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老人,精神矍鑠,綿綿紅光,發須勝雪聲音洪亮,不看臉麵,在外邊聽聲音,最少也是五十歲人在說話。


    張炮家裏的火炕上,張父借著酒後的餘韻,開始給李一帆普及東北林海參幫的秘密。


    在廣袤無際的東北大地,林海茫茫,林海神秘而又充滿生機。這裏,有一個鬆散卻意義非凡的組織參幫。


    東北的林海,猶如一個巨大的綠色迷宮,隱藏著無數的秘密與危險。走進這片林海尋找人參,那是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冒險。兇猛的野獸在林間穿梭,隨時可能撲向毫無防備的找參人;而那些看似普通的行人、同行,在利益的驅使下,也可能瞬間變為威脅生命的存在。昆蟲蛇類更是數不勝數,它們或隱藏在草叢中,或盤踞在樹枝上,稍有不慎,便會讓人陷入絕境。還有那看似無害的山石枯木,在風雨的侵蝕下,也可能隨時滾落或斷裂,給找參人帶來致命的打擊。每一次踏入這片林海,都是對生命的一次嚴峻考驗,稍有差池,生命便可能終結於此。


    然而,東北人自古以來就有著成立參幫的習俗。這並非偶然,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先輩們用血與淚總結出的生存智慧。參幫,取抱團取暖之意,為的就是在這片充滿危險的林海中,相互扶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在參幫裏,人參被當作人和生命一樣看待,它不僅僅是一種珍貴的藥材,更是參幫成員們心中的希望與寄托。


    參幫有著獨特的規矩,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出單迴雙不要五”。這意味著參幫出發去尋找人參時,人數隻能是單數。參幫成員們以單數之身勇敢地踏入林海,去挑戰未知,去追尋那珍貴的人參。把可能找到的人參當作同等對待的人一起迴來,這樣就是雙數。這代表著收獲與圓滿,也寓意著生命的延續和希望的迴歸。


    至於不能是五個人和五的倍數,是因為“五”這個數字與“無”諧音,在參幫的信仰中,可能會帶來不確定的因素。


    參幫成員們在林海中找到人參時,他們不能說“挖參”,而要說“抬棒槌”。這個獨特的說法,充滿了對人參的敬畏之情。人參在他們眼中,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有靈性的生命。用“抬棒槌”這樣的表述,仿佛是在對待一位尊貴的客人,小心翼翼,充滿敬意。


    參幫的成員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他們深知,進入林海尋找人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為了傳承先輩們的智慧和勇氣,為了守護這片土地上的生命與希望。


    在林海中,參幫之人他們必須相互照應,彼此扶持。遇到野獸襲擊時,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抵抗;遇到艱難險阻的地形,他們互相幫助,共同克服。


    每一個參幫成員都明白,隻有團結一心,才能在這片充滿危險的林海中生存下去,才能找到那象征著生命與希望的人參。


    組織了參幫就要去找人參了,通常來說,尋找棒槌的地方,就以宿營的地方為中心點,每天換著方向搜尋。


    尋找人參的行動叫壓山。壓山的時候,一幫人要排開陣式,在參幫裏叫排棍兒,意思是按順序排成一排。


    參幫的組織人叫把頭,壓山時候居中,為頭棍兒,是最有經驗的人,負責隊伍的走向和發號施令、把握搜尋節奏。排在中間的稱為腰棍兒,一般稱為初把郎,初把郎就是第一次參加抬參的參幫新人。排在兩邊的則為邊棍兒,這也需要有經驗的人,以便兜住隊伍,防止走散。


    這壓山尋參的隊伍排好後,人與人之間,相距丈許,每個人都在一丈的跨度間呈之字形緩慢尋找,相互之間的索寶棍,甚至能碰觸到一起。放山人講究“寧落一座山,不落一塊磚”。講的就是仔細的搜索。


    參幫有嚴格的紀律和規矩,不允許任何人違反和不遵守,想著到處亂跑碰運氣,可沒有在選定的地方仔細搜索來得實在,當然,這選地方也相當考驗把頭的水平。


    找人參的時候,進山後不許多說話,宿營地叫“戧子”,看護宿營地的人負責做飯叫“端鍋”,遇見蛇要喊“錢串子,”遇見枯木要喊“吊死鬼”,壓山時發現人參要喊“棒槌”,臨近的人都要立即問道:“幾品葉?”找到人參的人迴答後要喊“拿住了”,大家就一起喊“快當”,就是祝賀地意思。然後,立即手持索撥棍警惕地保護著找到的人參和人,在把頭的允許下,在人參的兩邊插上兩根索撥棍,用帶有銅錢的紅繩子把人參的蘆頭上邊的莖杆和索撥棍一起綁起來,防止莖杆歪倒損傷人參,最後才能安排抬人參!


    抬人參的時候,使用的工具是鹿骨簽子,這抬棒槌的工具,哪怕到了後世,別的東西都已經被各種現代工具取代了,唯有鹿骨簽子還沒有。那是因為,打磨出來的鹿骨簽子夠溫潤光滑,不容易傷到棒槌的皮和根須。


    放山的季節都有不同的稱說。按農曆講:“四月入山,謂之放芽草市;五月進山,謂之放青草市,六月尋山,參花正開,謂之跑紅頭”,是挖參的黃金季節,稱為放紅榔頭市,或放紅頭子市,或放紅頭、放紅朵子。


    此時,參籽鮮紅,果實成熟,紅潤光潔,鮮豔奪目,棒槌雀一早一晚鳴叫,人參最易發現。所謂紅榔頭,是人參成熟時的一團紅籽兒,俗稱人參果,又叫棒槌花。其實叫花並不是花,真正的人參花,細小如粟,如絲叢集成穗為紫色,雜以白色或青色,秋後結子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人參籽兒表皮為紅色,如同雞腰子,中有一根細莖,合起來像個小榔頭,一個小榔頭裏有兩個籽兒。


    七月花落,謂之放韭菜花。白露以後,霜花初落,人參葉枯朵黃,大多數放山者下山了,而富有經驗的人還可以挖一個時期,謂之放黃羅傘。最後,葉都落了,沒有下雪之前,地麵上隻剩一個杆兒,謂之放蠟千。


    壓山工具索撥棍,也叫索寶棍、索羅棍。五尺二寸長的木棍,不去樹皮,為的是雨天不滑,粗端用紅繩栓兩個青銅錢。紅色“辟邪”、醒目。銅錢禁用“道光”、“光緒”等帶“光”字的。它用來敲擊樹木“鎮寶”,聽響聲便於彼此聯係。


    索寶棍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拔草尋參,兼用作拐杖和防身。索寶棍是放山的主要工具,放山人對索寶棍很珍視,認為其具有靈氣。


    抬人參用的快當簽子,取鹿角順直的一段,削磨熏製成六寸長的簽子,用來挖參。這是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才固定下來的專用工具。鹿角堅硬光滑,不吸水不黴變,不易劃傷人參。


    抬人參用的棒槌鎖,是一根三尺長紅線繩,兩端各拴住一枚銅錢。


    抬人參使用的快當斧子、快當鋸、快當剪子、快當鏟子。都是東北參幫的專用工具。一般使用樺樹皮和柳條編成的背筐,或者皮或布製的背兜。


    進山抬參晚上睡覺使用的褥子和被子都是麅子皮,人睡在上麵隔潮、保暖。


    抬參人進山大都攜帶輕便的吊鍋、碗、瓢等簡單的炊具餐具。攜帶足夠數量的火石、火絨。放山人的最喜歡的主食是小米,耐潮,營養高,好做易熟。


    參幫人進山後,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戧子(宿營地窩棚),一般都是用木杆支架作牆,枯樹皮代瓦防雨,裏麵鋪上草和麅子皮,作為放山人臨時的家。在地戧子東側用三塊大石頭搭作“老爺府”,不放牌位。但心目中要有山神、土地、五道、老把頭四位神。給神上香一並上十炷香。


    趕山人晚間要在窩棚前點火堆,火堆既能夠驅趕蚊蟲,防止野獸侵犯,去潮氣暖身,還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篝火燒的柴禾要順著擺放,取順利之意。由把頭點火以示尊重。放山人每天從這裏出發,輪番去不同的山林。


    抬出人參要用苔蘚和樺樹皮包裹起來,叫人參包子。


    人參包子誰來背也有規定,發現人參者不背,由初把郎背,但是挖到五品葉必須由邊棍背,六品葉必須由把頭背。


    挖到大貨不能徑自迴“戧子子”,離“戧子”一百步的地方要叫棍,端鍋的一聽,就知道挖到大貨了。他馬上拿著香紙到老爺府等上了。大貨和小貨先在老爺府的東邊供上,然後把索撥棍插在兩邊,把頭在中間跪著,把頭說“老把頭你看看吧,這是你賞給我們的貨。”大夥一起叩頭,感謝山參老把頭的保佑。


    供完了再把人參包子:“秘”起來。這個“秘”就是秘藏。有的不放在一起,一個人秘一個地方,他人不知道,防止壞人發現一鍋端。主要怕端鍋的偷走,也怕土匪搶走。


    如果放山人內部貪財,私自帶走大貨不告而別,稱作“起黑票”了。搭的戧子下山時不拆,留給別人用。臨走時還要留下米、鹽和火種,以備救助他人。放山人講究平等、互助、友善。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淳樸的環保意識。


    挖山人還有幾種職業道德:一是昔日看到三花、巴掌子、二甲子不能挖走,要留下來,並給他挪個窩,要在附近的樹上打個兆頭,這叫“爬山貨”,明手一見兆頭就會找到。遺憾的是,今人不講這些,不管大小全部挖走,甚至把地都翻一遍,連“夢生”也挖出。二是挖到大貨,把參籽留一半,撒播一半,不能全部帶迴家,說那樣做“絕後”,“不抬絕後參”,即斷子絕孫之意。三是正在抬棒槌時,被另一幫放山人遇到了,叫做“碰棍”了,把頭主動的說“來,一塊拿貨,見麵分一半。”在喊山時被另一幫聽到後“接山”了,也分一半。四是頭一天沒挖完,要打個記號,或者拉上“攔路繩”擋一下,另一幫見此應繞道而過。五是對迷路者或是遭到野獸侵害者,在得知信息後,要主動前去為別人排憂解難。


    由此尋找、采挖人參的幫規習俗,是流傳久遠的習俗和規矩的經驗總結和凝練出來的精華,可以明白放山人之間是非常講合作、講公平、講團結的,繼承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天下為公的民族傳統道德和優良傳承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小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小船並收藏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