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區,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黑龍江省和遼寧省接壤,東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朝鮮和俄羅斯為鄰,長白山也是坐落在中朝中蘇邊境的山脈!


    長白山脈南北長約1300餘公裏,東西寬約400餘公裏,略呈紡錘形。


    長白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長白山脈總麵積大約20萬平方公裏。


    長白山脈由完達山(那丹哈達嶺)、大青山、大黑山、張廣才嶺、老爺嶺、太平嶺(穆棱窩集嶺)、吉林哈達嶺、龍崗山、哈爾巴嶺、牡丹嶺、南崗山、老嶺、老鬆嶺、長白山、千山等山脈組成。


    根據地質學考證,長白山地區經曆了多次火山噴發活動,火山噴發形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形態和高聳入雲的主峰。


    長白山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東南部主要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向西北逐漸降低為低山、丘陵,直至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等。


    長白山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長白山區年平均氣溫2—6c。氣溫隨緯度、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長白山區山峰高聳、河網密布,鬆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綏芬河4大河的源頭都是源出長白山巍峨壯觀的山峰和幽深蜿蜒的峽穀之中。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流傳下來的曆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有所記載,《山海經》將長白山稱之為不鹹山。


    南北朝的其他書籍裏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


    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


    在《契丹國誌》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裏,禽獸皆白。”


    金朝在《金史》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金代中期文人趙秉文著有長詩《長白山行》。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長白山作為他們的發祥地,經常要對長白山頂禮膜拜,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


    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於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並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


    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金世宗皇帝於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冊封了源出於長白山之大江鬆花江,當時鬆花江名字叫混同江,並命大臣寫了《封混同江神為應聖公冊文》,持節備禮前去祭奠。金世宗更加神化了長白山和鬆花江。


    明朝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滿清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從明朝東北守備李成梁麾下,從幹兒子和小奴隸的身份慢慢發展起來,最後發展壯大率部起兵造了宗主國大明朝的反,開始二萬人左右的小小部落,螞蟻咬死大象,終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率領八旗兵入主中原,占據了四億中原人的大好江山。雖然有李自成等十八家貧困的農民起義的幫助,大明朝軍政高層貪汙、腐敗、怯戰、賣國幫努爾哈赤很大很大很大的忙。在其兒子皇太極運籌帷幄、殫精竭慮之下,建立了大清王朝,由皇太極和多爾袞共同的兒子順治,坐在北京明故宮裏,開啟了二百年大清統治中原的新時代!


    因此清朝一直把長白山視為聖祖發祥之地,並將長白山尊為“長白山之神”。


    滿清王朝的好幾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有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祥地的記錄流傳下來,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讚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


    長白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珍貴的野生動物近五十種,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紫貂、黑鸛、金雕、白肩雕、中華秋沙鴨、豺、麝、黑熊、棕熊、水獺、猞猁、馬鹿、青羊、鶚、鳶、峰鷹、蒼鷹、雀鷹、花尾榛雞。


    若幹年後,上述獵物就全部都是保護動物,現在人可以射殺你發現的任何野生獵物,不遠的將來,人看見這些野生動物還要繞著走。


    長白山區盛產種類繁多的土特名產,除人參、貂皮、鹿茸之外,還有珍貴的藥材如黨參、細辛、平貝母、黃芪、刺五加、五味子、靈芝等藥材。


    名貴山菜如蕨菜、薇菜、刺嫩芽及蘑菇、木耳各種東北山野菜。


    進入長白山腹地又是一天的時間了,七個人的趕山采人參小隊已經都有疲憊之態,看著遠處無數的山峰和森林,李一帆看到前邊平坦的一片草地旁邊,有處長長的小石崖,草地邊緣隱約還有流水嘩啦作響。


    這一塊平坦的草地,位於身邊大山半坡的位置,這還是黎明的時候,第一縷曙光撒向巍巍長白山的時候,李一帆已經爬上高高的山脊,看山勢辨氣脈,按照張炮父親描述的人參適宜生長環境的諸多苛刻條件,尋找最佳的前進方向,走著走著就走到了這裏。


    李一帆朝著草地邊緣的石崖走過去,看到這石崖縫隙中不斷有水滴沁出來,一滴滴掉落,在石崖腳底匯成一汪波光粼粼、清澈見底的山穀裏罕見的小水潭。


    水潭在草地邊緣上,嶙峋的山岩形成一個小小的瀑布,有一股涓涓細流從水潭中溢出,珠落玉盤一樣叮咚叮咚的水流順著瀑布,朝著下邊不停的流淌。


    有一副古對聯非常應景:“青山不墨千秋畫,溪水無弦萬古琴。”哈哈古人誠不欺我。


    興許是因為水分充沛的緣故,小水溝流經的地方,水草藤蔓愈發旺盛。


    李一帆走到下邊一點的小水窪中,朝水中吐了點唾沫,唾沫落入水麵,看到唾沫迅速在水麵擴散開來。


    “這水能喝!”


    李一帆又仔細看了看周圍,沒啥毒草、毒蟲生長,小獸行走痕跡倒是有,李一帆還看出有梅花鹿的蹄印,發現小動物們也曾經來這裏喝這裏的水,那就說明這水完全沒問題了。


    李一帆高聲說道:“就在旁邊找個地方搭帳篷,今天咱們就在這兒過夜。”


    用唾沫檢驗山裏的溪水能不能飲用,是常年在山區生存的人,時常使用的一個小訣竅和驗證方法。傳說有毒蟲和毒蛇在水中嬉戲以後,溪水就會變成毒水,唾沫吐在水麵上就不會散開。


    莫日根已經開始尋找避風、朝陽、幹燥、平坦、遠離枯木荒草的地方,砍伐林木搭建撮羅子,他們鄂倫春人都是常年在老林子深處生活,選宿營地搭建撮羅子,趕山的人習慣叫搭戧子。


    兩個窩棚都很快搭建起來,篝火也點著了,西科騰和阿穆哈兩個少年精力旺盛,已經從森林裏拉出許多幹枯的樹枝、樹梢,細枝向外形成半圓形鹿寨,幹枯樹枝堆放在撮羅子周圍,第一個是點燃篝火時使用方便,第二個也是夜晚休息後的安全預警設施。


    馬匹已經全部卸下馬鞍、馱子,連接一根長繩,拴到水草茂密的地方,自由吃草喝水休息。


    瑪奴延已經在溪水裏清洗了吊鍋,綁好支架開始燒水了。


    奔走在森林裏一天的幾個人,來到水潭旁,在水潭出水的下遊,體力好的都是直接趴下,兩手按著山石,嘴巴在水麵上直接喝水解渴降暑。


    體力消耗較大的人就蹲在水潭邊,兩隻手捧起水來,低頭一點一點地喝著水。


    烏恰兒在身旁灌木叢中,找到一棵虎皮樹,虎皮樹的葉子有成年人巴掌那麽大,摘下一片鮮嫩的虎皮樹葉子,把半邊對折三十度左右,樹葉就形成一百二十度左右的錐型容器,用手指捏住折疊起來的部分,在水潭中舀起水慢慢地喝。


    李一帆捧起清澈的溪水,洗一把臉,在樹林裏行走,難免有落在樹葉上的灰塵、草屑、樹皮屑,落在行人路過時不小心碰到樹木的人頭上、臉上、脖子裏。再加上勞累出汗,一般人都會感到刺撓和難受。


    隻有在樹林裏行走的人,才能享受到這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樂趣”和待遇!


    秋末時節,樹葉上的洋辣子、旱螞蝗、草憋子、山馬峰是每一個趕山人遇到就會記憶一輩子的“朋友”。


    宿營地就選擇在這裏居住了,尋找人參就是在山神家中尋找寶物,明天能不能找到人參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小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小船並收藏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