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看完葉聖陶先生的《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這本書,出於這個書生的氣兒的慣性啊,我寫了這麽一段書評:
“書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選取的作品也極有代表性,讓人不禁為文學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後附上的葉聖陶先生的解說,更是細細說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兒了。
遍讀名作,擇精華以之為後人例,引後輩追索,不得不說,葉聖陶先生對“引人入門”的師者使命完成地極佳。
看罷,我想去看胡適、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訶夫的作品。”
接下來就是今日我摘錄的、來自葉先生著的這本書裏的“佳句”啦!
1、“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謝你們翻動一鏟土一鏟泥。”
——這句話來自卞之琳的《給建築飛機場的工人》
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那些前往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更多人帶去生命之光的一線醫護人員、軍人,還有維持人們生活正常運轉的每一位堅守在自己崗位的人們,也適用於那些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技藝的人們,因為他們,我們民族的安全、我們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證,“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謝你們翻動的一鏟土一鏟泥。”
2、“抬起攝影機來對著任何事物動搖一陣,事物當然拍進去了,但是不免混亂瑣碎,算不得一部有價值的影片。畫畫和導演的人在動手以前,必須先想定該從事物的身上描寫些‘什麽’出來,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他們的努力是引導觀眾去觀察去感覺這個‘什麽’。觀眾真個因此而觀察明白了這個‘什麽’,感覺到了這個‘什麽’,才是他們描寫的成功。”
——這句則來自葉聖陶先生在舉蕭乾的《鄧山東》這篇小說做例子後寫的一段關於人物描寫的建議。這讓我想到績效指標和目標導向管理,哈哈。是的,有看點,才能給讀者帶來足夠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動,響亮。我的方法是在下筆之前,不隻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幾句;這幾句要是順當,便留著;否則重新寫過。我不多推敲一句裏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節的氣勢與聲音,和這一段一節所要表現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確顯明。這樣,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問題;我要的是言語的自然之美。寫完一大段,我讀一遍,給自己或別人聽。修改,差不多都在音節與意思上,不專為一半個字費心血。”
——來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於文言》這篇文章。曾聽說翻譯作品就要做到“信達雅”,“信達雅”最早來自嚴複先生的《譯《天演論》例言》,“翻譯作品內容要忠實於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信就是忠實於原文,達就是文辭暢達、明白曉暢,雅就是有文采,能用華麗的辭藻、引經據典地把文章寫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隻求有力量,活動,響亮——可以說是跟白居易先生寫個詩歌都要在井邊對著老婦人念,直到寫到她能聽懂才罷休這樣的追求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其實每位作家的文風各有不一,誰好誰壞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在我看來,隻要字字句句去推敲、這樣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來的人,就算對“作者”或是“作家”這一職務的盡職。這樣就好了。
而因為每位作者朝著打磨的那個“心中最佳點”不一樣,所以我們得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作品,這也讓我覺得生活在他們之後或者同期的一個時代特別幸運,是飽了眼福了。
4、“寫旅行日記和寫日記一樣,第一先得放棄那完全記錄下來的野心,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須的事情。”
——來自葉聖陶先生以徐盈的《從滎陽到汜水》這篇旅行記為例,講述的關於行文的建議。
如果把發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的話,像我原始的朋友圈那樣,因為素材與素材之間缺乏必要聯係所以整條朋友圈看上去會特別混亂,尤其是一些很短的素材單獨陳列出來,有時候因為缺乏“前言”“後語”——也就是對說這句話的背景的說明,其實很容易給人不知道你在說啥的感覺。
如果是單獨成一篇文章的話,我也覺得選定主題,並且圍繞這個主題去挑選、裁剪、增補你要用的素材,這樣去組合和潤色,文章最後看起來才會漂亮。
當然,我的隨筆好像不那麽漂亮,但是,它真誠啊,對不對。
5、“也許我們自己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隻有更奮勉地加工幹去。也許別人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我們也不應輕視他,卻要指示他,鼓勵他,幫助他,做到‘最大限度’。
讓我們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標下,分頭努力幹去!”
——這句話來自韜奮先生的《分頭努力》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說唱比賽上評委說的話,他看到選手之間互相diss(言語之間攻擊和貶低對方),就對那個把對手diss地特別慘的選手說,如果對方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對什麽認識不正確,我更希望你作為前輩去教他什麽是正確的,而不是直接上來就diss他。事情是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的。
好吧我說,是《說唱聽我的》評委是ice,在評的那場比賽是kozay俞天時和小鴨哥的比賽,kozay把小鴨哥懟得超級慘,最後還唱著唱著就自己坐到評委坐的沙發上去了,說xx沒來冠軍就是老子的。
這段的開始不說是因為我想到的當有什麽看不慣的,我們不要直接攻擊,而是要幫助他人理解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2020年7月份我看的這檔綜藝的。而這篇隨筆的主要素材是來自於我在2020年2月22日寫的朋友圈,就是事情與聯想到的事物不屬於同一個時空,這讓我有些猶豫,畢竟,現在更的是2月的自己嘛。咳咳,既然說了,我就多說些吧。
其實kozay這個大老粗漢子就是唱歌的時候特別狂,但是感覺現實生活中的他其實還是謙虛、很好相處的。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他和望江晴(是個剃著寸頭的女孩)合作的《天上的星星不說話》,超級好聽,超級感動,我循環了至少有三十遍,從7月發現它到10月的現在。我一會兒在這篇隨筆的底下附上他們寫的歌詞啊,這篇可是葉聖陶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堂文學課的主場》。我覺得rap的故事性和能很快的節奏可以有的霸氣真的很吸引我。
-----------------------------------
我還想提一下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文章: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一位先生做啥事兒都踐行著“差不多”的原則,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學堂先生問他一個答案是山西的問題他迴答陝西,後來在錢鋪裏做夥計把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埋怨火車沒有遲發車兩分鍾等他一下——這些他都覺得是差不多的事情,後來有一天他生病了,他家人沒能請到醫生就請了一個牛醫,牛醫用醫牛的法子給他治病,治了一會兒他就死了。他臨死的時候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emmm,他說完這句格言才斷氣。
等下,故事還沒結束:後來啊,大家都稱讚這位“差不多先生”,因為他把樣樣事情都看得很通,一生不肯認真、不肯計較,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號“圓通大師”。然後他越來越被人傳頌、稱讚,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學習,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當看到這篇《差不多先生傳》的時候,我隻覺得振聾發聵,心髒猛烈地跳動了一下,你們呢?當然我轉述地可能感覺沒那麽強烈,大家自己去看下胡適先生寫的原作就知道啦。這應該是迄今為止,令我感覺到靈魂被大程度地震動的短篇小說了。當然,我會這麽覺得也有可能是我讀書太少,打擾了。
今天的小賴:“每個人都應該誠實地麵對自己的責任,這是我們能做的。”——羅翔老師的話,記一下。
此外記一下《天上的星星不說話》這首歌歌詞中讓我最感動的部分:
cozay:
當我爸走的那年我還沒長大
她哭紅雙眼抓緊衣角忍住不講話
有人跟她說別傻了
找一條輕鬆點的路
她卻為我的吃穿再沒請過假//
我愛用叛逆考驗她的耐心
話都當作耳旁風好像我是外賓
有多少個夜哭著打我電話
我關掉手機就是不想迴家//
她常說上輩子又造了什麽孽
為什麽要一個人獨自承受這一切
聽說別人家的孩子本碩連讀清華畢了業
他的兒子吊兒郎當模仿黑人做音樂
不停不淡定地擔心整天又害怕又擔驚
頭發從長變成短黑變成白我不想辜負她的期待//
(——你能想象嗎?就是這首歌開頭到我上一行寫的這裏,我能一字不落地經常自己哼哼。就是“我爸走的那年”那句我不好唱出來,怕給我爸媽打。但這一段真的是,我看到就一下子“哇——”就開始心酸難受,然後又很喜歡這個旋律。
加上望江晴小姐姐特別溫柔清澈的女聲“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娃娃眼睛眨啊眨”——哇,我第一次看到說唱還能唱哭人。以前真的沒怎麽聽說唱,是聽了這首歌我才開始注意到說唱,然後去看了很多其他的說唱,後來才發現哇原來說唱也可以這麽動人。加上說唱節奏快、能用於表達的字更多,我開始越來越喜歡說唱這種帶著旋律,更多傾吐這樣的故事性表達了。)
對kozay他們的歌詞的記錄就到這兒啊,我先去繼續刷兩遍這首歌我再更下一篇。
2020.2.22
“書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選取的作品也極有代表性,讓人不禁為文學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後附上的葉聖陶先生的解說,更是細細說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兒了。
遍讀名作,擇精華以之為後人例,引後輩追索,不得不說,葉聖陶先生對“引人入門”的師者使命完成地極佳。
看罷,我想去看胡適、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訶夫的作品。”
接下來就是今日我摘錄的、來自葉先生著的這本書裏的“佳句”啦!
1、“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謝你們翻動一鏟土一鏟泥。”
——這句話來自卞之琳的《給建築飛機場的工人》
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那些前往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更多人帶去生命之光的一線醫護人員、軍人,還有維持人們生活正常運轉的每一位堅守在自己崗位的人們,也適用於那些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技藝的人們,因為他們,我們民族的安全、我們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證,“凡是會抬起來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謝你們翻動的一鏟土一鏟泥。”
2、“抬起攝影機來對著任何事物動搖一陣,事物當然拍進去了,但是不免混亂瑣碎,算不得一部有價值的影片。畫畫和導演的人在動手以前,必須先想定該從事物的身上描寫些‘什麽’出來,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他們的努力是引導觀眾去觀察去感覺這個‘什麽’。觀眾真個因此而觀察明白了這個‘什麽’,感覺到了這個‘什麽’,才是他們描寫的成功。”
——這句則來自葉聖陶先生在舉蕭乾的《鄧山東》這篇小說做例子後寫的一段關於人物描寫的建議。這讓我想到績效指標和目標導向管理,哈哈。是的,有看點,才能給讀者帶來足夠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動,響亮。我的方法是在下筆之前,不隻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幾句;這幾句要是順當,便留著;否則重新寫過。我不多推敲一句裏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節的氣勢與聲音,和這一段一節所要表現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確顯明。這樣,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問題;我要的是言語的自然之美。寫完一大段,我讀一遍,給自己或別人聽。修改,差不多都在音節與意思上,不專為一半個字費心血。”
——來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於文言》這篇文章。曾聽說翻譯作品就要做到“信達雅”,“信達雅”最早來自嚴複先生的《譯《天演論》例言》,“翻譯作品內容要忠實於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信就是忠實於原文,達就是文辭暢達、明白曉暢,雅就是有文采,能用華麗的辭藻、引經據典地把文章寫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隻求有力量,活動,響亮——可以說是跟白居易先生寫個詩歌都要在井邊對著老婦人念,直到寫到她能聽懂才罷休這樣的追求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其實每位作家的文風各有不一,誰好誰壞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在我看來,隻要字字句句去推敲、這樣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來的人,就算對“作者”或是“作家”這一職務的盡職。這樣就好了。
而因為每位作者朝著打磨的那個“心中最佳點”不一樣,所以我們得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作品,這也讓我覺得生活在他們之後或者同期的一個時代特別幸運,是飽了眼福了。
4、“寫旅行日記和寫日記一樣,第一先得放棄那完全記錄下來的野心,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須的事情。”
——來自葉聖陶先生以徐盈的《從滎陽到汜水》這篇旅行記為例,講述的關於行文的建議。
如果把發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的話,像我原始的朋友圈那樣,因為素材與素材之間缺乏必要聯係所以整條朋友圈看上去會特別混亂,尤其是一些很短的素材單獨陳列出來,有時候因為缺乏“前言”“後語”——也就是對說這句話的背景的說明,其實很容易給人不知道你在說啥的感覺。
如果是單獨成一篇文章的話,我也覺得選定主題,並且圍繞這個主題去挑選、裁剪、增補你要用的素材,這樣去組合和潤色,文章最後看起來才會漂亮。
當然,我的隨筆好像不那麽漂亮,但是,它真誠啊,對不對。
5、“也許我們自己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隻有更奮勉地加工幹去。也許別人還沒有做到‘最大限度’,那我們也不應輕視他,卻要指示他,鼓勵他,幫助他,做到‘最大限度’。
讓我們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標下,分頭努力幹去!”
——這句話來自韜奮先生的《分頭努力》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說唱比賽上評委說的話,他看到選手之間互相diss(言語之間攻擊和貶低對方),就對那個把對手diss地特別慘的選手說,如果對方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對什麽認識不正確,我更希望你作為前輩去教他什麽是正確的,而不是直接上來就diss他。事情是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的。
好吧我說,是《說唱聽我的》評委是ice,在評的那場比賽是kozay俞天時和小鴨哥的比賽,kozay把小鴨哥懟得超級慘,最後還唱著唱著就自己坐到評委坐的沙發上去了,說xx沒來冠軍就是老子的。
這段的開始不說是因為我想到的當有什麽看不慣的,我們不要直接攻擊,而是要幫助他人理解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2020年7月份我看的這檔綜藝的。而這篇隨筆的主要素材是來自於我在2020年2月22日寫的朋友圈,就是事情與聯想到的事物不屬於同一個時空,這讓我有些猶豫,畢竟,現在更的是2月的自己嘛。咳咳,既然說了,我就多說些吧。
其實kozay這個大老粗漢子就是唱歌的時候特別狂,但是感覺現實生活中的他其實還是謙虛、很好相處的。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他和望江晴(是個剃著寸頭的女孩)合作的《天上的星星不說話》,超級好聽,超級感動,我循環了至少有三十遍,從7月發現它到10月的現在。我一會兒在這篇隨筆的底下附上他們寫的歌詞啊,這篇可是葉聖陶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堂文學課的主場》。我覺得rap的故事性和能很快的節奏可以有的霸氣真的很吸引我。
-----------------------------------
我還想提一下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文章: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一位先生做啥事兒都踐行著“差不多”的原則,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學堂先生問他一個答案是山西的問題他迴答陝西,後來在錢鋪裏做夥計把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埋怨火車沒有遲發車兩分鍾等他一下——這些他都覺得是差不多的事情,後來有一天他生病了,他家人沒能請到醫生就請了一個牛醫,牛醫用醫牛的法子給他治病,治了一會兒他就死了。他臨死的時候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emmm,他說完這句格言才斷氣。
等下,故事還沒結束:後來啊,大家都稱讚這位“差不多先生”,因為他把樣樣事情都看得很通,一生不肯認真、不肯計較,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號“圓通大師”。然後他越來越被人傳頌、稱讚,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學習,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當看到這篇《差不多先生傳》的時候,我隻覺得振聾發聵,心髒猛烈地跳動了一下,你們呢?當然我轉述地可能感覺沒那麽強烈,大家自己去看下胡適先生寫的原作就知道啦。這應該是迄今為止,令我感覺到靈魂被大程度地震動的短篇小說了。當然,我會這麽覺得也有可能是我讀書太少,打擾了。
今天的小賴:“每個人都應該誠實地麵對自己的責任,這是我們能做的。”——羅翔老師的話,記一下。
此外記一下《天上的星星不說話》這首歌歌詞中讓我最感動的部分:
cozay:
當我爸走的那年我還沒長大
她哭紅雙眼抓緊衣角忍住不講話
有人跟她說別傻了
找一條輕鬆點的路
她卻為我的吃穿再沒請過假//
我愛用叛逆考驗她的耐心
話都當作耳旁風好像我是外賓
有多少個夜哭著打我電話
我關掉手機就是不想迴家//
她常說上輩子又造了什麽孽
為什麽要一個人獨自承受這一切
聽說別人家的孩子本碩連讀清華畢了業
他的兒子吊兒郎當模仿黑人做音樂
不停不淡定地擔心整天又害怕又擔驚
頭發從長變成短黑變成白我不想辜負她的期待//
(——你能想象嗎?就是這首歌開頭到我上一行寫的這裏,我能一字不落地經常自己哼哼。就是“我爸走的那年”那句我不好唱出來,怕給我爸媽打。但這一段真的是,我看到就一下子“哇——”就開始心酸難受,然後又很喜歡這個旋律。
加上望江晴小姐姐特別溫柔清澈的女聲“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娃娃眼睛眨啊眨”——哇,我第一次看到說唱還能唱哭人。以前真的沒怎麽聽說唱,是聽了這首歌我才開始注意到說唱,然後去看了很多其他的說唱,後來才發現哇原來說唱也可以這麽動人。加上說唱節奏快、能用於表達的字更多,我開始越來越喜歡說唱這種帶著旋律,更多傾吐這樣的故事性表達了。)
對kozay他們的歌詞的記錄就到這兒啊,我先去繼續刷兩遍這首歌我再更下一篇。
2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