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富饒的鬆花江流域,神秘的參幫的傳說,是最有特色的話題。


    凡放山人中,必須有三個主要人物:一是把頭,俗稱頭棍;一是押隊的,俗稱邊棍;一是端鍋的。


    把頭是一把手,邊棍是二把手,端鍋的就是做飯看家的“後勤部長”。


    老規矩定:上山拉幫組織必須是奇數,而下山和參就是偶數。參把頭由一位年紀大而富有經驗的老挖參人擔任,他是組織者,也是挖參的技術指導。把頭必須心地公正,為大家所擁護。他熟悉山區地理環境,哪塊山場好,出過什麽大貨,什麽地方適合壓“戧子”,把頭心中都有數。


    一幫放山人就是一個行動係統,一切必須聽從把頭指揮,無論去得什麽地點和怎麽進行工作,或者遇到危險時的對付方法,都由他來決定。


    把頭遇事也要和大家商量。把頭和大家共同勞動,挖到人參後參幫所有人都會平均分配,對同行的人隻有好處,並無剝削,和其他行業的把頭不同。所以,把頭也是對放山人的一種普通稱唿。


    參幫把頭在串聯人一起去放山時,規矩是不能挑人,不論男女老少,放過山或是沒放過山的,隻要他主動提出要求同去,就得允許他去,不得拒絕。


    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都是在火炕上度過苦寒的日子,造成無數令人心馳神往的傳奇,在不斷流傳、變化,再更加神秘、迅速地流傳下去。


    參幫人發現人參就會喊山,“棒槌”,發現人首先要把自己的索撥棍插在人參附近,然後立即用棒槌鎖鎖住棒槌。


    棒槌鎖的紅線繩纏在人參的蘆頭上,用秸杆搭成房架子,意為給人參換個新家。放山人稱挖參為“抬棒槌”。


    發現人參的人“喊山”後,參幫的其他人就要“接山”,喊問道:“幾品葉?”,發現人參的人迴答道“四品葉”,周圍的人都會祝賀一聲“快當”。


    這時候把頭肯定大步流星走過去,拿出快當繩把人參拴起來。這是一種很神聖的儀式。用兩枚銅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或樹枝上,防止棒槌“跑掉”。


    然後選上風頭打火堆熏蚊子,防止動物靠近。隨即開始挖參。


    挖棒槌是很複雜的細活兒,一般由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把頭來幹。用手扒去人參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簽子仔細拔除人參周圍的泥土,從人參秸杆下麵的蘆頭開始捋著挖,直到人參全部根須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須都不能挖斷。


    清理出來的每根人參須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防止剛挖出的人參水分流失。這個流程看人參的大小和難易程度,經驗豐富的人一般抬出一棵人參,也需要兩三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


    人參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大塊新鮮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用苔蘚把人參裹住,外麵包上樺樹皮,用樹皮當繩捆好。這是放山人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保存人參的方法,用這種方法保存的人參日久不腐。


    東北地區所有的放山人,都會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而且在紅榔頭市的時候,抬棒槌時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散播到土裏,長出參來留給後人。


    挖參之後,要把挖出參的土坑,用原來的土填平,並在上麵插上樹枝,鋪好植被草皮。以利於恢複地貌,以後等待著有新的小苗拱出來。


    抬出棒槌後,要砍“兆頭”。在抬參附近的紅鬆樹上削去一塊樹皮,左側按幫夥人數刻橫杠,右側按抬出人參的大小刻橫杠。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鬆油,保證兆頭幾十年後都能看清。並且象征著今後的其他事宜都有好兆頭!


    兆頭某種意義上來說,既是挖參人給自己下一次來這裏故地重遊,下次來尋找人參時做的標記,也是自豪地告訴後來偶然幸運來到這裏的人,以前,這裏可是出個多大年齡的人參,已經被我們抬走了,不過,可能附近會有很多參子落地,你在附近仔細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人參,你太幸運了,快點在附近多找找吧。


    參幫人在挖到人參、下山的整個過程中,所有人隻許評論人參的形體和參齡,不準估計挖到人參的價值。也不能講價。講價視為心不誠,會影響今後的財路。


    為了表示誠實守信,挖到棒槌下山後,要到老把頭廟還願答謝,說話算數,絕不含糊,如意立德。通過這種儀式不斷增強人們的誠信意識。下山迴家後,還要殺豬到村頭的老爺府祭祀山神老把頭,再次表示感恩戴德。


    有的參幫人會在廟前殺豬,蒸白麵饃,拿著豬頭、豬尾巴代表整豬去上供。這對開山時對山神老把頭的叩謝,也是一個迴應.豬肉下水就在廟前開席無償的給鄰居親友們吃。


    有一段民謠,把抬人參的事說的淋漓盡致


    東北老林棒槌多,


    放山尋寶聽我說:


    拉幫結夥須單數,


    齊心協力福祿多!


    快當包袱編花簍,


    薄斧手鋸小吊鍋;


    進山誠心拜山神,


    豬頭牛羊擺供桌;


    禦封把頭名孫良,


    端坐樹墩不上桌。


    幫規行規須牢記,


    壞了規矩殺身禍;


    趕山觀景尋紫氣,


    觀林觀土陰陽坡。


    有參必有棒槌鳥,


    索撥棍下有分說。


    紅繩綁好防逃脫,


    鹿角骨簽把土撥;


    抬到人參砍兆頭,


    參籽一半把土落。


    不抬燈台二夾子,


    明年來人不會餓。


    天賜寶地出仙草,


    養育世人過生活。


    七兩為參八兩寶,


    能消百病強體魄。


    其實人參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


    可是到哪裏去尋找人參呢?俗話說:上有紫氣,下有地氣,地氣繚繞,人參最多。


    在排水通暢的崗地,有高大的落葉針葉混交林為上層,荊榛類小灌木林為中層,草藤腳下荒草茂盛為下層的棕色森林土或灰化棕色森林土壤中,才是生長人參最適宜的地方。


    山參在燥熱的地方不容易長,故正南山坡也就是陽坡會沒有或者很少;而東南的山坡朝有晨光,夕迎月光,比較多;北坡也就是陰坡光線稀少,不利於植物生長,次之,西坡陰暗潮濕,再次之。一坡之中,崗頂旱澀,最少;坡中土地潮濕,較多,坡下積窪水多,次之。按海拔來說: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幾乎沒有,800米以下有但數量不多,400米到600米比較多。


    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土壤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人參也能正常生長繁殖。


    人參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是5~6月,果期是6~9月,這個時間的參籽就成熟了。


    人參一般都長在黃沙土上,黃沙土即螞蟻蛋土,顆粒狀的,土頭較硬。這樣的土相,人參較好。黑土地都比較渲,長不住人參,不等長大人參多數都爛掉了。


    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


    人參被稱為百草之王還有一個傳說,在人參生長的地方,周圍的荒草,白天草的葉子都朝向離開人參的方向,自覺不能遮擋陽光直射影響人參的生長,晚上,所有周圍的荒草的葉子,都會朝著人參的方向歪著,這是在保護人參不能收到任何意外傷害。因此,有人稱人參是“百草之王”。


    人參的神秘,在於他的貴重和難得,更在於它神奇的功效和價值!


    人參在我國醫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我國第一部藥學典籍《神農本草》就明確地記載了人參:“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址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人工在參園裏種植栽培者稱為“園參”;生存在森林深處荒草叢生中的野生者為“山參”;人工播種在仿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六年以上人參又稱“林下參”,習稱“籽海”。把野生的人參移栽到仿野生的環境中生長的人參叫“趴貨”。


    人參多於秋季采挖為最佳,園參經曬幹或烘幹,稱“生曬參”;鮮根以針紮孔,用糖水浸後曬幹,稱“糖參”;山參經曬幹,稱“生曬山參”,蒸製後,幹燥,稱“紅參”。紅參:用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幹燥後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則方柱狀。功效:溫補。白參:多選用身短、質較次的高麗參,用沸水燙煮片刻,然後曬幹。功效:性溫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小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小船並收藏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