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禮站在這裏,心中無限感慨。


    事情仿佛才過去不久,但已經是縈繞在他心中無法抹去的一縷夢魘,是烙印腦海的殘忍血腥和痛苦的深刻印記,這裏就是明王寺。


    這裏是他們師兄弟第一次見識到真正的戰爭殘忍的開端,也是武帝真正下定決心要抹除佛道的直接導火索。


    若說之前的金龍令是不斷敲斷佛道鼎盛的基石,那麽這一次明王寺之戰後,武帝是決心要直接摧毀佛門腳下的所有道路,讓他們身臨懸崖,投身葬深淵。


    在這裏,他看到了無數墳塚,是明王寺和南宗寺數萬僧人的,也有被迫葬身在此處的雲州軍團士兵和少許羽林軍。


    佛門慈悲,盡管遍體鱗傷,也要將他們好好埋葬。


    墳塚如同無數個波浪,波浪下,是一片絳紫色的血海,是人們為了各自的理想和信念而拋灑出來的,充滿了激情,但也飽含憤恨。


    他曾在這裏和師兄火猴喝酒,酒入豪腸,創作了聞者涕零的《天地滅佛歌》。


    這段時間,他和書家及其下屬世家的子弟呆了一段時間,才知道他和一風火猴等師兄姐弟的事跡早已傳遍了大武國。


    這首因悲憤而宣泄的歌也被好事者記錄下來了,並傳遍了大武國上下,所有佛道弟子聽到鏗鏘悲鬱的此歌,無不悲傷難抑,卻又壯懷提膽:


    逆道溯源兮,賜彼戰革。


    宏光普照兮,血海翻浪。


    萬僧劍動為一死,闡因釋果念功德。


    六道皆闐金輪暗,螺聲攝魂滅障孽。


    至今還在戰場上堅持的佛道子弟都是經曆艱苦卓絕的戰鬥,身披戰革,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人,這首歌道出了他們心聲。


    一風振奮佛門道心的事跡也被大肆傳揚,他們始終相信終有一天,纏繞著他們的孽障夢魘總有一天能夠被驅散,而他們的佛光,將再次普照在大武國的山川河流、蒼天和大地!


    但是書家弟子們並不敢傳唱此歌,他們連高聲談論都不敢,隻能耳口交接,悄聲議論。


    書禮從書家下山之後,經曆了如此多的變革,在君州城的權勢場中冷眼旁觀,也打開了眼界,增長了許多見識。


    他此刻在書家族老和這些多數還是懵懂的少年弟子們身上,一眼就看出了別人無法看破的深藏其中的意義。


    這一次來的路上,隨行了許多書家族老,他們都是飽讀詩書,儒家經典倒背如流,三綱五常時刻掛在嘴上,仁義道德是精神食糧。


    原本這些,都是儒家聖賢體察人間總結的天地大道,是好東西,可書禮總感覺不對勁。


    不對勁的地方在於,君臣孝悌的禮教和三綱五常的觀念隻是他們對權勢的狂熱的外衣。


    他們在談論儒家禮教時從未掩飾對權力的渴望,他們從君臣之道出發,馬不停蹄地往權勢場中狂奔,一騎絕塵。


    書禮原來在書家的時候,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早已適應了儒家的書香筆墨,也接受了這一套君臣孝悌的理論。


    並且那個時候,他專心修煉,經常聽從書家的命令去完成各種任務,和大多數的族老的接觸並不多。


    可是現在,他才從他們身上發現了這種迂腐之氣的荼毒作用。


    他們在出發之前已經將君州城的勢力大小按照等級列出了詳細的書表,他們攜帶著許多金銀財寶,古玩字畫,古董瓷器,翡翠瑪瑙,他們在路上興奮地爭執著如何結交,如何迂迴,如何提大拿小,如何欲擒故縱。


    他們言語之間,是對權勢場的向往,眉飛色舞,俱是對書家未來占據朝廷一席的膨脹欲望。


    書家千年淡泊之風終於在他們身上吹散一空。


    這是這些族老身上的任務,書家此行,就是書家決定趁此亂世重迴朝廷建功立業的族老占據了大多數。


    因此這些族老身負著要在君州城紮根擴張,開疆僻壤的重要使命,如果直接以祿蠹權奴抨擊責怪他們,難免有失公允,可這,正是悲哀之處。


    書家先祖正是感受到了身處權勢的局促不安和日夜惶恐,伴君如伴虎的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才決定隱逸於雲州,專心研修經典,參悟聖人之道。


    可問題在於,書家先祖並非一開始就是修習儒家之道,他們是靠跟隨魏氏浴血奮戰打下來的天下才得到重要而榮耀的地位。


    一個家族想要長期興盛,就必須要有自家的傳世文化。


    千年之前,道教與魏氏關係非同一般,勢力如日中天,根本不屑與他們交流,佛道的參禪苦修六根清淨等教義讓書家先祖望而卻步,所以書家盯上了尚未發展到鼎盛但極得魏氏皇族賞識的儒家,借助儒家經典,教化書家子弟。


    不巧的是,與儒家結緣之時,恰好碰上了“儒林焚毀”的曆史事變,他們感受到了君王的權威和憤怒,以及意欲不明的壓迫,雖然他們剛接觸儒家經典不久,且因為是魏氏的開國功臣,所以躲過一劫。


    經此一劫,書家先祖因對魏氏皇族的失望,硬生生從儒家經典中找出了“高士隱逸,淡泊寧靜”等字眼,開始崇尚高山流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因此舉族撤到雲州的山間,悉心修身,專攻此類經典書籍。


    這種空明透亮的心境讓書家的修煉得到了極大的好處,甚至有人飛天成聖,讓書家的威名保持了千年。


    可千年的時間,書家的隱逸之心早讓歲月打磨殆盡,儒家經典中“學而優則仕”和“君子不器”、“富貴乃人欲”的功利之心開始萌動。


    經曆了這麽多年,早已和君臣禮教融為一體,功利觀念也根深蒂固,加上這麽多年書家偏居一隅的壓抑,讓他們渴望重返朝廷重執權鞭的欲望得道爆發。


    而這次崔銘的威逼利誘,隻是書家故作莊重的半推半就,順水推舟。


    從這層的意義上來看,這些族老是卷入這場風暴的人,而入世重返權勢場的根源,早就在數百年前就開始了,單責怪他們,隻是怒其不爭而已。


    而這些尚未開明的弟子,則是順著族老的命令而行動的羔羊,大多數都是沉浸在建功立業的興奮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腦中全是忠孝禮教的那一套。


    可想而知,這一場戰爭,書家必定要經曆一場不亞於開國之戰的殘忍犧牲,才能重新在朝廷站穩腳跟,眼前的這些書家子弟,必定要淪為戰場上的屍體。


    此戰一過,不知還有多少能夠真正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美好,而接下來他們更要麵對,太平歌舞下的暗流湧動和爾虞我詐。


    書家在雲州的這點勢力,根本入不了君州城中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的法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書家就要承受這些代價。


    書禮低下頭,敲了敲自己腰中的青蛇劍,看著手中的《大武國資治通史》,一番思緒穿越古今。


    他最大限度地利用這段時間,悉心研究大武國的曆史和儒家經典,他的心胸因此而開闊,這對他以後人生道路的選擇大有裨益。


    他這一次出發,所攜帶的大部分行禮中,皆是書籍,書家的藏書之富,僅次於聖書院的務求軒,除了史書和儒家經典,還有大量的兵法謀略之書。


    他從前在書家就飽讀詩書,而現在他的眼界早已超越了大多數的儒家學子,他需要補充更加豐富的各類書籍,來涵養他的意氣。


    這種意氣,化為劍法,就是劍意。


    藏書閣的青衣師祖傳授給他的僅僅是七招劍意,卻超越了他之前所有的劍法,他對劍道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大量的知識和經驗蘊養意氣,便是孕育劍意,隻待厚積而薄發。


    而佛道的深邃奧妙,同樣是這大量知識體係的一種,他修行的天地聖心決和迦南無念經,都是集世間豐富厚重的知識經驗為一體的深奧法門。


    兼修兩道,讓他能夠更加快速地消化融合佛門靈力和儒家浩然正氣,以此為填充施展的劍意,威力絕倫,讓他的修為也飛速提升。


    兵法謀略之書,在修行劍意的同時,也為日後運用做準備。


    他立下匡扶天下的宏願,便不是代表向魏氏皇族俯首帖耳,恭敬愚忠。


    這天下是魏氏的,更是所有人的,佛道本是天下的一部分,絕不應該因魏氏加強武力統治之心而泯滅!


    現在,他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可以重返一風身旁,與他並肩扶正天地大道的時機,他相信,這個時機很快就會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吼證道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牆北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牆北望並收藏風吼證道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