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巫妖仙神的是,人族若是想記錄天文曆法,就不能單單依靠個別人的努力來實現,畢竟人族壽命太短,這個時期能活60歲以上的,基本上都是鳳毛麟角,非天生奇材善於修仙者根本活不了這麽久。
而曆代人智慧的結晶,肯定不能隻依靠口口相傳,否則很快這些總結出的知識就會迅速被遺忘或因意外而斷絕傳承。
因此,人族觀察和記錄天文曆法,必須依賴一些非常簡易的工具。
首先,對於每一天的時間整理,最直觀的便是直接觀測太陽。
人們雖然不知年月,但大概還是把每一天分為上午和下午以及晚上,並且大致可以以太陽所在位置來粗略確定時間。隻是看太陽過於刺眼,麻煩,而且人們的方向感很差,並沒有東西南北的概念,所以觀察太陽來判斷一天的時間並不容易。
而伏羲靳子軒第一步,便是教人們通過地上的影子來判斷,這比直接觀測太陽更加準確和方便。
於是,很快華胥氏便有了立竿測影,即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木,以其影子的方向來確定時間。之後,在伏羲靳子軒的帶頭優化下,逐步演化出圭表,表,即直立於平地上的標杆,圭,即平放於正南正北方向標有刻度的平板。
圭一般是固定在地上的,這樣就不會因為移動而改變南北走向,影響人們對時間和方向的混淆感。
而通過觀察日影長度,人們這才發現,原來夏季和冬季的日影長度居然不一樣!隻要在圭表上刻出夏季的日影長度和冬季的日影長度,就能通過觀察圭表來判斷此時的大致季節。
當然,冬季相對寒冷,夏季炎熱,但過去的野人們對此並沒有充分的認識。
原始野人和野生動物一樣,是依靠自身的皮毛硬抗寒冬和酷暑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靠冷熱判斷冬夏原本並不容易。在有了畜牧業以後,人們開始有了皮毛當做衣服保暖,對於冬夏的區別,也開始更加在意了。
從此,通過正午時刻,以圭表所測日影長度便能確定季節,而圭表之後不久,通過對圭表的優化,逐步形成了日晷。日晷為一打磨好看的石圓盤,圓盤叫做晷麵,其上標有刻度,圓盤中心有一指針,叫做晷針,亦稱表。
日晷向陽斜放,通過觀測晷針的影子方向可測得時刻。
此後每年,伏羲靳子軒都會觀察日晷,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百結長繩上不斷修正曆法。通過大約五年左右的摸索,伏羲靳子軒數著五根繩子上的繩結,終於確定,每年大約有365天。
而且,每年的四季節時令都是非常穩定的,將這些繩結在部落中展示科普後,伏羲靳子軒在華胥氏部落中,甚至建立天文中心,不斷修定曆法,分時令,人們驚訝的發現,好似天地之事伏羲全都了然於胸。
時人愚昧,不知其中道理,以為伏羲能夠通天,將其奉為神聖。
雖然這個時期還沒有種植業,但養殖業也非常需要時令和曆法的協助、比如到了夏季秋季的哪個時令,應該收集存儲草料,準備應付過冬。比如冬季結束後,到了哪個季節江河湖的冰會融化;
哪個季節適合狩獵,哪個季節適合捕魚,哪個季節……
有了曆法的華胥氏,文明程度提升了許多,人們和動物的區別再次拉大,每個人有了穩定的家庭,在部落中有了穩定的分工,每天活得不再渾渾噩噩不知春秋,一切都開始變得井井有條。
而對伏羲靳子軒的感受而言,這些東西依然有非常明顯的缺陷。
比如曆法和結繩記事,都有明顯弊端。
伏羲靳子軒自己通過結繩記事記錄每年的曆法時令時,打結的方式會有所差異。比如他打一個三層結表示炎熱,一層表示寒冷。打結的不同方式,也可以用來記錄那一天打雷,哪一天下雨雪,哪一天大風,哪一天融冰、哪一天打獵收成高、哪一天準備過冬等等……
把這些教給華胥氏的‘天文中心’後,部落中負責天文曆法的人們勉強記憶和采取,但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理解不同,還有很多人容易記錯,或看錯,畢竟繩結的大小形狀很難區分,造成了大量的記錄錯誤。
而這些,對於曾經的巫妖仙神來說並不是問題,巫妖仙神可以以仙力凝聚畫麵,甚至打造一些仙器來記錄,但人類別說繪畫水平,連顏料和紙筆都沒有,怎麽可能做到這些?
因此,伏羲靳子軒一直在糾結,如何解決這些文化傳承應用難題。
忽有一日,伏羲靳子軒正坐在湍急的黃河便,河水圖湧動,有一異獸躍出河麵,它形似駱駝,左右生翼,馬身龍鱗,高八尺五寸,能夠踩於水麵而行,因如龍似馬,故伏羲靳子軒稱之為龍馬。
龍馬其身有斑點花紋,黑白之斑共計五十五點。
河出圖之事後來傳開,人們都將這個給伏羲帶來靈感的圖案稱為“河圖”。
伏羲靳子軒觀河圖而靈感頓生,他終於想到,可以以簡單的一些圖案筆畫的不同組合形式,來表示不同的意義。
相比於觀察複雜難以辨認的繩結,圖案的辨識度和傳播要容易得多!
於是,伏羲靳子軒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鳥獸羽毛的紋理與山川水土之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作了第一套八卦圖案,用來比類天下萬物,預測陰陽。
八卦,即乾、坤、離、坎、震、艮(gèn)、兌、巽(xun),分別表象天、地、火、水、雷、山、澤、風。
簡單應用來講,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而八卦兩者互相搭配組合,又可以變成六十四卦,相當於可以記錄六十四種不同的事物,甚至可以用來象征和理解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而伏羲靳子軒整理所化的八卦圖中,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
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個天體運行和氣象變化。地部指觀測日影來計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長化收藏的全過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結合,以便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一橫叫二爻,上一橫叫三爻。
一時間,八卦之法在人族迅速傳開,相比於過去容易出錯的結繩記事法,八卦的應用顯然更加便於記錄和表達、傳遞很多東西。
而天文中心有了八卦之法後,也製作了許多石碑,用來刻畫八卦符號來記錄修正曆法時令,效果比結繩記事法準確高效許多許多!
除了石碑外,伏羲靳子軒還尋找了大量適合記錄刻畫符號的材料,如龜甲、木頭竹簡等等,這些既可以成為書契,又可以成為典冊。
伏羲靳子軒造書契以代結繩,讓文籍因此而興起。典冊的出現可以說是現代文字的雛形,但此時華胥氏的人們還沒有想到複雜的文字,因此這些典冊稱作刻符更合適一些。
至於甲骨文這些象形文字,對伏羲靳子軒和這個時期的人們來說,還太早太早了。每個人畫工千差萬別,一頭簡單的豬能畫成各種四不像,辨認度和統一度對這個剛剛興起書契典冊的時代來說,實在是為難大家了。
而在這些年間,女媧也沒閑著。
此時代人們不知禮數,時人多邪淫,社會風氣不正,為了陶冶情操,女媧在伏羲靳子軒繁忙期間,想起了曾經囚牛的特長,為了改善人間單調混亂的情況,女媧試想著用不同的竹子製造出能發出不同聲音的笙簧。
為了尋找不同的樹木竹子材料,女媧幾乎把能去的地方都給走遍了。最終,工夫不負有心人,把所有的材料都實驗找齊了。於是,她開始製造起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工具,經過了一段艱苦的製造生活,各種各樣的笙簧“出爐”了。
其中最好用的琴長七尺二寸,有二十七弦,名叫離。
後來,女媧又不斷改進,取蠶絲繩等各種材料嚐試作瑟,用以修身養性。其瑟長八尺二寸,四十五弦。
琴瑟成的那一天,女媧將其交給伏羲靳子軒,伏羲非常開心,當場彈奏一曲,一時間有數隻鳳凰飛與頭頂,於是伏羲作《鳳來》之歌,以鎮天下之人。時人雲,隻有大德之世,鳳凰才會出現,認為伏羲成了古史中第一個見過鳳凰的人。
女媧便開始把這笙簧,發放給每一個人。在那以後世間不僅充滿歡聲笑語、還有美妙絕倫的音樂聲。在人類忙完一天的活兒時,總會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吹著笙簧,並且互相交流著自己創作的樂譜。
每天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而曆代人智慧的結晶,肯定不能隻依靠口口相傳,否則很快這些總結出的知識就會迅速被遺忘或因意外而斷絕傳承。
因此,人族觀察和記錄天文曆法,必須依賴一些非常簡易的工具。
首先,對於每一天的時間整理,最直觀的便是直接觀測太陽。
人們雖然不知年月,但大概還是把每一天分為上午和下午以及晚上,並且大致可以以太陽所在位置來粗略確定時間。隻是看太陽過於刺眼,麻煩,而且人們的方向感很差,並沒有東西南北的概念,所以觀察太陽來判斷一天的時間並不容易。
而伏羲靳子軒第一步,便是教人們通過地上的影子來判斷,這比直接觀測太陽更加準確和方便。
於是,很快華胥氏便有了立竿測影,即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木,以其影子的方向來確定時間。之後,在伏羲靳子軒的帶頭優化下,逐步演化出圭表,表,即直立於平地上的標杆,圭,即平放於正南正北方向標有刻度的平板。
圭一般是固定在地上的,這樣就不會因為移動而改變南北走向,影響人們對時間和方向的混淆感。
而通過觀察日影長度,人們這才發現,原來夏季和冬季的日影長度居然不一樣!隻要在圭表上刻出夏季的日影長度和冬季的日影長度,就能通過觀察圭表來判斷此時的大致季節。
當然,冬季相對寒冷,夏季炎熱,但過去的野人們對此並沒有充分的認識。
原始野人和野生動物一樣,是依靠自身的皮毛硬抗寒冬和酷暑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靠冷熱判斷冬夏原本並不容易。在有了畜牧業以後,人們開始有了皮毛當做衣服保暖,對於冬夏的區別,也開始更加在意了。
從此,通過正午時刻,以圭表所測日影長度便能確定季節,而圭表之後不久,通過對圭表的優化,逐步形成了日晷。日晷為一打磨好看的石圓盤,圓盤叫做晷麵,其上標有刻度,圓盤中心有一指針,叫做晷針,亦稱表。
日晷向陽斜放,通過觀測晷針的影子方向可測得時刻。
此後每年,伏羲靳子軒都會觀察日晷,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百結長繩上不斷修正曆法。通過大約五年左右的摸索,伏羲靳子軒數著五根繩子上的繩結,終於確定,每年大約有365天。
而且,每年的四季節時令都是非常穩定的,將這些繩結在部落中展示科普後,伏羲靳子軒在華胥氏部落中,甚至建立天文中心,不斷修定曆法,分時令,人們驚訝的發現,好似天地之事伏羲全都了然於胸。
時人愚昧,不知其中道理,以為伏羲能夠通天,將其奉為神聖。
雖然這個時期還沒有種植業,但養殖業也非常需要時令和曆法的協助、比如到了夏季秋季的哪個時令,應該收集存儲草料,準備應付過冬。比如冬季結束後,到了哪個季節江河湖的冰會融化;
哪個季節適合狩獵,哪個季節適合捕魚,哪個季節……
有了曆法的華胥氏,文明程度提升了許多,人們和動物的區別再次拉大,每個人有了穩定的家庭,在部落中有了穩定的分工,每天活得不再渾渾噩噩不知春秋,一切都開始變得井井有條。
而對伏羲靳子軒的感受而言,這些東西依然有非常明顯的缺陷。
比如曆法和結繩記事,都有明顯弊端。
伏羲靳子軒自己通過結繩記事記錄每年的曆法時令時,打結的方式會有所差異。比如他打一個三層結表示炎熱,一層表示寒冷。打結的不同方式,也可以用來記錄那一天打雷,哪一天下雨雪,哪一天大風,哪一天融冰、哪一天打獵收成高、哪一天準備過冬等等……
把這些教給華胥氏的‘天文中心’後,部落中負責天文曆法的人們勉強記憶和采取,但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理解不同,還有很多人容易記錯,或看錯,畢竟繩結的大小形狀很難區分,造成了大量的記錄錯誤。
而這些,對於曾經的巫妖仙神來說並不是問題,巫妖仙神可以以仙力凝聚畫麵,甚至打造一些仙器來記錄,但人類別說繪畫水平,連顏料和紙筆都沒有,怎麽可能做到這些?
因此,伏羲靳子軒一直在糾結,如何解決這些文化傳承應用難題。
忽有一日,伏羲靳子軒正坐在湍急的黃河便,河水圖湧動,有一異獸躍出河麵,它形似駱駝,左右生翼,馬身龍鱗,高八尺五寸,能夠踩於水麵而行,因如龍似馬,故伏羲靳子軒稱之為龍馬。
龍馬其身有斑點花紋,黑白之斑共計五十五點。
河出圖之事後來傳開,人們都將這個給伏羲帶來靈感的圖案稱為“河圖”。
伏羲靳子軒觀河圖而靈感頓生,他終於想到,可以以簡單的一些圖案筆畫的不同組合形式,來表示不同的意義。
相比於觀察複雜難以辨認的繩結,圖案的辨識度和傳播要容易得多!
於是,伏羲靳子軒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鳥獸羽毛的紋理與山川水土之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作了第一套八卦圖案,用來比類天下萬物,預測陰陽。
八卦,即乾、坤、離、坎、震、艮(gèn)、兌、巽(xun),分別表象天、地、火、水、雷、山、澤、風。
簡單應用來講,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而八卦兩者互相搭配組合,又可以變成六十四卦,相當於可以記錄六十四種不同的事物,甚至可以用來象征和理解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而伏羲靳子軒整理所化的八卦圖中,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
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個天體運行和氣象變化。地部指觀測日影來計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長化收藏的全過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結合,以便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一橫叫二爻,上一橫叫三爻。
一時間,八卦之法在人族迅速傳開,相比於過去容易出錯的結繩記事法,八卦的應用顯然更加便於記錄和表達、傳遞很多東西。
而天文中心有了八卦之法後,也製作了許多石碑,用來刻畫八卦符號來記錄修正曆法時令,效果比結繩記事法準確高效許多許多!
除了石碑外,伏羲靳子軒還尋找了大量適合記錄刻畫符號的材料,如龜甲、木頭竹簡等等,這些既可以成為書契,又可以成為典冊。
伏羲靳子軒造書契以代結繩,讓文籍因此而興起。典冊的出現可以說是現代文字的雛形,但此時華胥氏的人們還沒有想到複雜的文字,因此這些典冊稱作刻符更合適一些。
至於甲骨文這些象形文字,對伏羲靳子軒和這個時期的人們來說,還太早太早了。每個人畫工千差萬別,一頭簡單的豬能畫成各種四不像,辨認度和統一度對這個剛剛興起書契典冊的時代來說,實在是為難大家了。
而在這些年間,女媧也沒閑著。
此時代人們不知禮數,時人多邪淫,社會風氣不正,為了陶冶情操,女媧在伏羲靳子軒繁忙期間,想起了曾經囚牛的特長,為了改善人間單調混亂的情況,女媧試想著用不同的竹子製造出能發出不同聲音的笙簧。
為了尋找不同的樹木竹子材料,女媧幾乎把能去的地方都給走遍了。最終,工夫不負有心人,把所有的材料都實驗找齊了。於是,她開始製造起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工具,經過了一段艱苦的製造生活,各種各樣的笙簧“出爐”了。
其中最好用的琴長七尺二寸,有二十七弦,名叫離。
後來,女媧又不斷改進,取蠶絲繩等各種材料嚐試作瑟,用以修身養性。其瑟長八尺二寸,四十五弦。
琴瑟成的那一天,女媧將其交給伏羲靳子軒,伏羲非常開心,當場彈奏一曲,一時間有數隻鳳凰飛與頭頂,於是伏羲作《鳳來》之歌,以鎮天下之人。時人雲,隻有大德之世,鳳凰才會出現,認為伏羲成了古史中第一個見過鳳凰的人。
女媧便開始把這笙簧,發放給每一個人。在那以後世間不僅充滿歡聲笑語、還有美妙絕倫的音樂聲。在人類忙完一天的活兒時,總會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吹著笙簧,並且互相交流著自己創作的樂譜。
每天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