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5
周遇吉狼狽不堪地來到寧武城下時,身邊僅剩兩百多殘兵拜將。軍士唿叫開門,聲言周總兵來了,哪知寧武早被劉宗敏率軍攻下。城門打開後,柳甲、林源、葉陽、秋光帶領五百軍士出城,周遇吉以為是來迎接自己的,忙落馬前行,忽然發現來將穿著大順軍盔甲,且並不相識,心中大驚,抽劍指著葉陽問道:“你是何人?為何穿著逆賊服飾?”葉陽也不答話,縱馬飛來,周遇吉大驚,正要逃竄,卻被林源帶人阻住去路。
柳甲將一人頭丟於地上,高喊道:“周遇吉,寧武已屬大順,你們現在山窮水盡,降者免死,抗拒者斬。”
周遇吉一看那人頭,正是外甥夏權的首級,又見自己的人馬已被圍了,深知隻有拚死一搏方有生機。周遇吉估摸柳甲是為首之人,遂揚刀直取柳甲,卻被柳甲身後的數十義軍軍士攔住。葉陽一心要捉周遇吉,舞刀砍來,周遇吉正與軍士廝殺,見葉陽來了,又迴頭迎戰葉陽。
此時,林源、秋光率眾與官兵殺成一片,義軍人多,且以逸待勞,鬥誌高昂,官軍人數處於劣勢,又加一路奔來疲敝不堪,士氣低落,根本敵不過義軍,鬥了不到一刻功夫,就被殺得丟盔棄甲,死傷一百多人,另有一百餘人負傷被擒人。
周遇吉力敵柳甲和葉陽,卻越戰越勇。秋光忙著指揮軍士綁縛被擒官兵,林源來到周遇吉身邊厲聲喝道:“周遇吉,你已成無卒之將無兵之帥,還呈什麽能耐,何不早降免死?”周遇吉迴頭一看,自己的人馬或被殺或被擒,不禁勃然大怒道:“我受國家厚恩,豈可投降賊寇!”林源怒道:“既如此,成全你,”也輪刀來戰。
周遇吉再勇,也敵不過三人,被打得步步後退,身上挨了幾刀,被柳甲一腳踢翻,林源趁機將刀架在周遇吉脖子上,喝問道:“還打不?”周遇吉長歎道:“我周遇吉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不敗,想不到今日死在三個毛賊手中,天也乎,命也乎!”
周遇吉寧死不屈,柳甲見他英勇,不忍殺之,攔住揮刀要殺的葉陽道:“此人忠勇,可縛了去見劉將軍。”林源也道:“說的是,看劉將軍如何定奪。”葉陽見柳甲和林源都不讓殺,也隻好作罷。
此時的寧武城外血流漂杵,眾人綁縛著周遇吉和百餘官兵進城,剛入城門,就見劉宗敏領著數百義軍趕來。劉宗敏大笑道:“大王常誇唐將軍手下諸將藝高膽大,我還不信,此番攻陷寧武,生擒周遇吉,讓俺劉宗敏大開眼界。”
柳甲道:“劉將軍,如何處置周遇吉。”葉陽道:“這廝不降,還口出狂言。”劉宗敏拍了拍周遇吉的臉道:“不降?信不信我將你萬箭穿心?”周遇吉哈哈大笑道:“爺爺正盼著透心涼呢。”劉宗敏大怒:“來人,掛在城門上,讓兄弟們練靶子。”眾軍士領命,捆住周遇吉的雙手,將人吊掛在城門上,然後一個個張弓搭箭一陣狂射,眨眼間就將一代名將射成了箭人。
迴到府衙,劉宗敏擺宴慶賀,喝得大醉時,劉宗敏對柳甲道:“兄弟,好好建功立業,等咱奪了北京,搶了金鑾寶殿,那兒遍地是黃金,到處是宮女,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呀!哈哈……”
劉宗敏說完,手下幾十號戰將亦狂笑起來,唯有林源、柳甲、魯奇三人不喜。柳甲道:“將軍,寧武已下,周遇吉已死,我兄弟四個該迴去複命了。”
劉宗敏道:“柳甲兄弟勿急,你家將軍已隨大王圍攻大同去了,大王令你四人隨本將軍征伐,等到了北京城,你十八兄弟自然相聚。”
6
此後一月之間,義軍攻陷大同,殺了代王朱傳?全家一百餘口。遵大順王之命,唐海撥出一萬人馬給威武將軍張天琳、張黑臉鎮守大同,接著又陸續調撥了數萬軍隊,分別協助威武將軍劉金鎮守陽原,協助果毅將軍姬洪鎮守陽高,協助明朝降將湯綱鎮守懷安。而後,義軍下宣府,奪居庸關,占昌平,直逼京師。沿途百姓夾道相迎,守城明軍紛紛歸附。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大順王李自成率三十萬大軍兵臨北京城郊,明廷駐紮在京城外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一觸即潰,四處潛逃,義軍迅速圍城,大明朝廷已成甕中之鱉。
北京城外百姓見大順軍來了,知道大順軍不殺人,免徭賦,嘩然皆喜,結彩焚香以迎。
大順王坐鎮京北沙河,命劉宗敏任攻城總指揮,調度諸將,唐海率部三萬屯守彰義門、宣武門外。
紫禁城內一片慌亂,崇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議退敵之策,可稀稀拉拉趕來的僅七八人而已,且個個毫無主張,人人驚慌失措。帝大怒,罵道:“你等誤國佞臣,不能替朕分憂,朕養你們何用?”
王承恩輕聲提醒道:“皇上,以往上朝,少說也有一百餘人,今日賊寇攻城甚急,真正的佞臣都在家忙著收拾金銀珠寶準備逃竄呢。”
帝醒悟,喃喃自語道:“今個兒能來這裏的,個個忠臣呐!”突然,又發瘋般地抓住王承恩問:“朕的錦衣衛呢?朕的東廠呢?朕的神機營呢?”
王承恩知道錦衣衛、東廠、神機營早已沒了蹤影,但又不敢直說,倒是殿中大臣吳履道:“皇上,錦衣衛、東廠、神機營平日裏欺壓百姓尚可,遇到李闖賊軍,早就嚇破了膽。”
帝迴頭一看是吳履,像忽然見到救星似的,迫不及待地問:“吳愛卿可有解圍之策?”
吳履道:“皇上,總督京營戎政李國楨可調配的軍隊有騰驤四衛營、勇士營、內操宦官、侍衛上直軍、皇城守衛軍、京城巡捕營,大約十萬,但這十萬僅是奏章上的虛數,內含不少冒名頂替吃空餉的,實有人數僅五萬稍餘,且多為老弱,不足一戰。臣苦思數日,以為形勢危急,別無他法,唯二策可用。”
帝急切問道:“那二策?”
吳履道:“第一策:皇上乘龍輦,起禦駕,親往王公大臣府上一走,將各家各室十三歲以上男子集中起來,稍作操練,令上城殺敵。再釋放囚徒,令其守城,立功贖罪。複下旨京城各府衙大小官員、衙役停止辦公,俱持械上陣,衛戌京師。據臣粗算,如此一來,可得四五萬人,雖不能長久守城,但若能堅持十天半月,各路勤王援軍必定分遝而至,那時賊寇必退,京城之急可解。”
崇禎帝正在沉吟,王承恩怒道:“吳大人荒謬,皇上乃萬金之軀,豈能到王公大臣府上去乞兵?再說,大牢裏的罪囚一旦釋放,他們豈不趁機搗亂,怎麽可能上城殺敵?”
帝止住王承恩,複問吳履道:“第二策呢?”
吳履道:“臣聞去年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李自成,相邀伐我大明,共分天下,李賊狂妄自大,欲獨吞神器,故嚴詞拒絕之。臣猜,多爾袞與李自成必然有隙。臣又得報,多爾袞為爭天下,已兵出沈陽,西渡遼河,欲從蒙古攻取大同,進而掃蕩中原,窺視皇權,而大同已為李賊占據,因此,李賊與多爾袞之間必有一戰。朝廷可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往說李賊,曉之以利害,警告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臣以為,朝廷可封李賊為西北王,賞銀百萬,令其替我大明守護西北,抵禦滿清,李賊若是明智,必然審時度勢,班師迴巢。”
帝複沉吟,王承恩又忍不住了,嗬斥道:“封李賊為西北王?吳履,你反了?”
吳履見閹人無禮,怒道:“君臣商議國家大事,內臣何故多舌?”
王承恩啞口無言,崇禎帝朝二人擺擺手,二人不敢再言。帝知內閣首輔魏藻德頗有才能,問道:“吳大人這退敵二策,魏大人以為如何?”
魏藻德口若懸河,辯才超卓,深得崇禎帝喜愛。可此人除了那張嘴之外,並無他長,因此對於吳履之二策,魏藻德不敢妄議,隻得府拜於地,一言不發。帝猜知他懼怕擔責,鼓勵道:“愛卿但說無妨,愛卿今日之言,朕無有不納。”魏藻德想起往年為崇禎帝出謀劃策的許多大臣,一旦謀慮不周而失敗,必遭斬首,因暗思:皇帝反複無常,今日之決策對了也罷,萬一以後出了半點兒紕漏,自己定然死無葬身之地。因此,魏藻德誠惶誠恐,始終不敢吭聲。
帝大怒,一腳踹翻魏藻德罵道:“誤國庸臣,誤國庸臣,滾,都給我滾。”
魏藻德與眾臣汗流浹背,戰戰兢兢地退出了殿外。
帝恍恍惚惚地迴到龍椅上坐下,良久才道:“吳愛卿之退敵二策甚好,隻是,王承恩說得也對,大牢的罪囚本是賊寇,朕豈能依靠賊寇來殺賊寇?朕意,下一道聖旨,令全城百姓上城殺敵,王公大臣個個嬌弱,就讓他們出銀兩吧,凡守城將士、百姓殺賊一人,賞銀百兩。至於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之事,容朕細慮。”
吳履跪地力諫:“皇上,早在兩個月前,城內就有謠言,說什麽‘開門迎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全城百姓早就盼著賊寇進城了,豈能指望他們去守城?大牢內雖不乏為非作歹之徒,可更多的都是些忠貞愛國之士,他們全是被錦衣衛、東廠誣陷下獄的,皇上若開天恩,赦免他們罪行,他們豈有不舍身報國之理?別的不說,就說曹印,他力主行法,忠心一片,雖在牢中,卻時時心係大明安危,放他出來殺敵,有何不可?”
一聽到曹印,王承恩不禁打了個寒顫,當年就是王承恩幫李邦華等人出謀劃策,又在皇上麵前進讒言才將曹印下獄的,如今吳履提出要釋放曹印,怎不讓王承恩心虛?
“當年若令曹印行法,全力整頓朝綱,事必不至於此,”崇禎一臉茫然,喃喃自語。
王承恩見皇上對當初不用曹印似有悔意,擔心他下令釋放這個法癡,趕緊岔開話題道:“皇上,既然百姓靠不住,那就下旨,令各部衙門官差和王公大臣家丁一律集中,列隊上城殺敵吧,不遵旨者,斬,上城殺敵者,賞,殺敵有功者,晉升官職,如此一來,賊寇一時也攻不進來。”
吳履道:“王公大臣各懷私心,府衙官差貪生怕死,皇上如不親往督促,僅憑一道聖旨,臣擔心……臣擔心無人奉旨。”
“他們敢?”王承恩大怒:“皇上現在還是天下之主,誰敢抗旨,滅九族。”
帝聽了王承恩和吳履二人爭論,滿臉癡呆,道:“你們不要說了,王愛卿說得對,朕萬乘之軀,豈能自取其辱前往臣子家中乞兵?吳愛卿也沒錯,王公大臣各懷私心,府衙官差貪生怕死,誰人奉旨?君非亡國君,臣皆亡國臣,也罷,也罷,也罷,聖旨也不下了,朕就在此等候逆賊,與賊拚個你死我活。”
王承恩跪抱崇禎帝雙腳,痛哭道:“賊寇入城,必羞我主,皇上,下旨吧,聖旨一下,亦可集齊幾萬人,尚能堅持十天半月,大明江山可保矣!”吳履亦跪奏道:“皇上既不願親往督軍,又不願下旨,請頒下口諭,臣有了口諭,願親往各衙各府募兵守城。”
崇禎帝思索良久道:“好,就依吳愛卿之意,令京城各衙門文武官差、衙差、兵馬司捕快、王公大臣家丁、家眷,以及皇宮內大小太監全部上城殺敵,斬殺賊寇一人,賞銀百兩,殺十人者封侯。”
崇禎交代完畢,低垂著頭,有氣無力,癱坐在龍椅上。
吳履磕頭拜道:“臣領旨!”即匆忙出宮。
崇禎帝喃喃自語:“百姓都歡迎賊寇入城?不,不可能,朕是真龍天子,百姓是朕子民……”複又抓住王承恩道:“王承恩,朕任你為京城九門提督,你給我動員全城百姓殺敵,朕不怕,朕還有數十萬京城百姓,他們都是朕的子民。”
王承恩雖滿臉的無奈,但聖意難違,隻得跪道:“臣領旨。”伏地三拜,徐徐退出大殿。
崇禎帝癡癡呆呆,緩緩吟道:“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無難忱斯,不易維王……”
6
這日唐海召集梟龍、段七、山勇、洪世安、唐喜、章船、金子、王雨議事,唐海道:“兩個月前,義軍一千二百名探子已經混入城內,早將城內軍情民情摸透,而且告誡百姓開門迎闖王,不納錢不納糧,百姓均喜,都盼義軍早日入城,如今兵臨城下,破城指日可待。大王預定明日攻城,一旦城破,但見門口掛有‘順民’字樣的民宅,表明此戶人家情願歸順,眾將士不可擅闖,更不許殺害屋內百姓。另外,破城後,唐喜、王雨、金子領兵五千隨我和軍師直衝都察院大牢,務要救出曹大人。”
正說著,親兵彭甬來報:“將軍,劉將軍信使求見。”唐海道:“速請。”彭甬帶信使進賬,行禮畢,唐海問道:“劉將軍有何將令?”信使道:“劉將軍言,據城內探子報,西直門、德勝門守敵皆是老弱,彰義門、宣武門守敵乃明廷勇士營精銳,特著唐將軍在彰義門、宣武門外佯攻即可,命洪世安、章船、王雨三將軍領一萬精兵往德勝門協助李過將軍,待破了德勝門、西直門,眾軍殺入城內,彰義門、宣武門守敵自然潰退。”
唐海笑道:“我這裏既然是佯攻,那就不需要多少兵力了,山勇將軍、梟龍將軍乃是萬夫不當之猛將,可同去協助李過將軍,煩勞信使轉告劉將軍,唐海今夜即刻調度。”
信使大喜,領命退出。
山勇驚問道:“大哥,我們都走了,你怎麽辦?”
章船罵道:“劉宗敏這是何意?三番五次調我們的人馬?”
段七笑道:“見我們壯大了,不放心唄。”
梟龍怒道:“我不聽他調遣,不去。”
唐海目視段七:“軍師以為有何不妥?”
段七微微笑道:“將軍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唐海對梟龍、山勇、世安、章船、王雨道:“五位兄弟休要埋怨,大敵當前,上下一心最為重要,待功成名就,天下太平時,我十八兄弟自能相聚。”
五人見唐海決定了,也不好再說,個個垂頭喪氣,內心裏有一萬個不情願。
當日夜晚,六將率一萬義軍趁黑移師德勝門助戰。
次日一早,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八日清晨,義軍正式攻城,一時炮聲震天,殺聲動地,義軍架飛梯,冒矢強攻。是日下午,彰義門守城官軍不敵,隻好開門投降,唐海大喜,令大軍突入城內,趁機又破了宣武門,數萬將士魚貫而入。北京城其他各門守軍亂做一團,許多官兵開門投降,義軍蜂擁殺入,存續兩百七十年六年的大明王朝在農民義軍排山倒海般地攻勢下,如殘木之擋奔牛,熾薪之遇烈焰,朽垣之逢洪濤,臭蠅之遭狂風,頓時斷為碎片,焚為殘渣,化而為泥,潰不成形……
又一個曾經強大的王朝霎時間灰飛煙滅,留給後人無盡地嗟歎……
唐海立馬遠觀,見官軍紛紛棄械跪地,心中大喜,又見城門內外橫屍遍野,血紅成河,一時慈心起,感慨人道艱,駐馬吟詩《天下歸仁焉》,詩曰:
大明不明天地昏,癡兒效古學盤庚。
盤庚興商行湯政,崇禎複明棄賢臣。
賢臣憂憂憂汨羅,黎庶忿忿忿不平。
殷紂欲觀七竅心,自堆柴薪樓上焚。
江山向來多嬌媚,古來君王不憐憫。
鼓角振耳烽煙起,蒼生十有九命殞。
雪中燕雀盼早春,六月禾苗望甘霖。
英雄嗔目怒舉劍,要救天下苦難人。
永昌三月一十八,壯士執劍蕩天下。
狂風飆飆掃寰宇,春意盈盈滿中華。
雄主登極萬民安,黔黎仰天一片歡。
堯天舜日今又是,昊昊天下歸仁焉。
</p>
5
周遇吉狼狽不堪地來到寧武城下時,身邊僅剩兩百多殘兵拜將。軍士唿叫開門,聲言周總兵來了,哪知寧武早被劉宗敏率軍攻下。城門打開後,柳甲、林源、葉陽、秋光帶領五百軍士出城,周遇吉以為是來迎接自己的,忙落馬前行,忽然發現來將穿著大順軍盔甲,且並不相識,心中大驚,抽劍指著葉陽問道:“你是何人?為何穿著逆賊服飾?”葉陽也不答話,縱馬飛來,周遇吉大驚,正要逃竄,卻被林源帶人阻住去路。
柳甲將一人頭丟於地上,高喊道:“周遇吉,寧武已屬大順,你們現在山窮水盡,降者免死,抗拒者斬。”
周遇吉一看那人頭,正是外甥夏權的首級,又見自己的人馬已被圍了,深知隻有拚死一搏方有生機。周遇吉估摸柳甲是為首之人,遂揚刀直取柳甲,卻被柳甲身後的數十義軍軍士攔住。葉陽一心要捉周遇吉,舞刀砍來,周遇吉正與軍士廝殺,見葉陽來了,又迴頭迎戰葉陽。
此時,林源、秋光率眾與官兵殺成一片,義軍人多,且以逸待勞,鬥誌高昂,官軍人數處於劣勢,又加一路奔來疲敝不堪,士氣低落,根本敵不過義軍,鬥了不到一刻功夫,就被殺得丟盔棄甲,死傷一百多人,另有一百餘人負傷被擒人。
周遇吉力敵柳甲和葉陽,卻越戰越勇。秋光忙著指揮軍士綁縛被擒官兵,林源來到周遇吉身邊厲聲喝道:“周遇吉,你已成無卒之將無兵之帥,還呈什麽能耐,何不早降免死?”周遇吉迴頭一看,自己的人馬或被殺或被擒,不禁勃然大怒道:“我受國家厚恩,豈可投降賊寇!”林源怒道:“既如此,成全你,”也輪刀來戰。
周遇吉再勇,也敵不過三人,被打得步步後退,身上挨了幾刀,被柳甲一腳踢翻,林源趁機將刀架在周遇吉脖子上,喝問道:“還打不?”周遇吉長歎道:“我周遇吉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不敗,想不到今日死在三個毛賊手中,天也乎,命也乎!”
周遇吉寧死不屈,柳甲見他英勇,不忍殺之,攔住揮刀要殺的葉陽道:“此人忠勇,可縛了去見劉將軍。”林源也道:“說的是,看劉將軍如何定奪。”葉陽見柳甲和林源都不讓殺,也隻好作罷。
此時的寧武城外血流漂杵,眾人綁縛著周遇吉和百餘官兵進城,剛入城門,就見劉宗敏領著數百義軍趕來。劉宗敏大笑道:“大王常誇唐將軍手下諸將藝高膽大,我還不信,此番攻陷寧武,生擒周遇吉,讓俺劉宗敏大開眼界。”
柳甲道:“劉將軍,如何處置周遇吉。”葉陽道:“這廝不降,還口出狂言。”劉宗敏拍了拍周遇吉的臉道:“不降?信不信我將你萬箭穿心?”周遇吉哈哈大笑道:“爺爺正盼著透心涼呢。”劉宗敏大怒:“來人,掛在城門上,讓兄弟們練靶子。”眾軍士領命,捆住周遇吉的雙手,將人吊掛在城門上,然後一個個張弓搭箭一陣狂射,眨眼間就將一代名將射成了箭人。
迴到府衙,劉宗敏擺宴慶賀,喝得大醉時,劉宗敏對柳甲道:“兄弟,好好建功立業,等咱奪了北京,搶了金鑾寶殿,那兒遍地是黃金,到處是宮女,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呀!哈哈……”
劉宗敏說完,手下幾十號戰將亦狂笑起來,唯有林源、柳甲、魯奇三人不喜。柳甲道:“將軍,寧武已下,周遇吉已死,我兄弟四個該迴去複命了。”
劉宗敏道:“柳甲兄弟勿急,你家將軍已隨大王圍攻大同去了,大王令你四人隨本將軍征伐,等到了北京城,你十八兄弟自然相聚。”
6
此後一月之間,義軍攻陷大同,殺了代王朱傳?全家一百餘口。遵大順王之命,唐海撥出一萬人馬給威武將軍張天琳、張黑臉鎮守大同,接著又陸續調撥了數萬軍隊,分別協助威武將軍劉金鎮守陽原,協助果毅將軍姬洪鎮守陽高,協助明朝降將湯綱鎮守懷安。而後,義軍下宣府,奪居庸關,占昌平,直逼京師。沿途百姓夾道相迎,守城明軍紛紛歸附。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大順王李自成率三十萬大軍兵臨北京城郊,明廷駐紮在京城外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一觸即潰,四處潛逃,義軍迅速圍城,大明朝廷已成甕中之鱉。
北京城外百姓見大順軍來了,知道大順軍不殺人,免徭賦,嘩然皆喜,結彩焚香以迎。
大順王坐鎮京北沙河,命劉宗敏任攻城總指揮,調度諸將,唐海率部三萬屯守彰義門、宣武門外。
紫禁城內一片慌亂,崇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議退敵之策,可稀稀拉拉趕來的僅七八人而已,且個個毫無主張,人人驚慌失措。帝大怒,罵道:“你等誤國佞臣,不能替朕分憂,朕養你們何用?”
王承恩輕聲提醒道:“皇上,以往上朝,少說也有一百餘人,今日賊寇攻城甚急,真正的佞臣都在家忙著收拾金銀珠寶準備逃竄呢。”
帝醒悟,喃喃自語道:“今個兒能來這裏的,個個忠臣呐!”突然,又發瘋般地抓住王承恩問:“朕的錦衣衛呢?朕的東廠呢?朕的神機營呢?”
王承恩知道錦衣衛、東廠、神機營早已沒了蹤影,但又不敢直說,倒是殿中大臣吳履道:“皇上,錦衣衛、東廠、神機營平日裏欺壓百姓尚可,遇到李闖賊軍,早就嚇破了膽。”
帝迴頭一看是吳履,像忽然見到救星似的,迫不及待地問:“吳愛卿可有解圍之策?”
吳履道:“皇上,總督京營戎政李國楨可調配的軍隊有騰驤四衛營、勇士營、內操宦官、侍衛上直軍、皇城守衛軍、京城巡捕營,大約十萬,但這十萬僅是奏章上的虛數,內含不少冒名頂替吃空餉的,實有人數僅五萬稍餘,且多為老弱,不足一戰。臣苦思數日,以為形勢危急,別無他法,唯二策可用。”
帝急切問道:“那二策?”
吳履道:“第一策:皇上乘龍輦,起禦駕,親往王公大臣府上一走,將各家各室十三歲以上男子集中起來,稍作操練,令上城殺敵。再釋放囚徒,令其守城,立功贖罪。複下旨京城各府衙大小官員、衙役停止辦公,俱持械上陣,衛戌京師。據臣粗算,如此一來,可得四五萬人,雖不能長久守城,但若能堅持十天半月,各路勤王援軍必定分遝而至,那時賊寇必退,京城之急可解。”
崇禎帝正在沉吟,王承恩怒道:“吳大人荒謬,皇上乃萬金之軀,豈能到王公大臣府上去乞兵?再說,大牢裏的罪囚一旦釋放,他們豈不趁機搗亂,怎麽可能上城殺敵?”
帝止住王承恩,複問吳履道:“第二策呢?”
吳履道:“臣聞去年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李自成,相邀伐我大明,共分天下,李賊狂妄自大,欲獨吞神器,故嚴詞拒絕之。臣猜,多爾袞與李自成必然有隙。臣又得報,多爾袞為爭天下,已兵出沈陽,西渡遼河,欲從蒙古攻取大同,進而掃蕩中原,窺視皇權,而大同已為李賊占據,因此,李賊與多爾袞之間必有一戰。朝廷可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往說李賊,曉之以利害,警告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臣以為,朝廷可封李賊為西北王,賞銀百萬,令其替我大明守護西北,抵禦滿清,李賊若是明智,必然審時度勢,班師迴巢。”
帝複沉吟,王承恩又忍不住了,嗬斥道:“封李賊為西北王?吳履,你反了?”
吳履見閹人無禮,怒道:“君臣商議國家大事,內臣何故多舌?”
王承恩啞口無言,崇禎帝朝二人擺擺手,二人不敢再言。帝知內閣首輔魏藻德頗有才能,問道:“吳大人這退敵二策,魏大人以為如何?”
魏藻德口若懸河,辯才超卓,深得崇禎帝喜愛。可此人除了那張嘴之外,並無他長,因此對於吳履之二策,魏藻德不敢妄議,隻得府拜於地,一言不發。帝猜知他懼怕擔責,鼓勵道:“愛卿但說無妨,愛卿今日之言,朕無有不納。”魏藻德想起往年為崇禎帝出謀劃策的許多大臣,一旦謀慮不周而失敗,必遭斬首,因暗思:皇帝反複無常,今日之決策對了也罷,萬一以後出了半點兒紕漏,自己定然死無葬身之地。因此,魏藻德誠惶誠恐,始終不敢吭聲。
帝大怒,一腳踹翻魏藻德罵道:“誤國庸臣,誤國庸臣,滾,都給我滾。”
魏藻德與眾臣汗流浹背,戰戰兢兢地退出了殿外。
帝恍恍惚惚地迴到龍椅上坐下,良久才道:“吳愛卿之退敵二策甚好,隻是,王承恩說得也對,大牢的罪囚本是賊寇,朕豈能依靠賊寇來殺賊寇?朕意,下一道聖旨,令全城百姓上城殺敵,王公大臣個個嬌弱,就讓他們出銀兩吧,凡守城將士、百姓殺賊一人,賞銀百兩。至於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之事,容朕細慮。”
吳履跪地力諫:“皇上,早在兩個月前,城內就有謠言,說什麽‘開門迎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全城百姓早就盼著賊寇進城了,豈能指望他們去守城?大牢內雖不乏為非作歹之徒,可更多的都是些忠貞愛國之士,他們全是被錦衣衛、東廠誣陷下獄的,皇上若開天恩,赦免他們罪行,他們豈有不舍身報國之理?別的不說,就說曹印,他力主行法,忠心一片,雖在牢中,卻時時心係大明安危,放他出來殺敵,有何不可?”
一聽到曹印,王承恩不禁打了個寒顫,當年就是王承恩幫李邦華等人出謀劃策,又在皇上麵前進讒言才將曹印下獄的,如今吳履提出要釋放曹印,怎不讓王承恩心虛?
“當年若令曹印行法,全力整頓朝綱,事必不至於此,”崇禎一臉茫然,喃喃自語。
王承恩見皇上對當初不用曹印似有悔意,擔心他下令釋放這個法癡,趕緊岔開話題道:“皇上,既然百姓靠不住,那就下旨,令各部衙門官差和王公大臣家丁一律集中,列隊上城殺敵吧,不遵旨者,斬,上城殺敵者,賞,殺敵有功者,晉升官職,如此一來,賊寇一時也攻不進來。”
吳履道:“王公大臣各懷私心,府衙官差貪生怕死,皇上如不親往督促,僅憑一道聖旨,臣擔心……臣擔心無人奉旨。”
“他們敢?”王承恩大怒:“皇上現在還是天下之主,誰敢抗旨,滅九族。”
帝聽了王承恩和吳履二人爭論,滿臉癡呆,道:“你們不要說了,王愛卿說得對,朕萬乘之軀,豈能自取其辱前往臣子家中乞兵?吳愛卿也沒錯,王公大臣各懷私心,府衙官差貪生怕死,誰人奉旨?君非亡國君,臣皆亡國臣,也罷,也罷,也罷,聖旨也不下了,朕就在此等候逆賊,與賊拚個你死我活。”
王承恩跪抱崇禎帝雙腳,痛哭道:“賊寇入城,必羞我主,皇上,下旨吧,聖旨一下,亦可集齊幾萬人,尚能堅持十天半月,大明江山可保矣!”吳履亦跪奏道:“皇上既不願親往督軍,又不願下旨,請頒下口諭,臣有了口諭,願親往各衙各府募兵守城。”
崇禎帝思索良久道:“好,就依吳愛卿之意,令京城各衙門文武官差、衙差、兵馬司捕快、王公大臣家丁、家眷,以及皇宮內大小太監全部上城殺敵,斬殺賊寇一人,賞銀百兩,殺十人者封侯。”
崇禎交代完畢,低垂著頭,有氣無力,癱坐在龍椅上。
吳履磕頭拜道:“臣領旨!”即匆忙出宮。
崇禎帝喃喃自語:“百姓都歡迎賊寇入城?不,不可能,朕是真龍天子,百姓是朕子民……”複又抓住王承恩道:“王承恩,朕任你為京城九門提督,你給我動員全城百姓殺敵,朕不怕,朕還有數十萬京城百姓,他們都是朕的子民。”
王承恩雖滿臉的無奈,但聖意難違,隻得跪道:“臣領旨。”伏地三拜,徐徐退出大殿。
崇禎帝癡癡呆呆,緩緩吟道:“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無難忱斯,不易維王……”
6
這日唐海召集梟龍、段七、山勇、洪世安、唐喜、章船、金子、王雨議事,唐海道:“兩個月前,義軍一千二百名探子已經混入城內,早將城內軍情民情摸透,而且告誡百姓開門迎闖王,不納錢不納糧,百姓均喜,都盼義軍早日入城,如今兵臨城下,破城指日可待。大王預定明日攻城,一旦城破,但見門口掛有‘順民’字樣的民宅,表明此戶人家情願歸順,眾將士不可擅闖,更不許殺害屋內百姓。另外,破城後,唐喜、王雨、金子領兵五千隨我和軍師直衝都察院大牢,務要救出曹大人。”
正說著,親兵彭甬來報:“將軍,劉將軍信使求見。”唐海道:“速請。”彭甬帶信使進賬,行禮畢,唐海問道:“劉將軍有何將令?”信使道:“劉將軍言,據城內探子報,西直門、德勝門守敵皆是老弱,彰義門、宣武門守敵乃明廷勇士營精銳,特著唐將軍在彰義門、宣武門外佯攻即可,命洪世安、章船、王雨三將軍領一萬精兵往德勝門協助李過將軍,待破了德勝門、西直門,眾軍殺入城內,彰義門、宣武門守敵自然潰退。”
唐海笑道:“我這裏既然是佯攻,那就不需要多少兵力了,山勇將軍、梟龍將軍乃是萬夫不當之猛將,可同去協助李過將軍,煩勞信使轉告劉將軍,唐海今夜即刻調度。”
信使大喜,領命退出。
山勇驚問道:“大哥,我們都走了,你怎麽辦?”
章船罵道:“劉宗敏這是何意?三番五次調我們的人馬?”
段七笑道:“見我們壯大了,不放心唄。”
梟龍怒道:“我不聽他調遣,不去。”
唐海目視段七:“軍師以為有何不妥?”
段七微微笑道:“將軍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唐海對梟龍、山勇、世安、章船、王雨道:“五位兄弟休要埋怨,大敵當前,上下一心最為重要,待功成名就,天下太平時,我十八兄弟自能相聚。”
五人見唐海決定了,也不好再說,個個垂頭喪氣,內心裏有一萬個不情願。
當日夜晚,六將率一萬義軍趁黑移師德勝門助戰。
次日一早,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八日清晨,義軍正式攻城,一時炮聲震天,殺聲動地,義軍架飛梯,冒矢強攻。是日下午,彰義門守城官軍不敵,隻好開門投降,唐海大喜,令大軍突入城內,趁機又破了宣武門,數萬將士魚貫而入。北京城其他各門守軍亂做一團,許多官兵開門投降,義軍蜂擁殺入,存續兩百七十年六年的大明王朝在農民義軍排山倒海般地攻勢下,如殘木之擋奔牛,熾薪之遇烈焰,朽垣之逢洪濤,臭蠅之遭狂風,頓時斷為碎片,焚為殘渣,化而為泥,潰不成形……
又一個曾經強大的王朝霎時間灰飛煙滅,留給後人無盡地嗟歎……
唐海立馬遠觀,見官軍紛紛棄械跪地,心中大喜,又見城門內外橫屍遍野,血紅成河,一時慈心起,感慨人道艱,駐馬吟詩《天下歸仁焉》,詩曰:
大明不明天地昏,癡兒效古學盤庚。
盤庚興商行湯政,崇禎複明棄賢臣。
賢臣憂憂憂汨羅,黎庶忿忿忿不平。
殷紂欲觀七竅心,自堆柴薪樓上焚。
江山向來多嬌媚,古來君王不憐憫。
鼓角振耳烽煙起,蒼生十有九命殞。
雪中燕雀盼早春,六月禾苗望甘霖。
英雄嗔目怒舉劍,要救天下苦難人。
永昌三月一十八,壯士執劍蕩天下。
狂風飆飆掃寰宇,春意盈盈滿中華。
雄主登極萬民安,黔黎仰天一片歡。
堯天舜日今又是,昊昊天下歸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