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卷沒有流傳於大街小巷,手機沒有成為人手一個的主流產品的時候,我們的經驗流傳主要靠的都是口口相傳。
老輩的人將自己的經驗變成一個個道聽途說的小故事,講給周圍的的孩童,或者是在子女遇到困難的時候開解一下,或者是將自己的人生閱曆,一樁樁一件件的講出來。
如此便有了傳承。
正是因為傳承我們才能夠擁有如此的文化底蘊,二十四孝的石像和故事還在一些公園和山路上矗立,木頭桌角和那核桃上的包漿在記錄著這些曆史,雖然塵封已久,但是卻也別有一番味道。
很多人都覺得養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事實也正是這樣。
孩子小的時候,哄一哄,打一打,教一教,感覺一眨眼的時間,孩子就長大了。
然後開始叛逆,開始不聽話,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總是有許多的矛盾,日子變得不快樂,生活的柴米油鹽擁有了名為爭吵的伴奏。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多人都不理解,很多父母覺得,我為了孩子好,結果這孩子還處處跟我對著幹!這就是來討債的。
他們用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去教導下一輩的人,可行嗎?
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因為很多人在經曆過社會的洗禮之後,都會變得注重結果,但是養孩子這是一個過程。
心理學已經不局限於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兒童的心理問題也成了一個分門別類的課題,慢慢的開始有人關注這兒童的心理情況,原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也開始被人唾棄。
其實,這有點以偏概全了。
有這樣一種現象會被很多人所牢記,那就是在學校之中,很多的學生和老師的關係看起來都不錯,但是那些壞學生,在學校的時候被老師狠狠責罰過的學生,在畢業多年之後,還和老師保持著很良好的關係,甚至過節都會給老師拜年送禮。
而那些好學生在離開了學校之後,多年過去,很多人就會將老師忘記,不再聯係。
有人說是壞學生比較有心,有人說好學生在經曆了社會的洗禮之後,變得沒有那麽的單純。
可實際上,人都是一樣的,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他們都也隻是孩子,等到進入了社會,可能大家的學曆不一樣,但是起點有時候確實相同的。
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例子,有的壞學生早早的退了學,沒有繼續上學學習,而那些好學生則是上了大學,上了研究生,然後拿著高文憑畢業,最後幾經輾轉卻來到了,先前自己沒有上完學就下海打工的同學手下打工。
這個時候又有人開始說什麽上大學沒有用,到了最後還沒有人家混得好。
可是就算是你不上學,當初跟著人家一起輟學,你就真的能夠和人家混到一樣的地步嗎?
不見得。
所以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進入社會的起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差不多的,一個在校園之中學習,另一個在社會這所大學之中磨練。
可為什麽他們對待老師的態度卻有如此大的差別?
這就要說道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之間的區別,老師的教育或者是有些暴力,或者是暖如春風,可能在當時會讓學生很是反感。
但是這還是要看本心。
孩童的時代總是叛逆的,如果不叛逆,好像就會缺少一些東西,壞學生其實就是走上了歧路的孩子,他們需要有人去指引,有人去打罵,讓他們幡然醒悟,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其實已經包含了許多的心理學知識。
當時的折辱,當時的怒罵,可能過了多年,等到他們進入了社會之後,他們會慢慢弄發現,原來老師當時是真的為了他們好,所以他們會感激,他們會為當時自己的行為愧疚,而這份愧疚摻雜在感激之中,隻會讓感激變得愈發濃厚。
然後就想著迴報,很多人的心中都埋藏著感激,不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會把對方認可成為自己的長輩,因為從心底知道他們當初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好。
而那些好學生,其實並不是不知道感激,但是老師所教的道理,到了他們的身上,隻不過是錦上添花,他們聽話,他們去學,他們用遵守規則來換取了人生道理,老師會因為成績好,聽話而讚賞他們。
他們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對,肯定感激,但是這種感激卻不會一直持續,遲早有一天會慢慢淡忘。
因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麽深刻的記憶,那等到經曆的事情多了,老師也不過就成為了人生中的一個過客,偶爾同學聚會,大家聚在一起說的也不過是當年犯過的錯事,糗事,還有一些能夠在眾人的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的事情。
誰學得好,誰的成績好,誰當時最聽話,在經曆了很多事情的這些人心裏,其實並沒有什麽深刻的印象。
老師教的不隻是某一個學生,一個人也不隻是有一個老師,在繁雜的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記憶,沒有深刻的印象,那麽這個人也就沒有什麽特別需要記住的必要。
我們不會去記得在某一天某一條道路上,和某一個長相平凡,穿著普通的人擦肩而過,也不會記得前一天做過的公交車司機到底是什麽模樣,也不會去記得上一次旅遊購買紀念品時,旁邊站著的那個小女孩到底有多高。
一層記憶覆蓋在另一層記憶的上麵,時間和生活的瑣事,會讓很多人漸漸的忘記很多。
對那些壞學生來說,那時候老師的話可能就是他的指路明燈,在之後的某一個瞬間,讓他徹底的從迷霧中走出,但是好學生可能要麵對著一個又一個老師,還有那些嚴厲的父母。
他們遵守著規則,由學校製定,由父母製定,由社會製定,他們早在某一瞬間抹平了棱角,然後慢慢的變得平平無奇。
人生總是需要叛逆的,或早或晚,早了可能隻是因為迷茫,因為需要關注,而晚來的叛逆,則大多都是為了理想,為了抱負,為了踏進社會然後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這個時候,往日的那些規則成了一張張大網,不容許你突破,不允許你叛逆。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成為了你麵前的大山,有的規則成了你跨越不過去的鴻溝,這個時候應該怎麽辦?
不知道,因為怎麽抉擇都是一個錯誤。
孝順孝順,孝容易,但是順很難。
很多人是第一次當父母,更多的人是第一次當孩子,都是第一次,大家都沒有什麽經驗,需要理解,但是卻很難理解。
生活之中充滿了矛盾,有的能夠解決,有的根本解決不了。
歲月和年齡是跨越不過去的鴻溝,年長的人擁有著我們目前難以比及的社會閱曆,而我們也擁有著他們所無法理解的思想觀念,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快。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會在這個過程之中慢慢變大,如何抉擇,如何去做,是聽從父母之言,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得出答案的課題。
貿然參與到孩子的事情當中,到底是會讓孩子變得更好,還是會讓這孩子變成和你一樣沒有任何追求,沒有任何想法,在被迫翻了個身之後,去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的人。
還是真的能夠讓所謂的為了你好,變成真的好?
生活,還是一如既往的難以解釋。
老輩的人將自己的經驗變成一個個道聽途說的小故事,講給周圍的的孩童,或者是在子女遇到困難的時候開解一下,或者是將自己的人生閱曆,一樁樁一件件的講出來。
如此便有了傳承。
正是因為傳承我們才能夠擁有如此的文化底蘊,二十四孝的石像和故事還在一些公園和山路上矗立,木頭桌角和那核桃上的包漿在記錄著這些曆史,雖然塵封已久,但是卻也別有一番味道。
很多人都覺得養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事實也正是這樣。
孩子小的時候,哄一哄,打一打,教一教,感覺一眨眼的時間,孩子就長大了。
然後開始叛逆,開始不聽話,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總是有許多的矛盾,日子變得不快樂,生活的柴米油鹽擁有了名為爭吵的伴奏。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多人都不理解,很多父母覺得,我為了孩子好,結果這孩子還處處跟我對著幹!這就是來討債的。
他們用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去教導下一輩的人,可行嗎?
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因為很多人在經曆過社會的洗禮之後,都會變得注重結果,但是養孩子這是一個過程。
心理學已經不局限於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兒童的心理問題也成了一個分門別類的課題,慢慢的開始有人關注這兒童的心理情況,原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也開始被人唾棄。
其實,這有點以偏概全了。
有這樣一種現象會被很多人所牢記,那就是在學校之中,很多的學生和老師的關係看起來都不錯,但是那些壞學生,在學校的時候被老師狠狠責罰過的學生,在畢業多年之後,還和老師保持著很良好的關係,甚至過節都會給老師拜年送禮。
而那些好學生在離開了學校之後,多年過去,很多人就會將老師忘記,不再聯係。
有人說是壞學生比較有心,有人說好學生在經曆了社會的洗禮之後,變得沒有那麽的單純。
可實際上,人都是一樣的,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他們都也隻是孩子,等到進入了社會,可能大家的學曆不一樣,但是起點有時候確實相同的。
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例子,有的壞學生早早的退了學,沒有繼續上學學習,而那些好學生則是上了大學,上了研究生,然後拿著高文憑畢業,最後幾經輾轉卻來到了,先前自己沒有上完學就下海打工的同學手下打工。
這個時候又有人開始說什麽上大學沒有用,到了最後還沒有人家混得好。
可是就算是你不上學,當初跟著人家一起輟學,你就真的能夠和人家混到一樣的地步嗎?
不見得。
所以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進入社會的起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差不多的,一個在校園之中學習,另一個在社會這所大學之中磨練。
可為什麽他們對待老師的態度卻有如此大的差別?
這就要說道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之間的區別,老師的教育或者是有些暴力,或者是暖如春風,可能在當時會讓學生很是反感。
但是這還是要看本心。
孩童的時代總是叛逆的,如果不叛逆,好像就會缺少一些東西,壞學生其實就是走上了歧路的孩子,他們需要有人去指引,有人去打罵,讓他們幡然醒悟,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其實已經包含了許多的心理學知識。
當時的折辱,當時的怒罵,可能過了多年,等到他們進入了社會之後,他們會慢慢弄發現,原來老師當時是真的為了他們好,所以他們會感激,他們會為當時自己的行為愧疚,而這份愧疚摻雜在感激之中,隻會讓感激變得愈發濃厚。
然後就想著迴報,很多人的心中都埋藏著感激,不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會把對方認可成為自己的長輩,因為從心底知道他們當初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好。
而那些好學生,其實並不是不知道感激,但是老師所教的道理,到了他們的身上,隻不過是錦上添花,他們聽話,他們去學,他們用遵守規則來換取了人生道理,老師會因為成績好,聽話而讚賞他們。
他們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對,肯定感激,但是這種感激卻不會一直持續,遲早有一天會慢慢淡忘。
因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麽深刻的記憶,那等到經曆的事情多了,老師也不過就成為了人生中的一個過客,偶爾同學聚會,大家聚在一起說的也不過是當年犯過的錯事,糗事,還有一些能夠在眾人的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的事情。
誰學得好,誰的成績好,誰當時最聽話,在經曆了很多事情的這些人心裏,其實並沒有什麽深刻的印象。
老師教的不隻是某一個學生,一個人也不隻是有一個老師,在繁雜的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記憶,沒有深刻的印象,那麽這個人也就沒有什麽特別需要記住的必要。
我們不會去記得在某一天某一條道路上,和某一個長相平凡,穿著普通的人擦肩而過,也不會記得前一天做過的公交車司機到底是什麽模樣,也不會去記得上一次旅遊購買紀念品時,旁邊站著的那個小女孩到底有多高。
一層記憶覆蓋在另一層記憶的上麵,時間和生活的瑣事,會讓很多人漸漸的忘記很多。
對那些壞學生來說,那時候老師的話可能就是他的指路明燈,在之後的某一個瞬間,讓他徹底的從迷霧中走出,但是好學生可能要麵對著一個又一個老師,還有那些嚴厲的父母。
他們遵守著規則,由學校製定,由父母製定,由社會製定,他們早在某一瞬間抹平了棱角,然後慢慢的變得平平無奇。
人生總是需要叛逆的,或早或晚,早了可能隻是因為迷茫,因為需要關注,而晚來的叛逆,則大多都是為了理想,為了抱負,為了踏進社會然後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這個時候,往日的那些規則成了一張張大網,不容許你突破,不允許你叛逆。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成為了你麵前的大山,有的規則成了你跨越不過去的鴻溝,這個時候應該怎麽辦?
不知道,因為怎麽抉擇都是一個錯誤。
孝順孝順,孝容易,但是順很難。
很多人是第一次當父母,更多的人是第一次當孩子,都是第一次,大家都沒有什麽經驗,需要理解,但是卻很難理解。
生活之中充滿了矛盾,有的能夠解決,有的根本解決不了。
歲月和年齡是跨越不過去的鴻溝,年長的人擁有著我們目前難以比及的社會閱曆,而我們也擁有著他們所無法理解的思想觀念,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快。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會在這個過程之中慢慢變大,如何抉擇,如何去做,是聽從父母之言,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得出答案的課題。
貿然參與到孩子的事情當中,到底是會讓孩子變得更好,還是會讓這孩子變成和你一樣沒有任何追求,沒有任何想法,在被迫翻了個身之後,去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的人。
還是真的能夠讓所謂的為了你好,變成真的好?
生活,還是一如既往的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