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從金殿上緩緩地走下,每個人都滿懷心事,似乎對今日早朝之事都太過震驚。大家都圍著獻王不斷恭賀,因為今日早朝上,向弘宣宣布,將獻王之子向儒鈞接到後宮,交於皇後淩希撫養,也就是說向儒鈞成為了皇後養子。
慶王無比沮喪,他看了看群臣恭賀獻王那積極諂媚的樣子,心中一股子憤恨油然而生,他籌謀這麽久,最終他的兒子沒有成為淩希的養子,卻給獻王做了嫁衣,慶王不禁疑惑,到底哪出了問題?
周洵看了一眼就要離開的晏清,他快步來到晏清的麵前,將他攔下,說道:“晏相,您別走這麽快呀,今日這等大事,我等都茫然不知,不知道陛下這是何意?”
眾臣一看周洵攔住了晏清,大家也不自覺地都圍著晏清。晏清不由得心中冷笑起來,他上下仔細打量著周洵,周洵一臉茫然的樣子,他想眼前的周洵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周洵真不知向弘宣讓淩希收養向儒鈞這事,周洵這是有些慌了,才會這般著急找自己探探上意。二是周洵怕是早知道向弘宣會讓淩希收養向儒鈞,但周洵想知道群臣的想法,或者說向弘宣想知道,故此攔著自己套問眾人的話。
晏清想了想,說道:“周相,您是百官之首,又深得陛下信任,您都不知道陛下這是何意?本相又怎麽可能知道呢?”
眾人一聽晏清這話,頓時覺得有理,又都看向周洵,慶王與獻王也不由得走近周洵,似乎也非常感興趣。向弘錫看了一眼眾人那關切的模樣,他苦笑一聲,他兒子沒了,他不關心這些了,他剛想離開,淩華來到他身邊,寒暄幾句後,借機眾人沒注意自己,趕緊跟著向弘錫早早離開。
周洵看著這群大人們都這麽圍著自己,他無奈地說道:“晏相,本相和諸位大臣一樣,也是今早才知道陛下的聖意,確實不知到底有何深意。”
晏清淡淡一笑,說道:“周相不知,那老夫就更不知了。”
說著晏清就要往皇城外走去,周洵再次嬉皮笑臉地攔住晏清的腳步,說道:“就算晏相之前不知,但現在陛下隻是讓皇後娘娘收了個養子,卻不提立嗣之說,晏相就不覺得奇怪嗎?晏相您可是陛下的老師,誰還能比您更加了解上意,您說陛下這是何意?”
周洵的話一落音,眾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看向晏清,畢竟皇後養子與皇嗣之間,還是差著名正言順這幾個字,對於慶王與獻王來說,這也許就是希望與失望之間最後的較量,所有人未來之路的走向,這些大人們怎麽能不格外關心。
晏清微微臉色一變,低聲說道:“周相慎言,上意豈可無端揣測。”
周洵一怔,不由得露出尷尬的笑容,繼續小心翼翼地說道:“晏相說
得是,上意不可揣度。隻不過本相就是有些擔心,雖說陛下子嗣艱難,但陛下正值壯年,萬一後宮若有皇子出生,前朝又無嗣子,皇後娘娘膝下又有個養子,東俞這以後之路該何去何從呀?”
周洵知道晏清是不想搭理他,因為這嗣子,養子與皇子,哪個都敏感,他周洵也不想挑明了說,可他拿不準呀,他跟蕭湘湘利益綁定已久,若是蕭湘湘之子當不了東俞的未來之君,那他現在在前朝的一切就可都是曇花一現。
向弘宣一直對他信任有加,可讓淩希收養養子一事,卻隻字未跟他提起,周洵何止是吃不準向弘宣的意圖,他還有一些莫名的不安,當然這不安的人又何止他一個,這群大人們哪個不是滿心的疑惑,今日若不問個清楚,聊個明白,以後哪有這樣的機會。
晏清看了看四周各位大臣,每個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疑惑與謀算,他淡淡一笑,說道:“諸位,何必費這般心思在這苦思,以後後宮有皇子降生,這皇後的養子也絲毫動搖不了皇子的地位,雖說現在隻是有了個皇後的養子,可東俞上下的心就能安穩不少。當然以後的事誰又能知道,不管養子能不能成為嗣子,但現在卻是對東俞最好,不是嗎?”
說完晏清頭也不迴就往皇城外走去,周洵看了看周圍眾人的神色,晏清的幾句話,又讓眾人遐想翩翩,尤其是慶王,似乎慶王臉上的失落也消散不少,周洵冷笑一聲,晏清果然是個老狐狸,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呀,可偏偏他又將所有人的心思都說活絡了,周洵低聲歎了一口氣,看樣子,他得好好跟連映容說說,蕭湘湘得盡快生個皇子,不然都是浮雲。
....................................................................................................................
淩希站在窗前,看著窗外那春意盎然,她不禁迴頭望了望桌上的盆景,這是今年開春後,淩華特意送進宮的稀有盆栽,她緩緩地來到盆栽旁,眉頭一皺,似乎哪裏覺得有些不妥。
忽然顏姑姑大步走進椒房殿,一看到淩希,就立刻高興地說道:“恭喜娘娘,賀喜娘娘,陛下今日早朝下旨,將獻王府的小王爺向儒鈞送進宮,以後就由娘娘在椒房殿撫養,娘娘,您得償所願,終於有個滿意的養子了。”
淩希的嘴角邊微微勾起弧度,她看著眼前的盆栽,原來是這旁支太過茂盛,所以才會如此不雅,讓人覺得不妥,她拿起桌上的剪刀,輕聲說道:“多虧姑姑好手段,不然本宮就會難以如願。
不過本宮真的很好奇,到底姑姑是怎麽做到,讓那神像神不知鬼不覺就掉落水中,與羽觴杯不偏不倚,正好停在陛下的眼前?”
顏姑姑低頭一笑,說道:“娘娘,奴婢這些都是障眼法,是奴婢提前讓人在曲水中埋下一根絲線,又換了獻王妃送進宮來的神像,換了的神像是一頭實心一頭空心,必然會沉在水中一截,不管是神像還是那插著羽毛的羽觴杯,都會被水下細線所阻,那就一定會準確無誤地停在陛下的眼前,至於神像掉落水中,隻是奴婢在那神龕做了手腳,神龕的一角早就被鋸斷,奴婢用鬆香略微合上,神像進了神龕,一定會上香,鬆香就會有些融化,奴婢又在那一角上綁上細絲,娘娘給奴婢眼色後,奴婢隻要遠遠地拉下那細絲,神龕必定坍塌,神像也就在眾人麵前,神不知鬼不覺地掉落水中,娘娘,奴婢這些不過都是小手段,倒是娘娘您能讓陛下親臨曲水宴,這出戲才能演完。”
淩希仔細地剪裁著眼前的旁支,淡淡地說道:“陛下向來多憂,又心思沉重,慶王與哥哥之前的謀劃,怕是陛下早就有所察覺,不管本宮想要收養哪個宗室子,陛下都不會放心,而且陛下正值壯年,怎麽可能輕易將皇儲之位讓出來給宗室,陛下不會同意本宮收養宗室子的。當然如果宗室與朝臣們為立嗣一事與陛下死爭,陛下未必會妥協,可再有些神跡輿論相逼,陛下最看重他的賢明,一定會想個折中的辦法,而本宮收養個宗室子,就是陛下最好的解困辦法。”
“可是娘娘,奴婢有些不明白,為什麽不按照國舅爺的安排,過繼慶王的兒子,畢竟慶王在前朝立嗣一事出力最多,而且慶王妃的外甥女還是小國舅爺的夫人,慶王在前朝又有實權,奴婢想國舅爺當初選擇與慶王一起籌謀,也大抵出自這些原因吧。”顏姑姑不解地問道。
淩希放下手中的剪刀,顏姑姑立刻將一旁的水碗遞給淩希,淩希鋪灑幾滴清水後,又再次拿起剪刀,繼續修剪起來。
她一邊修剪一邊說道:“就是因為慶王有實權,又與淩家關係親近,若是本宮真的收養了慶王的兒子,怕是陛下會更加忌憚淩家,忌憚後族,可獻王不一樣,獻王隻是宗令,在前朝沒有實權,就算本宮過繼了獻王的兒子,至少陛下不會太過憂心,擔心後族在前朝結黨營私。而且獻王原本就是先皇的嫡子,若陛下以後真的無子,隻有獻王的長子即位,才能讓宗室,讓朝臣,讓百姓信服。再加上平南王妃去世後,獻王府與江家,與淩家的關係就淡漠不少,江家需要獻王府的幫襯,陛下又不會過於忌憚,怎麽看都是過繼獻王的兒子最有利,當然如果本宮直接告訴陛下想要過繼獻王的兒子,陛
下還是不會應允,隻有陛下自己為本宮挑選的兒子,陛下才能安心,本宮也才能安全。”
“可是陛下想不到,他為娘娘挑選的養子,其實就是娘娘想要的,陛下一直都按照娘娘的想法在做,隻是不知而已。”顏姑姑得意地說道。
淩希手中一停,她低頭苦笑一聲,說道:“不是陛下在按照本宮的想法做,隻是陛下太過自負,凡事又喜歡掌握主動權,既然前朝慶王已經急不可耐,本宮不過就是利用陛下的疑心,讓陛下以為本宮中意慶王的兒子。那日聽你說東陽王妃去見了德妃,本宮想有了德妃的添油加醋,陛下多疑,一定會來曲水宴看看本宮到底是不是想要過繼個兒子,以及慶王府是不是也已經做好了將兒子送進宮的準備,隻不過陛下想不到,本宮就是要等他,隻要他來了,顯了神跡,本宮過繼宗室子就會水到渠成。”
說著淩希放下了手中的剪刀,仔細看著眼前的盆栽,似乎很滿意的樣子,顏姑姑立刻將絲帕遞給淩希,她擦了擦手,又說道:“當然還得謝謝倆個人,沒他們,陛下估計一時半會也下不了決心。”
“娘娘說得是?”顏姑姑好奇地問道。
“當然是東陽郡王與淩華了,若不是這位老王爺心思動了,想要為他東陽郡王府博得未來之君的好感,他這個半截身子都快入土的老王爺,何必趟渾水,宗室們也是知道,也隻有東陽郡王能在向弘宣的麵前不要命地進言,向弘宣才能不得不正視宗室們的請求。再加上淩華收買了司天監的監正,神跡加星相,就算向弘宣不信,他也得信,本宮以前就說過,陛下呀,棋藝不佳,可偏偏還不知。”淩希幽幽地說道。
說完淩希又走到窗邊,雖然她贏了,贏了向弘宣,有了養子,有了依靠,可她卻心中沒有半點欣喜,她看了一眼窗外的無邊春色,可惜了這番春色,她與他不能一起共賞了。淩希不由得輕聲歎了一口氣,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她的世界裏向弘宣已缺席,就像她進宮之時,也不曾想過,有朝一日向弘宣就會走進了她的心中。
淩希轉過身來,不由得問道:“顏姑姑,陛下呢?”
顏姑姑一怔,立刻來到淩希的身旁,小聲說道:“陛下這段時間常常出宮,甚至有時候宿夜未歸。”
淩希眉頭緊蹙,問道:“知道陛下去了哪嗎?”
顏姑姑搖頭搖,小聲說道:“每次陛下出宮都帶著內衛,身旁除了小德子公公誰都不帶,沒有人知道陛下到底去了哪。”
“哦。”淩希喃喃自語道。
淩希不禁想起向弘宣在飛羽殿敲打她的情形,淩希想沒有人比她更加了解向弘宣,原本她以為她會是向弘宣最有用的皇後,可是現在連向弘宣的去向
她都不知道,她何止是在向弘宣的心中走丟了,她在向弘宣那也已經成為一位沒有用處的皇後。
也許她錯了,她不該呀,不該妄圖走進帝王之心,如今她確實是最了解向弘宣之人,可那又怎樣?除了與蕭湘湘至死方休的爭鬥,她也不得不與向弘宣鬥智,那些曾經點點熟悉與知心,現在都成了算計的把握,終究她與他還是漸行漸遠,淩希失落地垂下雙目,她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本章完)
慶王無比沮喪,他看了看群臣恭賀獻王那積極諂媚的樣子,心中一股子憤恨油然而生,他籌謀這麽久,最終他的兒子沒有成為淩希的養子,卻給獻王做了嫁衣,慶王不禁疑惑,到底哪出了問題?
周洵看了一眼就要離開的晏清,他快步來到晏清的麵前,將他攔下,說道:“晏相,您別走這麽快呀,今日這等大事,我等都茫然不知,不知道陛下這是何意?”
眾臣一看周洵攔住了晏清,大家也不自覺地都圍著晏清。晏清不由得心中冷笑起來,他上下仔細打量著周洵,周洵一臉茫然的樣子,他想眼前的周洵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周洵真不知向弘宣讓淩希收養向儒鈞這事,周洵這是有些慌了,才會這般著急找自己探探上意。二是周洵怕是早知道向弘宣會讓淩希收養向儒鈞,但周洵想知道群臣的想法,或者說向弘宣想知道,故此攔著自己套問眾人的話。
晏清想了想,說道:“周相,您是百官之首,又深得陛下信任,您都不知道陛下這是何意?本相又怎麽可能知道呢?”
眾人一聽晏清這話,頓時覺得有理,又都看向周洵,慶王與獻王也不由得走近周洵,似乎也非常感興趣。向弘錫看了一眼眾人那關切的模樣,他苦笑一聲,他兒子沒了,他不關心這些了,他剛想離開,淩華來到他身邊,寒暄幾句後,借機眾人沒注意自己,趕緊跟著向弘錫早早離開。
周洵看著這群大人們都這麽圍著自己,他無奈地說道:“晏相,本相和諸位大臣一樣,也是今早才知道陛下的聖意,確實不知到底有何深意。”
晏清淡淡一笑,說道:“周相不知,那老夫就更不知了。”
說著晏清就要往皇城外走去,周洵再次嬉皮笑臉地攔住晏清的腳步,說道:“就算晏相之前不知,但現在陛下隻是讓皇後娘娘收了個養子,卻不提立嗣之說,晏相就不覺得奇怪嗎?晏相您可是陛下的老師,誰還能比您更加了解上意,您說陛下這是何意?”
周洵的話一落音,眾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看向晏清,畢竟皇後養子與皇嗣之間,還是差著名正言順這幾個字,對於慶王與獻王來說,這也許就是希望與失望之間最後的較量,所有人未來之路的走向,這些大人們怎麽能不格外關心。
晏清微微臉色一變,低聲說道:“周相慎言,上意豈可無端揣測。”
周洵一怔,不由得露出尷尬的笑容,繼續小心翼翼地說道:“晏相說
得是,上意不可揣度。隻不過本相就是有些擔心,雖說陛下子嗣艱難,但陛下正值壯年,萬一後宮若有皇子出生,前朝又無嗣子,皇後娘娘膝下又有個養子,東俞這以後之路該何去何從呀?”
周洵知道晏清是不想搭理他,因為這嗣子,養子與皇子,哪個都敏感,他周洵也不想挑明了說,可他拿不準呀,他跟蕭湘湘利益綁定已久,若是蕭湘湘之子當不了東俞的未來之君,那他現在在前朝的一切就可都是曇花一現。
向弘宣一直對他信任有加,可讓淩希收養養子一事,卻隻字未跟他提起,周洵何止是吃不準向弘宣的意圖,他還有一些莫名的不安,當然這不安的人又何止他一個,這群大人們哪個不是滿心的疑惑,今日若不問個清楚,聊個明白,以後哪有這樣的機會。
晏清看了看四周各位大臣,每個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疑惑與謀算,他淡淡一笑,說道:“諸位,何必費這般心思在這苦思,以後後宮有皇子降生,這皇後的養子也絲毫動搖不了皇子的地位,雖說現在隻是有了個皇後的養子,可東俞上下的心就能安穩不少。當然以後的事誰又能知道,不管養子能不能成為嗣子,但現在卻是對東俞最好,不是嗎?”
說完晏清頭也不迴就往皇城外走去,周洵看了看周圍眾人的神色,晏清的幾句話,又讓眾人遐想翩翩,尤其是慶王,似乎慶王臉上的失落也消散不少,周洵冷笑一聲,晏清果然是個老狐狸,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呀,可偏偏他又將所有人的心思都說活絡了,周洵低聲歎了一口氣,看樣子,他得好好跟連映容說說,蕭湘湘得盡快生個皇子,不然都是浮雲。
....................................................................................................................
淩希站在窗前,看著窗外那春意盎然,她不禁迴頭望了望桌上的盆景,這是今年開春後,淩華特意送進宮的稀有盆栽,她緩緩地來到盆栽旁,眉頭一皺,似乎哪裏覺得有些不妥。
忽然顏姑姑大步走進椒房殿,一看到淩希,就立刻高興地說道:“恭喜娘娘,賀喜娘娘,陛下今日早朝下旨,將獻王府的小王爺向儒鈞送進宮,以後就由娘娘在椒房殿撫養,娘娘,您得償所願,終於有個滿意的養子了。”
淩希的嘴角邊微微勾起弧度,她看著眼前的盆栽,原來是這旁支太過茂盛,所以才會如此不雅,讓人覺得不妥,她拿起桌上的剪刀,輕聲說道:“多虧姑姑好手段,不然本宮就會難以如願。
不過本宮真的很好奇,到底姑姑是怎麽做到,讓那神像神不知鬼不覺就掉落水中,與羽觴杯不偏不倚,正好停在陛下的眼前?”
顏姑姑低頭一笑,說道:“娘娘,奴婢這些都是障眼法,是奴婢提前讓人在曲水中埋下一根絲線,又換了獻王妃送進宮來的神像,換了的神像是一頭實心一頭空心,必然會沉在水中一截,不管是神像還是那插著羽毛的羽觴杯,都會被水下細線所阻,那就一定會準確無誤地停在陛下的眼前,至於神像掉落水中,隻是奴婢在那神龕做了手腳,神龕的一角早就被鋸斷,奴婢用鬆香略微合上,神像進了神龕,一定會上香,鬆香就會有些融化,奴婢又在那一角上綁上細絲,娘娘給奴婢眼色後,奴婢隻要遠遠地拉下那細絲,神龕必定坍塌,神像也就在眾人麵前,神不知鬼不覺地掉落水中,娘娘,奴婢這些不過都是小手段,倒是娘娘您能讓陛下親臨曲水宴,這出戲才能演完。”
淩希仔細地剪裁著眼前的旁支,淡淡地說道:“陛下向來多憂,又心思沉重,慶王與哥哥之前的謀劃,怕是陛下早就有所察覺,不管本宮想要收養哪個宗室子,陛下都不會放心,而且陛下正值壯年,怎麽可能輕易將皇儲之位讓出來給宗室,陛下不會同意本宮收養宗室子的。當然如果宗室與朝臣們為立嗣一事與陛下死爭,陛下未必會妥協,可再有些神跡輿論相逼,陛下最看重他的賢明,一定會想個折中的辦法,而本宮收養個宗室子,就是陛下最好的解困辦法。”
“可是娘娘,奴婢有些不明白,為什麽不按照國舅爺的安排,過繼慶王的兒子,畢竟慶王在前朝立嗣一事出力最多,而且慶王妃的外甥女還是小國舅爺的夫人,慶王在前朝又有實權,奴婢想國舅爺當初選擇與慶王一起籌謀,也大抵出自這些原因吧。”顏姑姑不解地問道。
淩希放下手中的剪刀,顏姑姑立刻將一旁的水碗遞給淩希,淩希鋪灑幾滴清水後,又再次拿起剪刀,繼續修剪起來。
她一邊修剪一邊說道:“就是因為慶王有實權,又與淩家關係親近,若是本宮真的收養了慶王的兒子,怕是陛下會更加忌憚淩家,忌憚後族,可獻王不一樣,獻王隻是宗令,在前朝沒有實權,就算本宮過繼了獻王的兒子,至少陛下不會太過憂心,擔心後族在前朝結黨營私。而且獻王原本就是先皇的嫡子,若陛下以後真的無子,隻有獻王的長子即位,才能讓宗室,讓朝臣,讓百姓信服。再加上平南王妃去世後,獻王府與江家,與淩家的關係就淡漠不少,江家需要獻王府的幫襯,陛下又不會過於忌憚,怎麽看都是過繼獻王的兒子最有利,當然如果本宮直接告訴陛下想要過繼獻王的兒子,陛
下還是不會應允,隻有陛下自己為本宮挑選的兒子,陛下才能安心,本宮也才能安全。”
“可是陛下想不到,他為娘娘挑選的養子,其實就是娘娘想要的,陛下一直都按照娘娘的想法在做,隻是不知而已。”顏姑姑得意地說道。
淩希手中一停,她低頭苦笑一聲,說道:“不是陛下在按照本宮的想法做,隻是陛下太過自負,凡事又喜歡掌握主動權,既然前朝慶王已經急不可耐,本宮不過就是利用陛下的疑心,讓陛下以為本宮中意慶王的兒子。那日聽你說東陽王妃去見了德妃,本宮想有了德妃的添油加醋,陛下多疑,一定會來曲水宴看看本宮到底是不是想要過繼個兒子,以及慶王府是不是也已經做好了將兒子送進宮的準備,隻不過陛下想不到,本宮就是要等他,隻要他來了,顯了神跡,本宮過繼宗室子就會水到渠成。”
說著淩希放下了手中的剪刀,仔細看著眼前的盆栽,似乎很滿意的樣子,顏姑姑立刻將絲帕遞給淩希,她擦了擦手,又說道:“當然還得謝謝倆個人,沒他們,陛下估計一時半會也下不了決心。”
“娘娘說得是?”顏姑姑好奇地問道。
“當然是東陽郡王與淩華了,若不是這位老王爺心思動了,想要為他東陽郡王府博得未來之君的好感,他這個半截身子都快入土的老王爺,何必趟渾水,宗室們也是知道,也隻有東陽郡王能在向弘宣的麵前不要命地進言,向弘宣才能不得不正視宗室們的請求。再加上淩華收買了司天監的監正,神跡加星相,就算向弘宣不信,他也得信,本宮以前就說過,陛下呀,棋藝不佳,可偏偏還不知。”淩希幽幽地說道。
說完淩希又走到窗邊,雖然她贏了,贏了向弘宣,有了養子,有了依靠,可她卻心中沒有半點欣喜,她看了一眼窗外的無邊春色,可惜了這番春色,她與他不能一起共賞了。淩希不由得輕聲歎了一口氣,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她的世界裏向弘宣已缺席,就像她進宮之時,也不曾想過,有朝一日向弘宣就會走進了她的心中。
淩希轉過身來,不由得問道:“顏姑姑,陛下呢?”
顏姑姑一怔,立刻來到淩希的身旁,小聲說道:“陛下這段時間常常出宮,甚至有時候宿夜未歸。”
淩希眉頭緊蹙,問道:“知道陛下去了哪嗎?”
顏姑姑搖頭搖,小聲說道:“每次陛下出宮都帶著內衛,身旁除了小德子公公誰都不帶,沒有人知道陛下到底去了哪。”
“哦。”淩希喃喃自語道。
淩希不禁想起向弘宣在飛羽殿敲打她的情形,淩希想沒有人比她更加了解向弘宣,原本她以為她會是向弘宣最有用的皇後,可是現在連向弘宣的去向
她都不知道,她何止是在向弘宣的心中走丟了,她在向弘宣那也已經成為一位沒有用處的皇後。
也許她錯了,她不該呀,不該妄圖走進帝王之心,如今她確實是最了解向弘宣之人,可那又怎樣?除了與蕭湘湘至死方休的爭鬥,她也不得不與向弘宣鬥智,那些曾經點點熟悉與知心,現在都成了算計的把握,終究她與他還是漸行漸遠,淩希失落地垂下雙目,她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