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驚蟄而至,農夫和佃戶在田裏耕作起來。研發司的皇田,有十幾個農夫,兩人一組,牽牛扶犁翻地耕田,五十畝地很快犁完。接著將草灰、土雜肥揚撒在田裏了。在二月中旬的時候以將紅薯放一溫棚,置火盆保溫,晚上蓋草簾保暖,進行排種,一擔紅薯種能育二萬株苗,能種四畝田,現有七擔多點,能種三十畝,接著就是育苗、催苗了,等到紅薯苗長到25厘米的時候就能插種。


    今年氣溫偏高,三月底即可插種。再就是整地,深耕能加厚土層、改善土壤通氣性,有利於薯塊長大。深耕的深度一般以30厘米為宜。地力較好的地塊以起壟栽培為好,但是地力薄、含沙量大的沙地應以平栽或低壟栽培為宜。土豆栽種就容易多了,直接將土豆切塊,栽在地裏就行,也是三月底和紅薯一起栽種。到時真宗領諸大臣前來扶犁播種。玉米可以現在種,現在隻種一畝。


    這段時間孟鳴到他的農莊,安排人種了一百畝棉花,種了一畝玉米。五個直徑六米和三個直徑五米的水車已安裝完畢。孟鳴的織布廠也建好了,占地十五畝,車間有五個,機器也安裝好,有織機五十張,軋花機三十張,全由水利帶動;彈花用大型彈弓,隻能人工。最後調試了一下,共織出了了十匹布,效率是人工的十倍多。孟鳴又獎賞了相關人等。最後又看了一下工人的宿舍區的情況。


    終於等到土豆、紅薯試種的這天,此時隻見地裏彩旗招展。禮部的官員在安排現場,一個高台麵北靠南建了起來,擺著一大桌案,是為供桌吧,看見有祭品,另有一高腳約有一米高的三足大型香爐在其前麵,煙霧繚繞。不一時鑾駕到了,朝中五品主事實職的官員,也到場,外麵停滿了車駕。隻見禮部侍郎王曾接駕到祭台。皇帝上香,念祭文,祭祀司農之神,祈告上天,保佑大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無饑荒之苦。禮畢,皇帝移步到地頭,由李迪牽牛,皇帝扶犁,犁地一趟。再將祥瑞紅薯苗一棵和一塊小土豆塊種進土裏。剩下的苗正常栽種,農夫比較多,今天一天就能種完。真宗嫌土豆的名難聽,就賜名天禧芋,同時將紅薯賜名天禧薯。種完之後就空閑多了,就是田間管理了,隻等收獲了,春玉米和天禧芋(土豆)在農曆的七月份,天禧薯(紅薯)八月中旬。


    紅薯在清朝大麵積推廣的,直接促成了康乾盛世的產生,讓百姓減輕了饑荒之苦。紅薯具有耐旱,耐貪瘠,產量巨大等特點。此後每當那裏有災情,當地的官員就引進番薯“救命”,番薯在中國的種植,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擴大,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更是“敕直省廣勸栽植”,中國迎來種植番薯的高潮,成為當時社會的主糧,使人們能吃飽,作當時社會人口大增。


    在前世的世界裏,土豆方麵,聯合國早就把土豆與玉米、小麥、水稻一起列為四大主糧。西方發達國家五、六十年前就將馬鈴薯作為主要食物。因為它增產潛力大、營養價值高、口感好、耐儲存、產業鏈長、加工轉換能力強(這在後麵會分別說明)。有網友說的馬鈴薯隻能當菜、口感不好,一是因為我國土豆品質退化、品種少、二是因為對馬鈴薯了解還太片麵。土的生長特點非常適合那些土地有限而勞動力充裕的地方,而這種條件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特點。與其他主要作物相比,馬鈴薯可以在土地更少、氣候更惡劣、更幹旱的條件下生產出更多富有營養的食物。這在水資源越來越緊缺的中國,它的推廣意義比其他作物更大。


    關於玉米方麵,它的意義同意重大,雖然比紅薯和土豆的產量低,但比大宋的粟麥的產量高了兩倍不止,它的特點同樣是就是使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可以活人無數。


    不用過十年,全大宋人都能吃到番薯、土豆、玉米了,而也正是因為它們的傳播,大宋的百姓將在在大荒之年的日子,比以往的朝代好了很多,直接因災年而餓死的人數將會大大減少,換句話說它們可以拯救千千萬萬大宋人。


    試種完天禧芋(土豆)和天禧薯(紅薯)孟鳴就無事了。朝廷又以孟鳴年幼,學業為重,伴壽春郡王讀書。除去他的司農寺丞之職,由陸一清接任。陸一清連升四級,官階成了從四品的大員。孟鳴無官一身輕,準備規劃一下以後的日子。孟鳴盤點了一下他的家底,有書店一個,織布廠一個,良田兩千畝的農莊一個。也是富貴之家了。另外把《東京早報》從書店分出,成立獨立的報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宋浮生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柯尋夢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柯尋夢人並收藏重生之大宋浮生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