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和農業生產實踐。
大暑的名稱來源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記載:“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意味著大暑是指炎熱之極,相對於小暑而言,大暑的天氣更加炎熱。
大暑作為節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和農業生產實踐。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天文現象和氣候變化來確定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在這個時候,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然人們可能會感到濕熱難熬,但這種氣候條件卻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在這個期間成長最快。
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伏薑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在大暑這個時節,養生保健的重點是“防暑”和“祛濕”。人們應該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重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等。
大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此時,煲一些營養豐富的湯來調節身體是個不錯的選擇。
冬瓜荷葉湯:冬瓜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的功效,荷葉則有清熱利濕、升發清陽的作用。將冬瓜和荷葉一起煲湯,不僅味道清爽,還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毒素。
綠豆湯:綠豆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將綠豆煮成湯,加入適量的冰糖,口感清甜,是大暑時節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
苦瓜排骨湯:苦瓜具有清熱解毒、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排骨則富含蛋白質和膠原蛋白。將苦瓜和排骨一起煲湯,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幫助身體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
銀耳百合湯:銀耳和百合都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食材。將銀耳和百合一起煲湯,加入適量的冰糖,口感清甜,是大暑時節潤肺止咳的佳品。
以上幾種營養湯都具有清熱解暑、潤肺止咳、補充營養等功效,適合大暑時節飲用。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選擇湯品時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口味進行選擇。
大暑時節,陽光熾熱,氣溫居高不下,人們在戶外運動時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清晨,陽光柔和,空氣清新,是進行戶外運動的好時機。可以選擇在公園或河邊進行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增強心肺功能。傍晚時分,氣溫逐漸降低,此時可以進行一些強度適中的戶外運動,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或者遊泳、騎行等水上運動。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放鬆身心,緩解壓力,同時也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除了這些養生湯品和適宜的運動外,大暑時節吃些水果也是很有益處的。西瓜堪稱大暑的標配水果,其汁水飽滿,甘甜可口。咬上一口,既能解渴又能降溫。而且西瓜含水量高,可以補充因為炎熱而流失的水分。荔枝也是大暑時不可多得的美味水果,果肉晶瑩剔透,香甜多汁。不過荔枝性熱,不宜一次食用過多。龍眼同樣是這個季節常見的水果,滋補氣血,味道甜潤。還有芒果,成熟的芒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果肉軟糯,富含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但有些人會對芒果過敏,食用時需謹慎。這些水果像是大自然在大暑給予人們的甜蜜饋贈,無論是勞作後的農夫,還是忙碌於城市中的上班族,吃上一份新鮮的水果,就能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一絲愜意與涼爽,讓這個酷熱的節氣也變得有幾分可愛起來。
大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出現在公曆7月22日或23日,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在大暑這個節氣,民間有許多傳統習俗。
送“大暑船”在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的漁村,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這一習俗的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以祈求平安和健康。送“大暑船”時,通常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燒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但同時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穀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裏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過大暑在福建莆田,人們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親友間也常以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
吃仙草在廣東、湘東南地區,大暑時流行“吃仙草”。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其莖葉曬幹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是一種類似龜苓膏的甜品,有很好的消暑功效。
賞荷花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遊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
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也是人們在大暑這個炎熱季節裏祈求健康、平安和幸福的方式。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通常出現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這一時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
對於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大暑時節是早稻收獲和晚稻插秧的關鍵時期。適時收獲早稻可以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同時,晚稻的適時栽插可以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農民需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一般在7月底前完成這項工作。
大暑時節氣溫高,田間水分蒸發快,農作物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一旦遇到幹旱,就需要及時灌溉。同時,大暑也是洪澇災害比較嚴重的時期,需要做好排澇工作。針對澇災嚴重的地塊,要適時改種其他抗澇作物,減少損失。
在高溫情況下,農作物容易發生日灼病,這對農作物生長不利,影響產量。因此,麵對高溫天氣,需要通過灌溉的方式降溫,還可以通過噴施一些葉麵肥或者生長調節劑,來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減小高溫的危害。
大暑是病蟲害盛發期,農民需要加強田間巡視,及時發現並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例如,對於水稻來說,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飛虱等常見病蟲害,可以采用合理的施藥方法,如噴灑農藥等。
大暑時節,農民需要抓緊早晚時光,在田間加緊對玉米、中藥材等糧食和經濟作物進行澆灌、防蟲、鋤草、鬆土、抗旱保墒等田間管理。
在收獲了春播的農作物後,農民們會施肥撒糞,為接下來的農作物播種做好準備。
隨著夏季的到來,各種夏季水果和蔬菜開始成熟,農民們會采摘這些農產品並進行銷售,以滿足市場需求。
以上是大暑時節的主要農事活動,農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作物生長情況,合理安排農事,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豐收。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容易引發多種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疾病和防護措施:
中暑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人體容易出現中暑症狀,如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
腸道疾病夏季氣溫高,食物容易變質,食用後可能引發腸道炎症,如腹瀉、腹痛等。
熱中風高溫天氣容易導致人體脫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誘發缺血性卒中。
心髒病三伏天降雨增多,氣壓偏低,是心髒病高發期。
過勞症夏天出汗多,身體損耗大,營養、睡眠不足時,容易引發過勞症。
脾胃病兒童過食冷飲,會影響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會傷及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厭食等。
防暑降溫避免在陽光直射的時候長時間戶外活動,防止熱射病的發生。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和遮陽鏡、塗抹防曬霜等。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補氣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湯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選用綠豆、黃瓜、苦瓜、鮮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飲水,可適量飲用酸梅湯、檸檬水、綠茶等,但飲品不宜太涼,以免脾胃受損,也不宜太甜,以免內生痰濕。
運動調養可於早晨或傍晚選擇散步、太極拳、廣播體操等運動鍛煉身體,每周5天、每次半小時,微微出汗即可。
起居規律堅持夜臥早起、午睡半小時,睡覺時避免涼風直吹,空調溫度不低於26c。
情緒調節天氣酷熱,人們還易出現心煩易怒、無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聽音樂、冥想、讀書等活動有助於調和情緒。
避免貪涼不要過分貪涼,吃雪糕、喝冷飲、把空調溫度調很低,也容易引發中暑(陰暑),導致咽喉不舒服、四肢酸軟、嘔吐、腹瀉等。
注意衛生勤洗、勤換貼身衣物,不可久穿濕衣,避免汗疹、蕁麻疹、癰癤、過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發生。
避免劇烈運動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很有可能造成中暑(陽暑)。夏季運動要注意避開高溫時段,盡量在早上10點之前、傍晚5點以後進行運動;戶外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鹽分,不要過猛喝水,以免導致心腦血管或腸胃不適;運動量不宜過大,要量力而行,可以選擇快步走、瑜伽、太極拳、交誼舞等。
大暑的名稱來源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記載:“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意味著大暑是指炎熱之極,相對於小暑而言,大暑的天氣更加炎熱。
大暑作為節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和農業生產實踐。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天文現象和氣候變化來確定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在這個時候,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然人們可能會感到濕熱難熬,但這種氣候條件卻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在這個期間成長最快。
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伏薑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在大暑這個時節,養生保健的重點是“防暑”和“祛濕”。人們應該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重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等。
大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此時,煲一些營養豐富的湯來調節身體是個不錯的選擇。
冬瓜荷葉湯:冬瓜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的功效,荷葉則有清熱利濕、升發清陽的作用。將冬瓜和荷葉一起煲湯,不僅味道清爽,還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毒素。
綠豆湯:綠豆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將綠豆煮成湯,加入適量的冰糖,口感清甜,是大暑時節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
苦瓜排骨湯:苦瓜具有清熱解毒、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排骨則富含蛋白質和膠原蛋白。將苦瓜和排骨一起煲湯,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幫助身體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
銀耳百合湯:銀耳和百合都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食材。將銀耳和百合一起煲湯,加入適量的冰糖,口感清甜,是大暑時節潤肺止咳的佳品。
以上幾種營養湯都具有清熱解暑、潤肺止咳、補充營養等功效,適合大暑時節飲用。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選擇湯品時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口味進行選擇。
大暑時節,陽光熾熱,氣溫居高不下,人們在戶外運動時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清晨,陽光柔和,空氣清新,是進行戶外運動的好時機。可以選擇在公園或河邊進行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增強心肺功能。傍晚時分,氣溫逐漸降低,此時可以進行一些強度適中的戶外運動,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或者遊泳、騎行等水上運動。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放鬆身心,緩解壓力,同時也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除了這些養生湯品和適宜的運動外,大暑時節吃些水果也是很有益處的。西瓜堪稱大暑的標配水果,其汁水飽滿,甘甜可口。咬上一口,既能解渴又能降溫。而且西瓜含水量高,可以補充因為炎熱而流失的水分。荔枝也是大暑時不可多得的美味水果,果肉晶瑩剔透,香甜多汁。不過荔枝性熱,不宜一次食用過多。龍眼同樣是這個季節常見的水果,滋補氣血,味道甜潤。還有芒果,成熟的芒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果肉軟糯,富含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但有些人會對芒果過敏,食用時需謹慎。這些水果像是大自然在大暑給予人們的甜蜜饋贈,無論是勞作後的農夫,還是忙碌於城市中的上班族,吃上一份新鮮的水果,就能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一絲愜意與涼爽,讓這個酷熱的節氣也變得有幾分可愛起來。
大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出現在公曆7月22日或23日,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在大暑這個節氣,民間有許多傳統習俗。
送“大暑船”在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的漁村,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這一習俗的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以祈求平安和健康。送“大暑船”時,通常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燒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但同時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穀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裏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過大暑在福建莆田,人們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親友間也常以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
吃仙草在廣東、湘東南地區,大暑時流行“吃仙草”。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其莖葉曬幹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是一種類似龜苓膏的甜品,有很好的消暑功效。
賞荷花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遊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
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也是人們在大暑這個炎熱季節裏祈求健康、平安和幸福的方式。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通常出現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這一時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
對於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大暑時節是早稻收獲和晚稻插秧的關鍵時期。適時收獲早稻可以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同時,晚稻的適時栽插可以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農民需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一般在7月底前完成這項工作。
大暑時節氣溫高,田間水分蒸發快,農作物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一旦遇到幹旱,就需要及時灌溉。同時,大暑也是洪澇災害比較嚴重的時期,需要做好排澇工作。針對澇災嚴重的地塊,要適時改種其他抗澇作物,減少損失。
在高溫情況下,農作物容易發生日灼病,這對農作物生長不利,影響產量。因此,麵對高溫天氣,需要通過灌溉的方式降溫,還可以通過噴施一些葉麵肥或者生長調節劑,來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減小高溫的危害。
大暑是病蟲害盛發期,農民需要加強田間巡視,及時發現並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例如,對於水稻來說,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飛虱等常見病蟲害,可以采用合理的施藥方法,如噴灑農藥等。
大暑時節,農民需要抓緊早晚時光,在田間加緊對玉米、中藥材等糧食和經濟作物進行澆灌、防蟲、鋤草、鬆土、抗旱保墒等田間管理。
在收獲了春播的農作物後,農民們會施肥撒糞,為接下來的農作物播種做好準備。
隨著夏季的到來,各種夏季水果和蔬菜開始成熟,農民們會采摘這些農產品並進行銷售,以滿足市場需求。
以上是大暑時節的主要農事活動,農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作物生長情況,合理安排農事,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豐收。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容易引發多種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疾病和防護措施:
中暑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人體容易出現中暑症狀,如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
腸道疾病夏季氣溫高,食物容易變質,食用後可能引發腸道炎症,如腹瀉、腹痛等。
熱中風高溫天氣容易導致人體脫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誘發缺血性卒中。
心髒病三伏天降雨增多,氣壓偏低,是心髒病高發期。
過勞症夏天出汗多,身體損耗大,營養、睡眠不足時,容易引發過勞症。
脾胃病兒童過食冷飲,會影響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會傷及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厭食等。
防暑降溫避免在陽光直射的時候長時間戶外活動,防止熱射病的發生。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和遮陽鏡、塗抹防曬霜等。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補氣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湯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選用綠豆、黃瓜、苦瓜、鮮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飲水,可適量飲用酸梅湯、檸檬水、綠茶等,但飲品不宜太涼,以免脾胃受損,也不宜太甜,以免內生痰濕。
運動調養可於早晨或傍晚選擇散步、太極拳、廣播體操等運動鍛煉身體,每周5天、每次半小時,微微出汗即可。
起居規律堅持夜臥早起、午睡半小時,睡覺時避免涼風直吹,空調溫度不低於26c。
情緒調節天氣酷熱,人們還易出現心煩易怒、無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聽音樂、冥想、讀書等活動有助於調和情緒。
避免貪涼不要過分貪涼,吃雪糕、喝冷飲、把空調溫度調很低,也容易引發中暑(陰暑),導致咽喉不舒服、四肢酸軟、嘔吐、腹瀉等。
注意衛生勤洗、勤換貼身衣物,不可久穿濕衣,避免汗疹、蕁麻疹、癰癤、過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發生。
避免劇烈運動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很有可能造成中暑(陽暑)。夏季運動要注意避開高溫時段,盡量在早上10點之前、傍晚5點以後進行運動;戶外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鹽分,不要過猛喝水,以免導致心腦血管或腸胃不適;運動量不宜過大,要量力而行,可以選擇快步走、瑜伽、太極拳、交誼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