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四海圖誌
歲月如梭,四海九州英雄輩出,大地無垠,曆史洪流浩浩蕩蕩,山川風物無聲的見證著大地上毀滅與重生的無限循環。
大淵皇帝宋義明本是世襲的前朝二品侯爵,前朝末帝梁允荒淫無德,至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天下英雄被逼起事,各路義軍揭竿共擊之,梁允一時招架不能便命宋義明為大將軍前往剿滅起義軍,宋義明何等精明之人,這天下大勢一目了然,是故其到前線之後並不直接與各路義軍對抗,而是遊走觀望,由於其軍中多是自己心腹,所以三軍將士也是惟命是從,朝廷旨意已經不能左右其行事,待義軍摧城拔寨攻入皇城之後,宋義明方才揮軍發難,坐收漁翁之利。
宋義明雖有投機之嫌,但著實有雄才大略,且善於用人,在其運籌帷幄之下,各路義軍很快被其翦滅,待大勢初定,宋義明建國稱帝,取國號“淵”,定都泰安,所以世人又稱大淵為“泰淵”,稱帝之後,宋義明著手建製和征服。
對內,在繼承前朝舊製的基礎上開創新製。按照前朝例製,在六部之上還有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設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朝廷大政方針由三省長官共同製定,而後下分六部具體執行,但因為尚書省直管六部,六部官員更多的是遵從尚書令的指揮,隨著朝局發展,尚書令的權力越來越大,前朝宣帝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防止尚書省獨攬大權,幾經權衡之後,宣帝將尚書令設成了虛職,一般由勞苦功高但又再無精力從政的老臣來擔任,從而隻保留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兩個實職官位,如此一來,朝廷大政分由中書和門下兩省執掌,而後交尚書省下的六部具體施行,這樣可以防止權臣大權獨掌,霍亂朝綱。待宋義明問鼎天下之後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將尚書令的權力分由門下和中書兩省行使著實可以防止出現權臣,但這二人的政令需要由六部執行,六部又屬於尚書省,一旦六部與該兩省官員有什麽異議就會這造成政令執行拖延不暢的局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義明決定打亂重來,與前朝相反,他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這兩個官職設成了虛職,而將尚書令恢複實權,但為了防止出現尚書令獨掌大全的局麵便將其權一分為二,設成左右尚書令,也即世稱的左右宰相,左相負責兵、戶、禮三部,右相總領刑、工、吏三部,倆宰相相輔相成,互相製約,以此來防範重臣獨斷專權,同時,將天下九州分為中、桐、滁、安、靖、涼、蓉、佑、尹、渤、渝、黔、雲十三州,各州設刺史、監尉史,刺史總領地方政事、治安,監尉史官級略低於刺史,但是其有權就刺史的不忠、不為、反叛等瀆職悖逆之事直接上奏皇帝;十三州中,渝、黔、雲、涼、靖、安、桐、滁八州為軍州,北方為安、滁、桐三洲,西北為靖州,西方為涼州,西南為渝、黔、雲三州,所謂軍州就是在與四夷接壤之地駐軍治州,軍州為上州,在軍州除刺史、監尉史之外還設將軍府,職銜是從三品“雲麾將軍”,下設兩名副將,軍州一應政事由刺史統轄,雲麾將軍隻管軍事,三千人以下軍事行動可自行決斷,但涉及到調動三千兵馬以上數目則需刺史與將軍各摯朝廷所鑄軍符合二為一方可,並由監尉史備案上奏皇帝。軍州大部分行台軍根據不同情況駐紮在邊境的軍鎮上,軍鎮統兵為從四品“宣威將軍”,下設左右副將;各軍州由於地理不同,駐軍有所區別,但軍州行台軍至少五萬,將軍府雲麾將軍每五年調動一次,八大軍州輪流履職或是入職朝廷,除軍州以外的其它各州有州軍八千,以安地方。
對外,宋義明一改前朝懷柔政策,堅決用兵。泰淵北方是廣袤草原,再往北便是極寒之地,在這片無垠土地之上居住著數十個外族部落,其中較為強大的是曲芙、英滋、秋丹、元仲、女柔、北棄六族。宋義明稱帝之初,北方各族相互征伐,為壯大各自的力量,各族騎兵時時深入南境,燒殺搶掠以補軍資,其中尤以元仲、女柔為甚,待天下稍安,淵成祖宋義明遣大將程離亂、肖梅分擊元仲、女柔,泰淵軍攻無不克,北擊狄人一千餘裏,導致以元仲、女柔為首的各部落不得不稱臣歸順,從此北境安定,三百餘年來並無太多大的戰事。宋義明北定狄族之後,將安、桐兩州相應北劃,並派駐行台軍各十萬,以此對北方少數民族保持絕對的威懾。
泰淵西臨伯布,伯布人相較於中原人來說更顯高大威猛,且奢殺成性,早在前朝之時,伯布人便建立王庭四處征戰,待前朝末年,趁中原混戰之時,伯布人趁火打劫,舉兵東進,占卻了數百餘裏中原之地。宋義明稱帝初,並不與伯布直接衝突,而是集中力量平定北方諸族,待北方大定,隨即揮軍西進,在涼羿人的幫助下很快便將伯布人趕出中原,在隨後的數年間連續用兵,討胡大將軍季茂更是違背聖意大肆屠殺伯布人,可憐伯布一族幾乎被斬殺殆盡,幸存的伯布人不得不歸順大淵,宋義明召迴季茂並下旨允許伯布人在其興起之地繼續居住,並鼓勵其到中原生活,從此西境歸淵,烽火漸熄。
南境雲、黔兩州早在前朝之時便已收歸中央,所以宋義明稱帝後沿襲前朝舊製,並未大動幹戈便收服雲、黔兩地的數百部族,隻是後來設為軍州之後,在兩州州府各駐行台軍四萬,並重新設定了部分部族的領地。雲、黔兩州少數名族眾多,各部族之間也常有衝突,泰淵西南的雲州的少數民族最多,分離來看,各部族人口較少,且多數並不好戰,所以對中央政權並不會存在實質上的威脅,隻是黔州自古以來便是多事之地,一來因為黔州一直存有幾個較大部族,力量較強,二來黔州山高水險,處於中原朝廷實質管轄的範圍少之又少,所以曆來縱有叛亂,朝廷也隻是借力打力,扶植一族打壓一族,且卓有成效。淵成祖宋義明誌在四海,自然不會僅止於此,便在稱帝之初對於不歸順的部族堅決鎮壓,平定叛亂之後便將原部族再細化為眾多小部族,這樣一來可以對其它有叛亂之心的部族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同時又能將歸而複叛,反複無常的部族徹底抹掉。在其治下,將黔州劃為甘扶、洞湘等二十一部,其中甘扶、洞湘、有落、桐平四部占去黔州四分之地,其餘各部再占六分,通過用兵、製衡等各種手段,大淵實收黔州,兵臨緬夷。
至淵成祖乾德十八年,泰淵帝國北定元仲、女柔,西平蠻族伯布,南收黔、雲諸州,橫亙宇內,一時無二。
元仲、女柔皆是北方遊牧部落,元仲興起於四百年前,至淵成祖宋義明時,早已縱橫北方一百餘年,其在北境的唯一對手隻剩女柔,女柔本也是被元仲征服的部落之一,其後韜光養晦,不斷拉攏、合並英滋、秋丹等族,與元仲逐漸成對峙之勢,兩大民族相互征伐,互有成敗,淵成祖平定中原之時,這兩大部落也正如日中天,並趁中原烽火未熄之際揮軍南下,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後泰淵大將程離亂、肖梅分軍擊之,元仲、女柔等部被迫北退,並最終稱臣納貢,也正是趁泰淵大軍攻伐之際,眾多部落中的另一個民族——北棄,在戰亂中覓得生機,趁機壯大發展。由於泰淵軍的進攻,元仲、女柔兩部元氣大傷,北棄後來居上,經過兩百餘年的發展,勢力大增,大有一統北方之勢。
相傳北棄先祖圖蘭脫木的母親牧籬本是元仲貴族的奴隸,因其長相嬌美被一貴族世子臨寵,之後懷得一子,但因其是奴隸之身,又懷的是貴族之後,自然會被覺得是王室之恥,元仲王室欲將其拿下並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一並處死,牧籬為保全肚中孩子連夜出逃,為躲避元仲殺手追殺遠遁漠北,可一柔弱女子又身懷六甲怎能應對漠北這極寒無常的天氣,在數月逃難之後已是奄奄一息命不久矣,恰在此時,路遇一老翁搭救,暫且保住了性命,不久之後產下一男嬰,牧籬數月逃難本已燈枯油盡,全是肚中孩子支撐其活到此時,產子之後精氣神也瞬間崩塌,還未來得及給孩子命名便命歸黃泉,死時雙目含淚,甚是淒慘。老翁見卻人間悲難無數,見此情景也不免潸然淚下,他不忍這孩子在極寒之地凍死,便仁心收養了他,但他並不知這孩子父親為何許人,隻大致清楚孩子母親是元仲奴隸,其餘一概不知,便隻好用自己的姓氏為孩子命名,喚作圖蘭脫木。由於其母親懷胎時為躲避追殺四處流離,能保住這孩子已是不幸中的萬幸,更別說食物營養了,所以圖蘭脫木自幼便纖弱瘦小,到五歲多才學會走路,而收養自己的這個老者也在脫木十歲時患病離世,不過幸好這老者在當地部落中為人和善,頗有人緣,其離世後,部落中人對脫木也多有照顧。但好景不長,元仲人為擴大勢力,到處征戰,脫木所在的部落本就是在各部族相互征伐的過程中為逃避戰亂流離聚集在一起的,人員混雜,且多是些老弱婦孺,麵對元仲人的鐵騎,哪有招架之力,為逃脫元仲人的屠殺,脫木不得不隨部落中人逃亡到更寒冷、貧瘠的北方。
圖蘭脫木等人逃往極北之地後,暫時擺脫了元仲人的追殺,但是卻又不得不麵對兩個難題,一來極北之地還有其它部族,這些部族自然不會容忍脫木這些不速之客,所以即使在極寒之地,脫木等人也不得不忍氣吞聲、四處亡命;二來這極北之地一年之中有大半年時間處於冰凍期,本就水草匱乏,加之嚴寒侵襲,食物自是無比短缺。脫木幼小的心靈很快就明白一個道理,這是弱肉強食的世界,隻有自己強大了才有可能在這亂世之中覓得一線生機,所以在閑時,他便有意邀請部落中的小夥伴一起打獵騎射,並連拉帶扯的讓部落中的老者教習騎射技巧,時光飛逝,脫木已經長成一個大小子,並開始反抗附近部落的追趕,由於脫木驍勇剛毅,部落中長年遭受迫害的各族人等都樂於追隨其左右,脫木殺伐果決,很快便在極北之地站穩了腳跟,並將包含各族逃難人的部落命名為“棄”意為被世界所棄之人,世人皆稱“北棄”。北棄族人除了王姓“圖蘭”,還有“訊刺”“博亦”等幾大姓,這些氏族組成了北棄的主力軍。
至泰淵乾德六年,淵成祖宋義明派大軍進剿元仲、女柔,至該兩部元氣大傷,彼時北棄首領圖蘭易科趁機攻擊元仲後方,占得大片領土,勢力大增,但懾於當時泰淵天威,並未敢過分攻伐,圖蘭易科繼承先祖圖蘭脫木遺誌,韜光養晦,並主動向大淵稱臣納貢,深得淵帝宋義明賞識,但宋義明也深知遊牧民族習性,所以也嚴格限製著北棄的擴張,始終將其限定在可控的範圍內。
自古以來,世襲王朝都難逃一個宿命,那便是盛極必衰,至泰淵第八代皇帝宋榮開始,泰淵對北方的控製逐漸減弱,北棄趁勢擴張,征服了以曲芙為首的十數個部落,勢力進一步擴大,並開始進攻泰淵領土,但是泰淵天威猶在,淵昭帝宋成陽勵精圖治,使泰淵中興,在一次與北棄的大戰中生擒北棄首領及其長子,北棄為求自保不得不答應昭帝歸還北方數個被其攻伐的少數名族領地,並再次向泰淵稱臣,昭帝為防北棄再次叛亂勒令從彼時開始,北棄每一代首領必須將其長子送入泰安為質,並研習中原文化,學習漢人禮儀,至當朝淵德帝宋繼,此約已履行近百年,如今在泰安為質的正是北棄首領圖蘭庭懿的長子圖蘭冰穆。但是泰淵帝國至開國皇帝宋義明始,至今已延續三百餘年,盛世早已消失殆盡,當今皇帝宋繼昏庸無能,不理政事,北方各族早已蠢蠢欲動,朝廷內也是小人當道,綱紀崩壞。
衛戎是泰淵西境的少數名族涼羿人的別稱,其在前朝時便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國家製度,隻是因為西境地理偏僻,環境惡劣,國家實力與中原王朝相距甚遠,所以其一直都是中原朝廷的藩屬國,前朝末年,伯布人快速興起,四處征戰,涼羿人首當其衝,在遭到伯布人侵略時,涼羿人曾數次向前朝皇帝求援,奈何前朝末帝梁允自身難保,又怎麽在意這偏居荒原一隅的番屬小國,麵對強大的伯布人,涼羿一族不得不背井離鄉,落難逃亡,王室貴族大多逃到了中原避難。後成祖宋義明奪得中原之地,著手整治西境蠻族伯布,伯布人以騎兵為主,擅長奔襲,但軍隊整體素養不可與泰淵大軍同日而語,再加上這些個蠻族首領雖然勇猛異常,奈何多是蠻幹匹夫,中原王朝自古以來講究“上善伐謀”,凡軍之大將要麽自身本就滿腹謀略,要麽多配軍師幕僚,這伯布人在其侵占的中原領土上幾乎未做太多抵抗便被泰淵大軍趕迴西境荒原。
淵成祖宋義明誌在天下,伯布人退迴西方之後,泰淵軍奉聖意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趁勢追繳,不過伯布人長年生活在西境荒原,對該地的環境、氣候了如指掌,在其退迴西境之後便利用其了解當地地理環境的優勢給了泰淵軍不小的阻撓,泰淵軍優勢一時難以發揮,而伯布人又充分利用其擅長奔襲的特點時時騷擾西征大軍,泰淵三軍一時寸步難行,無計可施。這時,涼羿王族主動求見宋義明,願助泰淵大軍一臂之力,涼羿人本就統治西境多年,對西境荒原的了解程度相較於伯布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見涼羿人主動獻策,宋義明求之不得,便命其攜旨入軍,為西征大軍引路導航,在涼羿人的幫助下,泰淵軍果然一改前期頹勢,瓦解了數次伯布大軍的奔襲,之後乘勝追擊,在最後決戰中,一擊得手,俘虜了包括眾多伯布婦孺老弱在內的七萬餘人,征胡大將軍季茂一聲令下,全部斬殺,頓時黃草殷紅,血流千裏,雖說涼羿人對伯布人有國仇家恨,但見此情形也不免心生惻隱,脊背發涼。
淵成祖征伐伯布不在於滅族削根,而是安定西境,雖說伯布人生性兇殘,但婦孺孩童總歸是無辜的,季茂大殺四方,可以威震宇內,但是卻寒了西境各族的歸順之心,宋義明見勢不妙,一方麵立刻降旨召迴季茂並追責問罪,一方麵另派大臣前往西境安撫各族,並特赦伯布幸存遺孤,這才穩定了西境人心。經此一役,伯布有生軍力已蕩然無存,西境危機也基本根除。
在征討伯布的過程中,涼羿人功不可沒,戰後,成祖宋義明特旨恢複涼羿人王庭,繼續統治西境,為表軍功,特賜涼羿首領王號“衛”,有“藩衛大淵”之意。至此,涼羿人重迴故土,建“衛國”,世人便稱涼羿人為“衛戎”。衛戎複國後隨著大淵延續了三百餘年的統治,雖然王室之中時有流血政變,但大淵皇帝皆擇利而維之,隻要不損大淵利益,不改先祖賜號,也就不過多幹涉。
時至當朝皇帝宋繼,衛戎國內也是風雲暗湧,幾大王子暗中較勁,都想取老王而代之,更有擺脫泰淵自立門戶之勢。泰淵四境,早已是風雲密布,隻是慣例使然,四海似乎都依舊奉泰淵為至尊,淵德帝宋繼便坐在這虛榮的空殼內茫然不知天下之勢。
歲月如梭,四海九州英雄輩出,大地無垠,曆史洪流浩浩蕩蕩,山川風物無聲的見證著大地上毀滅與重生的無限循環。
大淵皇帝宋義明本是世襲的前朝二品侯爵,前朝末帝梁允荒淫無德,至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天下英雄被逼起事,各路義軍揭竿共擊之,梁允一時招架不能便命宋義明為大將軍前往剿滅起義軍,宋義明何等精明之人,這天下大勢一目了然,是故其到前線之後並不直接與各路義軍對抗,而是遊走觀望,由於其軍中多是自己心腹,所以三軍將士也是惟命是從,朝廷旨意已經不能左右其行事,待義軍摧城拔寨攻入皇城之後,宋義明方才揮軍發難,坐收漁翁之利。
宋義明雖有投機之嫌,但著實有雄才大略,且善於用人,在其運籌帷幄之下,各路義軍很快被其翦滅,待大勢初定,宋義明建國稱帝,取國號“淵”,定都泰安,所以世人又稱大淵為“泰淵”,稱帝之後,宋義明著手建製和征服。
對內,在繼承前朝舊製的基礎上開創新製。按照前朝例製,在六部之上還有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設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朝廷大政方針由三省長官共同製定,而後下分六部具體執行,但因為尚書省直管六部,六部官員更多的是遵從尚書令的指揮,隨著朝局發展,尚書令的權力越來越大,前朝宣帝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防止尚書省獨攬大權,幾經權衡之後,宣帝將尚書令設成了虛職,一般由勞苦功高但又再無精力從政的老臣來擔任,從而隻保留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兩個實職官位,如此一來,朝廷大政分由中書和門下兩省執掌,而後交尚書省下的六部具體施行,這樣可以防止權臣大權獨掌,霍亂朝綱。待宋義明問鼎天下之後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將尚書令的權力分由門下和中書兩省行使著實可以防止出現權臣,但這二人的政令需要由六部執行,六部又屬於尚書省,一旦六部與該兩省官員有什麽異議就會這造成政令執行拖延不暢的局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義明決定打亂重來,與前朝相反,他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這兩個官職設成了虛職,而將尚書令恢複實權,但為了防止出現尚書令獨掌大全的局麵便將其權一分為二,設成左右尚書令,也即世稱的左右宰相,左相負責兵、戶、禮三部,右相總領刑、工、吏三部,倆宰相相輔相成,互相製約,以此來防範重臣獨斷專權,同時,將天下九州分為中、桐、滁、安、靖、涼、蓉、佑、尹、渤、渝、黔、雲十三州,各州設刺史、監尉史,刺史總領地方政事、治安,監尉史官級略低於刺史,但是其有權就刺史的不忠、不為、反叛等瀆職悖逆之事直接上奏皇帝;十三州中,渝、黔、雲、涼、靖、安、桐、滁八州為軍州,北方為安、滁、桐三洲,西北為靖州,西方為涼州,西南為渝、黔、雲三州,所謂軍州就是在與四夷接壤之地駐軍治州,軍州為上州,在軍州除刺史、監尉史之外還設將軍府,職銜是從三品“雲麾將軍”,下設兩名副將,軍州一應政事由刺史統轄,雲麾將軍隻管軍事,三千人以下軍事行動可自行決斷,但涉及到調動三千兵馬以上數目則需刺史與將軍各摯朝廷所鑄軍符合二為一方可,並由監尉史備案上奏皇帝。軍州大部分行台軍根據不同情況駐紮在邊境的軍鎮上,軍鎮統兵為從四品“宣威將軍”,下設左右副將;各軍州由於地理不同,駐軍有所區別,但軍州行台軍至少五萬,將軍府雲麾將軍每五年調動一次,八大軍州輪流履職或是入職朝廷,除軍州以外的其它各州有州軍八千,以安地方。
對外,宋義明一改前朝懷柔政策,堅決用兵。泰淵北方是廣袤草原,再往北便是極寒之地,在這片無垠土地之上居住著數十個外族部落,其中較為強大的是曲芙、英滋、秋丹、元仲、女柔、北棄六族。宋義明稱帝之初,北方各族相互征伐,為壯大各自的力量,各族騎兵時時深入南境,燒殺搶掠以補軍資,其中尤以元仲、女柔為甚,待天下稍安,淵成祖宋義明遣大將程離亂、肖梅分擊元仲、女柔,泰淵軍攻無不克,北擊狄人一千餘裏,導致以元仲、女柔為首的各部落不得不稱臣歸順,從此北境安定,三百餘年來並無太多大的戰事。宋義明北定狄族之後,將安、桐兩州相應北劃,並派駐行台軍各十萬,以此對北方少數民族保持絕對的威懾。
泰淵西臨伯布,伯布人相較於中原人來說更顯高大威猛,且奢殺成性,早在前朝之時,伯布人便建立王庭四處征戰,待前朝末年,趁中原混戰之時,伯布人趁火打劫,舉兵東進,占卻了數百餘裏中原之地。宋義明稱帝初,並不與伯布直接衝突,而是集中力量平定北方諸族,待北方大定,隨即揮軍西進,在涼羿人的幫助下很快便將伯布人趕出中原,在隨後的數年間連續用兵,討胡大將軍季茂更是違背聖意大肆屠殺伯布人,可憐伯布一族幾乎被斬殺殆盡,幸存的伯布人不得不歸順大淵,宋義明召迴季茂並下旨允許伯布人在其興起之地繼續居住,並鼓勵其到中原生活,從此西境歸淵,烽火漸熄。
南境雲、黔兩州早在前朝之時便已收歸中央,所以宋義明稱帝後沿襲前朝舊製,並未大動幹戈便收服雲、黔兩地的數百部族,隻是後來設為軍州之後,在兩州州府各駐行台軍四萬,並重新設定了部分部族的領地。雲、黔兩州少數名族眾多,各部族之間也常有衝突,泰淵西南的雲州的少數民族最多,分離來看,各部族人口較少,且多數並不好戰,所以對中央政權並不會存在實質上的威脅,隻是黔州自古以來便是多事之地,一來因為黔州一直存有幾個較大部族,力量較強,二來黔州山高水險,處於中原朝廷實質管轄的範圍少之又少,所以曆來縱有叛亂,朝廷也隻是借力打力,扶植一族打壓一族,且卓有成效。淵成祖宋義明誌在四海,自然不會僅止於此,便在稱帝之初對於不歸順的部族堅決鎮壓,平定叛亂之後便將原部族再細化為眾多小部族,這樣一來可以對其它有叛亂之心的部族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同時又能將歸而複叛,反複無常的部族徹底抹掉。在其治下,將黔州劃為甘扶、洞湘等二十一部,其中甘扶、洞湘、有落、桐平四部占去黔州四分之地,其餘各部再占六分,通過用兵、製衡等各種手段,大淵實收黔州,兵臨緬夷。
至淵成祖乾德十八年,泰淵帝國北定元仲、女柔,西平蠻族伯布,南收黔、雲諸州,橫亙宇內,一時無二。
元仲、女柔皆是北方遊牧部落,元仲興起於四百年前,至淵成祖宋義明時,早已縱橫北方一百餘年,其在北境的唯一對手隻剩女柔,女柔本也是被元仲征服的部落之一,其後韜光養晦,不斷拉攏、合並英滋、秋丹等族,與元仲逐漸成對峙之勢,兩大民族相互征伐,互有成敗,淵成祖平定中原之時,這兩大部落也正如日中天,並趁中原烽火未熄之際揮軍南下,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後泰淵大將程離亂、肖梅分軍擊之,元仲、女柔等部被迫北退,並最終稱臣納貢,也正是趁泰淵大軍攻伐之際,眾多部落中的另一個民族——北棄,在戰亂中覓得生機,趁機壯大發展。由於泰淵軍的進攻,元仲、女柔兩部元氣大傷,北棄後來居上,經過兩百餘年的發展,勢力大增,大有一統北方之勢。
相傳北棄先祖圖蘭脫木的母親牧籬本是元仲貴族的奴隸,因其長相嬌美被一貴族世子臨寵,之後懷得一子,但因其是奴隸之身,又懷的是貴族之後,自然會被覺得是王室之恥,元仲王室欲將其拿下並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一並處死,牧籬為保全肚中孩子連夜出逃,為躲避元仲殺手追殺遠遁漠北,可一柔弱女子又身懷六甲怎能應對漠北這極寒無常的天氣,在數月逃難之後已是奄奄一息命不久矣,恰在此時,路遇一老翁搭救,暫且保住了性命,不久之後產下一男嬰,牧籬數月逃難本已燈枯油盡,全是肚中孩子支撐其活到此時,產子之後精氣神也瞬間崩塌,還未來得及給孩子命名便命歸黃泉,死時雙目含淚,甚是淒慘。老翁見卻人間悲難無數,見此情景也不免潸然淚下,他不忍這孩子在極寒之地凍死,便仁心收養了他,但他並不知這孩子父親為何許人,隻大致清楚孩子母親是元仲奴隸,其餘一概不知,便隻好用自己的姓氏為孩子命名,喚作圖蘭脫木。由於其母親懷胎時為躲避追殺四處流離,能保住這孩子已是不幸中的萬幸,更別說食物營養了,所以圖蘭脫木自幼便纖弱瘦小,到五歲多才學會走路,而收養自己的這個老者也在脫木十歲時患病離世,不過幸好這老者在當地部落中為人和善,頗有人緣,其離世後,部落中人對脫木也多有照顧。但好景不長,元仲人為擴大勢力,到處征戰,脫木所在的部落本就是在各部族相互征伐的過程中為逃避戰亂流離聚集在一起的,人員混雜,且多是些老弱婦孺,麵對元仲人的鐵騎,哪有招架之力,為逃脫元仲人的屠殺,脫木不得不隨部落中人逃亡到更寒冷、貧瘠的北方。
圖蘭脫木等人逃往極北之地後,暫時擺脫了元仲人的追殺,但是卻又不得不麵對兩個難題,一來極北之地還有其它部族,這些部族自然不會容忍脫木這些不速之客,所以即使在極寒之地,脫木等人也不得不忍氣吞聲、四處亡命;二來這極北之地一年之中有大半年時間處於冰凍期,本就水草匱乏,加之嚴寒侵襲,食物自是無比短缺。脫木幼小的心靈很快就明白一個道理,這是弱肉強食的世界,隻有自己強大了才有可能在這亂世之中覓得一線生機,所以在閑時,他便有意邀請部落中的小夥伴一起打獵騎射,並連拉帶扯的讓部落中的老者教習騎射技巧,時光飛逝,脫木已經長成一個大小子,並開始反抗附近部落的追趕,由於脫木驍勇剛毅,部落中長年遭受迫害的各族人等都樂於追隨其左右,脫木殺伐果決,很快便在極北之地站穩了腳跟,並將包含各族逃難人的部落命名為“棄”意為被世界所棄之人,世人皆稱“北棄”。北棄族人除了王姓“圖蘭”,還有“訊刺”“博亦”等幾大姓,這些氏族組成了北棄的主力軍。
至泰淵乾德六年,淵成祖宋義明派大軍進剿元仲、女柔,至該兩部元氣大傷,彼時北棄首領圖蘭易科趁機攻擊元仲後方,占得大片領土,勢力大增,但懾於當時泰淵天威,並未敢過分攻伐,圖蘭易科繼承先祖圖蘭脫木遺誌,韜光養晦,並主動向大淵稱臣納貢,深得淵帝宋義明賞識,但宋義明也深知遊牧民族習性,所以也嚴格限製著北棄的擴張,始終將其限定在可控的範圍內。
自古以來,世襲王朝都難逃一個宿命,那便是盛極必衰,至泰淵第八代皇帝宋榮開始,泰淵對北方的控製逐漸減弱,北棄趁勢擴張,征服了以曲芙為首的十數個部落,勢力進一步擴大,並開始進攻泰淵領土,但是泰淵天威猶在,淵昭帝宋成陽勵精圖治,使泰淵中興,在一次與北棄的大戰中生擒北棄首領及其長子,北棄為求自保不得不答應昭帝歸還北方數個被其攻伐的少數名族領地,並再次向泰淵稱臣,昭帝為防北棄再次叛亂勒令從彼時開始,北棄每一代首領必須將其長子送入泰安為質,並研習中原文化,學習漢人禮儀,至當朝淵德帝宋繼,此約已履行近百年,如今在泰安為質的正是北棄首領圖蘭庭懿的長子圖蘭冰穆。但是泰淵帝國至開國皇帝宋義明始,至今已延續三百餘年,盛世早已消失殆盡,當今皇帝宋繼昏庸無能,不理政事,北方各族早已蠢蠢欲動,朝廷內也是小人當道,綱紀崩壞。
衛戎是泰淵西境的少數名族涼羿人的別稱,其在前朝時便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國家製度,隻是因為西境地理偏僻,環境惡劣,國家實力與中原王朝相距甚遠,所以其一直都是中原朝廷的藩屬國,前朝末年,伯布人快速興起,四處征戰,涼羿人首當其衝,在遭到伯布人侵略時,涼羿人曾數次向前朝皇帝求援,奈何前朝末帝梁允自身難保,又怎麽在意這偏居荒原一隅的番屬小國,麵對強大的伯布人,涼羿一族不得不背井離鄉,落難逃亡,王室貴族大多逃到了中原避難。後成祖宋義明奪得中原之地,著手整治西境蠻族伯布,伯布人以騎兵為主,擅長奔襲,但軍隊整體素養不可與泰淵大軍同日而語,再加上這些個蠻族首領雖然勇猛異常,奈何多是蠻幹匹夫,中原王朝自古以來講究“上善伐謀”,凡軍之大將要麽自身本就滿腹謀略,要麽多配軍師幕僚,這伯布人在其侵占的中原領土上幾乎未做太多抵抗便被泰淵大軍趕迴西境荒原。
淵成祖宋義明誌在天下,伯布人退迴西方之後,泰淵軍奉聖意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趁勢追繳,不過伯布人長年生活在西境荒原,對該地的環境、氣候了如指掌,在其退迴西境之後便利用其了解當地地理環境的優勢給了泰淵軍不小的阻撓,泰淵軍優勢一時難以發揮,而伯布人又充分利用其擅長奔襲的特點時時騷擾西征大軍,泰淵三軍一時寸步難行,無計可施。這時,涼羿王族主動求見宋義明,願助泰淵大軍一臂之力,涼羿人本就統治西境多年,對西境荒原的了解程度相較於伯布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見涼羿人主動獻策,宋義明求之不得,便命其攜旨入軍,為西征大軍引路導航,在涼羿人的幫助下,泰淵軍果然一改前期頹勢,瓦解了數次伯布大軍的奔襲,之後乘勝追擊,在最後決戰中,一擊得手,俘虜了包括眾多伯布婦孺老弱在內的七萬餘人,征胡大將軍季茂一聲令下,全部斬殺,頓時黃草殷紅,血流千裏,雖說涼羿人對伯布人有國仇家恨,但見此情形也不免心生惻隱,脊背發涼。
淵成祖征伐伯布不在於滅族削根,而是安定西境,雖說伯布人生性兇殘,但婦孺孩童總歸是無辜的,季茂大殺四方,可以威震宇內,但是卻寒了西境各族的歸順之心,宋義明見勢不妙,一方麵立刻降旨召迴季茂並追責問罪,一方麵另派大臣前往西境安撫各族,並特赦伯布幸存遺孤,這才穩定了西境人心。經此一役,伯布有生軍力已蕩然無存,西境危機也基本根除。
在征討伯布的過程中,涼羿人功不可沒,戰後,成祖宋義明特旨恢複涼羿人王庭,繼續統治西境,為表軍功,特賜涼羿首領王號“衛”,有“藩衛大淵”之意。至此,涼羿人重迴故土,建“衛國”,世人便稱涼羿人為“衛戎”。衛戎複國後隨著大淵延續了三百餘年的統治,雖然王室之中時有流血政變,但大淵皇帝皆擇利而維之,隻要不損大淵利益,不改先祖賜號,也就不過多幹涉。
時至當朝皇帝宋繼,衛戎國內也是風雲暗湧,幾大王子暗中較勁,都想取老王而代之,更有擺脫泰淵自立門戶之勢。泰淵四境,早已是風雲密布,隻是慣例使然,四海似乎都依舊奉泰淵為至尊,淵德帝宋繼便坐在這虛榮的空殼內茫然不知天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