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辦家庭山貨加工、毛皮鞣製、蘇恩製作、特色刺繡家庭作坊的申請時書,猶如石沉大海、雨落江麵,無聲無息、漣漪也無。


    其實,李一帆的人生閱曆早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


    這種想法在這個年代絕對是離經叛道的罪惡行徑,這時代是“以糧為綱”的年代,是“階級鬥爭”的年代,是“大興無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的時代。


    批準根本就不可能的,隻要不堅決反對和嚴厲打擊,那就算燒到高香了。


    而且,絕對是燒到祖師爺麵前香爐裏的高香!


    還有,很可能是每年第一天、第一爐的高香才可能得到的好運道。


    孫大林的人又一次來到葫蘆穀,現在是帶領大隊人馬了,六個人專業尋找山石砌築基礎,六個人專業的夯築牆體,六個人專業的製作木製屋架、房梁、門窗、屋頂等施工,還有男男女女一群人是到水泡子周圍收集蘆葦的人,每天傍晚送來一批捆紮在一起的大捆大捆的蘆葦,堆放在地上。


    這下才算是開春大建設了。


    在靠山屯東三裏左右的葫蘆穀口向東,大草甸子旁邊稍高一點的地方,夏秋季絕對不會遇到水漫金山的可能,選擇一大片位置,一溜兒相隔五十米左右,建一個獨立的基礎,毛石基礎高出地麵五十公分,做好防潮、防凍、防水準備。


    專業夯築牆體的人,看來都是專業的人才,兩個人從較高的地方以平整場地一樣的思路,拉來黃土放在毛石基礎周圍,算是備料員吧。


    兩個人合作在牆上施工,一人是靈魂人物,負責技術,包括房屋長寬、牆麵垂直、門窗位置預留、山牆起坡等技術難題,他的工具是一個長兩米左右,寬四十五公分左右的三麵迴字型打牆板模具,另一端是一個四方木製方框,由兩根兩端預留五十五公分左右的方孔的圓木棒和兩根一米長的方木棒,兩根帶孔的圓木棒上下放置兩根方木夾住打牆板模具,模具厚度五公分兩塊模板十公分。


    還有一個木夯兩米長木杆子安裝一個大一點的木頭,這是矯正牆體垂直的工具,有一個木槌板,修補圓木棒留下的洞口和兩次夯築的接縫。


    另一個人是夯築牆體的主力軍,拿著一個八十公分左右高木杆,上端安裝一個丁字木握手,下端安裝一個五公斤左右的鑄鐵圓錐形杵頭,這是夯築牆體的重要工具。


    最後兩個人是向打牆板內裝黃土的人,負責土壤幹濕度、牆體接縫、門窗口預留、洞口修補,建築物施工範圍清理等工作。


    六個人分工明確,合作施工,責任到人,管理嚴密,哪裏出現問題,孫大林是要扣錢和開除人的!


    六個門窗製作、木屋架製作和屋頂施工的人也是兩兩分組的。


    這種夯築牆體施工順序是牆體施工完畢後,在預留的位置,掏出來標準大小的門洞,四周鑲嵌青磚砌體門窗洞口四周,把預製好的門窗框安裝在牆體內。門扇、窗扇是房頂施工完畢後才安裝的最後一道施工。


    兩人製作門窗框,兩人製作屋架房梁,兩人製作檁條。


    因為這次建設房屋是準備做診所、商店、作坊使用的,所以,房屋都是十米進深十二米總長,四米開間。


    第一棟做診所的房子已經可以入住了。第二座房屋已經施工一半了。


    診所室內麵積一百多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讓張半仙喜歡上了。


    四扇五十公分寬的門拚接成的兩米寬平開門,兩個一米高一米五寬的玻璃窗,讓室內光線明亮的室內環境,寬敞舒適的室內麵積,二柱六梁十三檁的牢固屋架結構,高脊陡坡蘆葦覆蓋三合土抹麵的屋頂,青磚鑲嵌門窗套口,讓堅決不離開靠山屯的張半仙隻是來看看,看了後就不走了。


    張半仙原名張青風,師承龍虎山天師派。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傳奇人物,他們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歲月的天空。張半仙張青風便是這樣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


    張青風自幼是遊方道士張道乾在大災之年,在流民中收養的路邊流浪兒童,帶迴龍虎山隨師父姓張,取名字青風。自幼生長在龍虎山的青山綠水之間,這裏雲霧繚繞,靈氣充沛,仿佛是人間仙境。他自幼便對道家醫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跟隨長輩們學習草藥的辨識、方劑的配伍以及各種治療之法。他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很快便掌握了道家醫術的精髓。


    在龍虎山的歲月裏,張青風不僅學習醫術,還深入鑽研道教經典,領悟道家的哲學思想。他深知,醫術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手段,更是一種修行,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他秉持著道家的慈悲之心,立誌要用自己的醫術去幫助更多的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張青風漸漸長大,他追隨道教濟世救人的傳統,離開龍虎山,踏上遊方行醫之路。他手拿虎掌串鈴,背著簡單的行囊,手持拂塵,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對醫術的執著追求,踏上了征程。四方行醫隨性而為,他一路遊曆,走過了許多山川河流,見識了世間的百態人生。


    清朝後期,張青風來到了京城。京城的繁華讓他驚歎不已,但他並沒有被這繁華所迷惑,而是一心專注於行醫救人。他在京城的街頭巷尾,為那些貧苦的百姓免費診治疾病。他的醫術高超,常常能藥到病除,很快便在京城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然而,京城的繁華也伴隨著喧囂和浮躁。達官貴人最多的京城,和布衣藍衫的貧民之間,張青風選擇離開京師,遠離繁華和權貴,行走在江湖之遠田畝之間。他心中始終懷著對追求醫道傳承,追求醫術精進的向往,尋求地道藥材的探索。於是,他再次踏上旅程。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遙遠的北方。


    經過漫長的跋涉,張青風來到了哈爾市。這裏的氣候與京城截然不同,寒冷的北風唿嘯而過,大地一片蒼茫。但張青風並沒有被這惡劣的環境所嚇倒,他繼續前行,終於來到了安平靠山屯。


    靠山屯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莊,這裏的人們樸實善良,過著簡單而艱苦的生活。張青風被這裏的寧靜所吸引,決定在這裏定點居住下來。他在村子裏找了一間簡陋的小屋,作為自己的診所。


    張青風的到來,給靠山屯帶來了希望。他用自己的醫術,為村民們治療各種疾病。無論是感冒發燒,還是疑難雜症,他都能對症下藥,妙手迴春。村民們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紛紛尊稱他為“活神仙”。張青風知道後大笑,自謙隻能算半仙,張半仙的名字,不脛而走,傳遍周圍茫茫林海。


    然而,平靜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有一年,靠山屯突然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瘟疫。這場瘟疫來勢洶洶,許多村民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便病倒了,症狀都是高熱、咳嗽、唿吸困難。村裏的郎中們束手無策,村民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曆史上清末民初多次出現鼠疫等惡性傳染病。


    張青風心急如焚,他深知這場瘟疫的嚴重性。他立刻關閉了自己的診所,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擊瘟疫的戰鬥中。他開始四處走訪患者,仔細觀察他們的症狀,研究病情的發展規律。經過幾天幾夜的不懈努力,他終於發現了這場瘟疫的病因。


    張半仙冒著被傳染的風險,入戶對病人四診,發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有高熱煩渴、咳嗽氣急、胸痛、咯血或咯血痰、紅眼睛、苔黃舌紅紫、脈滑數的病症特點。


    張半仙經深思熟慮,虛實寒熱表裏陰陽八綱辨證,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涼血止血為防止這次鼠疫的治病防病思路,處方中藥有生石膏十二錢,大黃三錢,知母二錢,水牛角三錢,丹皮二錢,紅芍藥三錢,生地六錢,黃連二錢,黃芩二錢,全瓜蔞六錢半夏二錢,連翹三錢,白茅根六錢,鶴草六錢,三七粉一錢水煎服,經過部分有病自願實驗人員,試服三劑傳染病立即痊愈。立即就公布藥方,收集中藥,募捐請求富人捐獻資金從河北安國購進大批藥材,免費送醫施藥才遏製鼠疫傳染病蔓延。


    原來,這場瘟疫是由一種罕見的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傳染性極強,而且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張青風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決定從道家醫術和傳統草藥中尋找治療的方法。


    他開始翻閱自己帶來的醫書,尋找有關瘟疫治療的記載。同時,他還深入到附近的山林中,采集各種草藥,進行試驗和研究。經過無數次的嚐試,他終於找到了一種有效的草藥配方。


    張青風立刻組織村民們采集草藥,熬製湯藥。他親自將湯藥送到每一位患者的家中,耐心地指導他們服用。在他的努力下,一些患者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紛紛加入到抗擊瘟疫的隊伍中。


    然而,這場瘟疫並沒有那麽容易被戰勝。在治療的過程中,張青風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有些患者病情嚴重,對草藥的反應不佳;有些患者因為恐懼和絕望,拒絕服用湯藥。但是,張青風並沒有放棄,他始終堅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瘟疫。


    他不斷地根據疫情變化,及時調整草藥配方,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個性化的治療。


    這場瘟疫過後,張青風張半仙的名聲更加響亮,他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村民們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紛紛送來各種禮物和感謝的話語。但是,張青風並沒有驕傲自滿,他深知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在靠山屯的日子裏,張青風不僅治病救人,還傳授村民們一些簡單的養生之法。他告訴村民們,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多參加勞動,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村民們聽了他的話,紛紛照著去做,身體也越來越健康。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青風在靠山屯度過了許多年。他的醫術不斷精進,他的品德也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道家的慈悲與智慧,成為了靠山屯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小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小船並收藏重生在東北鬆花江上最新章節