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節度使府衙。
李冒再次拿出金陵城送來的密信,越看眉間的皺紋越深,自打昨天收到這封信後,他已考慮了一整天,都無法做出決斷。
楚南地域雖廣,人口也有近百萬,卻不是朝廷的主要勢力範圍。四年前,趁著楚南內亂,大唐占了該地,也隻是朝廷為數不多的對外征戰的勝果。
所以自占了楚南之後,朝廷並沒有真正在楚南擴張實力,隻求本地能自保,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然而,自打土豆紅薯出世並得到推廣後,楚南已成為朝廷主要的產糧之地,在大唐的地位扶搖直上。與大周一戰,陸記私兵橫空出世並大放異彩,火器之利,舉世震驚,楚南又成了朝廷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李冒占了地利、人和的優勢,又與陸記交往甚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隱隱有自成一係的苗頭。正所謂成也陸記、憂也陸記,陸記的軍力在對立麵的渲染和聒噪下,被當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開始受到朝廷的忌憚,李冒也跟著受了些牽連。
好在陸記很懂得取舍之道,除了大力交好朝中權貴外,對朝廷的需求也極力滿足。不但為禁軍提供了大量的火器,還繳納了數萬兩銀子的商稅,讓反對派找不出多少口實。
昨天的密信,透露出朝廷關於楚南的最新消息,有大臣提議要加強對楚南特別是永陵、永明兩府的管控力度,向楚南部分州府派出刺史級別的主管,並將這些州府的原主官調至金陵各部。
這明顯是衝著永陵、永明兩府來的,也是想架空李冒,從而打擊他這一派的實力。密信中還提到,這個提議頗得皇上的重視,隻是考慮到潭州局麵初定,才沒有下最終的決斷。
“大人,李都指揮使到了。”這時,下人過來稟報,李迎已應邀到府衙。
李冒吩咐下人將李迎請到書房來議事後,才收起密信。
兩人見麵寒暄幾句,李冒將密信的消息透給了李迎,問道:“李都指揮使對此事有何看法,想來都指揮使也有所耳聞吧。”
“嘿嘿,依李某來看,這些朝中大臣這是自找沒趣。現如今的永陵、永明兩府,是那些整日在朝堂中動嘴皮子的人想動就能動得了的?”
李迎聽後,很不以為然的嘿嘿一笑,他是武人,向來講究強者為大,對文官沒有什麽好感,說話也直接。
“噢,都指揮使既然這樣認為,必是思量已久,不妨細細說來。如今我等皆為一體,當同進共退才是。”
李冒這話說得沒錯,他兩人跟兩府現在是深度捆綁在一起了,可以說是一損俱損,雖不是什麽“皆為一體”那樣,同進共退是一定的,不得不這樣。
“大人不妨想想,若朝中真有旨意下來,永陵永明兩府皆不奉朝廷旨意,那會如何?派兵征討嗎,後果又會是如何?”
朝廷對地方的威懾力,無非靠著武力和錢糧兩樣。論武打不過陸記私軍,論錢糧兩府現在又不缺。有了這個底氣,杜、唐兩位刺史還真有可能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這一點李冒早就想到了,所以在兩府改組鎮軍、組建警察司的時候,他都沒有過多的幹預,也幹預不了,順手就做了一個人情。
李冒清楚,兩府現在最大的硬傷是地域不廣,人口不多,陸記的產品又需要很大的市場,這也是兩府現在還能聽從朝廷號令的原因。朝廷若真要動這些地方派的根基,勢必會引起反彈。
“大人,不是李某自貶,以陸記武力之強悍,就是占了楚南各州府,也不是難事。再有永陵永明兩府助力,陸記控製整個楚南也隻是時間問題。大人何不想想,陸記即有如此局麵,為何還甘心蝸居於永陵?”
其實也是李冒百思不解的地方,天下紛爭,曆來就是誰的武力強、誰就能占地為王,陸記的做法讓絕大多數人看不懂。
李迎也看不懂,但他猜測,陸記三兄弟如此行事,必有原因。就如軍武之事,不動如山,動則是雷霆萬鈞之勢。
對陸記的實力,李迎自信在所有的武人中,他看得最為明白。所以,他沒有半分想與陸記為敵的心思,隻有極力交好。
朝中有人提出經濟封鎖的策略,李迎也有了解。但從他的角度來看,在亂世拳頭硬才是王道,陸記完全可以憑借武力打破封鎖,提出此策的人太想當然了。
見李冒被自己問得啞口無言,李迎又道:“大人,在李某看來,楚南之事應由我等楚南人自決,不加理會就是,順其自然。”
李迎很顯然是將屁股坐在了兩府那一邊,李冒還是不解,若朝廷真要對兩府有大的動作,李迎的禁軍當是首當其衝才是。
“李都指揮使,這又是為何?”
“大人,可將朝廷的動議告知兩府和陸記,由他們自行決斷。之於李某所領這一廂禁軍,向北要抵禦周軍南下,向南要防備漢軍北侵,已無力幹預地方政務。”
為了不與陸記正麵衝突,李迎以邊防軍事吃緊為由,躲得遠遠的,他樂得讓朝廷碰一個大釘子。隻要陸記不扯旗造反,他不會去觸黴頭。就算是陸記反了,也不是他能彈壓得住的,能跑多遠就跑多遠,保存自己的實力才是正理。
要說李迎對朝廷的忠誠,也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這些年城頭變換了多少大王的旗幟,到最後還是靠自身的實力說話。
“若我等抽身事外,就怕陸記三兄弟不好相與,杜、唐兩位也會多有怨言,這正是本官思慮之處啊。”
李冒左右為難,自家得了莫大的好處,事情來了卻不去平事,他怕陸少峰一怒之下做出些事情來,到時坐蠟的可是自己。
“大人,陸少峰此人,走一步算三步,或許這正是他想看到的。隻要我等能暗中相助,陸記定然有破解之法。”
見李迎說得很肯定,李冒就不再多言,便轉而問道:“李都指揮使,以你這一廂禁軍,配齊火器之後,對上陸記私軍,會有幾成勝算?”
李迎想罵娘,知道李冒文人的想當然毛病又來了,總算計著要左右逢源,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
“李大人,恕李某無能,哪怕是裝備了火器,李某這一廂禁軍正麵對決陸記軍隊,無一成勝算。而且。”
李迎為讓李冒死心,頓了頓後又說:“而且以李某觀察,陸記軍力並沒有完全展示,陸少峰暗藏的實力才是真正可怕之處,否則陸記哪能隨意將火器擴散,於情於理都不符。”
李冒聽後不由得尷尬一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喃喃道:“陸少峰等三人,究竟是何等人物。”
最後,李冒跟李迎達成默契,靜待事情發展,先讓朝廷與兩府較量去,他兩人在背後協助兩府和陸記,想必陸記能理解他們的苦衷和用心。
潭州城,張家。
王家家主王洵今天再次登門張家,商議完兩月後跟陸記聯姻的事情,王洵又同張軾、張澈兩兄弟談起組建水路商隊,這才是他這次的主要目的。
同陸記合作幾個月以來,王、張兩家連同孫家,已成了潭州城各路人物爭相結交的對象。孫家更是從一個明顯破敗的人家,一躍成為城中數得著的大商家,與陸記合作的大賣場搞得風生水起,遠超孫家全盛
之時。
王、張兩家實力更強,除了同陸記一起已開辟的陸路商隊外,王家同陸記合作,辦起了酒廠,張家則是辦了一家日化品工廠。這三家還要合力創辦一家鋼鐵廠,已開始基礎設施的建設。
這兩個工廠都是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僅正式運作不到三個月,賺得的錢財就超過他們兩家去年一年的收益,讓他們見識到什麽是真正的工廠,這是作坊式的生產遠不能比擬的。
現在,陸記的蒸汽機已經定型量產,用蒸汽機快船開辟水上商路就得加快進度。為此,王、張兩家又跟陸記合作,興建了一個造船廠,造的都是蒸汽機動力船。
商隊的船隻,原計劃是從潭州訂購,也下了訂單。後來李子強建議,買不如自造,哪怕是慢一些,也要培養自己的建造隊伍,為內河水軍的發展打基礎。
“王兄,按計劃三個月之後,水路商隊就要成行,船廠的事情得抓緊,莫要誤了陸記的大事才行。若有困難,王兄不妨直說,如今你我兩家也不是外人。”
船廠的事情,由王洵在操持,張家則負責招募商隊的人手、訓練船隊水手。陸記的蒸汽機樣機已送到了潭州,隻等新船下水後試航。
“張兄,這個小弟自是懂的。少峰提供的造船圖紙,按陸記的計量,有百噸的載重。這麽大的河船,還是新式船隻,潭州的工匠也沒幾人曾造過,自然慢一些。再有月餘,第一艘新船就能下水。”
也怪不得張軾催進度,新船下水後,操縱船隻的水手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訓練後才能正式啟航。更主要的是,陸記的火器要上船,也需要操練的時間。
陸少峰將船隻的載重量設計成百噸級,在內河上已是罕見。每條船的動力是一台100千瓦蒸汽,順水而下時,最大時速可達三十公裏以上。就是逆流而上,時速也能達十五公裏左右,能將本時空的風帆船遠遠甩在後頭。
每條船搭載兩門速射炮,兩挺重型機槍,再配上一個排的士兵,一條船上的武裝人員達到五十人。每三條船編成一個商隊,是一個連的兵力配置。
“王兄,我看少峰設計的蒸汽機船,內裏大有講究,恐怕不是武裝商船這麽簡單。子強是你家姑爺,掌著陸記兵事,王兄當知道一些內情,還要請王兄指教一二。”
李冒再次拿出金陵城送來的密信,越看眉間的皺紋越深,自打昨天收到這封信後,他已考慮了一整天,都無法做出決斷。
楚南地域雖廣,人口也有近百萬,卻不是朝廷的主要勢力範圍。四年前,趁著楚南內亂,大唐占了該地,也隻是朝廷為數不多的對外征戰的勝果。
所以自占了楚南之後,朝廷並沒有真正在楚南擴張實力,隻求本地能自保,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
然而,自打土豆紅薯出世並得到推廣後,楚南已成為朝廷主要的產糧之地,在大唐的地位扶搖直上。與大周一戰,陸記私兵橫空出世並大放異彩,火器之利,舉世震驚,楚南又成了朝廷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李冒占了地利、人和的優勢,又與陸記交往甚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隱隱有自成一係的苗頭。正所謂成也陸記、憂也陸記,陸記的軍力在對立麵的渲染和聒噪下,被當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開始受到朝廷的忌憚,李冒也跟著受了些牽連。
好在陸記很懂得取舍之道,除了大力交好朝中權貴外,對朝廷的需求也極力滿足。不但為禁軍提供了大量的火器,還繳納了數萬兩銀子的商稅,讓反對派找不出多少口實。
昨天的密信,透露出朝廷關於楚南的最新消息,有大臣提議要加強對楚南特別是永陵、永明兩府的管控力度,向楚南部分州府派出刺史級別的主管,並將這些州府的原主官調至金陵各部。
這明顯是衝著永陵、永明兩府來的,也是想架空李冒,從而打擊他這一派的實力。密信中還提到,這個提議頗得皇上的重視,隻是考慮到潭州局麵初定,才沒有下最終的決斷。
“大人,李都指揮使到了。”這時,下人過來稟報,李迎已應邀到府衙。
李冒吩咐下人將李迎請到書房來議事後,才收起密信。
兩人見麵寒暄幾句,李冒將密信的消息透給了李迎,問道:“李都指揮使對此事有何看法,想來都指揮使也有所耳聞吧。”
“嘿嘿,依李某來看,這些朝中大臣這是自找沒趣。現如今的永陵、永明兩府,是那些整日在朝堂中動嘴皮子的人想動就能動得了的?”
李迎聽後,很不以為然的嘿嘿一笑,他是武人,向來講究強者為大,對文官沒有什麽好感,說話也直接。
“噢,都指揮使既然這樣認為,必是思量已久,不妨細細說來。如今我等皆為一體,當同進共退才是。”
李冒這話說得沒錯,他兩人跟兩府現在是深度捆綁在一起了,可以說是一損俱損,雖不是什麽“皆為一體”那樣,同進共退是一定的,不得不這樣。
“大人不妨想想,若朝中真有旨意下來,永陵永明兩府皆不奉朝廷旨意,那會如何?派兵征討嗎,後果又會是如何?”
朝廷對地方的威懾力,無非靠著武力和錢糧兩樣。論武打不過陸記私軍,論錢糧兩府現在又不缺。有了這個底氣,杜、唐兩位刺史還真有可能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這一點李冒早就想到了,所以在兩府改組鎮軍、組建警察司的時候,他都沒有過多的幹預,也幹預不了,順手就做了一個人情。
李冒清楚,兩府現在最大的硬傷是地域不廣,人口不多,陸記的產品又需要很大的市場,這也是兩府現在還能聽從朝廷號令的原因。朝廷若真要動這些地方派的根基,勢必會引起反彈。
“大人,不是李某自貶,以陸記武力之強悍,就是占了楚南各州府,也不是難事。再有永陵永明兩府助力,陸記控製整個楚南也隻是時間問題。大人何不想想,陸記即有如此局麵,為何還甘心蝸居於永陵?”
其實也是李冒百思不解的地方,天下紛爭,曆來就是誰的武力強、誰就能占地為王,陸記的做法讓絕大多數人看不懂。
李迎也看不懂,但他猜測,陸記三兄弟如此行事,必有原因。就如軍武之事,不動如山,動則是雷霆萬鈞之勢。
對陸記的實力,李迎自信在所有的武人中,他看得最為明白。所以,他沒有半分想與陸記為敵的心思,隻有極力交好。
朝中有人提出經濟封鎖的策略,李迎也有了解。但從他的角度來看,在亂世拳頭硬才是王道,陸記完全可以憑借武力打破封鎖,提出此策的人太想當然了。
見李冒被自己問得啞口無言,李迎又道:“大人,在李某看來,楚南之事應由我等楚南人自決,不加理會就是,順其自然。”
李迎很顯然是將屁股坐在了兩府那一邊,李冒還是不解,若朝廷真要對兩府有大的動作,李迎的禁軍當是首當其衝才是。
“李都指揮使,這又是為何?”
“大人,可將朝廷的動議告知兩府和陸記,由他們自行決斷。之於李某所領這一廂禁軍,向北要抵禦周軍南下,向南要防備漢軍北侵,已無力幹預地方政務。”
為了不與陸記正麵衝突,李迎以邊防軍事吃緊為由,躲得遠遠的,他樂得讓朝廷碰一個大釘子。隻要陸記不扯旗造反,他不會去觸黴頭。就算是陸記反了,也不是他能彈壓得住的,能跑多遠就跑多遠,保存自己的實力才是正理。
要說李迎對朝廷的忠誠,也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這些年城頭變換了多少大王的旗幟,到最後還是靠自身的實力說話。
“若我等抽身事外,就怕陸記三兄弟不好相與,杜、唐兩位也會多有怨言,這正是本官思慮之處啊。”
李冒左右為難,自家得了莫大的好處,事情來了卻不去平事,他怕陸少峰一怒之下做出些事情來,到時坐蠟的可是自己。
“大人,陸少峰此人,走一步算三步,或許這正是他想看到的。隻要我等能暗中相助,陸記定然有破解之法。”
見李迎說得很肯定,李冒就不再多言,便轉而問道:“李都指揮使,以你這一廂禁軍,配齊火器之後,對上陸記私軍,會有幾成勝算?”
李迎想罵娘,知道李冒文人的想當然毛病又來了,總算計著要左右逢源,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
“李大人,恕李某無能,哪怕是裝備了火器,李某這一廂禁軍正麵對決陸記軍隊,無一成勝算。而且。”
李迎為讓李冒死心,頓了頓後又說:“而且以李某觀察,陸記軍力並沒有完全展示,陸少峰暗藏的實力才是真正可怕之處,否則陸記哪能隨意將火器擴散,於情於理都不符。”
李冒聽後不由得尷尬一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喃喃道:“陸少峰等三人,究竟是何等人物。”
最後,李冒跟李迎達成默契,靜待事情發展,先讓朝廷與兩府較量去,他兩人在背後協助兩府和陸記,想必陸記能理解他們的苦衷和用心。
潭州城,張家。
王家家主王洵今天再次登門張家,商議完兩月後跟陸記聯姻的事情,王洵又同張軾、張澈兩兄弟談起組建水路商隊,這才是他這次的主要目的。
同陸記合作幾個月以來,王、張兩家連同孫家,已成了潭州城各路人物爭相結交的對象。孫家更是從一個明顯破敗的人家,一躍成為城中數得著的大商家,與陸記合作的大賣場搞得風生水起,遠超孫家全盛
之時。
王、張兩家實力更強,除了同陸記一起已開辟的陸路商隊外,王家同陸記合作,辦起了酒廠,張家則是辦了一家日化品工廠。這三家還要合力創辦一家鋼鐵廠,已開始基礎設施的建設。
這兩個工廠都是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僅正式運作不到三個月,賺得的錢財就超過他們兩家去年一年的收益,讓他們見識到什麽是真正的工廠,這是作坊式的生產遠不能比擬的。
現在,陸記的蒸汽機已經定型量產,用蒸汽機快船開辟水上商路就得加快進度。為此,王、張兩家又跟陸記合作,興建了一個造船廠,造的都是蒸汽機動力船。
商隊的船隻,原計劃是從潭州訂購,也下了訂單。後來李子強建議,買不如自造,哪怕是慢一些,也要培養自己的建造隊伍,為內河水軍的發展打基礎。
“王兄,按計劃三個月之後,水路商隊就要成行,船廠的事情得抓緊,莫要誤了陸記的大事才行。若有困難,王兄不妨直說,如今你我兩家也不是外人。”
船廠的事情,由王洵在操持,張家則負責招募商隊的人手、訓練船隊水手。陸記的蒸汽機樣機已送到了潭州,隻等新船下水後試航。
“張兄,這個小弟自是懂的。少峰提供的造船圖紙,按陸記的計量,有百噸的載重。這麽大的河船,還是新式船隻,潭州的工匠也沒幾人曾造過,自然慢一些。再有月餘,第一艘新船就能下水。”
也怪不得張軾催進度,新船下水後,操縱船隻的水手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訓練後才能正式啟航。更主要的是,陸記的火器要上船,也需要操練的時間。
陸少峰將船隻的載重量設計成百噸級,在內河上已是罕見。每條船的動力是一台100千瓦蒸汽,順水而下時,最大時速可達三十公裏以上。就是逆流而上,時速也能達十五公裏左右,能將本時空的風帆船遠遠甩在後頭。
每條船搭載兩門速射炮,兩挺重型機槍,再配上一個排的士兵,一條船上的武裝人員達到五十人。每三條船編成一個商隊,是一個連的兵力配置。
“王兄,我看少峰設計的蒸汽機船,內裏大有講究,恐怕不是武裝商船這麽簡單。子強是你家姑爺,掌著陸記兵事,王兄當知道一些內情,還要請王兄指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