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從一個大頭兵做起
叫你來平定天下,你卻征服全世界 作者:寒江一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請二位貴客稍等片刻,我家主人馬上就來。”褐衣人說著,就起身去了門外。
不一會兒門外就傳來了朱慈灼的哈哈笑聲,李俊業循音望去,隻見一人笑哈哈的大搖大擺,從門而入。
那人無論相貌,儀態,神色都與朱慈灼無異,可是偏偏裝束與剛才那褐衣男子,分毫不差。
“你是濟陽王?”李俊業謹慎地問道。
“如假包換,未料我簡單的露一手,連李將軍這麽聰明的人都看不出來。”朱慈灼得意的朗聲大笑。
“好個精湛的易容術!”李俊業誇讚了一聲。
朱慈灼更得意了,張開雙臂,再兩人麵前轉了一圈,得意地朝一旁的古闡道:“既然李將軍都沒看出,看來古千總就更看不出來了。”
古闡苦笑不語。
“濟陽王深居宮闈,如此精湛的易容術,怎麽會學到。”李俊業好奇地問道。
朱慈灼迎身上前,到了桌前,拎起壺中的香茗,先給李俊業沏了一杯,又給古闡沏了一杯,在李俊業的示意下,古闡方才一起坐在桌上。
朱慈灼拿起香茗,輕呷一口,方才得意地說道:“我德藩貴為親藩,若有所需,什麽樣的奇人異士找不到。”
“聽人說,濟陽王從來不老實,不遵守朝廷規定,藩王不可離開封地之祖製,屢次雲遊四方,想必就是靠這易容術,從而瞞天過海。”李俊業道。
朱慈灼朗朗一笑,露出滿口白齒,“李將軍,你這都是聽誰說的。”
李俊業道:“如此隱蔽之事,非是濟陽王親近之人,還更有何人對我說?”
“想必是孤家妹子說的,看來孤家妹子並未將李將軍當做外人,連這能將他親哥廢為庶人,禁錮高牆的事情也對李俊業說了。”
李俊業淺笑不語,歉意地跟朱慈灼沏了一杯茶,“往日從來未見過濟陽王用易容術,但今日無事,卻用這般秘法,想必濟陽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朱慈灼先是謹慎的檢查了一下四周和門窗,確定無人,方才迴到桌上神神秘秘地道:“實不相瞞,孤想用這易容術和李將軍一起從軍。”
“濟陽王已經身居郡王,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何必放著這神仙日子不過,卻要去受這軍營之苦。”李俊業嚴肅地道,“況且宗室子弟,不可參與士農工商,何況是從軍了,一旦查出必會削爵廢為庶人,此事萬萬不可,還請濟陽王切勿玩笑。”
“孤這哪是玩笑!”
朱慈灼雙手一攤,愁雲滿麵地說道:“宗室法製,孤自然清楚,但依我看,而今天下天災人禍不斷,民生愁苦,外虜眈眈,流賊四起,大明危矣。”
如此危局,我宗室子弟更應挺身而起,匡扶社稷,此誠危及存亡之秋也,我宗室子弟若不再憤然而起,隻怕大明要亡啊!大明若亡,孤這郡王榮華富貴又在哪裏,隻怕到時跟大明殉葬,孤都不一定有機會。”
“隻可恨太祖之製所在,宗室有誌之士亦無法施展抱負,故而孤隻能出此下策。”
李俊業默默地點了點頭,而今局勢確實如朱慈灼說的一般,大明已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候,再過幾年大明將會滅亡,建奴的鐵騎將會踏遍關內的錦繡山河。
大明要亡,其實天下已經有好多有識之士,都已經能預感到,隻不過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罷了。
顯然這位天天不正經,整日偷出雲遊四方的郡王,與其他在溫柔鄉裏的宗室相比,更先知先覺。
“不過此事滋大,濟陽王還是應在思忖一下,被人發現不僅會國除身廢,也會連累德藩,並且從戎也沒有濟陽王想的那麽激情浪漫,有的隻是無休止的修煉,流不完的汗和流不完的血。”李俊業沉音勸道。
“就算如此孤也願意,孤能吃這苦!”朱慈灼斬釘截鐵的答道。
“濟陽王不甘心碌碌而為,有心做一番事業,李某欽佩,但此事非同小可,還請濟陽王三思。”
李俊業轉身來到窗前,漫天晚霞,染盡長空。
未料這樣還是被李俊業給拒絕了,朱慈灼不由怒氣衝冠指著李俊業的鼻子道:“李俊業,你到底什麽意思,難道這點忙都不幫嗎?”
看到朱慈灼憤懣地樣子,李俊業不禁有覺得有些好笑。
這個濟陽王說起來也奇怪,堂堂親藩郡王,從來不把恪守的祖製放在眼裏,雖然身份尊貴無比,但是平易近人,在人身前從未有郡王的架子,反而是一種灑脫純真的性情。
“濟陽王,當真能吃下軍中之苦?”
想到這些李俊業不禁有點心軟,試探地問道。
“沒有問題,孤吃得下這苦。”朱慈灼聽話裏似有轉機,當即拍著胸脯保證。
“濟陽王身為宗室郡王,品階乃是超品,久居人上,可我軍中官兵一視同仁,放下你郡王的身份與榮耀,從一個大頭兵做起,濟陽王可否願意?”李俊業繼續說道。
“這也沒問題,孤……我……明日就去你營中從大頭兵做起。”朱慈灼微微猶豫了一會,稍後語氣果斷的說道。
“濟陽王果然爽快,那從明日開始,你就來我軍中報告,從一個大頭兵做起。”
李俊業爽快地說道,迴頭又當著兩人的麵對著古闡交待道:
“濟陽王明日到了軍營一切諸事,皆由你負責,記住入了軍營,他就再不是濟陽王了,而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兵。”
提到默默無名四字,李俊業又想到了一事,便對朱慈灼道:“濟陽王既然是隱藏身份入我軍營,原先的名字暫時不能用了,理應再給自己取個名字,不知濟陽王取好了沒有。”
“這事我早就想好了。”朱慈烺朗聲笑道,用手蘸了一下茶水,在桌上如遊龍般寫了兩個字,李俊業定睛一看,隻見桌上寫的是“朱則”二字。
“朱者乃是我朝國姓,頭可斷,信不可改,則者,則是以身作則之意,我乃大明宗室,更理應以身作則。”
不一會兒門外就傳來了朱慈灼的哈哈笑聲,李俊業循音望去,隻見一人笑哈哈的大搖大擺,從門而入。
那人無論相貌,儀態,神色都與朱慈灼無異,可是偏偏裝束與剛才那褐衣男子,分毫不差。
“你是濟陽王?”李俊業謹慎地問道。
“如假包換,未料我簡單的露一手,連李將軍這麽聰明的人都看不出來。”朱慈灼得意的朗聲大笑。
“好個精湛的易容術!”李俊業誇讚了一聲。
朱慈灼更得意了,張開雙臂,再兩人麵前轉了一圈,得意地朝一旁的古闡道:“既然李將軍都沒看出,看來古千總就更看不出來了。”
古闡苦笑不語。
“濟陽王深居宮闈,如此精湛的易容術,怎麽會學到。”李俊業好奇地問道。
朱慈灼迎身上前,到了桌前,拎起壺中的香茗,先給李俊業沏了一杯,又給古闡沏了一杯,在李俊業的示意下,古闡方才一起坐在桌上。
朱慈灼拿起香茗,輕呷一口,方才得意地說道:“我德藩貴為親藩,若有所需,什麽樣的奇人異士找不到。”
“聽人說,濟陽王從來不老實,不遵守朝廷規定,藩王不可離開封地之祖製,屢次雲遊四方,想必就是靠這易容術,從而瞞天過海。”李俊業道。
朱慈灼朗朗一笑,露出滿口白齒,“李將軍,你這都是聽誰說的。”
李俊業道:“如此隱蔽之事,非是濟陽王親近之人,還更有何人對我說?”
“想必是孤家妹子說的,看來孤家妹子並未將李將軍當做外人,連這能將他親哥廢為庶人,禁錮高牆的事情也對李俊業說了。”
李俊業淺笑不語,歉意地跟朱慈灼沏了一杯茶,“往日從來未見過濟陽王用易容術,但今日無事,卻用這般秘法,想必濟陽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朱慈灼先是謹慎的檢查了一下四周和門窗,確定無人,方才迴到桌上神神秘秘地道:“實不相瞞,孤想用這易容術和李將軍一起從軍。”
“濟陽王已經身居郡王,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何必放著這神仙日子不過,卻要去受這軍營之苦。”李俊業嚴肅地道,“況且宗室子弟,不可參與士農工商,何況是從軍了,一旦查出必會削爵廢為庶人,此事萬萬不可,還請濟陽王切勿玩笑。”
“孤這哪是玩笑!”
朱慈灼雙手一攤,愁雲滿麵地說道:“宗室法製,孤自然清楚,但依我看,而今天下天災人禍不斷,民生愁苦,外虜眈眈,流賊四起,大明危矣。”
如此危局,我宗室子弟更應挺身而起,匡扶社稷,此誠危及存亡之秋也,我宗室子弟若不再憤然而起,隻怕大明要亡啊!大明若亡,孤這郡王榮華富貴又在哪裏,隻怕到時跟大明殉葬,孤都不一定有機會。”
“隻可恨太祖之製所在,宗室有誌之士亦無法施展抱負,故而孤隻能出此下策。”
李俊業默默地點了點頭,而今局勢確實如朱慈灼說的一般,大明已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候,再過幾年大明將會滅亡,建奴的鐵騎將會踏遍關內的錦繡山河。
大明要亡,其實天下已經有好多有識之士,都已經能預感到,隻不過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罷了。
顯然這位天天不正經,整日偷出雲遊四方的郡王,與其他在溫柔鄉裏的宗室相比,更先知先覺。
“不過此事滋大,濟陽王還是應在思忖一下,被人發現不僅會國除身廢,也會連累德藩,並且從戎也沒有濟陽王想的那麽激情浪漫,有的隻是無休止的修煉,流不完的汗和流不完的血。”李俊業沉音勸道。
“就算如此孤也願意,孤能吃這苦!”朱慈灼斬釘截鐵的答道。
“濟陽王不甘心碌碌而為,有心做一番事業,李某欽佩,但此事非同小可,還請濟陽王三思。”
李俊業轉身來到窗前,漫天晚霞,染盡長空。
未料這樣還是被李俊業給拒絕了,朱慈灼不由怒氣衝冠指著李俊業的鼻子道:“李俊業,你到底什麽意思,難道這點忙都不幫嗎?”
看到朱慈灼憤懣地樣子,李俊業不禁有覺得有些好笑。
這個濟陽王說起來也奇怪,堂堂親藩郡王,從來不把恪守的祖製放在眼裏,雖然身份尊貴無比,但是平易近人,在人身前從未有郡王的架子,反而是一種灑脫純真的性情。
“濟陽王,當真能吃下軍中之苦?”
想到這些李俊業不禁有點心軟,試探地問道。
“沒有問題,孤吃得下這苦。”朱慈灼聽話裏似有轉機,當即拍著胸脯保證。
“濟陽王身為宗室郡王,品階乃是超品,久居人上,可我軍中官兵一視同仁,放下你郡王的身份與榮耀,從一個大頭兵做起,濟陽王可否願意?”李俊業繼續說道。
“這也沒問題,孤……我……明日就去你營中從大頭兵做起。”朱慈灼微微猶豫了一會,稍後語氣果斷的說道。
“濟陽王果然爽快,那從明日開始,你就來我軍中報告,從一個大頭兵做起。”
李俊業爽快地說道,迴頭又當著兩人的麵對著古闡交待道:
“濟陽王明日到了軍營一切諸事,皆由你負責,記住入了軍營,他就再不是濟陽王了,而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兵。”
提到默默無名四字,李俊業又想到了一事,便對朱慈灼道:“濟陽王既然是隱藏身份入我軍營,原先的名字暫時不能用了,理應再給自己取個名字,不知濟陽王取好了沒有。”
“這事我早就想好了。”朱慈烺朗聲笑道,用手蘸了一下茶水,在桌上如遊龍般寫了兩個字,李俊業定睛一看,隻見桌上寫的是“朱則”二字。
“朱者乃是我朝國姓,頭可斷,信不可改,則者,則是以身作則之意,我乃大明宗室,更理應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