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大萌朝竟然如此的開放!王爭真算是長了見識了。
發起潑的村婦胡攪蠻纏起來,還是很麻煩的,王爭能隻把這事交給候演,讓這位張嘴閉嘴都之乎者也的書呆子處理好了。
王爭穿越到明末之後,理想很豐滿,但現實也很骨感。院子裏,以項芸為首的東江兵和候家兄妹帶領的嘉定百姓兩夥人相處在一起是那麽不協調,沒有像王爭預想的那樣“軍民一家,魚水情深”,表麵上還算相安無事,但暗中卻矛盾重重。
偶然間相遇的兩夥人,就像是把大米和麵粉同時倒入一口鍋中,不管你是蒸也好,煮也好,做出來的主食即不是米飯也不饅頭,難吃得讓人無法下咽。
這些百姓們的鄉裏地域觀念極強,喜歡抱團排擠外地人,更不說讓他們去信任外地人了。鐵石心腸的東江兵剛剛親手殺死了五六名被喪屍咬傷的本地百姓之中,就有他們的友親近鄰,畏懼於東江兵們官兵的身份,表麵上沒有出過激的行為。就算他們現在知道被喪屍咬傷的人會變成危險的喪屍,道理明白但不代表他們內心裏能夠接受這種殘酷的事實。
毫無道理地產生的仇恨,如同一個糾纏不清的死結,被這夥嘉定的本地百姓埋藏在內心深處,無法化解。
至於項芸,王爭不知道她葫蘆裏賣什麽藥,突然間給他戴上一個五品千戶的官帽子。
其實項芸之所以這麽做,自然有她的想法,她的計劃其實很簡單,就如之前對候演說的,想要效仿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於闕下。在江南招集萬八千的老百姓,募集起幾百名可戰之兵,然後以王爭假千戶的名義給兵部傳文,首先往京師拉幾大車喪屍的首級,牒報上好好吹噓吹噓一般:王爭於某地聚十萬軍民十餘,於某年某月……擊潰數萬喪屍,斬首多少多少……,反正想怎麽吹就怎麽吹,隻要把那些五穀不分的文官忽悠暈就行,最後給王爭混個參將副將當當,要是能騙些軍械兵餉更好,一切都順利的話開軍設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長江以北,天高皇帝遠,隻要能平穩住一方局勢,手裏有兵有將,王爭假千戶就算被兵部查出也無所謂,別說滿朝文武百官,就是崇禎也得捏著鼻子認了。
而項芸自己則掌握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像操控傀儡一樣控製王爭就行了。
項芸之所以選擇王爭,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自己野心不小,但到底是女兒之身,明麵上很多事由她出麵多有不便。年叔當了一輩子的大頭兵,本性忠厚老實,身上半點的官氣都沒有,會被人一眼看穿。周炎武口笨嘴拙,一棒子削不出一個屁的貨。而譚虎在項芸眼裏就是個二百五,沒長腦子的玩意兒,不受待見。李大錘更是個廢物不提也罷;剩下的李二錘、鄭長海之前都是什麽不懂的平頭百姓。現在項芸手上沒有什麽能夠拿得出手,可堪一用的人。隻能矮子裏拔將軍,隻能選擇王爭了。
雖然認識才幾日,項芸對王爭印象還不錯,王爭長得五官端正,人高馬大,能說會道還讀過書會識字,手上也有兩下子武藝。做起事來能頗有能力,正是個不錯人選。
王爭不是項芸肚子裏的蛔蟲,項芸想是什麽他也不可能知道。王爭自己有自己的打算,像其他的穿越者一樣,如何壯大發展實力?對王爭來講其實很簡單,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按著穿越小說中的固定流程走就好了,先想方設法拉起一支二三百人隊伍,等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後,再殺個土豪,剿個亂匪,以戰養戰擴大人馬。有了物資基礎後,種田挖礦建設軍工兵廠,然後再大魚吃小魚,吞食兼並隨近的各種勢力。最終逐鹿中原,布武天下!
拉起的隊伍,戰鬥力才是根本。軍事上士兵沒有戰鬥力一切都是扯淡。大的戰略方針什麽都好說,泱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就是不缺少戰略型人材。在王爭看來,從南宋開始,中原王朝在軍事上就是因為士兵戰鬥力不足,沒有多少支能打敢戰的軍隊,無法取得戰術戰役上的優勢,所以和蒙元、後金北方這些遊牧民族交戰才會屢戰屢敗,越打越慫,明末就是一個很好案例。基層的士兵體質瘦弱,缺少正規的軍事訓練和戰鬥經驗,裝備落後陳舊不堪,連在戰場上實施兵種的戰術能力都沒有,各種規模戰役的種種失利,再優秀完美的戰略布置也都變成了紙上談兵。這種病態的軍事發展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在兩國征伐,謀國之戰宏觀上的戰略層麵,古往今來中國華夏漢族比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玩的都溜,甩出他們幾條街。就拿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時期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來說,領先西方二千多年!西方人隻到十八世紀左右才有一二部像《戰爭論》《戰爭的藝術概論》還算能拿得出手軍事著作。
再過幾百年幾千年,無論科技再發達,兵器裝備再先進,戰鬥模式日新月異的改變,軍事理論層出不窮的革新,也都隻是戰術層麵的發展,在戰略上也隻能在我們老祖宗畫的圈子裏轉悠。
咱們拿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作個例子,在一線作戰那些不怕死敢打硬仗的國軍部隊的士兵們,一個個都是營養不良連飯都吃不飽,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的訓練,也沒有豐富的戰鬥經驗,連武器都是用大鐵片作的砍刀和落後陳舊的漢陽造,他們能有多少的戰鬥力。黃浦軍校訓練來出的幾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械化師是老蔣的眼珠子,寶貝得很。沒人敢讓他們在戰場上和小鬼子硬碰硬往死裏磕。其它一些有武器裝備的部隊,大多數的中下級軍官貪生怕死,基層士兵也沒有半點士氣可言。
若大的淞滬戰場上,敢打敢拚的部隊缺槍少炮,沒什麽戰鬥力。有槍有炮有戰鬥力的部隊,卻貪生怕死一打就散,潰不成軍。總之,在一線戰場上,有裝備有戰力還敢打硬仗和小鬼死磕的國軍部隊少之又少,在敵眾我寡,獨木難支的形勢下,豈有不敗之理。
如果把六十萬國軍換成二戰十萬德軍,像德國的步兵師,機械裝甲師,摩托化步兵師,以當時國軍師級以指揮官的軍事實力,在戰術上絕對各種花式吊打十三萬日本小鬼子。抗日戰爭中,中國當時若是能有五十萬以上具有和德軍相同戰鬥力的軍隊,打下滿洲裏是件輕鬆加愉快的事,分分鍾教昭和天皇、東條英機如何作人。
發起潑的村婦胡攪蠻纏起來,還是很麻煩的,王爭能隻把這事交給候演,讓這位張嘴閉嘴都之乎者也的書呆子處理好了。
王爭穿越到明末之後,理想很豐滿,但現實也很骨感。院子裏,以項芸為首的東江兵和候家兄妹帶領的嘉定百姓兩夥人相處在一起是那麽不協調,沒有像王爭預想的那樣“軍民一家,魚水情深”,表麵上還算相安無事,但暗中卻矛盾重重。
偶然間相遇的兩夥人,就像是把大米和麵粉同時倒入一口鍋中,不管你是蒸也好,煮也好,做出來的主食即不是米飯也不饅頭,難吃得讓人無法下咽。
這些百姓們的鄉裏地域觀念極強,喜歡抱團排擠外地人,更不說讓他們去信任外地人了。鐵石心腸的東江兵剛剛親手殺死了五六名被喪屍咬傷的本地百姓之中,就有他們的友親近鄰,畏懼於東江兵們官兵的身份,表麵上沒有出過激的行為。就算他們現在知道被喪屍咬傷的人會變成危險的喪屍,道理明白但不代表他們內心裏能夠接受這種殘酷的事實。
毫無道理地產生的仇恨,如同一個糾纏不清的死結,被這夥嘉定的本地百姓埋藏在內心深處,無法化解。
至於項芸,王爭不知道她葫蘆裏賣什麽藥,突然間給他戴上一個五品千戶的官帽子。
其實項芸之所以這麽做,自然有她的想法,她的計劃其實很簡單,就如之前對候演說的,想要效仿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於闕下。在江南招集萬八千的老百姓,募集起幾百名可戰之兵,然後以王爭假千戶的名義給兵部傳文,首先往京師拉幾大車喪屍的首級,牒報上好好吹噓吹噓一般:王爭於某地聚十萬軍民十餘,於某年某月……擊潰數萬喪屍,斬首多少多少……,反正想怎麽吹就怎麽吹,隻要把那些五穀不分的文官忽悠暈就行,最後給王爭混個參將副將當當,要是能騙些軍械兵餉更好,一切都順利的話開軍設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長江以北,天高皇帝遠,隻要能平穩住一方局勢,手裏有兵有將,王爭假千戶就算被兵部查出也無所謂,別說滿朝文武百官,就是崇禎也得捏著鼻子認了。
而項芸自己則掌握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像操控傀儡一樣控製王爭就行了。
項芸之所以選擇王爭,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自己野心不小,但到底是女兒之身,明麵上很多事由她出麵多有不便。年叔當了一輩子的大頭兵,本性忠厚老實,身上半點的官氣都沒有,會被人一眼看穿。周炎武口笨嘴拙,一棒子削不出一個屁的貨。而譚虎在項芸眼裏就是個二百五,沒長腦子的玩意兒,不受待見。李大錘更是個廢物不提也罷;剩下的李二錘、鄭長海之前都是什麽不懂的平頭百姓。現在項芸手上沒有什麽能夠拿得出手,可堪一用的人。隻能矮子裏拔將軍,隻能選擇王爭了。
雖然認識才幾日,項芸對王爭印象還不錯,王爭長得五官端正,人高馬大,能說會道還讀過書會識字,手上也有兩下子武藝。做起事來能頗有能力,正是個不錯人選。
王爭不是項芸肚子裏的蛔蟲,項芸想是什麽他也不可能知道。王爭自己有自己的打算,像其他的穿越者一樣,如何壯大發展實力?對王爭來講其實很簡單,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按著穿越小說中的固定流程走就好了,先想方設法拉起一支二三百人隊伍,等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後,再殺個土豪,剿個亂匪,以戰養戰擴大人馬。有了物資基礎後,種田挖礦建設軍工兵廠,然後再大魚吃小魚,吞食兼並隨近的各種勢力。最終逐鹿中原,布武天下!
拉起的隊伍,戰鬥力才是根本。軍事上士兵沒有戰鬥力一切都是扯淡。大的戰略方針什麽都好說,泱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就是不缺少戰略型人材。在王爭看來,從南宋開始,中原王朝在軍事上就是因為士兵戰鬥力不足,沒有多少支能打敢戰的軍隊,無法取得戰術戰役上的優勢,所以和蒙元、後金北方這些遊牧民族交戰才會屢戰屢敗,越打越慫,明末就是一個很好案例。基層的士兵體質瘦弱,缺少正規的軍事訓練和戰鬥經驗,裝備落後陳舊不堪,連在戰場上實施兵種的戰術能力都沒有,各種規模戰役的種種失利,再優秀完美的戰略布置也都變成了紙上談兵。這種病態的軍事發展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在兩國征伐,謀國之戰宏觀上的戰略層麵,古往今來中國華夏漢族比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玩的都溜,甩出他們幾條街。就拿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時期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來說,領先西方二千多年!西方人隻到十八世紀左右才有一二部像《戰爭論》《戰爭的藝術概論》還算能拿得出手軍事著作。
再過幾百年幾千年,無論科技再發達,兵器裝備再先進,戰鬥模式日新月異的改變,軍事理論層出不窮的革新,也都隻是戰術層麵的發展,在戰略上也隻能在我們老祖宗畫的圈子裏轉悠。
咱們拿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作個例子,在一線作戰那些不怕死敢打硬仗的國軍部隊的士兵們,一個個都是營養不良連飯都吃不飽,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的訓練,也沒有豐富的戰鬥經驗,連武器都是用大鐵片作的砍刀和落後陳舊的漢陽造,他們能有多少的戰鬥力。黃浦軍校訓練來出的幾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械化師是老蔣的眼珠子,寶貝得很。沒人敢讓他們在戰場上和小鬼子硬碰硬往死裏磕。其它一些有武器裝備的部隊,大多數的中下級軍官貪生怕死,基層士兵也沒有半點士氣可言。
若大的淞滬戰場上,敢打敢拚的部隊缺槍少炮,沒什麽戰鬥力。有槍有炮有戰鬥力的部隊,卻貪生怕死一打就散,潰不成軍。總之,在一線戰場上,有裝備有戰力還敢打硬仗和小鬼死磕的國軍部隊少之又少,在敵眾我寡,獨木難支的形勢下,豈有不敗之理。
如果把六十萬國軍換成二戰十萬德軍,像德國的步兵師,機械裝甲師,摩托化步兵師,以當時國軍師級以指揮官的軍事實力,在戰術上絕對各種花式吊打十三萬日本小鬼子。抗日戰爭中,中國當時若是能有五十萬以上具有和德軍相同戰鬥力的軍隊,打下滿洲裏是件輕鬆加愉快的事,分分鍾教昭和天皇、東條英機如何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