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勝幾陣,後金兵將士氣大盛,正於城下叫陣,猛然見有一隊人馬衝出城來,忙凝目來看,居然是祖大壽所部。
城下叫陣的,正是佯作追擊祖大壽的那支隊伍。這支隊伍乃皇太極的嫡係,自然知道其中的因果。
見祖大壽率部出來,兵將均認定祖大壽是出來獻城的,滿心歡喜,有的甚至感覺自己已進了錦州城,隨時準備搶掠一番。
祖大壽將計就計,邊擠眉弄眼地迷惑著他們,邊靠了過來。到得近前,祖大壽驀然大吼了一聲“殺啊”,揮刀砍落了一名敵兵,衝入敵陣。
接連的敗仗,讓所部兵將都憋了一肚子的火,聞得祖大壽一聲唿喊,立即狼叫似地,叫嚷著衝了過來,覓敵而戰。
後金兵將正做著美夢,哪裏有半點防備?冷不丁地,見祖大壽居然動真格的,登時大亂,緊接著便開始潰敗。
祖大壽既已得手,便絕不容情,率部一路追殺,達三十多裏,方才停了下來。
皇太極蓄謀已久,終於廢除了三大貝勒並坐舊製,心裏高興,就勢將之前所定之事一一落實,又參照明朝的做法,議定了功臣襲職、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需讀書等等一係列的新規。
“這些可都是前無來者的決定哪。”皇太極暗自感歎著,信心大增:“咱之所以要廢除舊製,就是要專權,就是要製定一些之前所沒有的,卻對後金有利的製度。
咱要通過這些製度,把咱的主張體現出來,讓後金盡快強盛起來,把明朝占了,讓旗人也能跟漢人那樣做皇帝。
不僅要做皇帝,還要讓周邊的小國都乖乖的,不敢稍有異動。對了,用漢人的話說,叫臣服。”
想著,皇太極的眼前突然無限地廣闊起來,他仿佛已置身其中,或指揮千軍萬馬,或一個人上陣搏殺,或萬民稱頌,或四邊蠻夷來朝……
這絕對是一種享受,一種令所有的顏色、所有的美味、所有的凡人能想象得到的美好,都黯然失色的享受。
正美美地享受著,中軍進來道:“啟稟大汗,祖大壽果不出所料地又反水了,我軍因疏於防備,被其擊潰。”
皇太極聞報,一驚,卻故意“哦”了一聲,道:“
“反水?你們為什麽非要喜歡這樣認為?難道就不會是他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中軍道:“他率部追殺了我軍足足有三十裏,令我軍折損大半,這顯然已不是在做作。”
眾貝勒眾大臣紛紛道:“是啊,這哪裏是在做作?什麽樣的苦衷能讓之對咱們比敵人更兇狠?哼,必須要懲治他。”
這時候,眾人提出來懲治祖大壽,顯然已不是莽古爾泰那樣要借機說事。
皇太極自然知道,所以,也並不反感,反問道:“咋處置?他現在可是在那邊哪。”
眾人聞言,紛紛又要說話。
皇太極道:“大家不要爭不要搶,還是我替大家說了吧,大家是不是要說,把他留在咱們這兒的兒子和屬將殺掉?把他歸順的事捅出去,讓明朝的小皇上殺掉他?就這些,再無別的了吧?”
見眾人點了點頭,皇太極接著道:“你們知道漢人稱唿反複之人作什麽嗎?作小人。凡小人,人盡皆不齒。他既做了小人,咱們難道也要做人盡皆不齒的小人嗎?
不,咱不做,咱不僅不做,咱還要善待他們。哦,我對你說過的話,我做到了,你祖大壽就看著辦吧。
其實,這裏麵還有個硬道理,人之所以既降複叛,這說明咱們讓之歸順的砝碼還不夠,所以,咱們必須要讓自己強大,等到了那一天,哼,還怕他反複?他發揮的作用或許會更大。”
眾人還是不明白,但聽他說的肯定,不好再說話。
皇太極竟能懂眾人的意思,笑了笑,繼續道:“說得俗一點兒,人是不可以睚眥必報的,大家想一想,人若被狗咬一口,難道非要去咬狗一口嗎?顯然不能,哼,大不了咱把它蒸了吃了。
我知道,大家或許還不能夠理解,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大家能理解。好了,好了,大家且散去吧。”
眾人聞言,依序而出。
“哼,少了打岔的,事兒辦起來就是順利。”皇太極暗自感歎了一句,長舒了一口氣,自去坐了。
沒多久,有近侍進來道:“啟稟大汗,據密報,蒙古察哈爾部果有異動。”
皇太極“哦”了一聲,臉色變得凝重起來,卻沒有說話,兩眼緊盯著這近侍,靜待他說下去。
這近侍道:“大概有三個方麵的原因,其一,他們自覺出人出力,所得卻太少,心生怨恨。其二,明朝趁機勸說,讓他們搖擺不定。其三,莽古爾泰等與之勾連,讓他們感覺到咱們內部不和,以為有機可乘了。”
“要想中興,可不能隻顧著擴張,必須得先穩住後方哪。嗯,咱不妨先撤迴去,待後方穩固了,再問鼎中原不遲。”
皇太極聞言,暗想著,一中軍已匆匆進來道:“啟稟大汗,因為遼東巡撫丘禾嘉病重,薊遼督師孫承宗已然能夠獨立指揮遼東明軍,明援軍正陸續趕來,請大汗定奪。”
皇太極道:“好,命令各部迅速擺脫明軍的糾纏,有序迴撤。”
說完,突又記起了什麽似地,道:“告訴各部,迴撤的時候,不能全部迴撤,要留有少量人馬,讓祖大壽多建一點兒功勞。我料定,他之所以如此兇猛,肯定是遭了懷疑,咱們得幫他一把。”
中軍不解,卻還是轉身去傳令。
中軍不解,祖大壽卻明白,原先的擔憂頓失:“這個皇太極,倒是重情重義,應該算是個中興之主。”
想著,不由一驚:“咱既反正,無論他多英明,隻要他膽敢侵犯,咱必誓死與之一搏。”
拿定了主意,祖大壽不再容情,照單全收,自是戰功累累。
丘禾嘉的病雖愈重了,卻還是心裏歡喜,硬撐著為祖大壽寫了更正奏疏,同時也要求迴家養病。
孫承宗見他言而有信,主動承擔了大淩河毀城之責,申請告老還鄉。
兩份奏疏,一前一後,被快馬迅速地傳進了皇宮。
城下叫陣的,正是佯作追擊祖大壽的那支隊伍。這支隊伍乃皇太極的嫡係,自然知道其中的因果。
見祖大壽率部出來,兵將均認定祖大壽是出來獻城的,滿心歡喜,有的甚至感覺自己已進了錦州城,隨時準備搶掠一番。
祖大壽將計就計,邊擠眉弄眼地迷惑著他們,邊靠了過來。到得近前,祖大壽驀然大吼了一聲“殺啊”,揮刀砍落了一名敵兵,衝入敵陣。
接連的敗仗,讓所部兵將都憋了一肚子的火,聞得祖大壽一聲唿喊,立即狼叫似地,叫嚷著衝了過來,覓敵而戰。
後金兵將正做著美夢,哪裏有半點防備?冷不丁地,見祖大壽居然動真格的,登時大亂,緊接著便開始潰敗。
祖大壽既已得手,便絕不容情,率部一路追殺,達三十多裏,方才停了下來。
皇太極蓄謀已久,終於廢除了三大貝勒並坐舊製,心裏高興,就勢將之前所定之事一一落實,又參照明朝的做法,議定了功臣襲職、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需讀書等等一係列的新規。
“這些可都是前無來者的決定哪。”皇太極暗自感歎著,信心大增:“咱之所以要廢除舊製,就是要專權,就是要製定一些之前所沒有的,卻對後金有利的製度。
咱要通過這些製度,把咱的主張體現出來,讓後金盡快強盛起來,把明朝占了,讓旗人也能跟漢人那樣做皇帝。
不僅要做皇帝,還要讓周邊的小國都乖乖的,不敢稍有異動。對了,用漢人的話說,叫臣服。”
想著,皇太極的眼前突然無限地廣闊起來,他仿佛已置身其中,或指揮千軍萬馬,或一個人上陣搏殺,或萬民稱頌,或四邊蠻夷來朝……
這絕對是一種享受,一種令所有的顏色、所有的美味、所有的凡人能想象得到的美好,都黯然失色的享受。
正美美地享受著,中軍進來道:“啟稟大汗,祖大壽果不出所料地又反水了,我軍因疏於防備,被其擊潰。”
皇太極聞報,一驚,卻故意“哦”了一聲,道:“
“反水?你們為什麽非要喜歡這樣認為?難道就不會是他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中軍道:“他率部追殺了我軍足足有三十裏,令我軍折損大半,這顯然已不是在做作。”
眾貝勒眾大臣紛紛道:“是啊,這哪裏是在做作?什麽樣的苦衷能讓之對咱們比敵人更兇狠?哼,必須要懲治他。”
這時候,眾人提出來懲治祖大壽,顯然已不是莽古爾泰那樣要借機說事。
皇太極自然知道,所以,也並不反感,反問道:“咋處置?他現在可是在那邊哪。”
眾人聞言,紛紛又要說話。
皇太極道:“大家不要爭不要搶,還是我替大家說了吧,大家是不是要說,把他留在咱們這兒的兒子和屬將殺掉?把他歸順的事捅出去,讓明朝的小皇上殺掉他?就這些,再無別的了吧?”
見眾人點了點頭,皇太極接著道:“你們知道漢人稱唿反複之人作什麽嗎?作小人。凡小人,人盡皆不齒。他既做了小人,咱們難道也要做人盡皆不齒的小人嗎?
不,咱不做,咱不僅不做,咱還要善待他們。哦,我對你說過的話,我做到了,你祖大壽就看著辦吧。
其實,這裏麵還有個硬道理,人之所以既降複叛,這說明咱們讓之歸順的砝碼還不夠,所以,咱們必須要讓自己強大,等到了那一天,哼,還怕他反複?他發揮的作用或許會更大。”
眾人還是不明白,但聽他說的肯定,不好再說話。
皇太極竟能懂眾人的意思,笑了笑,繼續道:“說得俗一點兒,人是不可以睚眥必報的,大家想一想,人若被狗咬一口,難道非要去咬狗一口嗎?顯然不能,哼,大不了咱把它蒸了吃了。
我知道,大家或許還不能夠理解,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大家能理解。好了,好了,大家且散去吧。”
眾人聞言,依序而出。
“哼,少了打岔的,事兒辦起來就是順利。”皇太極暗自感歎了一句,長舒了一口氣,自去坐了。
沒多久,有近侍進來道:“啟稟大汗,據密報,蒙古察哈爾部果有異動。”
皇太極“哦”了一聲,臉色變得凝重起來,卻沒有說話,兩眼緊盯著這近侍,靜待他說下去。
這近侍道:“大概有三個方麵的原因,其一,他們自覺出人出力,所得卻太少,心生怨恨。其二,明朝趁機勸說,讓他們搖擺不定。其三,莽古爾泰等與之勾連,讓他們感覺到咱們內部不和,以為有機可乘了。”
“要想中興,可不能隻顧著擴張,必須得先穩住後方哪。嗯,咱不妨先撤迴去,待後方穩固了,再問鼎中原不遲。”
皇太極聞言,暗想著,一中軍已匆匆進來道:“啟稟大汗,因為遼東巡撫丘禾嘉病重,薊遼督師孫承宗已然能夠獨立指揮遼東明軍,明援軍正陸續趕來,請大汗定奪。”
皇太極道:“好,命令各部迅速擺脫明軍的糾纏,有序迴撤。”
說完,突又記起了什麽似地,道:“告訴各部,迴撤的時候,不能全部迴撤,要留有少量人馬,讓祖大壽多建一點兒功勞。我料定,他之所以如此兇猛,肯定是遭了懷疑,咱們得幫他一把。”
中軍不解,卻還是轉身去傳令。
中軍不解,祖大壽卻明白,原先的擔憂頓失:“這個皇太極,倒是重情重義,應該算是個中興之主。”
想著,不由一驚:“咱既反正,無論他多英明,隻要他膽敢侵犯,咱必誓死與之一搏。”
拿定了主意,祖大壽不再容情,照單全收,自是戰功累累。
丘禾嘉的病雖愈重了,卻還是心裏歡喜,硬撐著為祖大壽寫了更正奏疏,同時也要求迴家養病。
孫承宗見他言而有信,主動承擔了大淩河毀城之責,申請告老還鄉。
兩份奏疏,一前一後,被快馬迅速地傳進了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