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嫩平原,小興安嶺腹部,金馬河上遊支流。


    周圍遠望,但見高山壁立,眼前四顧,身邊沙灘流水。


    高山壁立撫清風,洞簫唔吟林愈幽。沙灘流水丹青畫,古琴叮咚草木深!


    昨天李一帆迴到宿營地的時候,已經是天黑後三個多小時了,三個鄂倫春獵人,幾次都等著急了,準備騎馬出去尋找。


    隻是天已經黑了,又沒有準確的尋找方向,靠獵狗追蹤也得等明天天明了才能再想辦法了。


    借著微弱的星光,沿河走迴到宿營地,吃過又熱了一遍的晚飯,累的像一灘爛泥一樣的李一帆,隻是勉強對莫日根說了一句話:“早一點睡覺,明天早上搬家。我找到了新的金窩子。”就躺下休息了。


    莫日根他們三個人也看出來了,李一帆的確已經非常辛苦和勞累了。就紛紛在點燃的篝火裏多加一點艾草,四位淘金的獵人紛紛各自休息了。


    次日黎明時分,四架馬車已經裝載著這裏所有的物品,沿著河道,離開已經辛苦操勞了一周的淘金窩點,朝著李一帆尋找到的新的目的地搬家遷徙。


    逢山劈土修小路,遇水平趟渡大河!


    中午時分,昨天發生生死搏殺的迴水灣河岸邊,燃起了篝火,搭好了撮羅子,果欽拿著吊鍋去河邊取水準備迴來做午飯,可是,剛到水邊一看,愣了一會兒神兒,就把吊鍋扔在沙灘上,一邊在河灘上四處尋找著,一邊高聲唿叫:


    “快來呀,我撿到狗頭金了”。


    “到處都是狗頭金呀,發財了!”


    果欽這人已經癲狂了,扔下小吊鍋,忘記了饑餓和疲憊,開始在沙灘邊、河水裏撿拾起狗頭金來了。


    這時,辛苦遠距離遷徙拉車的馬匹,已經全部被撒開韁繩,自己自由自在地在河灘上尋找青草去了。


    幾條獵狗在周圍奔跑追逐著,在河灘荒草中尋找著什麽,四位新來的淘金客,在果欽的帶動下,小吊鍋是準備裝水迴去做午飯的工具,現在裏麵已經是盛放了不少的狗頭金,光榮地成為金塊、金粒兒的臨時容器了。


    山穀河道周圍的沙灘上、河水裏,大小不一的小金粒耀眼生輝,熠熠奪目。


    在原來的淘金窩子裏,一天會找出來一個芝麻粒大小的小金粒,那就是一天辛苦勞作後最幸福的事情了。


    辛苦一天掏挖泥沙,放水衝洗,要是會淘出來一兩多一點的細小金抹子,感覺就是收入遠超有正式工作、拿高工資的大多數城裏人一樣了。


    今天來到這裏,沙灘上都能找到大小不一成塊成塊的狗頭金,令人難以相信的巨大驚喜,讓四個初次淘金的人,忘記了跋山涉水,遷徙搬家的艱難和辛苦,忘記了饑餓和疲憊,不停地沿著河道,在沙灘上,在河水中,分頭撿拾起狗頭金來。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轉了一圈後,幾人抑製不住地大叫起來。


    “噓!”李一帆衝著幾人做了個噤聲手勢。


    幾人見狀,趕忙閉嘴,但臉上的喜悅卻是無法忍住,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地笑著。


    “你們看我這裏,我找到的這樣大的這塊,怕是得有三兩吧?還有這個,這是最小的這塊,怕是最少也有半兩……”


    莫日根努力控製著自己的激動,看著李一帆高興地小聲地囁嚅著。


    李一帆笑著點了點頭:“這些,可都是地道的狗頭金,形成相當困難,雖然也是黃金,可是狗頭金比黃金還值錢,就我剛剛從河底摸上來的這些,少說也有二斤了……咱們這下,真的發大財了。”


    李一帆說這話的時候,不忘揉了揉身邊的大頭的腦袋。


    剛才站在河邊朝河水裏張望,看到清澈的河底有幾塊黃澄澄的塊狀物,李一帆這才入水,撈出幾塊狗頭金出來。


    在淘金行業,狗頭金是按照砂金的粒度和形態命名的,是指天然產出的,質地不純的,內含粒度大(大於10mm)而形態不規則的砂金類塊狀明金。


    狗頭金一般不顯棱角,表麵比較圓滑,常有蜂窩狀小坑洞,形態渾圓狀、薑形狀、獸形狀等。有人以其形似狗頭,稱之為狗頭金。有人以其形似馬蹄,稱之為馬蹄金;但多數通稱這種天然塊金為狗頭金。


    狗頭金是自然形成,世界上產出極為稀少,十分難得,一旦發現狗頭金,往往會引起轟動。據資料記載(截止2017年),全世界發現的大於10千克的狗頭金僅有1萬塊左右,並且絕大多數出現在澳大利亞,約占著名狗頭金總數量的80%。


    中國也發現一些狗頭金,湖南、四川、陝西、黑龍江、吉林、青海、山東、河北等省均有產出。


    對地質學家而言,“狗頭金”是尋找金礦的重要線索,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如果有人在某地偶然發現了“狗頭金”,地質學家就會迅速順藤摸瓜,沿著河穀逆流而上,就有可能找到含有黃金的礦脈。


    由於“狗頭金”常常具有動物形態,更有助於人們想象力的發揮,使“狗頭金”的發現往往增添了神話般的色彩。


    “狗頭金”顏色赤黃,致密塊狀,周邊圓滑,一般不顯棱角,表麵局部呈蜂窩狀有小洞穴,具觀賞價值。它也是權威自然博物館必備的藏品。


    2015年1月30日,一塊重達7.85千克的狗頭金由一位哈薩克族牧民,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境內發現。


    截止2015年這是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一塊狗頭金。


    1869年2月5日,兩位探礦者約翰·迪森和理查德·奧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某個金礦區進行勘探時,發現了一塊令人震驚的大金塊,它長61厘米,寬31厘米。


    剛發現時,竟然找不到一台能夠稱量這麽重的物體的天平,無奈之下,隻好把它打碎成三塊,才測得其重量為79千克。


    後來,這塊被取名為“歡迎陌生人”的巨無霸“狗頭金”經熔化後提煉出純金71千克。


    為了紀念這一曆史事件,維多利亞州在發現地,立了一座方尖碑,並製作了兩塊“狗頭金”仿製品,其中一塊被放置在墨爾本城市博物館,另一塊則交給了約翰·迪森的後代留作紀念永久珍藏。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狗頭金,是1872年10月19日,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重235.87千克。


    砂金礦中,絕大多數是小金粒,而大顆的粒金,叫塊金,也有不同的稱唿:“大者名狗頭金,中者名麩麥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砂金,大者名豆粒金”(來自明朝科舉舉人,民間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


    狗頭金比較難得,基本產於衝積型砂金礦中,有些產於近地表的次生金礦脈富集帶中。


    天然產出的“狗頭金”具有閃閃發亮的金黃色外表,辨識度很高,但它的質地並不純,含金量與純金相比有較大差異。


    礦物學家研究發現,自然界中存在的“狗頭金”通常是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體,而且是以自然金為主體。


    狗頭金中含有較多的石頭和雜質,並且坑坑窪窪,是由於其產生的環境大多在富含地下水的沙粒中,所以富含沙粒,表麵坑坑窪窪也是由於沙子、石頭的鑲嵌造成的,後期沙子、石頭掉落,就在表麵留下了沙子、石頭等形狀的坑窪。


    如果按照黃金成色來計算,它的純度通常為20k~22k(按質量計約為83%~92%),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個別“狗頭金”可達到23k以上(按質量計約為96%)。用肉眼進行對比觀察,也可以發現一些差異,含金量較高的“狗頭金”,顏色會更偏向於橙黃色或深黃色,隨著其中所含雜質的增多,“狗頭金”的顏色會逐漸變為淡黃色。


    在當今世界上,會有人對黃金不屑一顧,視黃金如糞土嗎?


    當今倒是聽說過很多很多揮金如土的官宦後代、豪擲萬金的權貴子弟的不少傳奇故事!


    那就是另外題材的網絡小說的素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小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小船並收藏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