以及如何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傳達出角色內心的掙紮與堅持。


    她強調,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都是對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是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尊重與傳承。


    錢彥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加入討論,他分享了飾演張廣才的心得,以及如何在不貶低角色的同時,展現出人性的多麵性。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戲劇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角色塑造的獨特見解。


    隨著討論的深入,劇場內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


    這場關於《琵琶記》的交流,不僅僅是對一部古典戲曲作品的探討,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次深情致敬。


    最終,當夜色已深,觀眾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亞蒙大戲院時,他們的心中不僅裝滿了對慕錢滬劇團精湛演技的讚歎,更懷揣著對元朝民風、對戲曲藝術無限的好奇與熱愛。


    這場演出,無疑成為了他們心中一段難忘的文化記憶,而《琵琶記》的旋律,也將繼續在他們的耳畔迴響,激勵著更多人去探索、去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樓書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樓書屋並收藏申曲涅盤演變到滬劇的艱難曆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