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南麓。
安平縣紅旗鎮劉家窩棚大隊靠山屯村。
李一帆早上隨著第一縷曙光,來到東風林場所轄高山林海間,李一帆自己的獵場,今天收獲不少,陷阱裏竟然掉進來一隻麅子,大約五十斤左右體重的麅子,彈跳能力極強,一下又一下地希望跳出三米多深的陷阱。
李一帆動用意念把這隻麅子收到空間裏麵,那裏已經有三隻麅子在草地上吃草和奔跑。
恢複了破壞掉的陷阱遮蓋偽裝,撒一點樹葉和土,還放上去幾棵帶著泥土能繼續生長的青草,這種誘餌的放置方式還是和瑪奴延學到的。
幾十個夾子隻得到一隻野兔,畢竟夾子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差不多一樣的保守等待,能得到一隻野兔,也已經很不錯了。
軟鋼絲繩套子抓住了兩隻黃皮子,哎,夏季的黃鼠狼的皮子可是不值錢的,放走也是不可能的,收迴家裏吧,聊勝於無。
看來又需要及時更換獵場了,必須在山中獵物下河去喝水和進山吃食物迴去的路口上,設置陷阱,才會讓陷阱得到有效的最實在的作用。
在所有的夾子上、夾棍上、套子上都放好誘餌,希望下次會有更好的收成。
陷阱周圍環境仔細檢查一遍,河穀中拉出魚簍,倒出五六斤左右的大魚、小魚。使用枝條穿起來,裝入獵物袋中,心中想著要去山中找找張炮的趴貨人參的位置,可惜,家裏的大雁蛋還有好多需要繼續孵化。
燕蛋孵化已經二十天了,再有十天左右,能出來大雁那就是收獲。但是再出不來大雁的話,那剩餘的大雁蛋就是壞蛋了,可能是燕蛋收集時受涼或者是沒有受精等異常現象出現了。
苞米地裏,原來圈養大雁幼鳥的圍擋木板、漁網全部去除,讓獵狗北風和南風像牧羊人一樣,放牧著一大群大雁幼鳥。
變化巨大的是數量,李一帆空間裏還有二百多大雁幼鳥,原來苞米地裏幼雁有五百隻左右,近期孵化出來的大雁幼鳥有六百多隻,現在大雁幼鳥超過一千三百隻以上了。
兩隻獵犬在大雁幼鳥周圍奔跑著、追逐著,李一帆的今年開墾的六十畝荒地中,留有一畝菜地,五畝大豆地,兩畝土豆地,五十畝苞米地,現在苞米已經一米多高了,一千多隻大雁,幾天一輪地在苞米地裏除草。
等幾天幼雁合群後,就在四家的苞米地裏轉圈除草了,反正是不能去拿著鋤頭在地裏除草。那首《憫農》的詩絕對寫的到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隻有做過農活的人,才知道農民的艱辛。早晚鋤地、除草,氣溫低野草死亡率低,隻有在太陽最熱的時候鋤地除草,效果才會最好。
而且,鋤地除草的季節都是夏季氣溫最高的時期,苞米生長期要鋤地三遍:“頭邊苞米一摣高,二遍苞米架人腰,三遍苞米比人高。”這是說得苞米生長和鋤地的時間。
怎樣鋤地的民謠是:“頭遍鬆土二遍深,三遍除草要封根。”意思是一遍小苗時鬆土就行,二遍的時候要去深鋤防旱,三遍時要防草荒和苞米倒伏。
當個農民容易嗎?
誰在說農民最幸福?田園之樂在哪裏呢?
葫蘆穀內的一百多隻成年大雁已經“安居樂業”了,李一帆感覺到時間了,就把空間裏的一百多隻大雁全部取出放在大草甸子裏。
辦法還是取出一隻,剪去一隻大雁的翅膀上的羽毛,直到最後全部放入葫蘆穀大草甸子上。連空間內這一段時間內大雁下的燕蛋,也都放出來,和葫蘆穀內成年大雁已經作窩下的燕蛋放到一起,讓大雁媽媽自己孵化吧。
四個鄂倫春家庭作坊一切正常。
不過,山貨店是隻收貨、加工、晾曬、貯存,蘇恩隻製作不賣,刺繡產品隻生產不銷售。毛皮鞣製也是隻生產不銷售。診所的產品是全部自製中藥和看病治療,比以前張半仙在靠山屯收入好的多了。
最少,現在他自己可以不害怕餓肚子了。
五種商品在緩慢集中,銷售一點也沒有。
李一帆請張半仙製作退燒藥、健胃藥、壯陽藥、治感冒藥、美容藥和跌打損傷膏藥六大類中藥產品,現在隻有跌打損傷膏藥沒有製作了。
張半仙張青風坐在八仙桌旁邊的官帽椅上,茶杯裏冒著白色的熱氣,一縷茶香飄滿診所!
張半仙喝一口茶水,放下茶盞說起治療跌打損傷的最佳處方舒筋活血丸,這個膏藥的中藥處方是由土鱉蟲、紅花、桃仁、牛膝、骨碎補、續斷、熟地黃、白芷、梔子、赤芍、桂枝、三七、乳香(製)、蘇木、自然銅(醋煆)、大黃、兒茶、馬錢子(製)、當歸、冰片組方,成品為深褐色的大蜜丸;味苦,澀。功能主治: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筋斷骨折,瘀血痛等筋骨、肌肉、扭筋傷病的治療。
把舒筋活血丸的組方藥熬好後,加蜂蜜、紅丹、植物膠熬製成糊狀,攤鋪在棉紙上就是治療跌打損傷的膏藥。
攤鋪在狗皮上,就是曆史悠久的狗皮膏藥。
沒有曆史考證,張半仙多次和李一帆探討,非常有可能《倚天屠龍記》蒙古郡主趙敏的醫死人肉白骨功效奇佳的療傷聖藥“黑玉斷續膏”,有八成是熬製好準備攤鋪膏藥的藥湖湖。
熬製跌打損傷膏藥的正確方法主要工序,有浸泡藥材、清洗藥材、煮沸藥材、過濾藥液、熬煉藥液、攤鋪膏藥等步驟。
熬製膏藥的第一步需要浸泡藥材:將中藥材放入清水中浸泡數小時或一夜,以便將其充分濕潤,更好地提取藥材中的有效成分。
熬製膏藥的第二步清洗藥材:將浸泡好的藥材清洗幹淨,去除泥沙和其他雜質,以確保藥液的純淨度。
熬製膏藥的第三步煮沸藥材:將清洗幹淨的藥材放入器具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熬製,以便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第四步過濾藥液:將熬製好的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和雜質,得到純淨的藥液。
第五步熬煉藥液:將過濾後的藥液再次放入器具中,用小火慢慢熬煉。熬煉過程中可以加入適量的蜂蜜或黃丹等輔料,增加膏藥的粘稠度和凝固力。
最後第七步攤鋪膏藥,取棉紙、牛皮紙、白布、鞣製好的狗皮等材料,裁成四方形狀,將熬製好的藥糊糊均勻攤鋪在裁好的四方材料上,然後對角線對折儲存於陰涼幹燥處備用。
在整個熬製膏藥過程中,應注意火候控製和攪拌均勻度,避免藥液糊底或燒焦。不同的中藥材需要不同的熬製時間和火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熬製好的膏藥應妥善儲存在陰涼幹燥處,使用前先清潔患處,然後均勻塗抹在患處,一般可以膏藥可以重複使用多次,但應保持清潔和衛生。
在《黃帝內經》(素問)“癰疽篇”中已有“疏砭之,塗以豕膏”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在施用外科手術後,常習用“神膏”以促進傷口愈合。
膏藥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曆史,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藥的老年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也反映了膏藥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
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藥相比,膏藥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別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藥情有獨鍾,家中常備。
中醫常用的膏藥由來已久,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
唐、宋時期,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
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與藥料煉製膏劑的記載;同一時代龔慶宜著的《劉涓子鬼遺方》和齊·諸澄著的《褚氏遺書》中對皮膚科用藥方麵均有重要發展,其中有多種“薄貼”的記載,已較廣泛地應用皮膚吸收良好的動物脂肪作為軟膏基質。
唐代醫聖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載有“烏麻膏”方,其組成有生烏頭、麻油、黃丹及蠟。製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見,當時已有了製備膏藥的方法。
宋代,由陳師文等撰、大宋朝廷頒布發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現在風靡寰宇的西醫一百多年前還在靠放血治病的時候,五六百年前的大宋帝國就完成了國家醫藥局和醫療體係的建立和完善!對今天的混亂的醫療體係,簡直就是一個令人惋惜的諷刺!
國醫源遠更流長,
洋技百載今逞強。
三國名醫開顱腦,
刮骨療毒下棋忙。
舶來手藝講科學,
治病殺人費思量。
養生調理治未病,
國術國醫興漢幫!
。。。。。。。
敬請推薦收藏,作者衷心祝福您!
安平縣紅旗鎮劉家窩棚大隊靠山屯村。
李一帆早上隨著第一縷曙光,來到東風林場所轄高山林海間,李一帆自己的獵場,今天收獲不少,陷阱裏竟然掉進來一隻麅子,大約五十斤左右體重的麅子,彈跳能力極強,一下又一下地希望跳出三米多深的陷阱。
李一帆動用意念把這隻麅子收到空間裏麵,那裏已經有三隻麅子在草地上吃草和奔跑。
恢複了破壞掉的陷阱遮蓋偽裝,撒一點樹葉和土,還放上去幾棵帶著泥土能繼續生長的青草,這種誘餌的放置方式還是和瑪奴延學到的。
幾十個夾子隻得到一隻野兔,畢竟夾子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差不多一樣的保守等待,能得到一隻野兔,也已經很不錯了。
軟鋼絲繩套子抓住了兩隻黃皮子,哎,夏季的黃鼠狼的皮子可是不值錢的,放走也是不可能的,收迴家裏吧,聊勝於無。
看來又需要及時更換獵場了,必須在山中獵物下河去喝水和進山吃食物迴去的路口上,設置陷阱,才會讓陷阱得到有效的最實在的作用。
在所有的夾子上、夾棍上、套子上都放好誘餌,希望下次會有更好的收成。
陷阱周圍環境仔細檢查一遍,河穀中拉出魚簍,倒出五六斤左右的大魚、小魚。使用枝條穿起來,裝入獵物袋中,心中想著要去山中找找張炮的趴貨人參的位置,可惜,家裏的大雁蛋還有好多需要繼續孵化。
燕蛋孵化已經二十天了,再有十天左右,能出來大雁那就是收獲。但是再出不來大雁的話,那剩餘的大雁蛋就是壞蛋了,可能是燕蛋收集時受涼或者是沒有受精等異常現象出現了。
苞米地裏,原來圈養大雁幼鳥的圍擋木板、漁網全部去除,讓獵狗北風和南風像牧羊人一樣,放牧著一大群大雁幼鳥。
變化巨大的是數量,李一帆空間裏還有二百多大雁幼鳥,原來苞米地裏幼雁有五百隻左右,近期孵化出來的大雁幼鳥有六百多隻,現在大雁幼鳥超過一千三百隻以上了。
兩隻獵犬在大雁幼鳥周圍奔跑著、追逐著,李一帆的今年開墾的六十畝荒地中,留有一畝菜地,五畝大豆地,兩畝土豆地,五十畝苞米地,現在苞米已經一米多高了,一千多隻大雁,幾天一輪地在苞米地裏除草。
等幾天幼雁合群後,就在四家的苞米地裏轉圈除草了,反正是不能去拿著鋤頭在地裏除草。那首《憫農》的詩絕對寫的到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隻有做過農活的人,才知道農民的艱辛。早晚鋤地、除草,氣溫低野草死亡率低,隻有在太陽最熱的時候鋤地除草,效果才會最好。
而且,鋤地除草的季節都是夏季氣溫最高的時期,苞米生長期要鋤地三遍:“頭邊苞米一摣高,二遍苞米架人腰,三遍苞米比人高。”這是說得苞米生長和鋤地的時間。
怎樣鋤地的民謠是:“頭遍鬆土二遍深,三遍除草要封根。”意思是一遍小苗時鬆土就行,二遍的時候要去深鋤防旱,三遍時要防草荒和苞米倒伏。
當個農民容易嗎?
誰在說農民最幸福?田園之樂在哪裏呢?
葫蘆穀內的一百多隻成年大雁已經“安居樂業”了,李一帆感覺到時間了,就把空間裏的一百多隻大雁全部取出放在大草甸子裏。
辦法還是取出一隻,剪去一隻大雁的翅膀上的羽毛,直到最後全部放入葫蘆穀大草甸子上。連空間內這一段時間內大雁下的燕蛋,也都放出來,和葫蘆穀內成年大雁已經作窩下的燕蛋放到一起,讓大雁媽媽自己孵化吧。
四個鄂倫春家庭作坊一切正常。
不過,山貨店是隻收貨、加工、晾曬、貯存,蘇恩隻製作不賣,刺繡產品隻生產不銷售。毛皮鞣製也是隻生產不銷售。診所的產品是全部自製中藥和看病治療,比以前張半仙在靠山屯收入好的多了。
最少,現在他自己可以不害怕餓肚子了。
五種商品在緩慢集中,銷售一點也沒有。
李一帆請張半仙製作退燒藥、健胃藥、壯陽藥、治感冒藥、美容藥和跌打損傷膏藥六大類中藥產品,現在隻有跌打損傷膏藥沒有製作了。
張半仙張青風坐在八仙桌旁邊的官帽椅上,茶杯裏冒著白色的熱氣,一縷茶香飄滿診所!
張半仙喝一口茶水,放下茶盞說起治療跌打損傷的最佳處方舒筋活血丸,這個膏藥的中藥處方是由土鱉蟲、紅花、桃仁、牛膝、骨碎補、續斷、熟地黃、白芷、梔子、赤芍、桂枝、三七、乳香(製)、蘇木、自然銅(醋煆)、大黃、兒茶、馬錢子(製)、當歸、冰片組方,成品為深褐色的大蜜丸;味苦,澀。功能主治: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筋斷骨折,瘀血痛等筋骨、肌肉、扭筋傷病的治療。
把舒筋活血丸的組方藥熬好後,加蜂蜜、紅丹、植物膠熬製成糊狀,攤鋪在棉紙上就是治療跌打損傷的膏藥。
攤鋪在狗皮上,就是曆史悠久的狗皮膏藥。
沒有曆史考證,張半仙多次和李一帆探討,非常有可能《倚天屠龍記》蒙古郡主趙敏的醫死人肉白骨功效奇佳的療傷聖藥“黑玉斷續膏”,有八成是熬製好準備攤鋪膏藥的藥湖湖。
熬製跌打損傷膏藥的正確方法主要工序,有浸泡藥材、清洗藥材、煮沸藥材、過濾藥液、熬煉藥液、攤鋪膏藥等步驟。
熬製膏藥的第一步需要浸泡藥材:將中藥材放入清水中浸泡數小時或一夜,以便將其充分濕潤,更好地提取藥材中的有效成分。
熬製膏藥的第二步清洗藥材:將浸泡好的藥材清洗幹淨,去除泥沙和其他雜質,以確保藥液的純淨度。
熬製膏藥的第三步煮沸藥材:將清洗幹淨的藥材放入器具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熬製,以便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第四步過濾藥液:將熬製好的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和雜質,得到純淨的藥液。
第五步熬煉藥液:將過濾後的藥液再次放入器具中,用小火慢慢熬煉。熬煉過程中可以加入適量的蜂蜜或黃丹等輔料,增加膏藥的粘稠度和凝固力。
最後第七步攤鋪膏藥,取棉紙、牛皮紙、白布、鞣製好的狗皮等材料,裁成四方形狀,將熬製好的藥糊糊均勻攤鋪在裁好的四方材料上,然後對角線對折儲存於陰涼幹燥處備用。
在整個熬製膏藥過程中,應注意火候控製和攪拌均勻度,避免藥液糊底或燒焦。不同的中藥材需要不同的熬製時間和火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熬製好的膏藥應妥善儲存在陰涼幹燥處,使用前先清潔患處,然後均勻塗抹在患處,一般可以膏藥可以重複使用多次,但應保持清潔和衛生。
在《黃帝內經》(素問)“癰疽篇”中已有“疏砭之,塗以豕膏”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在施用外科手術後,常習用“神膏”以促進傷口愈合。
膏藥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曆史,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藥的老年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也反映了膏藥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
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藥相比,膏藥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別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藥情有獨鍾,家中常備。
中醫常用的膏藥由來已久,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
唐、宋時期,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
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與藥料煉製膏劑的記載;同一時代龔慶宜著的《劉涓子鬼遺方》和齊·諸澄著的《褚氏遺書》中對皮膚科用藥方麵均有重要發展,其中有多種“薄貼”的記載,已較廣泛地應用皮膚吸收良好的動物脂肪作為軟膏基質。
唐代醫聖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載有“烏麻膏”方,其組成有生烏頭、麻油、黃丹及蠟。製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見,當時已有了製備膏藥的方法。
宋代,由陳師文等撰、大宋朝廷頒布發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現在風靡寰宇的西醫一百多年前還在靠放血治病的時候,五六百年前的大宋帝國就完成了國家醫藥局和醫療體係的建立和完善!對今天的混亂的醫療體係,簡直就是一個令人惋惜的諷刺!
國醫源遠更流長,
洋技百載今逞強。
三國名醫開顱腦,
刮骨療毒下棋忙。
舶來手藝講科學,
治病殺人費思量。
養生調理治未病,
國術國醫興漢幫!
。。。。。。。
敬請推薦收藏,作者衷心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